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爱新觉罗·旻宁

清朝第八位皇帝
收藏
0
0
同义词道光帝(道光帝)一般指爱新觉罗·旻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清仁宗颙琰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73]
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开支。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扼制奢靡之风。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平定回疆张格尔。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从即位初,就不断发布上谕,对外严禁鸦片输入,对内禁止鸦片的贩卖、吸食和种植。道光十八年(1838年),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全国实力推行禁烟,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次年批准《查禁鸦片烟章程三十条》,该章程成为清朝颁布的最严厉、周密的禁烟令。[77]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的清王朝,大江南北遍燃反清起义之火。旻宁虽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守其常而不知其变”,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2月25日)去世于圆明园慎德堂[74]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葬清西陵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75]著有《养正书屋诗文集》等。[76]
全    名
爱新觉罗·旻宁
别    名
爱新觉罗·绵宁(原名)道光帝[100]
谥    号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庙    号
宣宗
年    号
道光(1821年-1851年)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撷芳殿(今北京东城)
出生日期
1782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
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
逝世地
圆明园九洲清晏慎德堂[1](今北京海淀)
陵    墓
慕陵
在位时间
1820年10月3日 至 1850年2月25日[78-79]
前    任
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
继    任
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
主要成就
清平张格尔叛乱
整顿吏治
改革盐法和漕运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期经历

旻宁读书像
四十七年八热试凶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2]),旻宁生于紫禁城撷芳殿,初名绵宁。[2]他出生时,父亲嘉庆帝颙琰尚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腊氏为颙琰福晋(嫡妻),是嘉庆帝次子(嫡长子)。绵宁幼年时十分好学,先后跟从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受学。又曾经与礼部右侍郎汪廷珍、翰林侍读学士徐颋朝夕讲论。[72]
旻宁戎装像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岁的绵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打猎获鹿,乾隆帝大喜,赐绵宁黄马褂、花翎。[3]
嘉庆元年(1796年),绵宁进行大婚,娶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4]十一月奉嘉庆帝赐册,封为皇子绵宁的嫡福晋。
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嘉庆帝根据密建皇储的家法,亲自写上旻宁的名字,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5]
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嫡福晋钮钴禄氏薨,继娶佟佳氏为继福晋。[6]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旻宁备受嘉庆帝器重,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7]

登基继位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帝亲赴热河秋狝,旻宁跟随父皇前往。此时嘉庆帝病重,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等人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立旻宁为皇太子。嘉庆皇帝驾崩后,当日就护送嘉庆帝的灵柩回北京。[8]八月,旻宁在太和殿登基。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旻宁加封托津、曹振镛为太子太傅。[9]四月,授予伯麟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为武英殿大学士。封阮福晈为越南国王。封松筠为兵部尚书,庆惠为热河都统。[10]
道光皇帝喜溢秋庭图
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张格尔率兵进入乌鲁克辨邀卡伦,清军围剿失利,侍卫花山布等阵亡。巴彦巴图等率兵剿张格尔,大败张格尔,张格尔奔喀拉提锦。[11]
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张格尔纠结安集延布鲁特的回部部众进入清军哨卡。喀什噶尔的回部部众也为之响应。旻宁命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剿张格尔。不久,张格尔攻陷和阗城。旻宁命长龄为扬威将军,命武隆阿作为钦差大臣,与杨遇春一起协助管理军务。[12]八月,回部匪酋巴布顶等人攻陷英吉沙尔。张格尔攻陷喀什噶尔城,然后接着攻陷叶尔羌[13]
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和阗地区的回部部众投降,但是不久又被张格尔攻陷。旻宁任命惠显为驻藏大臣[14]四月,长龄等人攻克喀什噶尔,张格尔逃走未能将其捉拿。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抓获匪首张格尔,并且行献俘礼。旻宁亲临午门受俘。旻宁亲自宣布张格尔的罪恶,将其处以极刑。[15]
道光十年阿狱(1830年)九月,回匪安集延等人再次攻陷喀什噶尔,围喀什噶尔城。旻宁命玉麟前往新疆围剿。[16]十二月,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的回匪被清军平定。[17]

