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四胡

[sì hú]
拉弦乐器
收藏
0
0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
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中文名
四胡
别    名
四弦二夹弦
相关文献
乐书
源    于
古代奚琴
蒙古族称呼
呼兀尔
流行地区
内蒙古地区

历史起源

播报
编辑
四胡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顾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经十分流行。
胡兀尔二弦变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尔",大约最迟发生于明末或更早一些时候,清《律吕正义后编》称为"提琴"。《清会典》记载:1632年(天聪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列为燕乐,是曰《蒙古乐曲》。
四胡 蒙古族
其中《番部合奏》所用15件乐器中,就有提琴(四胡)清《皇朝礼乐图式》所绘龙首提琴与现代四胡基本相似。而在《清朝文献通考》、《西域图志》中,则称四胡为"披帕·胡几尔",夹四弦间而轧之",亦与现代四胡相差无几。胡兀尔由二弦变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尔”,发生于明末或更早一些时候,清《律吕正义后编》称为“提琴”。《清会典》记载:1632年(天聪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则称四胡为“披帕·胡几尔”,并详细记载了卫拉特蒙古宫廷音乐中的四胡及其形制:“披帕·胡兀尔,即提琴(四胡)也。
圆木为槽,冒以蟒皮,柄上穿四直孔以设弦轴,四弦共贯以小环(即千斤),束之于柄。竹片为弓,马尾双弦,夹四弦间而轧之”,亦与现代四胡相差无几。
高音四胡
清初著名蒙古族历史学家罗卜桑丹津在他的巨著《黄金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途中病逝了,当蒙古骑兵护送灵车返回故乡不儿罕山的时候,军中最著名的歌手吉洛阔台在献给他的君主成吉思汗的歌中唱到:
“您化作雄鹰的翅膀,
乘风归去了,我贤明的可汗;
………
您那胡尔、潮尔奏出的美曲佳音,
您那广阔无垠的土地、众多的人民,
还有那山川河流、富饶的草原,
都在哪里啊?”
歌中的“胡尔、潮尔”就是指的四胡和马头琴两种乐器。

特征

播报
编辑

蒙古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音色清脆悠扬、优美动听,音量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颤音、打音、泛音、双音、双打音、双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常与中音四胡、马头琴、三弦雅托噶火不思等乐器重奏或合奏。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巴彦保力格、青格勒图和满都拉等。
高音四胡传统乐曲有:《八音》、《花腰调》、《荷英花》、《韩秀英》、《英德勒玛》、《农恩吉娅》、《阿斯尔》、《赶路》等,创编乐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调》、《阿斯尔十二调》、《东蒙民歌联奏》、《欢乐的草原》、《白骏马》、《牧马青年》和《驯马手》等。
中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圆筒形,用薄黄铜板卷焊而成,筒长16厘米、直径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筒口外用铜箍紧固,筒后端敞口,口内设铜制边框。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红木或柴檀木制作,全长90厘米。
琴头平顶,上置四轴,张有四条丝弦或铜弦,细竹系两束马尾为弓,弓长68厘米。
演奏姿势、方法和技巧,均与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有两个八度,音色圆润、明亮。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说书、演唱等说唱音乐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乐合奏中的主要中音乐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并与高音四胡、马头琴、三弦火不思等乐器合奏。
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青格勒图等。中音四胡独奏曲目与高音四胡相同,改编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尔》、《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大四胡和好来宝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的低音四胡,为便于在马上携带,琴体可以装拆成几个部分,即一个琴筒、两截琴杆、弦轴琴弓等。
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内腔而成圆筒形,筒长30厘米、直径15厘米~20 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马皮牛犊皮为面,筒后端敞口。嗣后琴筒又用硬木制成圆形、六方形或八方形。
琴杆木制,多为两截,全长110厘米,张四条肠衣弦、丝弦或铜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杆,两端系以马尾而成,弓长85厘米。主要流行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兴安盟等地。主要用于蒙古族说唱好来宝和蒙古族演唱。
四胡结构
半农半牧地区的低音四胡,琴筒多用竹材或硬木板制作,呈圆筒形或八方形,筒长25厘米、直径(或对角)14厘米。琴杆硬木制,杆长108厘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说唱和歌舞伴奏。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制琴师张纯华等,改革制成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四胡的形制统一。琴筒呈八方形,筒身由内、外两层组成,每层都由八块长方形硬木板条拼合胶粘而成。筒长20厘米、直径(对角)11.5厘米。
琴杆由上下两截接合而成,全长105厘米,在接口处包有5厘米长铜皮。弦轴长20厘米,琴马竹或木制,张丝弦或钢丝弦,细竹系马尾为弓,弓长61厘米,弓杆中部包有长10厘米铜皮,弓根部装兽骨或木制旋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说唱、歌舞伴奏。
演奏低音四胡时,将琴筒置于左腿根部,琴头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用于伴奏时,常用五度关系定弦为:G、G、d、d,音域G—g1,有两个八度。
主要用左手食指、无名指第二关节处按弦,有时用中指或无名指的指甲从弦下顶弦来代替按弦,还不时从弦下弹弦,小指多用来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颤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并用弓杆敲击琴筒,以加强节奏、衬托曲调的热烈气氛。
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时,定弦提高五度,常定弦为:d、d、a、a,音域d—d2,有两个八度。除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弹拨里弦配合右手弓杆敲击琴筒,也经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弹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弹弦,这些都是四胡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
低音四胡发音圆润优美,音色浑厚深沉,是蒙古族说唱音乐、民族器乐合奏、伴奏中的重要低音拉弦乐器

