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古罗马

古代文明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古罗马,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皇权势力很大。[35]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三个阶段。[34]
公元1-2世纪是罗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共和时代基本完成疆域扩张,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1]
中文名
古罗马
外文名
Ancient Rome
简    称
罗马
所属洲
欧洲
首    都
罗马城
主要城市
那不勒斯
官方语言
拉丁语
货    币
奥雷,第纳尔,塞斯太尔斯,杜蓬帝,阿司,塞米,卡德拉斯
国家领袖
恺撒屋大维图拉真
人口数量
约 6500 万
人口密度
8人/平方千米
主要民族
罗马人
主要宗教
多神教[2]
国土面积
约 5000000 km²
重大事件
成立罗马共和国布匿战争

罗马王政时期

播报
编辑
罗马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09年这一时期,又称为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尚未建立共和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3]
以下君主统治年代为罗马王政时期
罗慕路斯
罗慕路斯(约前771年~约前717年)与雷穆斯(约前771年~约前753年)是罗马城的建造者。在罗马传说与神话中他们是一对双生子,幼年被抛弃,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罗慕路斯杀死了弟弟雷穆斯,建立罗马。[4]
罗慕路斯兄弟和母狼
努马·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前753年-前673年),是罗马王政时期第二任国王。跟初代国王罗慕路斯以发动战争扩大罗马不同,在其43年的统治中没有进行一次侵略性战争。[5]
古罗马王政时代第三代道洪剃狼国王。拉丁系罗马人。约公元前672年上台,约公元前640年逝世。
托里斯·奥斯蒂吕斯是一个崇尚对外进攻的男人。在经过努马的改革和整顿后,内部得到充实的罗马,在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的领导下,进入了对外扩张的时代。他带领罗马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出征,取得了比第一代国王罗穆路斯更辉煌的战绩。
厦符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统治罗马32年,据市询整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迁讲说法,他死于雷击。[6]
托里斯死后,经过大会选举,安库斯·马尔西乌斯成为罗马第四代国王。他樱询妹是萨宾人,出生于罗马,其母是努马·庞皮留斯的女儿。
他一生有两大成就:他在台伯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且征服了位于台伯河河口的奥斯提亚,为此罗马终于得以和地中海直接连通。
卢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库斯,也称老塔克文或者塔克文一世。是罗马王政时代第五位国王,公元前616-579年在位,他的妻子是塔那奎尔。他继承了安库斯·马尔西乌定婚斯的王位。
卢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库斯
公元前579年,塔克文·普里斯库斯被前国王安库斯·马西乌斯的儿子们暗杀。[7]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此间,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推行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将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财产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供数目不等的军事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创立百人队大会,取代了库里亚大会的宣战、选举、审判权力。193个百人队,每队有一票表决权。把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鸦墓判为4个。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8]
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前496年)也称小塔克文、高傲者塔克文,罗马王政时代第七任君主,前535年登基,前509年被革命推翻。据传他杀死了他的岳父蒸抹欢前任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以登上王位。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是罗马第五代国王卢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库斯(老塔克文)之子(又说小塔克文是老塔克文之孙),祖父是希腊人,后来移民伊特鲁里亚。关于小塔克文的现存史料不多,他被描述为暴君和独裁者。他把很多精力用于战争,吞并了不少邻近的拉丁城镇。前509年,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小塔克文的统治。[9]
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

罗马共和国

播报
编辑
罗马共和国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 Tributa)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所以罗马共和国没有绝对的统治者。[10]
目前只有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一人为终身独裁官。
凯撒
公元前64年至前44年凯撒、庞培、克拉苏所在的前三头政治时期,结束了以元老院为权力中心的议会制。克拉苏死于征服帕提亚帝国的战役中,后来凯撒消灭了庞培。(注:“凯撒大帝”是后人的尊称。凯撒在生前并没称过帝.只是个权倾一时的终身独裁官。“终身独裁官”是个职位,由元老院任命),后人用他的名字凯撒代表罗马国王的称号。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国内反对派布鲁图和卡西乌斯阴谋刺杀。[11]
尤利乌斯·凯撒

