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政治稳定

政治学术语
收藏
0
0
政治稳定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具体说来,它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不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是用非法手段来参与政治或夺取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政治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简言之,政治稳定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
中文名
政治稳定
主要包括
国家的主权稳定、政府稳定
含    义
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
稳定途径
加强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权威

政治稳定介绍

播报
编辑
政治射良趋稳定是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并不意味着政治系统各要素没有变化,而是指政治系统内部的主要成分,如基本政治价值嫌愉归轿婶、政治文化婶迁、基汗寻婆本政治制度或宪政结构比较持续或比较平缓的变化
政治稳定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的主权稳定、政府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以及社会政治心理白樱只船稳定喇拜料臭付方面。

含义

播报
编辑
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内容上看,首先应当包含:
(1)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权力主体的相对稳定;
(2)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
(3)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相对稳定;
(4)社会秩序的稳定。
稳定不是静止不变,不是消极维护秩序,也不是为了稳定而否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我们讲的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稳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目标,但是政治发展并非导致政治稳定,只有把握了政治稳定的特点,才能维护政治稳定。一般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国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人类之初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也就没有国家。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对立阶级,出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分裂和对立,统治阶级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缓和冲突,于是国家就产生了。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才出现了国家。国家不是外部强加给社会的某种力量,也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什么“伦理理念的现象”,更不像封建统治阶级宣传的那样,是上帝赐给的。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为了有利于统治阶级不至于在阶级冲突中与被统治阶级同归于尽应运而生的。
国家是阶级分裂、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是从社会冲突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了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科学地讲,国家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即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需要的。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又是一个政治的、阶级的范畴,国家是一种政治组织,是统治阶级的权力组织,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核心是政权。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从来都把国家描绘成至上的、绝对的、不可侵犯的,同时又是超历史、超阶级的力量。譬如,封建君主宣称“朕即是国家”。资产阶级则把国家说成是代表全民利益的超历史、超阶级的全民国家,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工具。这些说法都掩盖或歪曲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既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那么国家就不可能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全民的,而是具有阶级性的本质。有奴隶制国家,也有封建制国家,还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而从来就没有什么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民主、抽象的全民的国家。实际上,国家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使统治阶级的压迫合法化、固定化,而这种秩序的建立不是阶级调和,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表现。
阶级社会中,国家对内的主要职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机关统治被统治阶级,以保证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政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对外的主要职能是抵御外来侵略,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剥削阶级国家还担负对外侵略、掠夺的作用。国家除了这些主要职能外,还担负调整国内各阶级阶层关系、维护秩序、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统一道德、保障公平等职能。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主要是就国家的阶级实质、主要特征而言。恩格斯说,国家官吏掌握了社会权力征税权,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剥削阶级的国家之所以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是因为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新手段。列宁认为,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压迫统治奴隶的工具,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统治工人阶级的工具。
第三,特殊的军队,还有监狱、法院、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
恩格斯指出,国家同原始社会比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原始氏族组织是按血缘来区分它的居民,而国家则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另一个是氏族组织有自己的自动武装组织,没有军队、警察和官吏等专门从事统治和压迫的社会权力,而国家却设立社会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由于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敌对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建立了专门用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特殊的武装队伍、法庭、监狱、警察等强力工具,且特殊的武装队伍等强力工具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
第四,国家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而国家的最终消亡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渡。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过程,都有生、有死。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社会领域的事物,都是如此,国家也不例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失的经济根源,指出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失。国家不是永恒的,不是永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消亡,阶级消亡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并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国家阶级压迫的职能不需要了,国家才可以消亡。可见,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1]