彝族四胡

彝族四胡,彝族弓拉弦鸣乐器。较汉族、蒙古族四胡体积小,音色脆亮。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等地。
外形与京胡相似,琴筒为圆筒形,多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成,筒长11.5厘米、直径6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或蟒皮为面,筒后端敞口。琴杆竹制,当地多采用凤尾竹制作,全长60厘米。
琴头平顶无饰,上端等距横置四轴。弦轴木制,圆锥形,轴长13厘米,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
琴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皮面中央置有木或竹制桥形琴马。张四 条丝弦。琴弓金竹制作弓杆,弯度较大,两端拴以两束马尾为弓毛,弓长52厘米。
演奏时,采用坐姿或立姿,坐奏将琴筒置于左腿上,立奏将琴筒置于腰部左侧,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执弓,将弓毛分别置于一、二两弦和三、四两弦之间沾松香拉奏。彝族四胡按五度关系定弦,两弦为一组,定同音,定弦为c1、c1、g1、g1,音域c1—c2。
音色与京胡相似,清脆而明亮,音量较大,富有高原特色。常用 第一把位演奏,很少换把。多用短弓和打音等技巧。可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彝族人民常独奏四胡自娱。
打歌场合使用四胡时,奏者则边拉边舞,是民间歌舞常用的伴奏乐器。

布依四胡

布依四胡布依族、苗族弓拉弦鸣乐器。苗族又称四弦胡。流行于贵州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
外形与彝族四胡相同,但琴体较小。琴筒圆筒形,用毛竹筒泡桐木挖空制成,规格不一,因奏者(即制作者)不同而有异。前口蒙以蟒皮或羊皮为面,后敞口,琴筒内设置有琴胆,用一根钢丝盘成螺旋状,可使乐器发出优美的音色和较长的余音。琴杆用硬杂木制成,全长仅35厘米。琴头有的雕刻成龙头、鸡头或小鸟为饰。
上设四轴。张有四条丝弦,一、三两弦为一组,二、四两弦为一组,五度定弦为c1、g1、c1、g1。音域c1—c2。
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细竹拴双毛弓拉奏,弓毛分别夹于一、二两弦和三、四两弦之间。只使用第一把位,不换把演奏。音色柔和、洪亮。
可用于独奏或伴奏。布依族、苗族人民常在节日和农闲之时拉奏自娱,也是民间歌曲布依戏的伴奏乐器。

