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秋菊打官司

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剧情电影
展开2个同名词条
《秋菊打官司》是由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陈源斌、刘恒编剧,张艺谋执导,巩俐、雷恪生、刘佩琦、戈治均、杨柳春等主演的农村题材剧情电影,于1992年8月3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讲述了农村妇女秋菊为了向踢伤丈夫的村长讨说法,不屈不挠逐级上告的故事。该片上映后,先后获得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温哥华国际 ... >>>
精彩图集
《秋菊打官司》海报
词条图片

基本信息

《秋菊打官司》是由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23], 陈源斌、刘恒编剧,张艺谋执导,巩俐雷恪生刘佩琦戈治均、杨柳春等主演的农村题材剧情电影,于1992年8月3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29]
该片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讲述了农村妇女秋菊为了向踢伤丈夫的村长讨说法,不屈不挠逐级上告的故事。[25]
该片上映后,先后获得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6]和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奖等多个奖项[25],并于2022年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28]
中文名
秋菊打官司
外文名
The Story of Qiu-Ju[29]
类    型
剧情[29]
出品公司
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23]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29]
发行公司
索尼经典(美国)、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Golem Distribución S.L.(西班牙)、Film Arte(阿根廷)[23]
导    演
张艺谋[29]
编    剧
刘恒[29]
制片人
胡晓峰[30]
主    演
巩俐[29]雷恪生刘佩琦戈治均杨柳春
片    长
110 分钟[23]
上映时间
1992年8月31日[29]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29]
色    彩
彩色
主要奖项
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25]
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16]
2022年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28]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英国版海报
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凶巴背阀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万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轿询轿孕。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照巩估乡政府告状。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她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连夜冒着风雪送燥兵秋菊上医院,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也不再提官司的事了。但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寒邀宙企赠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1]悼达晚汗员。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巩俐 饰 秋菊
配音  -
雷恪生 饰 王善堂
配音  -
备注  村长
刘佩琦 饰 万庆来[31]
配音  -
备注  秋菊丈夫
戈治均 饰 李公安
配音  -
杨柳春 饰 妹子
配音  -
范祯祥 饰 写信老人
配音  -
其他参加演出人员
朱万清、崔络纹、杨惠琴、王建法、林子、叶军

职员表

制作人
林炳坤(制作统筹)、冯义亭(制作主任)、张学舫(制片)
监制
马逢国
原著
陈源斌
导演
张艺谋
副导演(助理)
胡晓峰、张震燕、田维熙、陈小东(导演助理)
编剧
刘恒
摄影
池小宁、于小群、卢宏义
配乐
赵季平
剪辑
杜媛、陈志刚(剪接助理)
道具
黄新明
美术设计
曹久平、郭胜利(副美术)
造型设计
孙伟
服装设计
佟华苗、周晓星(服装)
灯光
孙鸿臣、刘志华
录音
李岚华、党旺(副录音)、张宏(录音助理)、吕凡(录音助理)
剧务
张宇舫(剧务主任)、史军(剧务)、侣伟(剧务)、刘保云(剧务)
场记
俞茵、杨前斌
布景师
胡中权
展开
音乐演奏
翟志臣、黄育英、李世杰、李旺
剧照
贺洪宁
场务
王勇锋
发电
郎同强
车辆运输
王维全、葛福顺、叶光浩、石军、苏正良、刘伟
对外联络
刘抗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2-3]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 秋菊
    演员
    巩俐
    配音
    -
    固执要强、坚强刚毅的农村妇女,纯朴、善良,不善言辞,但有主见,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卑不亢,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丈夫被村长踹伤,坚信“打人必须道歉”天经地义的她,为了要个说法,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告状之路。
  • 万庆来
    演员
    刘佩琦
    配音
    -
    秋菊的丈夫,安分守己,善良老实,有些软弱。虽然因盖棚子的事被村长踢了要害之处,但还是希望大事化小,多次劝秋菊放弃上诉,但又作不了妻子的主。
  • 王善堂
    演员
    雷恪生
    配音
    -
    秋菊所住村子的村长,生了四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万庆来骂他的话正好刺中了他的这个痛处,于是他恼羞成怒踢了万庆来的下身。为维护“一村之长”的面子, 坚决不道歉。其实他为人还是厚道的,当秋菊难产生命垂危时,他不计前嫌,救了秋菊。
  • 妹子
    演员
    杨柳春
    配音
    -
    万庆来的妹妹,年纪小,很听嫂子秋菊的话。朴实憨厚,任劳任怨,不怕吃苦,一路陪伴着怀有身孕的秋菊到乡上、县里、市里告状。
  • 李公安
    演员
    戈治均
    配音
    -
    正直爽快、热情诚挚、诙谐风趣的农村公安干部。在调解秋菊家与村长的纠纷时,他一心想息事宁人,主动替宁肯交罚款也死活不认错的王善堂买点心给秋菊“赔罪”。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1][4-8]

