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王士祯

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收藏
0
0
同义词王士禛(王士禛)一般指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1]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3]
(概述图参考资料[2][6]
全    名
王士祯
别    名
王渔洋、豫孙
子真、贻上
阮亭、渔洋山人[1]
谥    号
文简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东新城
出生日期
1634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
1711年6月26日
主要成就
创“神韵说
主要作品
《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最高官职
国子监祭酒、刑部尚书
本    名
王士禛、王士正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明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原名王士禛。逝世后十年,雍正继康熙帝位,“禛”字犯御讳,改称士正;乾隆间,又以“正”字与原名音不相合,诏改士祯,通行数百年。
崇祯八年(1635年),祖父象晋迁任浙江布政使,士禛一家随任至杭州。
崇祯十年(1637年),祖父象晋因不屈于权奸报复,致仕归里。王士祯一家尽回故乡新城。
崇祯十一年(1638年),祖父象晋自号“明农隐士”,阖门谢客,亲教诸孙读书。闲暇著书,精岐黄,为民治病。
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士祯始入小学,在新城家塾从祖父象晋读。与伯兄士禄、仲兄士禧、叔兄士祜同学。习五七言韵语。
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士祯在家塾从祖父象晋学。伯兄士禄授王、孟、韦、柳诸家诗,使手抄之。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兵陷新城。全家避兵邹平长白山鲁泉。
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士祯全家避兵于邹平,依外祖孙氏家,居长白山之鲁泉。
王士禛小像 [6]
崇祯十七年(1644年),王士祯全家在邹平去糠。从祖父象晋读书。一日祖父与从弟象咸饮酒。祖父命对句,云:“醉爱羲之迹。”渔洋应声答道:“狂吟白也诗。”二公大喜,赏以名人书画。
清顺治二年(1645年),王士祯父与敕被荐入仕,以父象晋年老为由力辞。
顺治三年(1647年),王士祯与诸兄和《月泉吟社诗》。
顺治五年(1648年),王士祯出应童子试,未中。伯兄士禄举乡试。至是有《落笺堂初稿》一卷。
顺治六年 (1649年),在家塾读书。
顺治七年(1650年),再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读书于水月禅寺,寺在大明湖东北。八月成婚,夫人张氏,邹平人,祖张廷登,明万历进士。父万钟,拔贡。后,南渡官镇江推官。兄实居,字宾公。
顺治八年(1651年),应乡试,举第六名。是冬,与伯兄士禄同上公车赴京会试。一路唱和,题诗驿壁。
顺治九年(1652年),在京应会试,落第。伯兄士禄成进士,因主考胡统虞之故,被停一科。
顺治十一年(1654年),叔兄士祜拔贡入国学。
顺治十二年(1655年),伯兄士禄以殿试与士禛同上公车,叔兄士祜亦以太学生廷试入都。与海内闻人论交,时号“新城三王”。士禛中会试五十六名,未殿试而归,致力于诗。
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省伯兄于莱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秋柳诗杜。初展神韵诗风。赋《秋柳》诗四章,以述对明室悼亡之情。有《春不雨》《蚕租行》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
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赴京。殿试中二甲三十六名。观政兵部,备任。秋九月归里。
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京与汪琬程可则、刘体仁、梁曰缉、叶方蔼、彭孙、龚鼎孳等人唱和,十月,得授扬州府推官。十二月,赴任便道归里,伯兄士禄、叔兄士祜送至天宁寺。自此,兄弟聚少离多。
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赴扬州任,父与敕同行。母孙夫人送至渑水边,告诫士禛云:“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三月,到任。八月,充江南同考官,赴江宁。九月,病归扬州。
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扬州。审理“海寇案”“奏销案”等,多所平反,严惩诬告。罢除迎春琼花观会,严惩从中谋利奸官,扬州百姓称颂其东坡再世。
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母孙夫人就养至扬州。伯兄自里中报命京师,三月迁吏部考功司主事。士禛因谳事被降级,母孙夫人慰藉说:“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士禛遵嘱,多所平反。
康熙二年(1663年)春,有事高邮,监理修复文游台事。题《文游台记》。伯兄西樵典河南乡试。叔兄东亭举于乡。冬,伯兄便道扬州,宿一夕。士禛奉命赴江宁充江南武科同考官,舟送伯兄至仪真而别。按部至如皋与明老诗人邵潜交,县令深受感动,免其徭役。