形制结构

播报
编辑
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三种。
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和好来宝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四胡由琴筒、琴柄、琴轴、琴弦、千斤、琴弓、 琴码七个部分组成。
迄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说唱好来宝、蒙古琴书、演 唱蒙古族民歌不可缺少的民间乐器。[1]
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用于独奏的四胡规格为:琴筒呈椭圆形,筒长20.5厘米,筒前口蒙以薄牛皮为面,筒高10.5厘米、筒宽12厘米。琴杆全长100厘米、千斤距琴筒42.5厘米、琴弓长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清宫旧藏的提琴,用料和形制较为独特,琴筒为匏制,呈八方形,筒长14厘米,筒前口蒙以薄木板为面,面宽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边饰玳瑁,宽0.6厘米,筒后口内侧设有边框,中央为出音孔,孔径4.3厘米。
琴杆为圆柱体,系用斑竹制成,杆长88.3厘米,上端琴头装饰为兽头,系用紫檀木雕刻而成,头长9.6厘米。
琴杆上部设置四轴,均在右侧,轴长15.2厘米。琴杆下端穿过并露出琴筒之外,用于拴弦,并系有黄丝穗为饰。面板中央置琴马。细竹系两束马尾为琴弓,弓杆弯度较大,弓长32厘米。此琴为清代制品,曾用于宫廷番部合奏乐中。

乐器演奏

播报
编辑
四胡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独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弦乐器那样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关节奏出滑音、打音、弹拨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为优美、醇厚、悠扬,更具有草原风格。它最适合为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好来宝”和蒙古琴书(乌力格尔)伴奏。
牧人们劳动之余,聚集在蒙古包里,艺人拉起四胡,以说唱的形式娓娓讲述起历史上英雄史诗和一些动人的故事,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伴以弓杆击打琴筒的节拍声,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令人着迷。
由于低音四胡音调低沉、舒缓,演奏起来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适合合奏及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响它的表现力。解放后,蒙古族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弘扬四胡这一古老民族器乐艺术的同时,也致力于四胡的改革,将琴筒缩小,琴杆缩短,琴弓加长,创制出高音四胡。改良后的高音四胡,音色高亢、激越、干脆、亮丽,使四胡的表现力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和丰富。
它既可以独奏,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于乐队合奏,还可以和三弦等乐器重奏。古老的四胡焕发了青春,赶上了时代的节奏和旋律,成为祖国民族器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蒙古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郭尔罗斯,四胡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乐器,得到了世代传承。在旧社会,四胡是民间艺人用以倾诉牧民苦难生活、鞭鞑剥削和压迫,向往美好生活,歌颂英雄史诗的手段。

起源

播报
编辑
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除了马头琴,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随着乌力格尔(蒙四胡古族说书)等民族艺术的传承出现问题,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发出了“颤音”。据有人考证,四胡从蒙古汗国建立起就广泛演奏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从元代开始流行于民间。
四胡的琴筒木制,蒙以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张四条弦,竹弓,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间。
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为蒙古族说唱艺术伴奏时,就有很大不同:有时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从弦下以指甲顶弦来代替按弦,有时还从弦下弹弦,并用弓杆敲击琴筒,增强节奏,渲染气氛,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四胡
新中国建立以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四胡艺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说唱艺人吴耘圃(白音仓布)和四胡演奏家苏玛。
蒙古族说书艺人吴耘圃,用四胡伴奏,说唱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和美好生活,并培养了蒙古书接班人。
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毕生致力于四胡演奏艺术,创作出象《赶路》、《八音》、《闷工》等极富草原特色的四胡独奏曲,灌制了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创作、改编演奏的《内蒙古四弦独奏曲集》。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家1956年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载誉而归。
他创作的作品成为县民族歌舞团保留的精品节目,他的演奏技巧为四胡演奏员和业余爱好者学习、研究和掌握。
前郭县四胡演奏不仅在专业文艺团体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群众业余爱好者中也得到了普及,并且在几所蒙古族学校的中小学生中教学四胡演奏。
可以相信,四胡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器乐艺术,必将在民族文艺的百花园中,永远绽放绚丽的花朵。

传承意义

播报
编辑
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业内名人

播报
编辑
著名的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赵长福、赵 阿古拉、巴彦保力格、青格勒图和满都拉等

文化遗产

播报
编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四胡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