音乐原声

播报
编辑
电影原声带
1.《随想音诗(秋菊的故事)》
2.《缘起》
3.《告状音乐之一》
4.《告状音乐之二》
5.《告状音乐之三》
6.《告状音乐之四》
7.《秋菊受委屈》
8.《随想音诗(秋菊的故事)》
9.《满月酒》
10.《礼乐(秦陵组曲)》
11.《永叹(秦陵组曲)》
12.《思绪(秦陵组曲)》
13.《宫庭千(秦陵组曲)》
14.《悲歌(秦陵组曲)》
15.《礼乐(秦陵组曲)》
创作:赵季平
发行时间:1994年1月20日[9]
《秋菊打官司》

幕后花絮

播报
编辑
  • 为了得到满意的效果,该片拍摄时用了大量胶片,占全片50%的偷拍镜头都重拍多遍,本来用超16毫米摄影机拍摄,胶片和洗印费应该节省三分之一,但剧组不但没省下钱,还增加了耗片量,共用了10万尺胶片,相当于五部影片的量[10]
  • 该片只有四个专业演员,90%的角色是由与角色相同身份的非职业演员扮演,就连片中的家庭成员也基本上由当地农村里真实的家庭成员来充当[11]
  • 摄制组在开拍前两个月进驻外景地,巩俐由于在香港拍《梦醒时分》,比大家晚了一个月到达,但她学的陕西话却很像。该片在北京试映时,放映了十几分钟有的观众仍没意识到巩俐已经出场,当被告之秋菊就是巩俐时,不禁惊讶得叫了起来[11]
  • 拍摄该片时,巩俐大多数是在感冒发烧状态下拍戏的,甚至昏倒在雪地里[12]。最终她凭借该片成为第一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的华人演员[5]
  • 演妹子的中学生与巩俐关系非常好,在拍妹子在市区跑丢的戏时,拍了四五次,每次巩俐一哭、一发火,她也难过得陪着哭[10]
与原作的差异
不同之处
小说
影片
故事发生的地域
安徽农村[13]
陕西农村
人物姓名
主人公叫何碧秋(没有怀孕),她的丈夫叫万善庆,村长叫王长柱。[13]
主人公叫秋菊,是个孕妇,她的丈夫叫万庆来,家里有公公和小姑子;村长叫王善堂。
争端原因
村长按照上级指示布置成片种油菜,而万家却种上小麦,因为善庆不听劝,村长气急之下打了他。[13]
秋菊家要在辣椒地里违规盖棚子,村长来阻止,双方发生口角,万庆来骂他的话正好刺中了他的痛处,于是恼羞成怒踢了万庆来。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备注
1992年
金狮奖-最佳故事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
巩俐
获奖
金西阿克奖-最佳女演员
巩俐
获奖
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荣誉提及奖
张艺谋
获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
张艺谋
获奖
最受欢迎影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1993年
法国影评人协会奖[15]
最佳外语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最佳故事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最佳女主角
巩俐
获奖
最佳导演
张艺谋
提名
最佳录音
李岚华
提名
最佳服装
佟华苗
提名
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17]
最佳故事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第一届中国长春电影节[18]
金鹿杯
《秋菊打官司》
获奖
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9]
十大华语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上海影评人奖[20]
永乐杯1992年十佳影片
《秋菊打官司》
获奖
1992《当代电影》国产十佳影片[21]
《秋菊打官司》
获奖
2022年
“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秋菊打官司》
获奖[28]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创作背景