罗马帝国时期

播报
编辑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正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前期君王采用元首制,自公元287年起采用君主制[12]
以下君主统治年代均为罗马帝国时期(段首括号内是在位时间,并非生卒年):
名称
简介
图片
屋大维(奥古斯都)
(Gaius Octavius,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凯撒的甥孙,也是义子。他与安东尼、雷必达的统治被称为后三头政治。后来,屋大维消灭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就是奥古斯都大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军阀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禁卫军,驻守罗马意大利。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他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公元14年8月19日,盖乌斯·屋大维去世。[13]
屋大维
提比略
(Tiberius,公元14年~公元37年在位)罗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为犹太巡抚。
在罗马古典作家的笔下,他的形象被定位为暴虐、好色。但近代学者根据帝国当年的安定景象与文献铭刻等史料,重新为提比略翻案,认为提比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由于与元老院与家族的关系紧张,公元26年,提比略退隐卡普里岛,自此再未返回罗马,但他从未放松对政局的控制。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14]
提比略
卡利古拉
(Caligula,公元37年~公元41年在位),盖乌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为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号,意为“小军靴”,源于他婴儿时代随其父日尔曼尼库斯屯驻日尔曼前线时士兵为他穿上的儿童款军靴。他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在位时期,建立恐怖统治,神化皇权,行事荒唐、暴虐。由于他好大喜功,大肆兴建公共建筑、不断举行各式大型欢宴活动,帝国的财政急剧恶化。后来,他企图以增加各项苛捐赋税来减缓财务危机,引起帝国所有阶层的怨恨。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近卫军大队长卡西乌斯·卡瑞亚刺杀身亡。[15]
卡利古拉
克劳狄
(Claudius,公元41年~公元54年在位)克劳狄一世,全名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常译作克劳狄乌斯、克劳狄、或模仿后来欧洲君主习惯冠以数字的克劳狄一世,(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他是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54年在位。[16]
克劳狄乌斯
尼禄
(Nero,公元54年~公元68年在位)亦译尼罗,全名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原名路奇乌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或尼禄·克劳狄乌斯·恺撒·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后一位皇帝。[17]
尼禄
加尔巴
(Galba,公元68年-公元69年在位)加尔巴罗马帝国第六位皇帝,“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第一位皇帝。
公元68年,加尔巴在尼禄自杀之后,经元老院承认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结束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统治。在位期间,并未稳定帝国的内外混乱局势,反而推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仅仅在位七个月就遭到杀害。在加尔巴遇刺的这一年(公元69年),罗马帝国陆续出现了四位皇帝,因此该年也被称作“四帝之年”。[18]
加尔巴
奥托
(Otho,公元69年在位)奥托罗马帝国第七位皇帝,“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第二位皇帝,公元69年1月15日-公元69年4月16日在位。