在位中期

道光帝
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东的黎族乱匪作乱,旻宁命李鸿宾派兵进剿。并且以在广东贸易的英国人违反禁令之名,命李鸿宾等人彻查办理。[18]六月,申明颁布官民购买并吸食鸦片的罪责。[19]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陶澍上奏英国的商船再次进入中国海域,并且有时不遵守约束,应当严惩。旻宁认为他是挑起事端将其驳斥。[20]九月,英国的商船再次进入中国的主权海域,旻宁命沿海省份整饬水师。[21]
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台湾嘉义的匪首陈办被诛杀。[22]二月,四川越巂等处的少数民族乱匪作乱,旻宁命那彦宝、桂涵派兵进剿。[23]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月,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抵达广州,在要求与两广总督会见直接磋商贸易事务被拒绝后,率军舰炮击虎门汽颈趋。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关天培奏请增修广州炮台,广东定《防范洋人贸易章程》。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疏陈鸦片为害之烈,主张严禁。十二月,旻宁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24]

鸦片烽火

鸦片战争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旻宁命林则徐以禁贩鸦片檄谕英国及各国在粤洋商,于虎门销烟。五月,英水手杀村民林维喜,英领事义律拒交凶犯,侵犯中国法律主权,史称林维喜事件。九月,英舰在虎门外穿鼻洋挑才桨院达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迎击。十二月,停止与英人贸易,以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皇后钮祜禄氏逝,上尊谥“孝全”,其子奕詝静贵妃抚养。五月,英舰队在广东海面集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严密设防,英军无隙可乘。六月,英军北犯定海,疯狂屠杀,占领定海。七月,英军直抵天津,直隶总督琦善与义律在大沽口会谈,琦善向英人妥协。旻宁迫于英军气焰,竟将林则徐、邓廷桢交军机处严加议处。九月,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以琦善署两广总督。十二月,琦善擅自与义律订定《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军攻陷虎门沙角大角炮台,旻宁被迫下诏向英军宣战。派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东主持战事。二月,英军进犯广东虎门,引起虎门海战,关天培力战殉职。因与英人交涉中妥协退让,夺琦善大学士职,逮问,籍其家。五月,《广州和约》的签订,激起广州人民义愤填膺。广州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牺牲,上海失陷。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答应英国一方提出的全部条款。旻宁批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十月,阅圆明园八旗枪兵。

晚期朝政

香港开埠图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乎照舟英国女王颁布香港皇家殖民地宪章(即《英王制诰》),以璞鼎查为首任总督兼驻港英军总司令。八月,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九月担催,上海开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签订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九月,耆英与法国代表签订不平等的《中法黄埔条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耆英照会比利时来华谈判专使兰纳,准许比利时按五口通商章程办法通商。十一月,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了与英国驻租界地之先河。十二月,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数千人众冲入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容闳等随马礼逊学堂校长赴美留学,开启近代留学先河。以皇五子奕誴为恪亲王绵恺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耆英与瑞典、挪威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为皇四子奕詝指婚,女为太仆寺卿富泰之女萨克达氏。十月,命京师及各省编查保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重申不准法人擅入内地传教。二月,册萨克达氏为皇四子奕詝之嫡福晋。青浦教案发生。五月,拒绝俄罗斯在新疆通商贸易。十二月,英驻沪领事阿利国上书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对中端悼键国再次发动战争,以便获得更多利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葡萄牙澳门总管亚马勒非法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停征关税,并下令封闭粤海关衙门。十二月,皇太后逝于慈宁宫,移梓宫于绮春园之含晖殿。

与世长辞

行乐图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上大行皇太后谥为“孝和”。旻宁病重,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公启秘匣,宣示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旻宁病逝于圆明园慎德堂,[1]皇太子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追封藩邸嫡福晋为皇后,上谥“孝德”。封皇七弟奕譞为醇郡王。二月,命左都御史柏葰、内务府大臣基溥为孝和睿皇后营建昌西陵。四月,上大行皇帝尊谥为“成”,庙号宣宗,陵为慕陵。准俄罗斯在新疆通商。七月,沙俄强占中国黑龙江口庙街,易名为尼古拉也夫斯克。九月,暂安奉大行皇帝梓宫于慕陵隆恩殿。十月,奉安孝德皇后梓宫于田村。清廷申谕两广督抚劝谕士民举行团练。十一月,诏允祁寯藻等所拟军机处章程九条。十二月,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

