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黎阳作三首

三国曹丕诗作
《黎阳作三首》是三国曹丕所作的一组诗。
作品名称
黎阳作三首
作    者
曹丕
创作年代
三国
文学体裁
古诗
字    数
227字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黎阳作三首
【兆重霸其一】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店故嘱。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其二】
殷殷其雷,濛濛其雨。
我徒只键朽断我车,涉此艰阻。
遵彼洹湄,言刈其楚。
班之中路,涂潦是御。
炼漏辚辚大车,载低载昂。
嗷嗷仆夫,载仆载僵。
辣朵讲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地蜜【其三】
千奔试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棵嚷匙戚纷纵横。
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1]

白话译文

播报
编辑
其三
大军出发像风扫一样,
队伍通过威武势雄强。
锣鼓响震撼军营上下,
远近处闪动剑影刀光。
白色旄好似霓一般素,
红色旗直如血一样亮。
想起大王昔日的德政,
字字有见解值得收藏。
我们经过了万年古林,
走啊走啊已走到黎阳。

作品选析

播报
编辑
根据曹丕《黎阳作三首》所写的“朝发邺城,夕宿韩陵”,“行行到黎阳”等内容看,此诗乃由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出征途经黎阳(今河南浚县)时作。诗云:“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南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俨然以周公自比,可见此诗应是曹操死后、曹丕继立为魏王而尚未受禅时所作,时为公元220年(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
第二首诗写行军途中的艰难状况。首二句以“殷殷”像雷之声,“濛濛”状雨之貌。《诗经·召南》有《殷其雷》篇,司马相如《长门赋》亦有“雷殷殷而响起兮”句;《诗经·邠风·东山》有“零雨其濛”句,《说文》:“微雨曰濛濛。”这里袭用之以点明雷声隆隆、细雨绵绵的久雨不断的恶劣天气环境。开门见山,笔墨经济。二句是全诗的基础,下文的一切描写皆由此而产生。“我徒我车,涉此艰阻”,点明时在行军途中。上句连用二“我”字,其对士卒的感情可知;下句着一“此”字,也可从中得知诗人正在军列之中,是目睹这场艰难跋涉的。这二句写法貌似直拙,其中却大有可细昧之处。
接下来,诗从各个方面对“涉此艰阻”作具体描绘,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雨中行军图。先是写路途之难行。洹水,在今河南北境,《水经注》:“洹水东北流,经邺城南。”从邺城出发,应经由洹水,“遵彼洹湄”,是说大军沿着洹河的河岸前进,“言刈其楚”,则写军队前进时的行动,句袭用《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的成句,“楚”,荆属灌木,又名牡荆。行军为何要割楚?下文说明原来士卒们是用荆条铺在路上,垫平雨水积聚的泥泞道路,以便使人车顺利通过。班,铺开;潦,雨后的积水。行军时的艰难,由这个细节,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再往下是写行军中的人流车队。先以二句写车,“辚辚”,为车行时发出的声音,写听觉;“载低载昂”,又转写视觉,描绘在高低不平而又泥泞难行的路途上大车忽上忽下颠簸前进的情形。“嗷嗷”,哀鸣声,《诗经·小雅·鸿雁》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句,此用以形容赶车人(仆夫)的叫苦连天声,写的又是听觉;“载仆载僵”,笔锋仍回到视觉上,描写道路上跌倒和僵卧的士卒遍地都是,一派惨象。此四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反复转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行军环境的艰苦和征人的苦难,富有感染力。结尾二句补足上文,以衣裳尽湿、雨水淋漓的战士的冒雨行军结束全诗,表现了对士兵的同情。王夫之《古诗评选》说此诗:“伤悲之心,慰劳之旨,皆寄文句之外。”可谓中的。
第二首诗在叠词的运用上相当成功,特别是“殷殷”、“辚辚”、“嗷嗷”等象声叠词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音乐美。王夫之说此诗“一以音响写之,此公子者,岂不允为诗圣。”对此种手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曹丕(187-226)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字子桓。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少有逸才。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王世子。公元220年(延康元年),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