奥托早年担任葡萄牙卢西塔尼亚行省总督。公元68年,尼禄自杀,加尔巴称帝后,奥托首先响应支持,后因不满加尔巴的人事安排,于公元69年1月15日发动暴动将其弑杀,自立为帝。此前,以下日耳曼行省总督维特里乌斯为首的日耳曼军团因反对加尔巴而造反,现转而与奥托对抗。奥托在多瑙河军团的支持下与其决战波河,后因指挥失误,在第一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中战败,自杀而死,在位仅三个月。[19]
奥托
维特里乌斯
(Vitellius,公元69年在位)维特里乌斯罗马帝国第八位皇帝,“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第三位皇帝。
维特里乌斯早年有丰富的履职经历。公元68年,维特里乌斯被皇帝加尔巴任命为下日耳曼行省总督。公元69年1月15日,奥托弑杀加尔巴,自立为帝。早在加尔巴在位期间,日耳曼军团已经因为反对加尔巴而拥立维特里乌斯为帝,在维特里乌斯的领导下,转而反对新任皇帝奥托。同年4月15日,他的部队于第一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中击败了皇帝奥托,奥托自杀,维特里乌斯进入罗马城,成为该年的第三位罗马皇帝。但在69年7月,维斯帕先在东方及多瑙河军团的支持下称帝,与维特里乌斯公开分庭抗礼。同年10月,在第二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中,韦帕芗战胜,遂于年底率军攻入罗马,维特里乌斯兵败被杀。在位八个月。[20]
维特里乌斯
维斯帕先
(Vespasian公元69年~公元79年在位)亦译韦帕芗或威斯巴仙,在皇帝尼禄死后引发的内战中夺得皇位,结束了纷扰的“四帝之年”,开创了弗拉维王朝。韦帕芗在位期间,积极与罗马元老院合作,致力改革内政,恢复因内战而受到影响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秩序;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权力,使元首制日趋发展成熟。公元79年6月23日,韦帕芗病逝,其长子提图斯顺利继承皇位。[21]
维斯帕先
提图斯
(Titus,公元79年~公元81年在位)维斯帕先皇帝的儿子,罗马帝国第十位皇帝,弗拉维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79年6月23日-公元81年9月13日在位。
提图斯以主将的身份,于公元70年攻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围攻战),大体上终结了自尼禄皇帝在位末期爆发的犹太战争。在他短暂的两年执政期间,罗马却接连发生数起严重灾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及附近城市被毁;公元80年,罗马发生严重火灾与瘟疫,提图斯四处奔波,尽心尽力应对灾情,是一个在当时普遍受到人民爱戴的皇帝。公元81年9月13日,提图斯因发热病逝(亦有传闻为其弟图密善谋害),年仅41岁。[22]
提图斯
图密善
(Domitian,公元81年~公元96年在位)图密善,继承父亲维斯帕先与兄长提图斯的帝位,为弗拉维王朝的最后一位罗马皇帝,罗马帝国第十一位皇帝,弗拉维王朝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81年9月13日,罗马帝国皇帝,图密善之兄提图斯去世,遂被近卫军宣布为皇帝。在位期间,图密善改革罗马货币,并发起了大规模的建筑计划以重建被破坏的罗马城市,从而进一步活跃、发展了经济;又在日耳曼黑森林地区修建日耳曼长城,巩固了帝国的边境防御。他主导了对不列颠达契亚的战争,罗马将领阿古利可拉取得了格劳皮乌斯山战役的胜利,成功将罗马势力扩展至苏格兰,同时稳固了对已征服地区的统治。图密善的统治表现出强大的威权主义专制主义特征,在其治下,宗教、军事和文化的宣传均助长了对皇帝的崇拜;此外,图密善通过自我任命为终身监察官的方式,试图控制公众和个人的行为及道德。因此,图密善受到人民和军队的欢迎与尊敬,但被罗马元老院视为专横独裁的暴君。
公元96年9月18日,图密善在一场阴谋中被刺杀,终年44岁,宣告了弗拉维王朝的终结。[23]
图密善
涅尔瓦
(erva,公元96年-98年在位)罗马帝国第十二位皇帝,安敦尼王朝第一位皇帝,五贤帝时代第一位皇帝。涅尔瓦出身于旧元老贵族阶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在图密善被刺杀之后由元老院推选并任命为罗马帝国的元首。继位时已很年老,无子嗣。选择图拉真为继承人。[24]
-
图拉真
(Trajan,公元98年~117年在位)图拉真,古代罗马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五贤帝排行中位列第二。图拉真在位期间,对内巩固了经济和社会制度,对外发动战争,将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由于其功绩卓著,获得了罗马元老院赠予的“最佳元首”称号。除此之外,图拉真还主持修建了“图拉真纪功柱”,以纪念自己成功征服达西亚[25-26]
