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搜神记

古代志怪小说集
展开3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中文名
搜神记
作    者
干宝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9787540218799 [11]
总篇数
454篇
字    数
近20万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虹弃搜纸糊试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谶纬神学、有神仙变幻,有精灵物怪,有妖祥卜梦,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如卷十四的“盘瓠神话”,是关于古敬市时蛮族始祖起源的猜测、“蚕马神话”是有关蚕丝生产的神话;如卷十一“干将莫邪”讲述鸦归润的复仇故事、卷十六紫玉显魂传说,讲吴王小女的生死爱情;卷十一“东海孝妇”己润坑欢盼,讲孝妇周青蒙冤糠乌永酷删立阀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1]
清代版本搜神记内页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搜神记作者干宝
干宝(?—336年),东晋史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家,少即勤学,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二十卷,记西晋一代史事,时称良史,今佚,仅存片断。历数十年而成《搜神记》,原书为三十卷,唐宋时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际佚失。今本为二十卷。[1]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卷次
题名
卷一
偓俭采药
徐光复仇
猛止风
-
-
-
-
卷二
扶南王判罪
李少翁致神
营陵道人
白头鹅试觋
石子冈朱主墓
夏侯弘见鬼
-
-
-
-
卷三
钟离意
段翳封简书
臧仲英家怪物
乔玄见白光
管辂筮王基
管辂教颜超延命
管辂筮信都令
管辂筮郭恩
淳于智杀鼠
淳于智卜宅居
淳于智卜免祸
淳于智卜免祸
淳于智筮病
郭璞撒豆成兵
郭璞救死马
郭璞筮病
郭璞以白牛治病
隗熠藏金
韩友驱魅
严卿禳灾
华佗治疮
华佗医喉病
-
-
-
-
-
卷四
风伯雨师
灌坛令太公望
胡母班传书
冯夷为河伯
河伯招婿
华山使者
建康小吏
宫亭湖二女
宫亭湖庙神
驴鼠过宣城
青洪君婢
黄石公神祠
樊道基显神
戴文谋疑神
麇竺遇天使
阴子方祀灶
张成见蚕神
戴侯祠
刘王己死为神
卷五
蒋子文成神
蒋侯召刘赤父
蒋山庙戏婚
蒋侯爱望子
蒋侯助杀虎
丁姑渡江
赵公明府参佐
周式之死
张助斫李树
临淄出新井
-
-
-
-
卷六
论山徙
龟毛兔角
马化为狐
玉化为蜮
地长地陷
妇四十子
彭生为豕祸
蛇斗国门
龙斗邑中
蛇绕柱
女子化为丈夫
五足牛
临洮巨人
两龙现井中
马生角
狗生角
人生角
狗与彘交
白黑乌斗
牛足出背
蛇斗庙下
鼠舞端门
泰山石立
虫叶成文
狗冠出朝门
雌鸡化雄
范延寿断讼
天雨草
断槐复立
鼠巢树上
载焚巢杀子
信都雨鱼
木生人状
大厩马生角
燕生雀
牡马生三足驹
僵树自立
儿啼腹中
西王母传书
男子化女
人死复生
长安儿生两头
三足乌
德阳殿蛇
北地雨肉
梁冀妻怪妆
牛生鸡
赤厄三七
长短衣裾
夫妇相食
寺壁黄人
木不曲直
雌鸡欲化雄
洛阳生儿两头
梁伯夏之后
草作人状
生男两头共身
怀陵万雀斗杀
嘉会挽歌
京师谣言
桓氏复生
建安人妖
荆州童谣
伐树出血
鹰生燕巢中
河出妖马
燕生巨
谯周书柱
孙权死征
孙亮草妖
[2]