康熙三年(1664年)春,士禛与林古度杜濬张纲孙、孙豹人诸名士修禊红桥。伯兄因河南乡试案下吏部狱。五月,有事江宁,为伯兄燃灯于长干寺。十月,得内迁礼部命。冬,西樵狱解,至扬州,兄弟相聚月余。
康熙四年(1665年)春,至如皋与冒襄邵潜陈维崧许嗣隆诸名士,举修禊水绘园诗社,杜濬有“酒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句,评价其委婉与豪放兼之的神韵诗风。七月,登舟赴京任。诸名士依依不舍,送别禅智寺。临行惟图书数十箧。自云:“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八月,过临淄周亮工于临淄别墅,携叔兄东亭北上。九月到礼部任。十月,因户部郎中某以恶言告吏部,士禛被罢官。
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与伯兄自京师归济南,士禛暂返新城。三月,伯兄复游扬州。士禛第三妹卒。三妹适淄川庠生毕盛肩。士禛过青州留周亮工真意亭。九月复职返京师。
康熙六年(1667年),在礼部。与汪琬、刘体仁、程翼苍、陈廷敬李天馥等为文社。宋荦自黄州入京始与定交。
康熙七年(1668年),在京迁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时仪制司郎中曹首望。正月初五日,于慈仁寺访宋荦。秋,叔兄士祜南游,泛大江至姑苏,多所题咏。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至淮安清江浦关,专司船厂。淮安张力臣等以师礼来谒拜。惠周惕从学。吴雯访于清江浦。
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伯兄视士禛于清江浦。二月,叔兄士祜举礼部成进士。三月,伯兄北归。冬,还京师。伯兄补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与宋琬施闰章等时有唱和。
康熙十年(1671年),在京师,迁户部福建司郎中。与伯兄、程可则施闰章沈荃、宋琬、曹尔堪唱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户部。六月,奉命典四川乡试。归下三峡,闻讣,奔丧。十一月,至新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新城居母丧。七月二十日,伯兄王士禄卒。冬,养疴邹平长白山柳庵。又至生生庵、唐李庵醴泉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里居母丧。伯兄次子启浣死。夏秋间与邑高士徐夜、张霖多有交往,有诗。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服阙,七月以父命赴京。居天宁寺。八月,待依次补缺归里。冬,访徐夜庐舍送酒。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月,赴京师。五月,补户部四川司郎中。九月,张宜人卒于家。康熙帝欲选诗文兼优者充实南书房。一日与杜臻考察王士祯,知婶拜页其诗名文才。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户部。六月,康熙帝又与张英考察士禛诗文。七月初一日,又与李蔚、冯溥考察士禛诗文素质。又命士禛与江南才子陈玉璂御前婆促协对诗,帝欣然内定。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二十二日,与翰林院学士陈廷乐霸签敬同召对懋勤殿。二十三日,特旨授翰林院侍读。夏,与陈廷敬、叶方蔼入直南书房。十月,奉旨偕侍讲韩菼典顺天乡试。帝命书自作诗交养心殿装裱,颁赐大臣及外国使者。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入直南书房。誉为一代诗坛领袖。在翰林充《明史》纂修官。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翰林。十二月,迁国子监祭酒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国子监。主秋试。九月,叔兄士祜待职卒于京,享年49岁。进封父与敕为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母孙宜人、妻张宜人赠恭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上元,赐宴乾清宫,帝首倡《升平嘉宴》诗,效《柏梁体》,廷臣续和,命詹事沈荃书之。御制序文,颁诸臣。五月七日,得帝赐御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国子监。疏清修补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多次上疏请定圣庙祀典等事宜,准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在国子监,咨覆台湾、琉球等地学生入太学事。九月二十日,三女阿宫生。十月,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十九日,启程。除夕,至宿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十日,抵广州,入南海神庙祭告毕。四月一日,归自广州,七月,过里。九月至京复命。闻父讣,奔丧。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父丧在里,居庐。住西城。王苹、吴雯、钟圣舆、赵丰原等门人至西城别墅抚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里居庐,秋移南城旧第,居宸翰堂。是春,访淄川唐梦赉婶体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赴京悼太皇太后。访朱彝尊于古藤书屋。三月,自京返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士禛自里赴德州迎驾。三月,葬父并母孙宜人。冬十一月,赴京。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再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三月十日,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朝国史副总裁。六月,长女阿端死。七月秋审平反数案。九月, 迁兵部督捕右侍郎,孔尚任与其定交。