为政举措

播报
编辑

政治

  • 政治局势
道光帝书法
旻宁在位时因循守旧,绝少建树,重臣曹振镛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继起的穆彰阿,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鸦片战争战败后,前方将帅还不断谎报战绩,掩败为功,[25]责任重大的指挥官靖逆将军奕山竟被钦命“交部优叙”,赏白玉翎管。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批评道光时代:“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乃至太平天国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隐讳,不敢上报。
  • 改组军机
旻宁继承大统后,此时的首席军机大臣托津已经66岁,戴均元已有75岁高龄。旻宁即位39岁。君臣之间年龄悬殊,而且这样一班人能力不大,经常倚老卖老,对新皇帝也没做到毕恭毕敬。所以,旻宁将要撤换军机大臣[26]
在登基大典举行完的第十天,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初七,旻宁就抓住了“遗诏事件”,以此大做文章,从而成功撤换领班军机大臣。[26]旻宁令托津、戴均元退出军机处之时,命曹振镛在军机处行走。[27]
  • 整顿吏治
旻宁对于吏治整顿也有所行动。嘉道时期,官吏贪污之道除漕运和盐政外就是河防。为堵塞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旻宁要求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监生染指。这年四月,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
  • 清查陋规
旻宁执政仅半月,即于九月十一日下诏清查陋规,诏书中称:“箕敛盘剥之风日甚一日,而民间之储藏概耗于官司之朘削,因此民生困极。与其私取,不如明给。”“各省的陋规,如舟车行户、火耗平余、杂税存剩、盐当规礼,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无者,有彼处可以裁革而此处断不能裁者。虽然明令禁止,照样巧取豪夺,上司借此恐吓属员,小民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制。只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抚将所属地区陋规逐一清查,应存者存,应革者革。”此后再有搜刮者,一经查出,即从重治罪。
道光帝
然而只是说出了其致弊之由,而无切实整顿办法,未免徒托空言。凡臣工建言,必须有关于国计民生之大,补偏救弊之实,才能于事有益。若只泛言空论,而无具体办法。
  • 禁绝鸦片
道光帝即位后,英国向中国走私贩运的鸦片与日俱增。从道光元年十一月至道光十四年三月,道光帝曾多次发布上谕,摘去徇隐夹带鸦片之洋商伍敦元顶带;命广东和各省督抚查禁银两出口及鸦片进口;命两广总督阮元等于通海各口岸查拿鸦片烟贩;酌定失察鸦片烟条例;妥议严禁外商以货易银并禁鸦片入口章程;筹议截禁鸦片来源及严禁洋钱流通章程;命内阁通谕严禁内地种卖鸦片烟;命山东巡抚讷尔经额妥议严禁种卖鸦片章程;命两广总督李鸿宾确查外船囤积私销鸦片积弊并酌议杜绝办法;命内阁通谕各省严禁兵弁吸食鸦片;通饬禁烟禁纹银出洋;命闽浙总督程祖洛等妥善斟酌肃清洋面私贩鸦片之策;命两广总督卢坤严查私贩鸦片船只不使行销及越驶他省,等等。[66]