1991年,张艺谋计划把《一地鸡毛》改编成电影,而且把背景从北京改到重庆,创作班子也到了重庆,但最终张艺谋因为找不到感觉而放弃了这个项目。本来在重庆采景的摄制组全闲下来。某天,他们从报亭买回一堆文学刊物,从里面发现了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张艺谋看过后很是喜欢,觉得小说写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而且故事中还包含着很多内容可以供他展开。于是,他赶紧联系陈源斌签订了版权合同,又请来刘恒担任编剧[10][22]
剧本改编
当时已经拍摄了《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影片的张艺谋认为,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台湾导演相比,大陆导演,包括他自己,在拍片时思考的重点没有放在对“人”的关注上。所以他希望能借《秋菊打官司》一片“补课”,增加对“人”的关注。他还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在叙述存在弱点,有意借机磨练自己叙述的能力[10]。另外,按照张艺谋的理念,一部影片要有很多真实的生活细节才能构成,这需要创作者对生活有深刻了解,而南方农民的生活他不了了解,所以,他把故事背景改为自己熟悉的陕西农村[13]
刘恒完成的第一稿是比较轻松的生活喜剧,摄制组的主创人员都觉得有戏,唯有张艺谋觉得乏味。他认为,这种故事如果按常规手法来拍,无论拍得多好也只是一个传统的故事,不会产生鼓舞人心的效果。虽然也有人提出用拍《老井》的办法拍,但是张艺谋觉得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态,很难像《老井》一样下苦功夫,拍得再好也拍不过《老井》,而且两部作品的情况也不同[10][22]
在为电影的风格苦恼了一段时间后,张艺谋突发奇想,提出采用偷拍方式拍成纪实风格,这个想法激起了主创人员的创作激情,摄影师池小宁提议使用超16毫米的摄影机。为了配合纪实的拍摄手法,刘恒又写了第二稿,尽可能拿掉戏剧性事件和戏剧性台词,使剧本保持在一个生活性的、松散的状态。同时,主创人员即兴编了一些故事加了进去[22]
在改编时,刘恒把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内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社会性层面,讲述民告官的故事,第二层是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层面,即一个受到损害的弱者维护自身尊严,第三层是哲学命题层面,涉及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思索[13]
体验生活
张艺谋要求演员提前两个月陇县石尧村体验生活,与当农民一起生活,交朋友,学语言,熟悉生活习惯,模仿形体动作。他为演员们开会,让他们看大量的纪录片。演员们得知影片是纪实风格后都很配合,考虑每场戏时,凡是觉得戏剧性太强的地方就坚决去掉。此外,剧组还带了三台摄影机,每天把演员与老乡在一起的情景拍下来,使群众对摄影机习以为常,为以后的正式拍摄打下基础[10][22]
角色塑造
由于小说女主人公是个中年妇女,张艺谋担心过巩俐太漂亮,与角色差异太大。他看过巩俐在片场装大肚子逗人发笑的情景,便提议把秋菊设定为孕妇,通过异态的形体帮助她进行表演。为了巩俐的表演更真实,又给秋菊加了一个妹子[10]
拍摄过程
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张艺谋决定电影中一半的镜头采用偷拍。偷拍时,导演和摄影师不喊“预备开始”,也不打板,演员不知道导演和摄影机藏在哪里,台词是头天晚上谈好的。等各种技术条件准备好,副导演用无线话筒发出信号,演员从藏在身上的话筒中得到信号就开始表演。采用双机拍摄,有时一个镜头拍20遍[10]

制作发行

播报
编辑

主创单位

制作公司
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发行公司
1.索尼经典 (美国)
2.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阿根廷)
3.Golem Distribución S.L. (西班牙)
4.Film Arte (阿根廷)[23]