康熙三十年(1691年)春,二月六日,奉命主考会试。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因受侍卫马三捷潜逃案牵连降一级,为兵部督捕右侍郎。八月初五日,调户部右侍郎。整饬铸钱法规,革除送样钱陋弊。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户部。四月,侧室陈儒人卒。五月,祖、父赐封为通政大夫、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祖母、母、妻皆受封淑人。七月,三女阿宫卒。秋审,平反三案。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户部。二月,署兵部事。六月,充纂修《类涵》总裁官;下旬,转户部左侍郎。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户部。时捐纳方开,人皆相缘为奸利,士禛清廉自守,严格规章。在部七年,“不啻空山雨雪,烧品字柴、说无生话时也”,声誉满朝。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奉命祭告西岳。正月二十七日,发京师。三月二十七日,祭毕,二十八日返。七月,重芝埋归危臭祝连过里。九月,复命京师。
王士祯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户部。二月,仲兄士禧(1627-1697)卒于里第。七月,承恩赠祖、父皆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加一级,祖母、母、妻皆夫人。仲子启汸任唐山县令,士禛训以洁己爱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三日,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奉命直南书房编《类御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在都察院。五月,康熙帝返宫,迎驾通州。奉命直南书房。六月,侧室张儒人卒。九月,次女婉卒。十一月五日,迁刑部尚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刑部。五月,平反徐起龙案。六月二十八日,赐御书“带经堂”匾额。七月,与诸公内直,赐御书唐诗湘竹金扇。十月,充武会试读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刑部。三月,归里迁祖墓、父墓。十月,返京。蒲松龄以五古诗送别。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刑部。四月六日,赐御书“信古斋”匾额,暗示“信古”不妄今之意。九月,拜送车驾南巡。冬,奉命阅御试顺天举人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刑部。三月,启奏刑部释囚犯800余人。七月,启奏赈济山东灾民。八月,奉旨截留漕米,赈山东饥民。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恩赠祖、父皆资政大夫,官至刑部尚书。九月,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在新城故居。四月,有事安德,憩门人朱缃桐阴书屋。初六日,与门人朱缃、钟辕、从弟士骊、孙允酂同游漪园。初七日,门人朱缃、钟辕复邀泛舟大明湖,有记。五月,以送驾至德州,下榻故国相谢升家。十月,仲子启汸唐山知县任满归,待职于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故里。正月,第四妹嫁益都(今博山太学生赵作肃。四月,往邹平长白山中兹山别业,息居夫于草堂。山有古夫于亭,草堂名取义于此。与张实居张笃庆等讲诗授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新城故里。岁大旱,巡抚有命赈济士绅,具册领赈。士禛以不合近年朝廷发赈原旨,而独不具册,实家无储米,巡抚以士禛得大臣风度。六月后患痒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新城故里。冬,门人李先复归浙,过访。时,士禛目已昏眵,唯视大字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新城故里。冬,侍读黄叔琳视学山东,过访于士禛里第,言及有旨,取故灵璧知县马骕所著《绎史》,刻版入内库。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新城故里。卧病。旧有疝气,二十余年,时发为累。七月,忽由痒症变为疡症。呻吟床褥、苦不堪言。十二月,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因病甚剧,具疏遣子启组乐汸入京谢恩。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士禛卒于里第,享年78岁。十一月七日,葬于系河北岸祖茔之次。太仓相国王掞作神道禅文,商丘宋荦作墓志。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诗论