成书过程

播报
编辑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晋干宝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3]
据《晋书·干宝传》载,干宝作《搜神记》是有感于父亲之婢和兄长死而复生的神异经历,遂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而成的。一方面"考先志于载籍",另一方面"收遗逸于当时",涉猎颇广,历数十年而成。原书为三十卷,唐宋时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际佚失。今本为二十卷,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的。最初刊行于《秘册汇函》中,后收入《津逮秘书》和《学津讨源》中。今有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本。
干宝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虽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怪故事一直很有市场。人们对另一个世界的同行者都颇为好奇,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们安排在另一个世界实现,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往往奇幻,全能,甚至残忍。《搜神记》有一则《韩凭妻》,比较著名,说夫妻俩人不畏强权,抵死相守,嗣后遂不能合葬,但是两个人的坟上长出一棵大梓树,盘根错节在一起,树上又有鸳鸯交颈悲鸣,让人心生悲慨,借用一个滥俗的套语,就是“柔情也疯狂”,背后一阵凉风,胸中一阵蜜意,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变孔雀也好,变蝴蝶也罢,人间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2][4]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干将莫邪

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莫邪夫妻二人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宝剑铸了两把并分有雌与雄。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进见楚王。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来察看宝剑,发现剑原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送呈上来,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杀死了。[2]

李寄

李寄东越国闽中郡将乐县李诞的最小的女儿。郡中有一座庸岭,高几十里。在它西北部的山缝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粗十多围,当地人都很害怕它。东冶都尉和东冶所管辖下的县城里的长官,也有许多是被蛇咬死的。人们一直用牛羊去祭它,所以才没有大的灾祸。后来,大蛇或者托梦给人,或者吩咐巫祝,说它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都尉和县令都为此事发愁。但是大蛇的妖气所造成的灾害却没个完。他们只得一起征求大户人家奴婢生的女儿和犯罪人家的女儿,把她们收养起来。到八月初一祭祀的时候,把女孩子送到大蛇的洞口。大蛇出来,便把女孩吞食了。连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女孩。
这时,他们又预先招摹寻求,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女孩。李寄想应募而去,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父母没有福相,只生了六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即使有了子女也好像没有一样,女儿我没有缇萦救父母那样的功德,既然不能供养父母,白白耗费衣服食物,活着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早点去死。卖掉我的身体,可以得些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她,始终不同意她去。李寄就自己悄悄地走了,父母终究没法阻止她。
李寄于是禀告官府请求得到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八月初一,她就到庙中坐好,揣着剑,带着狗。她先把几石米饼用蜜拌的米麦糊灌在里面,然后把它放在蛇的洞口。蛇便出来了,头大得像圆形的谷仓,眼睛像直径两尺大的镜子。它闻到米饼的香味,先去吞食米饼。李寄便放出狗,狗就上去撕咬,李寄从后面砍了蛇好几下。蛇的创口痛得厉害,便翻滚着窜出来,爬到庙中的院子里便死了。李寄进入蛇洞察看,发现了那九个女孩的头骨,便都拿了出来,悲痛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太可怜了。”于是李寄便慢慢地走回家去。
越王听说了这件事,把李寄姑娘聘为王后,任命她的父亲为将乐县县令,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了赏赐。从此东冶县不再有怪异邪恶的东西了。那赞颂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在那里流传着。[5]

韩凭夫妇

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2]