影响因素

播报
编辑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程度不同地产生政治不稳定现象,引起世界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研究兴趣,人们试图寻找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对策。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在政治上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不在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而是在于保持社会的政治秩序。在亨廷顿看来,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取决于政府对公民政治需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亨廷顿提出一个政治不稳定的公式:
(1)人权不平 =社会挫折感
经济发展
社会挫折感
(2) 普法到民 =政治参与
社会流动机会
政治参与
(3) 违法乱纪 =政治不稳定
在亨廷顿看来,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动员,社会动员造成公民政治需求和社会满足之间的差距,形成公民的社会挫折感。社会挫折感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流动机会,社会流动机会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难以消除社会挫折感,公民将注意力转向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赖于政治制度水平的提高,若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不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那么,国家的政局动荡是不可避免的。亨廷顿在分析发展中国家产生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所提出的思想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的政治稳定,不是经济的或政治的某个单个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影响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腐败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欺压百姓已成为一种政治癌症,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对社会稳定和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凝聚力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尽管政治权力腐败的人数是统治阶级官员中的少数,但危害甚大,而且很难遏制。世界许多政府都难找到一种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措施,有的国家是越反腐败腐败现象越严重,社会风气越来越差。官员的腐败行为制造了广大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一旦遇到政府决策失误或由此引发突发事件,公民会借用反对官员腐败掀起政治动乱,直接危害国家的政治稳定。
2、财富分配不均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经济原因。各个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也是产生经济不平等的高发期,容易产生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一极是政策失误和政府调控不力而形成的百万富翁阶层;另一极是大多数以低工资维持生活的普通群众。这样必然使多数贫困的群众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造成多数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通常,贫穷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比经济发展国家更不平均。
传统社会,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处于默认或是不觉悟的阶段。在现代社会,社会动员提高了人们对不平等的意识,产生了人们对分配不公的怨恨,而控制分配制度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里,于是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财富分配不公、经济不平等往往成了群众反对政府的催化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政府与过去相比已创造出了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果实常常被少数集团所垄断,由此产生的苦难,如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等弊端却要由多数人承担,这也会产生社会不安定心理。
3、国家重大政治决策失误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主观因素。重大政治决策失误是国家最高领导层不按民主程序进行科学决策,不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对社会主要矛盾不能进行动态地、准确地把握,对关系到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关系判断不清楚,对社会发展的道路把握不准,因此,在作出关于国家长远利益和命运的重大决策时,发生重大失误,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周期性震荡、萎缩,社会矛盾日益增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内外危机四伏。从而带来了国内政治运动和动荡频繁。
4、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公开或不公开的颠覆和破坏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只要阶级没有消亡,都将面临着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进步与倒退的反复较量和斗争。这种较量和斗争不是在法律秩序范围以内进行的。只要阶级存在,敌对势力和敌对阶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和形式颠覆国家政权,危及国家安全和稳定。
国外的敌对势力所进行的侵略、颠覆、渗透是危及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外部因素。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总根源,只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手伸到哪个国家和地区,哪里就不会安宁。各国必须抵制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本国的政治稳定。

稳定途径

播报
编辑
对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放在了首要位置,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政治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保持政治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呢?由于各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条件不同,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差异也较大,因此,在选择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上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促进政治稳定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加速发展经济,兼顾公平,为政治稳定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贫穷是不稳定的最深厚的根源,只有消除贫穷,实现经济现代化,才能为政治现代化提供前提和条件。促进政治稳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发展是硬道理
在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首先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政治稳定才有可靠的保证。
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分配不公,不平等的现象是可以得到逐步克服的。只要政府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注意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的行使,注意社会协调发展,兼顾公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就会拥护政府,维护政府权威,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成为维护政治稳定的生力军
2、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就是从政治制度上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从而把国家的政治运行纳入有序的状态。
民主和法制是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没有民主的法制只能是专制的政治,没有法制的民主也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状态。
从西方一些国家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的原因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实现了民主政治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选举制度和议会民主。
政权的更迭、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可以通过民主程序进行,通过选民投票表决来实现,从而有效地调节了社会矛盾。
与此相反,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之一,正是这些国家民主政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因此,大力推进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的政治稳定。
3、加强执政党中央政府的权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防上地方分裂现象的出现。执政党和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地方分裂、骚乱现象出现,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受挫和国家政治不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稳定,在保证地方利益和权利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和执政党的权威必须加强。
政治稳定需要一个廉洁、富有权威和高效的执政党和政府,来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现代化,来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现代化的实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有权威的政党和政府,会导致地方主义势力抬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政令不通,商业欺诈四起,甚至会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4、要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反腐败机制,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根本上遏制政治权力腐败。 政治权力腐败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毒瘤,是社会不安定的导火索
要切除这个毒瘤,必须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高度集权的权力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反腐败专门机构,开展严厉的反腐败斗争。
同时,要加强对官员的政治教育和权力监督手段,严格官员选拔制度。此外,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和纠错机制,把官员的权力腐败遏制到最低限度,从而取信于民。
5、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对政治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 政治发展导致一定程度的政治不稳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社会发展在转型时期,各个阶层面对体制的转轨,财富的急剧增加,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产生一种焦虑、浮躁和不平衡的政治心态是正常的。
政府的功能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使公民参政意识、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趋于稳定和成熟,提高公民的政治鉴别力,识别力,政治凝聚力。在遇到政治突发事件时,能保持政治头脑清醒,不盲从,也不迂腐,这样才能从政治文化方面维护政治稳定。

发展动力

播报
编辑
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政治革命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暴力行动,它引起社会形态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和质的飞跃。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对现存的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进行的调整、改造和完善,它虽然不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但是会引起部分的质变,促进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变革、发展和完善。研究政治发展的动力,探索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性质。特点、类型和作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