清·王士祯撰 池北偶谈二十
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 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遗憾的是,王渔洋平生只“拈出神韵”二字,并未对此作正面系统阐述。后世注家各执己见,纷纷诠释。
有认为“神韵”即 “格调”亦即 “肌理”,它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的,这是翁方纲“泛神韵论”的解释。有认为 即,郭绍虞先生力主此说,他指出 :“神韵”“韵” “实则渔洋所谓神韵,单言之也只一‘韵’字而已。”
敏泽先生以为神韵 “有时是指创作上和形似,形式等等相对应的内在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东西”,“有时它又是指创作中那种在内容上以写景为特点,在风格上比较清新,富有诗情画意的气氛和境界。”
蔡钟翔先生认为 :神韵是“古淡清远的意境”。吴调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韵论》“。叶嘉莹先生也说 :总论中则说 :神韵的主要内涵是指诗味的清逸淡远”“总清远二妙,则为神韵。”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渔洋诗论时亦评述道“神韵乃诗中最高境 界”说等等。
以上诸“优游痛快,各有神韵。此外还有味外味”、“神韵分离,以韵为主”说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神韵”的某种内涵。然而就渔洋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实际倾向来看,似感不甚妥切。
有人认为,王渔洋标举的“神韵说”“有两层含义 :
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上,“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种风格并举而又侧重于古淡闲远一格 (简称“并举说”),
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追求“与诗的高度统一,重在诗的内在品质”,韵则偏重诗的外在风貌(简称“统一说”)。
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学文法的研究日趋深入缜密,而与此同时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却又别开生面,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法研究所执着的具体的文本形式,对古典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加玄奥的层面。
王士禛放鹇图(局部)[6]
然而,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王渔洋的神韵说在古典文学形式观念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却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王渔洋自己在说明他的神韵说理论时说,他最喜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个字;有时又标举出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八个字来说明神韵的含义。
从他的神韵说观念和这些解释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观点:神韵是指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某种情思内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点。
翁方纲为了澄清神韵说的玄虚之论,在专析神韵说的《神韵论》文中把神韵解释为“下笔如有神”的“神”,“熟精文选理”的“理”,乃至格调、肌理等,而最终归之为“君形者”,似认为神韵属于内蕴方面的东西。
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及神韵时说,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也就是入神之意。用“君形者”、“神”或神气、入神来解释神韵,都意味着是从作品内蕴的角度来理解神韵的。这样理解当然不错,因为“神韵”之“神”肯定与内在的精神意蕴相关。但这样解释的结果,“神韵”的“韵”字似乎还没有落到实处。
当代学者吴调公先生则对神韵说中的“神韵”一词作了更细致的分析:
神与韵,原来是浑然一体。但细细分析起来,却有一个由“神”生“韵”的过程。哪怕这变化很倏忽、很隐约,但却分明包含着歌德所强调的一种“灌注”过程。既有诗人主观“精神”的倾注,也有因灌注的需要从而有待于涵茹式地渟蓄或喷薄式地张扬,形成一种洋溢着“生气”的载体。
总的说来,神韵论者比古代各种诗论家都更为注意“韵”,注意带着内在节奏感的心灵的流动。吴调公先生不仅指出了神韵说所包含的“神”和“韵”,即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节奏两个方面,而且强调了神韵说的重心是在“韵”的方面,即“带着内在节奏感的心灵的流动”。
如果把严羽看作神韵说的先驱之一,那么应当说,他所说的“别材”、“别趣”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还只是指示了一种模糊惝恍的意蕴,还没有将神韵的问题真正锲入到文本分析的实处,因而还没有构成关于艺术形式问题的观念。王渔洋则不同,他的神韵说已成为可认知甚至可效法的东西,也就是说已经形式化了。