图拉真
哈德良
(Hadrian,公元117~公元138在位)哈德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间,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的“蛮族”的入侵。[27]
哈德良
安东尼
(Antonia公元138年~公元161年在位)安东尼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第四位,在他统治时期帝国达到全盛顶峰。因此,五贤帝的统治时期也因他的名字被称为“安敦尼王朝”。安敦尼在位期间,继承哈德良的政策,对外防御,对内调整各方面关系,与元老院保持良好合作,并且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对行省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了行省经济和帝国的繁荣。
公元138年,哈德良病重,临终前指定51岁的安东尼为继承人。哈德良选择他的一个原因是安东尼·庇护的年龄已经比较大,几年之内就会去世并将皇位传给年轻的马可·奥勒留。但安东尼·庇护一直活到74岁,在位23年,是五贤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五贤帝时期也因他之名而被称为安敦尼王朝
安东尼
马可·奥勒留
(Marcus,Aurelius公元161年~公元180年在位)马可·奥勒留,全名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个皇帝。
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个很有造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勒留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28]
马可·奥勒留
路奇乌斯·维鲁斯
路奇乌斯·维鲁斯(Lucius Verus,公元161年-公元169年在位)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期的皇帝,与哥哥马可·奥勒留曾经共同统治罗马帝国,也是罗马帝国首度出现两帝共治,实际的运作还是以马可·奥勒留为最高领导者。公元169年,路奇乌斯·维鲁斯死于返回罗马的途中。[29]
路奇乌斯·维鲁斯
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
(Avidius Cassius,公元175年在位)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于公元175年因有人传闻马可·奥勒留已死,而反叛罗马帝国,短暂地统治埃及叙利亚,后被部下刺杀。
-
康茂德
(Commodus公元180年~公元192年在位)康茂德,古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七位皇帝,亦是最后一位皇帝。康茂德虽然是有名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亲生儿子,但在他执政的十二年期间普遍不得元老院与人民的喜爱,当代史学家卡西乌斯·迪奥将其视为另一位暴君的典范,并结束了过去帝国五贤君时代的繁华。他的继位为古欧洲三世纪危机埋下了伏笔。在康茂德遇刺身亡后,罗马帝国再次陷入了一连串混乱的内战之中。[30]
康茂德
佩蒂纳克斯
(Pertinax,公元193年在位)佩蒂纳克斯内乱期的罗马皇帝之一。
191年新的近卫军指挥官莱图斯(Aemilius Laetus)决定除掉康茂德,来避免自己成为不断进行的阴谋的牺牲品,他想要自己立一名他选择的皇帝。192年12月31日莱图斯谋杀康茂德,并推举佩蒂纳克斯为新皇帝。
经过康茂德的长年统治后不但国家经济一败涂地,而且国民对皇帝的尊重和传统的权威也丧失殆尽。虽然佩蒂纳克斯受罗马市民的爱戴,但是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少用处。193年3月28日他被叛乱的士兵杀死。后来的皇帝塞维鲁打着为佩蒂纳克斯复仇的旗号上台,他将佩蒂纳克斯尊为神。[31]
此后距离罗马帝国分裂还有202年的时间。[32]
-
皇帝列表
序号
中文名
英文名
在位时间
朱利亚·克劳狄王朝(前27年-68年)
1
Augustus
前27年-14年
2
提比略
Tiberius
14年-37年
3
盖乌斯
Caligula
37年-41年
4
克劳狄乌斯
Claudius
41年-54年
5
Nero
54年-68年
四帝内乱期(68年-69年)
1
加尔巴
Galba
68年-69年
2
奥托
Otho
69年-69年
3
维特里乌斯
Vitellius
69年-69年
弗拉维王朝(69年-96年)
1
韦帕芗
Vespasianus