军事

  • 平定张格尔
午门献俘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波罗尼敦的孙子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参赞大臣静斌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纠集安集延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纠集起数万人攻占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四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
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道光帝得知张格尔叛军攻占和阗、英吉沙尔,并围攻喀什噶尔的消息之后,立即发布谕令,要求当前“总以严守东四城(阿克苏、乌什、库车、辟展)为要,阿克苏尤为适中扼要地方,更应加意固守”。道光皇帝部署平叛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在军事上,道光帝迅速任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与陕甘总督杨遇春统领万余大军,前赴新疆筹办剿捕事宜。他要求长龄、杨遇春等人,“务期厚集兵力,一鼓扫除,以彰天讨”,“勇往之中,寓慎重之意”,“不可冒昧轻进,致堕贼人奸计”。清廷还制定了奖惩和严守军纪的条例,以充分调动清军将士平叛的积极性。 第二,在政治上,惩办贪横不法官员,将民愤极大的驻疆大臣定罪;向回城居民宣示恩威,实行严格的区别对待政策:对“甘心助逆”抗拒清军者决不宽贷,而对“被胁附合之众”,只要能投诚乞命,皆可予以宽贷,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叛乱者。 第三,在后勤供应上,派办理粮饷颇有经验的大臣恒敬驻哈密,以保证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的供应。 [67]
此时张格尔叛军正向清军的主要集结地阿克苏挺进,并到达距阿克苏仅80里的浑巴什河,后又进至距阿克苏仅40里之地。在这形势危急之际,清军在杨遇春等人的直接指挥下,对叛军两面夹击,击毙和俘虏叛军1千余人,“大河以北,已就肃清”。 正当清军在阿克苏一带接连获胜的时候,道光帝于十月得知喀什噶尔城失守。他立即颁发谕令,提出“以密速进取喀什噶尔为急”,分奇兵断敌归路,以主力由英吉沙尔等处前进,“两路会合夹攻”。当时各路清军已会师阿克苏,长龄、杨遇春、武隆阿等人遵照道光帝的旨意,立即派陕西提督杨芳率部向战略要地柯尔坪(今柯坪)进军,杨芳挥军分两路突袭该地,迅速将3000余名叛军全部消灭。清军收复喀什噶尔之后,即兵分三路:长龄留驻喀什噶尔,杨遇春率军向英吉沙尔、叶尔羌进剿,杨芳率兵进攻和阗。杨遇春兵行迅捷,于三月初五攻克英吉沙尔,10天后又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叶尔羌城。不久,杨芳所率清军于毗拉满(今和田西)击败叛军5千人,乘势克和阗。至此,南疆西四城全部收复。张格尔不甘心失败,妄图卷土重来。道光七年末,他获悉大部分清兵已在杨遇春的率领下撤回内地,便重新拼凑了一支500余人的叛乱队伍,欲乘清军除夕不备之机偷袭喀什噶尔。长龄得知消息,立即令杨芳带兵连夜前去搜剿。杨芳分兵三路追击,终于在喀尔铁盖山(今喀拉铁克山)追上叛军。经激烈战斗,叛军全部被歼,张格尔被生擒。至此,张格尔叛乱被彻底粉碎,清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67]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张格尔被解送京师,旻宁亲临午门受俘,并颁发谕旨,历数张格尔煽动、组织武装叛乱和背叛祖国的种种罪行。[28]平定张格尔叛乱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这是旻宁一生最大的功绩。[28]
  • 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旻宁大为不满,旻宁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发起虎门之战
旻宁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二月二十三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
鸦片战争

经济

  • 漕粮海运
过去从两江(江西、江南两省。江南省包括现今江苏和安徽)、湖广等地征来的漕粮(田赋中运送京师、通州部分)都是从大运河运到目的地,漕运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加上运河受水患破坏经常遭到阻碍,运费又高。
户部尚书英和建言海运便利。海运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乐间。旻宁将此建议交给有漕粮的省讨论,两江总督琦善、安徽巡抚陶澍请求把苏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运。旻宁立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由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两次运走。安徽、江西、湖广离海口较远,仍然河运。为杜绝经纪人的需索、无端阻留、刁难。旻宁还下令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令理藩院尚书穆彰阿会同仓场侍郎驻天津验收。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这种运法只坚持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下一年以财用匮乏,谕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所谓折色是所征田粮折价征银纱布帛。
  • 修改盐法
清朝盐政向来采用明朝纲盐法。这种办法,由固定的盐商凭盐引行销纲盐,而盐引完全为盐商垄断。盐商垄断盐业,又须维持庞大的销盐机构,导致盐价提高,引起销售困难。不照章纳税的私盐泛滥,盐引滞销,盐税减少,盐商遭受打击,纲盐法难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纲,允许私贩经销的主张。旻宁支持陶澍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推广这种任何人只要纳税,都可以领票运销食盐制度,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盐价,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剥夺了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
  • 允许开矿
乾隆中叶,乾隆帝害怕开矿会引起闹事,采取了封矿政策。道光朝后期旻宁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开采政策,对开发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