书法

王士祯自幼酷爱书法,九岁即能草书。其书风与诗风一样,经历了数次变化,早期率真狂放,中年后潇洒俊逸,清雅悠长。

藏书

王士祯家富藏书,其先父有遗书,因兵火散佚过半。入仕途后,借他人藏书而录做副本。所得收入,悉以购书,长达30余年,从无间断。康熙四十年(1701年)请假告归,惟载书数车以行,弟子禹之鼎为之画有《载书图》。作书楼“池北书库”,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名命名,藏庋之富,甲于山左。与“曝书亭”并称盛一时。
精于鉴赏。藏书印有“王阮亭藏书印”、“御史大夫”、“宫詹学士”、“忠勤公之世孙”、“经筵讲官”、“怀古田舍”、“琅琊王氏藏书之印”、“国子祭酒”、“宝翰堂章”等图章数十枚。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李集:阮亭楷书之精,逼真褚公《枯树赋》。(《鹤征前录》)[5]
冒辟疆:小楷之工,足与云间雁行。(《同人书》)
孙枝蔚有诗赞曰:潇洒已叹书法好,清雅谁敌赋诗勤。
清书画家宋荦:书法高秀似晋人。雅不欲以此自多。人以绢素求书,辄令子弟代。惟二三同好间答书,必亲作其手迹,皆藏弆之。(《西坡类稿》)
王士禛幽篁坐啸图[6]
清书法家陈奕禧:今人惟新城总宪学之极得其神。先生海内文儒,不肯以一艺名。有求书者必命门弟子代笔,从不轻作。门弟子欲得先生书,辄假问字奏记先生随意落札便藏弆以为至宝;或稿纸传写,即涂抹点勘者,皆装潢成册。(《褚河南枯树赋拓本跋》)
梁章钜:先生本不以书名,亦有若无意于书,而柔闲萧散有晋唐风味。虽名书巨手,亦不能不让其出一头地。此其故不在行墨间也。(《退庵书画跋》)
沈德潜:渔洋少岁即见重于牧斋尚书,后学殖日进,声望之高,宇内尊为诗坛圭臬,实过黄初,终其身无异辞。(《清诗别裁集》卷四)
赵翼论康熙朝诗人,亦云:“其名位声望为一时山斗者,莫如王阮亭。”(《瓯北诗话》卷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祯的诗作“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指王士祯的诗善于掩饰天赋之不足。其《谈艺录》中评王渔洋:“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中国近现代文字学家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称王士祯书法为“诗人之书”。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康熙帝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王士祯遂选录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后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
当时,王士祯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到京城求名师,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
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山东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赠诗蒲松龄

王士祯曾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聊斋志异》大书“王阮亭鉴定”,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