吴王小女

春秋时吴国吴王夫差有个小女儿,名叫紫玉,年龄十八岁,才学容貌都很优秀。有个叫韩重的少年,年龄十九岁,会道术。小女紫玉喜爱韩重,暗中书信交往,并答应嫁给他做妻子。
韩重要到齐鲁一带求学,临走时,请父母聘人前去为他求婚。结果,吴王非常愤怒,不答应女儿嫁给韩重。紫玉气急郁闷而死,埋葬在阊门外面。
三年后,韩重回来,向父母问求婚之事,父母告诉他:“吴王发怒,不准许婚事,紫玉气死了,已经安葬了。”韩重痛哭不已,十分悲伤,带上祭品到坟前祭奠。紫玉的魂魄从坟中出来,与韩重相见,泪流满面地说:“当年你走之后,您父母向父王为你求婚,心想一定能了却我们的心愿,不料分别之后,遭遇如此厄运,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接着紫玉转过脸昂头,哀伤地唱道:“南山上有鹊鸟,北山上有罗网。鹊鸟早已南飞,罗网又能怎样。本想一心随你,无奈谗言太多。忧伤积结成疾,可怜黄泉命丧,命运如此不公,冤屈何时得昭?山林百鸟之王,有名叫做凤凰。一旦失去雄凤,雌凰三年感伤。虽说鹊鸟众多,难以配对成双。因此再现身姿,逢君重放容光。你我身远心近,何时才能相忘?”
紫玉唱完,已是泪流满面。她请韩重一起回到墓穴,韩重说:“阴间阳间,是不同世界,我怕这样会有祸患,不敢接受你的邀请。”紫玉说:“阴阳两界,各不相同,这我也知道,可是今日一别,永无再回之朝。你怕我已成鬼,就会害你吗?我是想把诚心奉献给你,难道你不相信?”韩重被她的这番表白感动,就送她回墓穴去了。
紫玉在里面设宴招待韩重,并留他住宿三天三夜,与他完成了夫妻之礼。临走时,紫玉取出一颗直径大如一寸的明珠送给韩重,说:“我的名声已毁坏,希望已断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望你时时保重自己。如能去我家,代我向父王表达敬意。”
韩重走出墓穴就去拜见吴王,向他讲述了这件事。吴王十分愤怒地说:“我女儿早已死去,你却编造谎言来玷污她。这不过是掘墓盗物,却假托鬼神罢了。”当即命令抓捕韩重。韩重逃脱之后,就到紫玉坟前诉说了事情经过。紫玉说:“别担心,今天我就回家告诉父王。”
吴王正在梳妆,忽然看见紫玉,又惊又喜,问她:“你怎么又活了?”紫玉连忙跪下禀告:“从前书生韩重来求娶女儿,父王不许。女儿已是名声毁坏,情意断绝,招致身亡。韩重从远方归来,知道我已死亡,特意带着祭品到幕前吊唁。我被他始终如一的真情感动,就与他见了面,因此送给他明珠,绝不是掘墓偷盗。请父王不要追究问罪。”
吴王夫人听说后,赶紧出来抱住女儿,紫玉如一缕青烟般飘走了。[2]