旻宁与嘉庆帝一样都算是因循守旧的帝王,但旻宁毕竟比嘉庆帝多点改革精神。这里不妨举个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维者说无一错误,直到乾隆王锡侯在《字贯》指出一部分,但惨遭文字狱。嘉庆一朝都是维护包庇。但道光七年(1827年),旻宁就冲破传统观念,让王引之作《字典考证》20卷,纠正它的错误。

外交

林则徐
旻宁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当他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
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旻宁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穆彰阿、琦善把英国的强盗行为归罪于禁烟,旻宁听信谗言,撤了林则徐和原任两广总督后为两江总督的邓廷桢的职。他派投降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多幼稚的旻宁啊。这等于既不让闯进屋里的强盗抢走东西,又不必跟他搏斗。琦善对英方让步,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旻宁将琦善锁拿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杨芳没有阻止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奕山先是冒险后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旻宁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宁也就成为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宁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但他更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没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清史稿》: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呜呼,悕矣![29]
清实录》:尧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汤,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汉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万一。即车攻吉日,作为诗歌,号曰中兴。
嘉庆帝: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30]
萧一山: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31]
费正清:他(旻宁)看来是一位谨慎小心的,甚至是胆小的统治者,宁可与几个心腹顾问进行密议,而不愿接受实际的批评或警告。
冯尔康:旻宁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爱民”家法,确是代代相传。这是将皇帝对国家臣民的责任心具体化了,应有可以称道的内容。[32]
阎崇年: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孟森: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喻大华:旻宁本是一位循规蹈矩、不好声色的帝王。
郭实腊:尽管他具有宁折不弯的诚实品性;对受难者悲天悯人,乐于助人之所需;他还有一些商务方面的习惯可以让他在银行交易中成为一流的专家。但是,他没有作为帝王的天赋;他可以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诚实的农妇;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质,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33]
季云飞:毋庸置疑,《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香港的割让,作为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道光皇帝旻宁,应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历史责任。然而,历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简单的历史结论无助于对旻宁作出历史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34]
张玉芬:就个人品行来说,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国历代帝王中,绝非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俭德”向为旧史家所津津乐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称得上勤、谨。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35]
朱诚如:道光作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的中方决策者和指挥者自然难辞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协投降路线导致战争失败的结论,似乎尚欠公允,且与历史实际不符,因为道光在鸦片战争中,并非自始至终都执行妥协投降路线,相反,在鸦片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道光是主张抵抗也实行了抵抗的。[36]
新华每日电讯:道光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鸦片战争,这也是他一生无法释怀的痛。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当时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光是在替他的爷爷和爸爸背锅——清朝之落后于世界,是从貌似盛世的乾隆开始的。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父母