多次改名

王士祯去世后犹被易名数次。 至雍正朝,其“禛”字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至乾隆,又赐名士祯,谥文简。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祯”或“王士禛”两名并用。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有《池北书库藏书目》,收录宋元明本近500种,每书之下撰有题记。朱彝尊为之作《池北书库记》。
王士禛蚕尾山图 [6]
王士祯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
作品年表
纪年
作品
清顺治二年(1645年)
是年,作《明湖》诗,有句:“杨柳临湖水到门还有《清明》、《憎蛟》二赋。邑名士傅彤臣见之激赏,有过情之誉。
清顺治十年(1653年)
渔洋有赠诗人徐夜诗句云:“湘东品第留金管,江左风流续《玉台》。”有《冬夜过傅济汝诗》载《蚕尾后集》。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有《湖山佳境亭》诗,载《渔洋续集》。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北上至赵北口,作《竹枝词》十首。见《蚕尾后集》。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春与邑高士诗人徐夜游长白山,有《长白游诗》、《长白山录》合一卷。《渔洋诗集》编年始于本年,并在《诗》序中确立了“神韵”诗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谒明杨忠公继盛祠,有诗。夏秋与汪琬、程可则等以诗唱和。寓慈仁寺,有《慈仁寺双松歌》。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冬,与西樵、彭羡门以香奁体唱和。刻《彭王倡和集》。是年,游青州,作《法庆寺阁上望云门山》;过临淄,有《夜经古城作》等诗。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十一月,有事南兰陵,与程康庄同游金、焦、北固及鹤林、招隐、竹林、海岳庵诸名胜,有游记6篇、题名7篇、古近体诗40篇。编为一集,名《过江集》。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正月,有事至苏州,过无锡,游邓尉山,轻舟入太湖,宿圣恩寺,望渔洋山,欣其夙因,号渔洋山人。此行,得诗60余篇,编为《入吴集》。继至江宁,居秦淮,赋《秦淮杂诗》,有《白门集》。秋,有《銮江倡和集》。冬,舟中作《岁暮怀人》诗60首。是秋得钱谦益五言长诗及《阮亭诗序》,有“与君代兴”之语。选唐律绝句五七言为《神韵集》,授儿子启涑兄弟读之。与同年邹祗谟议合辑《倚声初集》。
清康熙元年(1662年)
二月,有事于江阴。登君山,归过丹阳,登观音山,临曲阿后湖,皆有诗,刻《集》于金陵。盛符升集至辛丑纪年之作刻之苏州,此士禛专集始也。是春与袁于令、杜G9E46等名士修禊红桥,有《红桥倡和集》。
清康熙二年(1663年)
题《文游台记》。诸诗编为《集》。有事,雨行如皋道上,马上得《论诗绝句》40首,阐述神韵诗学观点。南昌陈弘绪为作序。此年,为门人宗元鼎《芙蓉集》二十一卷作序,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神韵之旨
清康熙三年(1664年)
春有修禊《冶春》诗,诸名士皆有和作。有事金陵,与方文伴游牛首、祖堂、栖霞诸山及城南诸古寺,观六朝松石,作诗游记若干篇,编为前、后《白门集》,汪琬为之序。
清康熙四年(1665年)
春修禊水绘园,赋七言古体十章。七月,禅智寺送别倡和,诸名士各有诗作,编曰《禅智倡和集》。有《咏史小乐府》24首。
清康熙五年(1666年)
有为周亮工题诗画册十余首,及《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等。
清康熙六年(1667年)
有《送陶季之路州》、《送朱秋崖归安宜兼讯陈冰壑》等诗。
清康熙七年(1668年)
有《竹枝三首送陆冰修》、《古剑行》、《愁霖行》为孙承泽作等诗。
清康熙八年(1669年)
以前之作增《过江》、《入吴》、《白门》前、后诸集,汇为一编,名《渔洋集》。力陈其神韵诗论。
清康熙十年(1671年)
为朱彝尊《竹垞文类》作序。石门吴孟举录其诗刻《八家诗集》。有《题施愚山卖船诗后》等诗。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正月初三日,与宋琬、谢重辉、伯兄游北京西山,有游西山诗。赴川途中作诗350余篇,编为《蜀道集》。又有《蜀道驿程记》。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
辑考功诗,因选录平生师友诗,编为《感旧集》,未梓。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在京诸人多已散去。惟李天馥、叶方蔼、陈廷敬在翰林。彭孙遹自浙西来会。然已冷落无昔时矣。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有《漫兴诗十首》、《悼亡诗二十六首》、《哭公甬戈吏部二首》等诗。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为部院同人宋荦、王又旦、谢重辉等选定《十子诗略》及文集等。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
有《召对录》、《纪恩诗》、《御览集》后编入《渔洋续集》。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有《题苏台杨柳枝词后》、《送叶井叔归樊上》、《送宗梅岑归淮南》等诗。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是年,李天馥、陈廷敬、叶方蔼、施闰章、彭孙遹、陈维崧、汪琬等皆在翰林,互有唱和,一时传为盛事。又有奏定圣庙祀典等疏。见《渔洋文略》。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七月,有《瀛台赐宴恭纪》诗。有《何处故乡思》、《湘水行送良辅宰零陵》、《送毛斧季归常熟》、《和徐建庵宫赞喜吴汉槎入关之作》等诗
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