69年-79年
2
提图斯
Titus
79年-81年
3
Domitianus
81年-96年
五贤帝时代(96年-192年)
1
涅尔瓦
Nerva
96年-98年
2
图拉真
Trajanus
98年-117年
3
哈德良
Hadrianus
117年-138年
4
安东尼·庇护
Antoninus Pius
138年-161年
5
马可·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
161年-180年
6
路奇乌斯·维鲁斯(与马可·奥勒留共治)
Lucius Verus
161年-169年
7
Avidius Cassius
175年
8
康茂德
Commodus
177年-192年
内乱期(193年)
1
佩蒂纳克斯
Pertinax
193年
2
狄第乌斯·尤利安努斯
Didius Julianus
193年
赛维鲁王朝(193年-235年)
1
谢普提米乌斯·塞维鲁
Septimius Severus
193年-211年
2
卡拉卡拉
Caracalla
211年-217年
3
塞普提米乌斯·盖塔
Geta
211年-212年
4
马克里努斯
Macrinus
217年-218年
5
迪亚杜门尼安
Diadumenian
217年-218年
6
依拉加巴路斯
Heliogabalus
218年-222年
7
亚历山大·塞维鲁
Alexander Severus
222年-235年
军官皇帝时期(235年-268年)
1
马克西姆·特亚克斯
Maximinus Thrax
235年-238年
2
戈尔狄安一世
-
238年
3
戈尔狄安二世
238年
4
普比恩·马克西姆
Pupienus Maximus
238年
5
巴尔比
Balbinus
238年
6
戈尔狄安三世
-
238年-244年
7
阿拉伯的菲利浦
244年-249年
8
德修
249年-251年
9
高卢士
251年-253年
10
瓦莱里安
253年-260年
11
加列恩
260年-268年
伊利里亚王朝(268年-284年)
1
克劳狄二世
-
268年-270年
2
昆提卢斯
270年
3
鲁奇乌斯·多米提乌斯·奥勒里安努斯
270年-275年
4
克劳狄·塔西佗
275年-276年
5
普罗布斯
276年-282年
6
马可·奥勒留·卡鲁斯
282年-283年
7
努梅里安
283年-284年
8
卡里努斯
283年-284年
[四帝共治]东部(284年-310年)
1
奥古斯都·戴克里先
Diocletianus
284年-305年
2
凯撒·伽勒里乌斯
Galerius
293年-305年
3
奥古斯都·伽勒里乌斯
Galerius
305年-311年
4
凯撒·马克西明·代亚
Maximinus Daia
305年-310年
[四帝共治]西部(286年-306年)
1
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
Maximian
286年-305年
2
凯撒·君士坦提乌斯·克洛卢斯
Constantius I Chlorus
293年-305年
3
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克洛卢斯
Constantius I Chlorus
305年-306年
4
凯撒·塞维鲁二世
Severus II
305年-306年
君士坦提乌斯·克洛卢斯死后(306年-324年)
1
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The Great
306年-337年
2
塞维鲁二世
Severus II
306年-307年
3
马克森提乌斯
Maxentius
306年-312年
4
李锡尼
Licinius
308年-324年
5
马克西明·代亚
Maximinus Daia
310年-313年
君士坦丁王朝(306年-364年)
1
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The Great
306年-337年
2
君士坦丁二世
Constantine II
337年-340年
3
君士坦提乌斯
Constantius II
337年-361年
4
君士坦斯
Constans I
337年-350年
5
马格嫩提乌斯
Magnentius
350年-353年
6
尤利安
Julian the Apostate
361年-363年
7
约维安
Jovian
363年- 364年
瓦伦提尼安王朝(364年-394年)
1
瓦伦提尼安一世
Valentinian I
364年-375年
2
瓦伦斯
Valens
364年-378年
3
格拉提安
Gratian
367年-383年
4
马克西穆斯
Maximus
383年-388年
5
Valentinian II
383年-394年
6
尤金尼乌斯
Eugenius
394年
狄奥多西王朝(378年-395年)
1
狄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78年-395年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王政时代

