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先斩后奏

[xiān zhǎn hòu zòu]
汉语成语
收藏
0
0
先斩后奏(拼音:xiān zhǎn hòu zòu)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申屠嘉传》。[1]
先斩后奏(斩:杀头;奏:臣子向皇帝报告或上书)原指先把罪犯处决,再向皇帝奏闻。现代汉语中比喻先对某事做出断然处理,造成既定事实,再向上级报告。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2][7]
中文名
先斩后奏
拼    音
xiān zhǎn hòu zòu
出    处
《汉书·申屠嘉传》
注音字母
ㄒㄧㄢ ㄓㄢˇ ㄏㄡˋ ㄗㄡˋ
语法结构
连动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最早出处
汉·班固《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1]
衍生典故
北齐·刘昼《刘子·贵速》:“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2]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先斩后奏”。[1-2]

成语典故

播报
编辑
申屠嘉祖格翻是西汉初年的人,最早以弓弩手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后来因为军功屡次升迁,到汉文帝时担任了丞相。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后,汉文帝驾崩牛雄,汉景帝即位。第二年晁错担洒射故任内史(官名,主要愉旬篮职责是治理京师),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大受重用。在晁错的提议下,皇帝改变了许多项法担洪令,同时晁错还建议削弱诸侯的势力。这时,申屠嘉讲的话得不到采纳,十分痛恨晁错炒誉项。
晁错担任内史治理京城,经常出入东门,不大方便渗战元旋,就另外开了一扇门,从南面出入。但是,从南面出人,正好要经过“太上皇庙”内墙之外、外墙之内的空地。申屠嘉知道这件事后,准备奏请杀掉晁错。有人告诉了晁错,晁错非常害怕,就在深夜人宫进见皇帝,主动向皇帝承认了错误。第二天上朝,申屠嘉按计划奏请杀掉晁错。皇上说:“晁错凿穿的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内墙之外的外墙。过去散官们都可以住在这个地方,何况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所以晁错没有罪过。”
退朝后,申屠嘉对丞相府的长史(官名)说:“我后端巴宙悔自己没有先杀掉晁错然后再上奏,现在自己反倒被晁错算计。”申屠嘉气愤不已,回到家后便吐血死了。[3]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先斩后奏在关键的时候,能展现出个人超常的智慧和胆略。敢于先斩后奏,方能争取主动,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实现自己的目标,为自己争取利益和主动的形势,才称得上真正的聪明。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先斩后奏”是运用木已成舟的谋略,重在精于预测其后果,把握好尺度。善于让对方接受自己有意造成的事实。如果没有丝毫可能性却硬要蛮干盲动,就不是谋略而是莽撞,需要承担意料之外的后果。[4-5]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先斩后奏”(斩:杀头;奏:臣子向皇帝报告或上书)原指先把罪犯处决,再向皇帝奏闻。现代汉语中比喻先对某事做出断然处理,造成既定事实,再向上级报告。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2][7]
  • 运用示例
唐·刘肃《大唐新语·公直》:“及克京城后,于银台门决事,凡追捕,先行后闻,权倾朝野,道路侧目。”[2]
元.杨梓《敬德不伏老》一折:“敕赐宝剑金版,如有搅闹功臣筵宴者,著下官先斩后奏。”[2]
元·直夫《虎头牌》一折:“敕赐双虎符金牌带者,许你便宜行事,先斩后闻。”[2]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三折:“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2]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六:“乃拜相如为中郎将,令剑金牌,先斩后奏。”[2]
老舍《骆驼祥子》九:“这个事非我自己办不可,我就挑上了你,咱们是先斩后奏。”[2]

逸闻趣事

播报
编辑
有一个县官是个对联迷,特别喜好琢磨对联。这一年正月初六,街面上各家买卖铺子刚开张,他就换上便装,到街上去观赏对联。[6]
没走多远,就见道旁有一家贴着一副对儿。这对儿写得奇了,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再看横批四个大字,“先斩后奏”。县官看着,心里核计,门里人家是干什么的呢?得有多大的权势才敢称惊天动地门户?又有多少家资才够上数一数二人家呢?再说,你就是再怎么有钱有势,也不能先斩后奏呀?县官心里直划魂儿,心想自己穿着便装,也不敢进去询问。就把这副对联记下了。心想,我倒要看看是什么人。[6]
第二天升堂,县官打发衙役去传那家的当家的。这家是亲哥儿仨在一起过日子,哥儿仁都没娶亲,老大当家。老大一听街役说是县太爷有请,也不知自家犯了什么事,赶紧跟衙役来了。到了大堂上,县官问:“你是当家的吗?”老大说:“是。”县官说:“传你来为的是你家门上贴的那副对儿。本官想知道,你们是什么人家,敢称惊天动地、数一数二?你们家做的是什么官,能先斩后奏?”[6]
老大一听放心了,心说,原来就为这档子事呀。他不慌不忙地说:“回老爷,我们是清贫人家,家里也没有做官的。”县官心里有数了,又问:“那副对联是谁写的?”老大说:“是我写的。”“谁编的?”“我编的。”老大话音刚落,县官脸一绷,“啪”一拍惊堂木,厉声说:“好大的口气!这样的对联也是你们家随便贴的吗?还先斩后奏?你吹牛也得有个边儿,我若给你往上拉一拉,你够判个欺君之罪了!”[6]
老大被县官说糊涂了,莫名其妙地说:“老爷,小人不知犯了什么罪?我家对联写得没有错呀?句句都是实情,没有半点吹牛。”县官说:“有什么实情,你快快讲来!”老大说:“这副对儿说的全是我们哥仨的营生。‘惊天动地门户’,说的是我。我是个打猎的,平素打个山鸡,野兔什么的,枪一响,不是惊天动吗?”[6]
县官想想也对,又问:“那‘数一数二家’呢?”老大说:“这下联是说我家老二,他是给人家量斗的,谁家买卖粮食他给过斗,整天一斗、二斗地数斗过秤,不是数一数二吗?”县官吧嗒吧嗒嘴,是这么个理儿。他脸上还是没开晴,接着又问:“那“先斩后奏’是怎么回事?”老大说:“这横批说的是我家老三。我们哥仨就他能先斩后奏。”县官问:“他是干什么的?”老大说:“他是个厨子。平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把他找去,先宰猪羊杀鸡鸭,后烹炒熘炸做各样菜,这不就是先斩后奏(做)么?”[6]
县官一听乐了,敢情是这么个先斩后奏呀!细想想,这对联编得还真不错。他打心里佩服平民百姓还能编出这么好的对联来,就赏了老大十两银子把他放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