有《吾州》、《朱浙清明上河图》、《送叶井叔归楚》、《摩崖碑》等诗。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
撰五、七言古诗集,姜宸英为序。有《忆山居示儿子》、《题赵伸符写真》、《过宣城馆有感》、《穿灵辔》等诗。盛珍示辑《渔洋续集》成。翌年刊刻。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
刻至癸亥诗,为《渔洋续集》。冬,赴粤,至东平阻雪。爱其小洞庭湖及蚕尾山胜景,故后名其集为《蚕尾集》。途中有诗若干。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
广州之行,得诗300余篇,编为《南海集》。又有《粤行三志》三卷、《皇华纪闻》四卷。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
取唐人殷璠、高仲武诸家诗选,各删定,增韦庄《又玄》、姚铉《文粹》,通为《唐诗十选》。体现神韵诗论从风格论、创作论上升为艺术精神欣赏。
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
有《北征日记》。从艺术精神欣赏角度选《唐贤三昧集》三卷,评点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
有《迎驾纪恩录》一卷。编成《池北偶谈》二十六卷,又有《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等诗
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
有《题朱竹垞检讨雪景小照四首》等诗。
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
有《送陆次公赴抚州兼寄宋牧仲中丞》等诗。
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
有《题张敦复大宗伯赐〈金园图〉》、《闻滕王阁落成寄宋二牧仲开府》等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近年专心研究开拓丰富神韵诗学内涵;且觉居京诗作皆“流俗中求之”,故颇少诗作。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编次甲子使粤以前及丁卯以后诗、庚午以后杂文,编为《蚕尾集》十卷。又为《渔洋文略》十四 卷,属门人张汉瞻为序,序中惟推士禛为当代文宗。还有《文稿》。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西行,有诗百篇,为《雍益集》。又有《秦蜀驿程后记》二卷、《陇蜀馀闻》二卷。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效祖辈家训,承“忠勤报国”之门风,训启汸清廉公正,洁己爱民为好官。二月一日,有《手镜》一册。为秦松龄序《毛诗日笺》。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二月,进《南巡颂》。撰《古欢录》八卷。冬,选定《徐迪功集》、《高苏门集》。刻《华泉集》。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有《送杜肇余大宗伯告南归二首》等诗。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二月,作《浯溪考》二卷。编撰《居易录》成,凡三十四卷。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梁溪僧岳莲为弹《平沙落雁》、《汉宫秋》二曲,古青萧寥,做诗记事。诗载《蚕尾续集》。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三月,万寿节,进《万寿颂》。十月,上赐内阁九卿西域蒲桃,每人二株。有《纪恩诗》。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编辑至京师之作为《蚕尾续集》,使蜀所作不在其内,吴陈琬序之。畅论神韵诗学。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有大明湖等胜游记及诗。游记载《蚕尾续集》,诗载《古夫于亭稿》。《香祖笔记》此年成二十二卷。友人宋荦为序。始撰诗话60余篇。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有诗91篇,编为《古夫于亭集》。夏,避暑于西城别墅。编《年谱》。
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
因病自撰《年谱》时作时辍。删补程孟阳选《中州集》,多不惬心,辍笔而已。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编次一年诗,文为《蚕尾后集》。刊定宋洪迈选集,唐绝句,为《唐人万首绝句选》。又撰诗话160篇。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著《分甘馀话》四卷。有感马骕《绎史》刻版入内库事,赋一绝句,见《蚕尾后集》。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刻《近诗》一卷。于撰诗话60余篇 ,又增160篇,共三卷,授门人黄叔琳序而刻之。秋,门人程哲兄弟寄信征士禛诗文付印全集 。士禛将各集编次凡九十二卷,据夏御赐堂名,名《带经堂集》。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生前口占一联:“得第重逢岁,删诗断自年。”病中口授命启 录,初官扬州时,为居烈妇雪冤一事,立为一传,冬,《带经堂集》刻印告竣,士禛已过五月余,不及见。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王士祯出生于新城王氏家族,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间,名扬大江南北,于明清鼎革、海内名门大多沦胥之际,“新城门第,大振于灰沉烟烬之余”(钱谦益语,见《古夫于亭杂录》卷三),并在第八代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身膺清初文坛领袖时,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祖父