根据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约为公元前1300-1190年),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古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有拉丁姆,国王拉丁奴斯进行统治。埃涅阿斯击败图尔奴斯,建立王国(阿尔巴)。后来其子孙罗穆路斯建立罗马,立下罗马之根基Mundus Trench成为第一任国王。后来确立了议会制,称为共和时代。

共和时代

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初,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告一段落,意大利半岛基本统一。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尤利乌斯·恺撒在克拉苏东征,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恺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284年)。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西罗马的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了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于4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
在这延续千年的历史长卷中,罗马,从最初意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继而征服整个意大利,并最终建立了雄跨欧、亚、非的伟大帝国,创造了古罗马帝国的不朽传奇。它所依靠的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罗马将士,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没。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帝国扩张的现实需要政体改革,而不断革新的政体也巩固和促进了帝国的发展。一般来说,古罗马的历史分为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这三个阶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以上资料来源[3][10][12]

经济

播报
编辑
古罗马经济工商业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早期罗马的经济似于希腊的。可在帝国时期,由于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他们流入罗马,大批地投入劳动,出现了奴隶经济,它对自由民经济构成了竞争;随着奴隶劳动的扩大,奴隶成为了社会的基础,罗马的大地产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在工业中奴隶劳动也占重要地位,奴隶之所以被如此广泛地使用,一来是由于奴隶的来源源源不断,二来是由于使用奴隶劳动比使用自由民劳动更为有利可图,因为奴隶可以被不停地驱使去劳动,价格又便宜,而且他们不用服军役。这样,大规模的奴隶劳动就出现了。它具有极大的竞争性,严重地排斥着小农经济。可以看出罗马经济的繁荣,实为奴隶经济的繁荣,在这段时期内,它表现得非常具有“经济性”;与此同时,小农劳动由于无法与之竞争,独立的小农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抵押了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迁往别处,或者流落在城市中做城市流氓无产者。农民破产,农业开始衰败,整个帝国的经济基础被破坏了。罗马的征战结束了,奴隶来源不再广泛,价格上升,而且奴隶表现得更为不具有积极性;同时整个帝国的产品市场不再存在,这时,奴隶制经济不再有利可图了,而农业基础又破坏了,帝国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帝国统治者此时想挽救它的农业了,于是将大土地分成了小块的土地让农民去耕作,不许他们流动,希望能稳定税收和剥削。这些耕作者成为了农奴或隶农,于是“自由的人只剩下无产者、乞丐和强盗”。但是这并未能改变现实,罗马终于还是为人所灭。

外交

播报
编辑
罗马一开始只和周边的一些小国进行贸易,范围小。直到前138年至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通过丝绸之路间接同罗马展开贸易;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便无功而返;166年,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到达汉都洛阳,并送上犀角等礼物,东西方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西汉用丝织品、茶叶、瓷器来换取安息、希腊、罗马和马其顿的宝石、香料、药材和玻璃器具。除了经常进行访问外,双方还彼此输送自己的物产和技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交流,使东西方人民受益匪浅。汉代时云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出孟加拉湾航行到印度。与印度洋航道连接起来。《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永昌。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缅甸史》中说,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经曼尼普尔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文化

播报
编辑

语言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亦是意大利地区的当地语言。拉丁语在帝国时期至少分为两类:即古典拉丁语和通俗拉丁语。古典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而通俗拉丁语一般作为口语。古典拉丁语非常稳定,从帝国时期一直到中世纪都没有发生改变。通俗拉丁语在帝国的各部分都有方言,改变非常多,逐渐演变成罗曼语族诸语。
尽管拉丁语是帝国的官方语言,但希腊语是帝国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国东部的省份。甚至在罗马城,希腊语也成为了教育用语和上流社会的语言。希腊语是宗教(基督教)、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常用的语言。
4世纪时,希腊语在帝国的西部逐渐失势,拉丁语占了上风。5世纪早期,标准拉丁语译本的圣经的出版反映了这一情况。西罗马帝国也逐渐开始排斥会说希腊语的人。这造成了后来帝国东西两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希腊语则从610年以后作为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
其他如亚拉姆语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等也在帝国境内通行。

自然科学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内容包括当时科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农业、矿物等等。《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读书和见闻的笔记为基础写成,全书并无分类,较为杂乱,《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于记叙了各种事物2万多项,摘录各种文献2千多种,使得当时许多珍贵的科学纪录流传下来。是古代极其少见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农业

西班牙人科路美拉,著有《农业论》12卷,讲述农牧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这本著作对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影响。

医学

提比略时期的名医塞尔苏斯(前30年—45年),著有《医学大全》8卷,其中7—8卷记载了许多手术,且叙述详细。马可·奥勒留时期的名医盖伦(129年—199年),任御医多年,著述颇多。盖伦使用猴类解剖以推测人类的身体结构,开创解剖学的先河。盖伦还提出“三灵气”说,即“活力灵气”、“自然灵气”、“灵魂灵气”,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机制。盖伦的药物学著述介绍了各种药材,大约有820余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盖伦的学说被中世纪的西方奉为经典,并成为了阿维森纳的主要参考资料,直到17世纪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天文学

天文学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该书集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学之大成。书中使用几何系统来描述天体运动,并有包括1022颗恒星的星图,在古代是极其完备的。另外书中还论及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使用等等。但由于托勒密信奉“地心说”,为了使这种理论成立,他设计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天体几何系统,以解决一些地心说的推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使推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托勒密的学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地理学