董永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在后面。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体现在《搜神记》上。它与地理博物作品不同,以辑录鬼怪神仙故事为主,也包括一些琐闻杂记,是直承《穆天子传》及《山海经》影响而出现的。
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
前代神怪作品的创造性继承者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志怪小说,特别是《搜神记》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首先在于它对前代的神怪作品有着创造性的继承。马克思指出“古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我们也可以这样评价中国的神话。《搜神记》正是在中国神话和前代其它神怪故事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已对前代神话鬼怪传说故事的继承乃是一种创造性继承。
首先,从《搜神记》中故事的来源来看,既有对前代作品内容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书中著录的汉代故事就不下百条,且有文献可查的不少于几十则。如《董永》则引自刘向的《孝子传》,《东海孝妇》引自刘向的《说苑·贵德》,又如《阴子方》《张助》《张汉直》《郅伯夷》等等。一方面《搜神记》有对前代神怪传说的转录保存之功,另一方面又有它自己在题材内容上的更广泛的开拓。魏晋前的神怪作品就其总体而言,反映的生活面是广泛的、主题也是多样的但就具体的某一作品看,表现的题材或思想内容却有明显的局限性。就拿现存保留古代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来说,书中有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概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之三类:一是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故事,如《海外北经》中钟山之神“烛阴“又称“烛龙””的传说,《大荒西经》中关于女娲的传说;二是战胜灾害的英雄故事,如《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三是反映部落间的战争,如《大荒北经》中黄帝蚩尤之战,《海外西经》中刑天与帝争神座等。
《搜神记》除有上述类型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更接近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如有反映和歌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盘瓠》中描写的“无关嬬、符传、租税之赋”的理想世界。有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优秀品质的作品,如《韩凭妻》《三王墓》。有揭露贪官、昏官的,如《蒋山祠》,也有歌颂清官的,如《小黄令》《软辅》。有反映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问题的,如《王道平》《河间郡男女》。此外还有各种异怪的描写。这些大多是作者采撷传说写成的。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神话的许多因素,万物有灵的精灵论,无所不能的法术、人鬼杂糅的野性世界,宇宙万物人化思想,小说中塑造了不少死后再生、永恒仙乡、魔法幻化等事件情景。而且,《搜神记》中也开始出现写社会人物的作品,如《天竺胡人》《李寄》《管辂》《郭璞》《钟琳》等。可见《搜神记》一书较之前代的神话、神怪故事,在题材上既有明显的继承、也有较大的开拓和发展。
其次,从艺术上来看,《搜神记》继承了前代神话中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语言雅致清峻、曲尽幽情,确是“直而能婉”的典范。如《千日酒》中写刘玄石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去掘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书中还记叙有“长五丈,足履六尺”的大人,也有身高仅一尺乃至数寸的小人。再从作品的形制篇幅上看,前代特别是上古神话,比较简单、零散,首尾完整的故事很少。《搜神记》在这力面的突破也是明显的。《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又如《宋大贤》,先用概括描写的方式写出宋大贤的性质“以正道自处”,然后写他夜宿南阳西郊亭与妖精鬼怪的斗争,作品中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他与鬼魅斗争的三个回合。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
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搜神记》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记载,而这些故事恰恰是原始图腾崇拜在后世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延伸,是民间文化发展变异性的结晶。在人的拟兽化阶段,原始人曾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动物充饥以求得生存,这时的动物是支持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把动物本身当作对生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的异己力量来加以崇拜。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所依赖的东西,也就是古人奉之为神的对象,而它也就成了氏族成员所崇拜的图腾。他们相信通过模仿此图腾就能得到神的保护,就拥有了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利。[6]
《搜神记》今存本二十卷四百六十四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采撷自前人的作品,亦即干宝所谓“承于前载者”。从这一点上说,干宝只是一个编辑者,承于前载的“前载”,有《列仙传》、《汉书·五行志》和《列异传》等,单是从《列异传》侈录过来的作品就有《胡母班》《蒋山祠》《三王墓》《冯贵人》《蒋济亡儿》《苏娥》《宋定伯》《细腰》等数篇,将今存的《列异传》与《搜神记》文本对校,说干宝“侈录”是符合实际的,当然,干宝也并非一字不改,或者它所据的版本与今存本有所不同,《三王墓》《苏娥》等篇的细节描写就比《列异传》的丰富,从这些增饰的文字中可见出增饰者的艺术匠心。[10]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7-8]
《搜神记》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是后人取材之渊薮,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每每从中选材;至于其中故事被用为典故者,更是不可胜计。《搜神记》的续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当推署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十卷。这部书是否真为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尚难以确定。该书除少数故事与《搜神记》、《灵鬼志》等书相重外,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民间传闻。书中多爱讲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车"故事等,都十分优美,历代传诵,广为引用。
《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9]
以《搜神记》为代表的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对于唐代传奇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从唐代的《古镜记》、《玄怪录》、宋代的《稽神录》、《江湖异人传》等,直到清代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秉承灵怪小说这一传统的,甚至以写鬼怪著称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中也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可见,他对《搜神记》确是封为至宝,所获良多。可以说《搜神记》直接开启了历代灵怪小说创作的先河。除此之外,《搜神记》的影响还体现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在戏剧方面,家喻户晓的《天仙配》、《相思树》,就与《搜神记》中的《董永》、《韩凭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而元杂剧《窦娥冤》,其脉络直上可追溯到《搜神记》里的《东海孝妇》。在诗歌方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夜思念,让道士施展法力求见贵妃魂魄,其情节就取自《搜神记》中的《李少翁》。[10]

版本流传

播报
编辑
干宝原撰《搜神记》有30卷,流传至今只有20卷,454篇故事。坊间的《搜神记》并非原始的完整版本,原本多散佚,后人再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法苑珠林》等书辑录而成的,才成为今天所见的二十卷本《搜神记》。
干宝的《搜神记》名气太大,除了历代辗转传抄之外,连袭用书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同样叫做“搜神”的至少就有陶潜搜神后记》、北魏昙永《搜神论》、唐代句道兴《搜神记》、宋代的《搜神总记》、元刊《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明代罗懋登六卷本《搜神记》、焦璐《搜神录》(即《穷神秘苑》),明代还有一个八卷本《搜神记》干宝的《搜神记》原书似乎在宋元间就已散佚了。
隋书·经籍志》载(晋)陶潜撰《捜神后记》十卷,是后人伪托。
《搜神记》主要版本有:《密册汇函》刻本《搜神记》、汪绍楹辑校的《搜神记校注》、李剑国辑校的《新辑搜神记》30卷及《新辑后搜神记》10卷。还有白话本如三民书局的《新译搜神记》、台湾古籍出版社的《搜神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