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轴

百度百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地轴,就是地球斜轴,也被称为地球自转轴。具体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其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其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1]

中文名
地轴
外文名
tilt of axis
解    释
地球自转所绕的轴
地轴空间指向
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目录

  1.       1简要介绍
  2.       2倾斜成因
  3.       3地轴假想
  4.       4地震影响
  5.       5地轴的进动

简要介绍

播报

      编辑

      地轴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地轴

      地轴空间指向: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倾斜成因

播报

      编辑

      不管地球在轨道的哪里,其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南极也一样。

地轴假想

播报

      编辑

      ①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多主担承轴。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这个假想的轴运转。故又称地球自转说拜轴。这个立嚷轴通过地心,连酷腿纸接南、北两极,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正对着北极星。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赤道面盼凶拔。

      地轴在地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动,造成“极移”。其延长线为“天轴”。地轴同地面的两个交点为“地极”糊榆糠。天轴同天球的欠页才两个交点为“天极”。

地轴②地质学上的地轴位于地台边缘的线状隆起带,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强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地轴”一词,1945年由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提出。褶皱基底出露较广,沉积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内生矿产亦较丰富,盖层褶皱平缓。地轴常是两个不同性质沉积区的界限,如中国的内蒙地轴秦岭地轴习旬笑等。

地震影响

播报

      编辑

地球自转日本东北部海岸日前遭遇千年不遇大地震袭击,科学家称,这场地震威力如此巨大,以至于整个地球都被移动了25厘米。此外,这场大地震还改变了地球的旋转速度,导致日长发生变化。 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和火山研究所的专家称,日本里氏9.0级的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惊人,它使地球的地轴移动了25厘米,改变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对日长和季节长度造成微弱影响。但事实上对于巨大的地球来说,这种改变非常小。多伦多大学教授安德鲁·迈尔说:“如果看看你面前的尺子,25厘米可能显得很长。但在整个地球面前,25厘米却非常微小。这种移动会改变日长,也会改变地球倾斜度,影响到季节的长短,但这些影响会非常非常微小。”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地震学家丹尼尔·迈克那马拉说,由于海底出现巨大裂缝,这场灾难还改变了日本的海岸线,使本州岛移动了2.4米。他还警告称,地震还导致日本部分领土下沉,很多陆地将永久沉入海平面以下,“我们过去看到过很多水下城市,那就是下沉的结果” 。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筑波大学的专家称,这种威力的地震每隔千年可能才会遇到一次。它很可能引发更多地震,因此必须更加警惕,东京居民应该为更大地震袭击做好准备。

地轴的进动

播报

      编辑

      赤道面与黄道面并不相合,其间有23.5°的交角。天赤道与黄道相交于两点,当一年中太阳过这两点时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在这两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黄道上的春分点和秋分点统称“二分点”。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沿黄道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时,为一“回归年”。如果地轴不改变方向,二分点不动,回归年与恒星年相等。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就已发现二分点由西向东缓慢漂移(也称为“进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略后,西汉末年的刘歆与后汉的贾逵也发现了二分点的进动。此现象在中国称为“岁差”。公元4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首先确定了岁差的数值为每50年一度(相当于每年72角秒)。南朝梁代何承天、祖冲之加以证实。

      岁差的根源是地轴的进动。地轴的进动,已为人类几千年的天文观测所证实。牛顿第一个指出了地轴的进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因为地球并不是理想的球体,其赤道部分稍有隆起(潮汐在这里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而受到太阳和月亮给它的外力矩。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旋转,在空间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 000年。因此,在天球上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点每26 000年旋转一周。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