父母
关系
名字
称号
父亲
清仁宗
母亲
喜塔腊氏

后妃

后妃容像
孝穆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
后妃容像
孝静成皇后
彤贵妃
和妃
孝静成皇后
彤贵妃
和妃
后妃
姓名
谥号/封号
简介
皇后
(4位)
钮祜禄氏
(1781年-1808年)
镶黄旗满洲,承恩公、户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都统钮祜禄·布彦达赉之女。
乾隆四十六年生,乾隆六十年二月初七日参加八旗选秀,二月十一日指与皇孙宣宗为嫡福晋,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行大婚礼。
嘉庆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崩,享年二十八岁。
嘉庆二十五年宣宗即位,九月十二日追立为皇后,道光元年六月十二日上谥号。[37][80]
佟佳氏
(1792年-1833年)
原镶蓝旗汉军后抬镶黄旗汉军档记满洲,承恩公、杭州将军舒明阿之女。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十七日生,嘉庆十三年参加非常例的八旗选秀,于二月二十一日被指与宣宗为继福晋,同年十二月十八日行大婚礼。
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册立为皇后,道光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申时崩。
生第一女端悯固伦公主[38][81]
钮祜禄氏
(1808年-1840年)
原镶红旗满洲后抬镶黄旗满洲,咸丰帝生母,承恩侯、二等侍卫钮祜禄·颐龄之女。
嘉庆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生,道光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于二月二十二日被指定为全嫔入宫,后晋全妃全贵妃皇贵妃。道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册立为皇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日丑时崩,享年三十三岁。
生第三女端顺固伦公主、第四女寿安固伦公主、第四子文宗显皇帝奕詝[39][82]
博尔济吉特氏
(1812年-1855年)
原正蓝旗满洲后抬正黄旗满洲,承恩公、刑部员外郎博尔济吉特·花良阿之女。
嘉庆十七年五月十一日生,道光五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静贵人入宫,后晋静嫔静妃静贵妃皇贵妃,抚育文宗。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日,尊封为康慈皇太后,咸丰五年七月初九日巳时崩,享年四十四岁。
生第二子多罗顺和郡王奕纲、第三子多罗慧质郡王奕继、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第六子和硕恭忠亲王奕訢[40][83]
皇贵妃
(1位)
乌雅氏
(1822年-1866年)
正黄旗满洲,笔帖式乌雅·灵寿之女,光绪帝本生祖母,宣统帝本生曾祖母。
道光二年十月十六日寅时生,道光十七年正月参加八旗选秀,于正月三十日被指定为秀贵人入宫,同年降为秀常在,道光十八复封为琳贵人,后晋琳嫔琳妃琳贵妃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琳贵太妃;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琳皇贵太妃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七日薨,享年四十五岁。
生第七子和硕醇贤亲王奕譞、第九女寿庄固伦公主、第八子多罗钟端郡王奕詥、第九子多罗孚敬郡王奕譓[41][84]
贵妃
(3位)
舒穆禄氏
(1817年-1875年)
正黄旗满洲,吏部郎中舒穆禄·玉彰之女。
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十九日生,道光十一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彤贵人入宫,后晋彤嫔彤妃彤贵妃,道光二十四年降为彤贵人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彤嫔;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彤妃;同治十三年尊封为彤贵妃
光绪元年十月十二日薨,享年五十九岁。
生第七女、第八女寿禧和硕公主、第十女。[42][85]
郭三妞
(1816年-1890年)
正黄旗包衣,内务府养育兵郭保儿之女。
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子时生,道光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分在钟粹宫当差。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封为佳常在,后晋佳贵人佳嫔,道光二十年降为佳贵人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佳嫔;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佳妃;同治十三年尊封为佳贵妃
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六日亥时薨,享年七十五岁。[86]
钮祜禄氏
(1813年-1888年)
正红旗满洲,三等轻车都尉、乾清门侍卫钮祜禄·丰绅宜绵之女。
嘉庆十八年二月初八日丑时生,道光八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成贵人入宫,道光九年降为余常在,道光十六年复封为成贵人,道光二十五年晋成嫔,道光二十九年降为成贵人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成嫔;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成妃;同治十三年尊封为成贵妃
光绪十四年三月三十日薨,享年七十六岁。[43][87]
(3位)
辉发纳喇氏
(?-1836年)
正白旗包衣,三品卿衔内务府郎中、参将辉发那拉·成文之女。
事宣宗于潜邸为格格,因诞生皇长孙由仁宗特赐封为侧福晋。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册封为和嫔,后晋和妃
道光十六年四月初四日亥时薨。
生第一子多罗隐志郡王奕纬[88]
钮祜禄氏
(1808年-1861年)
镶黄旗满洲,郎中钮祜禄·久福第二女。
嘉庆十三年正月十三日辰时生,道光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于二月二十日被指定为祥贵人入宫,后晋祥嫔祥妃;道光十六年前后降为祥贵人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祥嫔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六日申时薨,享年五十四岁。同年七月穆宗即位,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因曾生育和硕惇勤亲王,追晋为祥妃
生第二女、第五女寿臧和硕公主、第五子和硕惇勤亲王奕誴[89]
赫舍里氏
(1808年-1860年)
镶蓝旗满洲,广东按察使赫舍里·容海第三女。
嘉庆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巳时生,道光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于二月二十日被指定为珍贵人入宫,道光五年四月册封为珍嫔;同年八月诏封为珍妃,未及封,道光六年降为珍嫔,道光九年降为常贵人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常嫔。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三日,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受惊悸而薨,享年五十三岁。
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因在宣宗嫔御中侍奉最久,追晋为常妃[44][90]
(4位)
富察氏
(?-1845年)
镶黄旗满洲,盐运使富察·查清阿第一女。
嘉庆年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与宣宗为侧福晋,道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册封为恬嫔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戌时薨。[91]
辉发纳喇氏
(1809年-1868年)
正白旗包衣,内务府员外郎辉发那拉·延崇之女。
嘉庆十四年二月初六日子时生,道光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道光四年封顺常在,同年晋顺贵人;道光九年降为顺常在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顺贵人;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顺嫔
同治七年三月十九日巳时薨,享年六十岁。[45][92]
尚佳氏
(1816年-1897年)
正白旗包衣,柏唐阿尚如庆之女。
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卯时生,道光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道光十年封玲常在,道光二十年降为尚答应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尚常在;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尚贵人;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尊封为豫嫔
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八十二岁。[93]
蔡佳氏
(?-1876年)
出身不详。
道光十四年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宜贵人入宫,同年降为宜常在,道光十八年降为蔡答应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蔡常在;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蔡贵人;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尊封为恒嫔
光绪二年闰五月初六日辰时薨。[46][94]
贵人
(4位)
赵氏
(?-1823年)
镶黄旗包衣。
事宣宗于潜邸为格格,嘉庆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封为平贵人,道光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午时薨。[95]
孙氏
(?-1842年)
内务府包衣。
事宣宗于潜邸为格格,嘉庆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封为定贵人,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子时薨。[96]
李氏
(1827年-1872年)
镶黄旗包衣,奉宸苑卿李善保之女。
道光七年十月初七日酉时生,道光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道光二十年三月封意常在,同年十二月降为李答应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李常在;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李贵人
同治十一年二月十八日巳时薨,享年四十六岁。[47][97]
辉发纳喇氏
(1825年-1865年)
正白旗包衣,蓝翎长辉发那拉·那俊第二女。
道光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辰时生,道光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道光十九年二月十七日封琭常在,道光二十年晋琭贵人;道光二十一年降为琭常在,道光二十五年降为那答应
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尊封为那常在;咸丰十一年穆宗即位,尊封为那贵人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日午时薨,享年四十一岁。[47][98]
答应
(1位)
赫舍里氏
(?-1832年)
正黄旗满洲,子爵赫舍里·奎善之女。
道光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睦贵人入宫,道光十年诏晋为睦嫔,未及封,道光十一年降为睦贵人,同年降为睦答应,道光十二年四月初三日降为官女子
道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薨,初葬六道口,后恢复答应位号。
官女子
(1位)
刘氏
刘官女子
(?-1842年)
正白旗包衣,二等侍卫刘官明第一女。
道光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道光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封曼常在,道光十三年前后降为刘答应,道光十五年降为官女子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十二日酉时薨,未葬入皇陵。[99]