王象晋(1560年-1653年),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寿终于故里,享年93岁。

父母

父亲:王与敕,字钦文,号匡庐,清顺治拔贡,翌年有司举荐,以服侍年迈父亲为由不仕。他教子有方,四子有三人中进士(士禄、士祜、士禛),以政绩、诗文闻名于世。与敕卒,以子士禛贵,诰封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赠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
母亲:孙氏

兄弟

长兄王士禄,字伯受,一字子底,西樵
仲兄王士禧,字礼吉,一字仲受,号汉厘。
叔兄王士祜,字叔子,一字子侧,号东亭,一号古钵山人。[3]

妻妾

妻子:邹平张氏,曾祖张一元,巡抚河南都御史,祖父张延登,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忠定,父亲张万钟,江南镇江府推官,14岁时嫁给王士祯,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在家中去世。
侧室:陈氏,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去世。

子女

长子:王启涑(1653年—?),字清远,别号石琴山人,行十二,有《西城别墅诗》《因继集》等。
次子:王启浑,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康熙十一年(1672年)五月去世。
第三子:王启访(1662年—?),字思远,一字全道,号昆仑山人,行十八,任唐山县知县,候补知州。
第四子:王启汧(1672年—?)。
女儿
长女:王端,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去世
第二女:王婉,康熙三十八年九月去世
第三女:王宫,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去世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2001年11月8日,王渔洋201齐鲁电话套卡首发仪式在桓台县博物馆举行。[4]
2004年是王士稹诞辰370周年,电视连续剧《王渔洋查案》在央视开播。桓台县邮政局开发制作了《王渔洋诞辰370周年纪念》个性化邮票4900版和《一代诗宗王渔洋故里——桓台》珍藏册3000册。《王渔洋诞辰370周年纪念》个性化邮票一套3版共11枚。分别为《王渔洋肖像》1枚、《锦秋湖风光》2枚、《四世宫保坊》1枚、《渔洋纪念馆》1枚、《渔洋故居》1枚、《池北书库》1枚、《御扇》1枚、《渔洋手稿》1枚、《渔洋印章》1枚、康熙皇帝亲书《信古斋、带经堂》1枚。《一代诗宗王渔洋故里桓台》集邮珍藏册除包括上述全套邮票外,还包括为纪念王渔洋电视剧在央视开播而制作发行的首日封一枚,四世宫保坊小规格明信片一枚;《王渔洋诗选译》手工线装本一册。[4]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王渔洋查案》师小红饰王士祯
2003年电视剧《王渔洋查案》又名《大清提刑官师小红饰演王士祯(王渔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