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副净

[fù jìng]
戏剧名词
副净,又称架子花脸。顾名思义是以工架(动作、造型)表演为主。
中文名
副净
别    名
架子花脸
性    质
戏剧名词
表演方式
工架(动作、造型)

副净-范围

播报
编辑

主要涵盖

副净的涵盖范围比较广,包括架子花脸(简称架子花)和二花脸。架子花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当然也得有唱工基础。比如《连环套·盗御马》,前半截《连环套·坐寨》是重唱脚白夜工的,《盗御马》是工架与唱工并重的,最后《拜山》一折又是念白与工架并重的。所以演架子花的人,既要有很深厚的武功底子,又要善于表演,善于念白,还要能唱,并要有优美的工架。一个优秀的架子花脸,实际上应该是个全材的花脸。随着时代的进展,纯粹重唱工的剧目,相应的必然要日益减少,因为那样显然比较单调。而架子花也就是“表演花脸”看来是应该发展的方向。架子花脸的剧目相当多,像张飞的戏、牛皋的戏、李逵的戏、焦赞的戏、绝大多数的曹操戏,还有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马谡、《取洛阳跨旬影》的马武、《十三妹》的邓九公、《审潘洪》的潘洪、《李慧娘》的贾似道、《群英会》的黄盖、《法门寺》的刘瑾、《连环套·盗御马》的窦尔敦等等都是属于架子花的范畴。特别值得说一下的是曹操戏,化妆勾水白脸的,不用一般的油彩,而是用水粉加上一些黑笔道勾成水白脸的,这就是所谓奸臣脸,以曹操为最典型。实际上不止曹操一个人,很多历史棵洪趋上的奸臣,像赵高再乎、董卓贾似道严嵩等,都是勾的水白脸。所以水白脸就形成了一种典型,循钻只要勾这种脸,就一定是坏人。这样的角色都由架子花来应工。

二花脸

二花脸也属于副净这个范畴。二花脸也是架子花的一种,不过戏比较少。虽然也勾同样的脸谱,可是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煮朽腊凶角,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例骗趋民如《法门寺》里的刘彪、《武松打店》臭宙端里的大解差这类的角色。

副净-历史

播报
编辑

名字来历

副净又可名为“拔和”,对“拔和”一词的解释,一般认为是指“农家人” ,原因是“拔和”后来写作“技禾”,杂剧中又有“禾”、“禾旦”等称谓。
在宋金院本和南戏的表演中,“净”这行当,有一种特殊的舞步,名曰趋跄或趋抢、趋翔。《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十二出的[调笑令],说“净”是“趋跄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涂灰”。趋跄,是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意思。宋《鹤林玉露》乙编卷六纪韩璜的表演,“涂抹粉墨,踉跄而起,忽跌于地”。这情况可以视为“趋跄”的注脚。“副净”作为“净”这行当中的一员,走路的姿态,也离不开要作出瘸瘸跛跛引人发笑的样子。据南宋周南《山房集》卷四《刘先生传》,记述当时民间杂扮班子的情况云:“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以谑丐钱。市人曰,是杂剧也。”他们扮演的是:“语言之乖戾者,中情之诡异者,步趋之伛偻者。兀者、跛者。”可见,瘸瘸跛跛,是“净”行特定的舞步。元刊本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三折,出现“拔和”一角,此人被质问为什么不应召当差?他回答:“俺龙门积祖德当差役,力寡丁微。俺叔叔瘸臁跛臂,俺爷爷又老弱残疾,怕着夫役,俺乡都知。”意思是他是残疾世家。而他也行动不便,只好留在家里。显然,这“拔和”,在表演时也是以跛的姿态出现的。
从上面的例证看,“拔和”与跛,其间有着某种联系。我们还可以从农民弯腰割禾时伛偻着腰的姿态,推想它和跛的关联。

演杂扮的副净

演杂扮的副净,既可称为“纽元子”,强调其扭;潮流又可名为“拔和”,强调其跛。这扭与跛,正是副净在表演时独具的姿式。人们注意角色的表演特征,把它作为角色命名的依据,这是观众重视表演形态的例证,说明角色的举止姿式进入了观众的审美视野。到后来,在宋院本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南戏,为进一步强化“副净”,乃至于把它从净行里分离出来,衍化为“丑”,这更是说明南戏对这行当的表演要求,有着鲜明的质的规定性。所以,这继承“副净”的“丑”,也往往是作出佝偻跛瘸的样子的。例如南戏《赵氏孤儿》第八折,“丑”扮农民,有句云:“你每不必拖,盏酒值几何?相公嫌我背屈,寄些与我老婆。”又《张协状元》第五出,“丑”扮张协之妹,嘱张协替她买膏药。“与妹妹贴个龟脑驼背。”可见,“丑”的跛腿驼背姿态,差不多成了一种程式。

副净-技术

播报
编辑
宋金院本演杂扮的“副净”(也即后来的“丑”),还要掌握一种很独特的本领——捻捎子。据《都城纪胜》说:副净们在“杂剧之散段”的表演中,其伎艺有好几种,“今之打和鼓,捻捎子,散耍是也”。

散耍

所谓散耍,顾名思义,当是杂技杂耍一类,诸如上竿、趯弄、跳索等均属于此。所谓“打和鼓”,是指打出节奏与歌唱或舞步相应和的鼓点。黄山谷的[鼓笛令]一词,有“副净传语,大木鼓儿里,且打一和”的说法。和,以声相应也。“杂剧人打和毕,乐作,群舞合唱,且歌且唱。”可见,打和鼓是宋金院本表演中特定的打击乐片段。以上两种伎艺,当是不难理解的。

捻捎子

至于捻捎子,是“捻哨子”的异写。“捻哨子”,实即吹口哨或是在喉吻间吹奏哨子的伎艺。《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十二出[金蕉叶]有“敢一个小哨儿喉咽韵美”一句,钱南扬先生指出:“哨,原误作捎,今正。哨儿,即哨子。”《癸巳类稿》卷二:“簧,即哨子,喇叭、唢呐、口琴皆有之。有单用者,则称哨子,亦名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