子女

皇子
序列
爵位
人物
生卒年
母亲
皇长子
隐志郡王
1808年—1831年
和妃那拉氏
皇次子
顺和郡王
1826年—1827年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皇三子
慧质郡王
1829年12月[101]—1830年1月[102]
皇四子
清文宗
1831年—1861年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子
惇勤亲王
1831年—1889年
祥妃钮祜禄氏
皇六子
恭忠亲王
1833年—1898年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皇七子
醇贤亲王
1840年—1891年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皇八子
钟端郡王
1844年—1868年
皇九子
孚敬郡王
1845年—1877年
[48]
皇女
序列
爵位
生卒年
母亲
简介
皇长女
1813年—1819年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49]
-
皇二女
-
1825年—1825年
祥妃钮祜禄氏[50]
-
皇三女
1825年—1835年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51-52]
-
皇四女
1826年—1860年
皇五女
1829年—1856年
祥妃钮祜禄氏[53]
恩崇
皇六女
1830年—1859年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54]
景寿
皇七女
-
1840年—1844年
彤贵妃舒穆鲁氏[55-56]
-
皇八女
1841年—1866年
皇九女
1842年—1884年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57]
嫁德徽
皇十女
-
1844年—1845年
彤贵妃舒穆鲁氏[58]
-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道光帝有《养正书屋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余集及《巡幸盛京诗》等作品传世。[64]其诗作超过2000首。[65]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生活简朴