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学》17卷。其中对当时罗马人的“已知世界”描写详尽,内容包括欧洲各地以及西亚和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书中还探讨了环境对各地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的研究。在地理大发现以前,该书是西方最为详尽的地理著作。

史学

屋大维时期的史学家李维(前59年—17年),著有《罗马建城以来史》(又称《罗马史》)142卷,现存36卷,叙述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始建罗马城至9年的历史。这部史书是西方史学的第一部通史。
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历史》12卷,主要叙述弗拉维王朝统治时期的历史。塔西陀在政治上倾向于共和派,极度反对皇帝与专制统治。此外,还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演说家对话录》和《编年史》等著作传世,均兼具极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
苏维托尼乌斯(约69年-122年后),其生平资料主要来源于小普林尼的《书信集》,著有《罗马十二帝王传》,以传记形式叙写罗马帝国初期十二位君主,注重刻画奇闻异事,但史学严肃性不足。
阿庇安(约95年—约165年),著有《罗马史》,共24卷,现有11卷完整。上始于罗马王政时代,下止于2世纪初图拉真皇帝时期,涵盖近900年的历史。
尼科米底亚的阿里安,著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现存最为详尽的亚历山大大帝传记作品。另外,有不少军事与哲学著作保留下来,大多篇幅较短。
阿米亚努斯·玛尔塞利努斯(330年—395年),安条克人,著有《晚期罗马帝国史》,叙述96年安敦尼王朝之始至378年皇帝瓦伦斯败亡的历史。该书现存后18卷,即第14—31卷,记载的是354年至378年的历史。

法学

二世纪的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
三世纪,法学家编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和《赫尔莫格尼安法典》,保存了大量皇帝的敕令和法令。罗马法对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定有深远影响,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如债法、物权法等,皆带有罗马法的影子。

建筑

圆形竞技场(又称罗马大竞技场罗马斗兽场),建于弗拉维王朝(69年—96年)时期,有3层拱门,可容纳数万人,是举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复杂的地下设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来进行海战表演。
罗马斗兽场
凯旋门也发源于罗马,是为皇帝凯旋而建。罗马古城中现存有三座凯旋门,一座为提图斯于71年所建,一座为塞维鲁于203年所建,一座为君士坦丁大帝于315年所建,上有精美浮雕。

文学

屋大维时期的诗人维吉尔(前70年-前19年),早期著有作品《牧歌》10篇,主要是歌咏田园生活。前29年,维吉尔发表《田园诗》4卷(又译《农事诗》),主要谈论农事生产,也歌咏田园风光。第一卷论种庄稼,第二卷论种果树,第三卷论养牲畜,第四卷论养蜜蜂。晚年,著有史诗《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阿特》)12卷,叙写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埃涅阿斯逃出特洛伊,来到意大利并称王的故事。
诗人贺拉斯,著有《赞歌》,为屋大维歌功颂德。
奥维德(前43年-14年),以情诗闻名,成名之作为《恋歌》3卷49首,是一部情诗集。又著有《淑女书简》21篇,系奥维德取材神话故事,以爱情故事中女主角的口吻所写的情书。奥维德所著的《爱经》,由于违反了屋大维“澄清风俗”的政策,被判处流放黑海地区。奥维德的代表作为长诗《变形记》,大约作于流放时期,改写了许多神话传说,情节多变,想象奇特,长于心理描写

哲学

新斯多葛派哲学在帝国时期盛行,主要哲学家有塞涅卡和皇帝马可·奥勒留,宣扬宿命论和禁欲主义
塞涅卡(前4年—65年),皇帝尼禄的老师,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将人引向德性,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然而塞涅卡本人却言行不一,大肆敛财。皇帝马可·奥勒留著有《沉思录》,主张忍耐克制。
三世纪危机后,新柏拉图主义集中了当时的神秘主义,代表人物有普罗提诺和普罗克洛。称神为世界本源,是绝对无限的存在,且不可认识;而人的肉体是罪恶的本源,人必须要摆脱肉体,方能与神交往,获得真理。这便是“人神合一”的学说。

宗教

面出现了被称为“教父神学”的神学,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著有《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等,将新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教义中。教父哲学以哲学论证很多现今的基本教义,主要的有神论三位一体论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和天国论等等。
以上资料来源[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