上映情况

上映国家/地区
上映日期
中国
1992年2月1日
中国
1992年8月31日(北京)
意大利
1992年9月7日(威尼斯电影节)
美国
1992年10月2日(纽约电影节)
比利时
1992年11月26日(根特)
法国
1992年12月9日
荷兰
1993年2月18日
美国
1993年4月16日
德国
1993年4月22日
英国
1993年5月7日
西班牙
1993年6月4日
日本
1993年6月19日
阿根廷
1993年6月24日
瑞典
1993年7月16日
澳大利亚
1993年9月30日
加拿大
1993年 (萨德伯里国际电影节)
匈牙利
1994年4月14日
丹麦
1994年4月29日
捷克
2003年1月28日(菲比奥电影节)
美国
2005年10月7日(环太平洋电影节)[23]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秋菊打官司》海报
该片值得探索,给人以启迪。这部故事简单平凡的影片之所以吸引人,正是由于秋菊的性格美,她那种寻求一种“说法”的精神,不能不使人感到同情和思考[24](原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评)
该片从一个颇为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改革开改大潮在农民身上的心理反应,较好地解决了张艺谋同代导演们未能完善处理的“现实主义的倾向与造型的倾向”之间的矛盾,全片节奏舒展,叙事从容。标志着张艺谋电影美学观的一次质的飞跃[8](原《大众电影》社长蔡师勇评)
该片叙事上很从容,对于秋菊这个特殊人物,影片用非常纪实、非常朴素的手段去表现,而且表现得很有情趣,这种结合是一件很难的事,可以说是一种创造。该片在艺术追求上具有现代感,引人入胜,完整而流畅地完成了在现实空间银幕与观众的交流,用传统的手法完成了非常现代的艺术追求。在处理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关系上,有的地方做的很好。像村长家的玉米,秋菊家的红辣椒,这些颜色设计是有想法的,但由于镜头给得合适,观众看了觉得并不矫情。但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比如从外景跳到内景时对光的追求,以及屋内窗花过强的修饰感,相对于全片的纪实风格显得有点跳[10](中国导演何平评)
《秋菊打官司》海报
该片的改编解决了原小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小说故事的核心比较脆弱,不太经得起推敲,而最后一个情节的加入对于影片的意义是重大的,使整个作品提高了一大块,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从而使影片的内涵增厚了[10](中国导演李少红评)
该片带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鲜明的共性和余韵,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加文化批判意识,使这部法制题材的作品比之改革开放之初涌现出来的《法庭内外》等法制题材影片,文化思考上显然已经深化了许多,这正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观念演进,可以说是前进路上一个鲜明的电影印记[25](《河南日报》评)
该片可以说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之一。这一部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电影,人物的矛盾关系依然存在着张艺谋一贯的故事性叙述方式。电影的构图干净不规则,用光自然真实,很有生活气息。影片的拍摄手法朴实,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也为片子增色不少[1](网易娱乐评)

影片争议

播报
编辑
版权纠纷
《秋菊打官司》
1992年10月至12月,《中国作家》的副主编高洪波在接受《工人日报》、《海南法制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引用《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一节第30条规定,主张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侵犯了该杂志的版权。同年,《中国作家》第6期亦发表声明,称该刊曾多次刊登启事,宣布对所发表作品享有两年专有出版权,在此期间未经其允许任何报刊书籍、影视单位不得转载和改编,凡投稿者均视为自动接受上述约定;而《秋菊打官司》系根据该刊1991年第3期所载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小说作者和电影厂家均未征求该刊意见,所以损害了刊物利益。不过,法律界人士指出,第一,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作品著作权属于著作人,《中国作家》未与小说作者签定有关享有专有出版权的书面合同;第二,《中国作家》的版权启事发表于小说作者向该刊投稿之后,因此对《万家诉讼》不具有任何约束力;第三,高洪波所引用的《著作权法》相关条款适用主体是“图书出版者”,并不适用于期刊《中国作家》[26]
侵权诉讼
《秋菊打官司》海报
1992年2月,该片在宝鸡市偷拍当地场景时,将正在街头卖棉花糖的贾桂花拍摄入镜头之内,并在成片中使用了该镜头,带有她正面半身肖像的镜头放映时间约4秒钟。摄制组在拍摄贾桂花的肖像时未事先告知,拍摄后在影片中使用贾桂花的镜头时也未征求她本人意见。11月,该片在宝鸡上映后,贾桂花的亲友认出片中使用了她的镜头。贾因患天花,面部有缺陷,影片上映后,她在公共场所遭他人讽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贾认为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未经其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擅自使用其肖像,侵犯了其肖像权,于1993年12月11日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994年12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贾桂花不服,上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后经法院调解,被告方付给原告3500元,贾桂花于1995年7月25日以同意原审法院判决为由撤回上诉[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