清朝野史大观》有几则关于旻宁生活简朴的逸闻:
旻宁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旻宁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笔管上刻有“天章”、“云汉”字样。旻宁觉得不合用,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
旻宁穿的套裤,膝盖处破了,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绸,这就是一般说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吗?”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旻宁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钱。”旻宁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牙齿脱落

据朝鲜、越南使臣记载,旻宁在中年时已经牙齿掉光。其中越南使臣潘辉注从清朝内务府打听的传闻是旻宁尚未登基时,有一次射箭伤及牙齿,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侍钓于太湖,得到一种奇怪的鱼,准备吃的时候,嘉庆帝告诫他不要随便吃不知名的鱼,旻宁还是偷偷烹食,吃完后夜里梦见神人来索鱼龙,醒来后就发现自己牙齿掉光了。[68-70]

继位争议

播报
编辑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到热河秋狝,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驾。这年他六十一岁,“身体丰腴,精神强固”。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圣躬不豫”。当天,嘉庆帝到城隍庙拈香,又到永佑宫行礼,二十五日,病情严重,当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庆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体肥胖,天气暑热,旅途劳顿,诱发脑、心血管病而猝死。

祖制家法

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59]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嘉庆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鐍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学者认为“‘鐍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宗室建议

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60]建议由旻宁继位。[61]禧恩建议旻宁继位表明:嘉庆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鐍匣,否则,托津、戴均元等就不会“犹豫”而不表态。所谓“公启鐍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在北京皇宫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嗣位,关系极为重要。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激不尽!也是因为这个做法,让母子二人后来的感情更加亲近,后来所有正史只记载了避暑山庄公启鐍匣之事。道光复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鐍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谕……谨将鐍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当年康熙继位,是孝庄太后的意思,但孝庄太后是用顺治遗诏名义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义。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宁继位虽被后世称颂为无私之举,但这在当时是违背“祖制”、“家法”的,况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庆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旻宁?如果懿旨同遗诏发生矛盾怎么办?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朝臣态度

清史稿·托津传》[62]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这两条记载,同《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鐍匣的情状:在嘉庆临终时,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监,翻箱倒柜,寻觅鐍匣,最后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传》所载,禧恩建议立旻宁,托津、戴均元均犹豫,则并无其事。托津、戴均元开启金盒时,也没有见记载当事人旻宁在场。人们对此事的真伪产生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实录记载

《清宣宗实录》也记戴:“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实录》是咸丰修的,不会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实录》相违背。
以上两个实录总算把这件事自圆其说。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鐍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危时,临终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鐍匣”,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传》的记载相矛盾。此为历史疑云之五。
由上看出,旻宁继位,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和皇弟瑞亲王绵忻的赞同,最主要是有军机大臣等开启鐍匣的御书圣旨。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宣宗本纪一》[30]
  • 《清史稿·卷十八·本纪十八·宣宗本纪二》[63]
  • 《清史稿·卷十九·本纪十九·宣宗本纪三》[29]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年份
名称
地区
扮演者
1959
林则徐
中国大陆
1964
《阿片战争》
韩国
李秀炼[71]
1983
少女慈禧
中国香港
1988
太平天国
1988
1997
鸦片战争
中国大陆
1997
中国大陆
1997
道光秘史
1997
林则徐
2004
沧海百年
2006
中国香港
2007
嘉庆皇帝
中国大陆
刘倚成
2009
漕运码头
2010
天地民心
2011
万凰之王
中国香港
2013
2015
瀛寰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