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孙西林

革命烈士
展开3个同名词条
孙西林(1910-1946)辽宁昌图人。原名锡麟。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赴比利时留学。1930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去法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赴苏联工作和学习。1936年回国从事统战工作。1939年任中共东北工委委员、东北干部大队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到东北,任中共合江省委委员、佳木斯市副市长兼佳木斯地区专员。1946年1月31日在佳木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时年36岁。
中文名
孙西林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辽宁省昌图县曲家村户山屯人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46年1月31日
出生地
辽宁省昌图县曲家村户山屯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孙西林,原名孙锡麟,化名孙山、孙昌克。1910年出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昌图八面城护山屯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幼时,在祖父主办的私垫馆读书。因不满私垫的陈腐教育,曾写信指责先生,受到家父的严厉责罚。不久,插班到八面城高级小学就读。1924年秋,孙西林考人奉天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预科读书。“五卅”运动爆发后,参加黑课、游行活动。1926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学院预科,同年冬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迫离校。1929年初,到比利时留学。在留学生中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探讨救国的道路。1930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欧洲,孙西林、朱镶忧等东北籍留学生悲愤不已。他们组织华侨到布鲁塞尔日本大使馆门前游行示威,并在侨民中进行募捐,竭尽全力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2年比利时当局大肆逮捕华侨及留学生,“反帝大同盟”遭到破坏,孙西林等190余人被捕,关押1个月后被驱逐出境。
孙西林等10几人被迫流亡到法国,靠“红十字会”每天5法朗救济金糊口。后来他们都找到了一份苦累工作,孙西林在一家人造丝厂烘干车间做工。这家厂有华工200多人,孙西林在华工中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反帝爱国斗争中,孙西林逐渐成熟起来。1932年秋,由朱镶忧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与国民党蓝衣社的斗争,并及时揭露伪满洲国以官费留学为诱饵,在欧洲各国收买、拉拢东北籍青年的卑鄙仗俩。
1934年夏,共产国际电示巴黎中国共产党支部,抽调4名党员去莫斯科。党组织决定派孙西林去。
孙西林到莫斯科后,化名孙山,被分配到“外国工人出版社”工作。次年到东方大学学习。
1936年4月,中共党组织决定由他给经苏赴关内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作秘书,协助李延禄从事上层统战工作。为加速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等决定,由潘汉年、李延禄、孙西林3人组成代表团回国,以东北抗日联军及东北三千万同胞的名义向国民党南京政府请愿,敦促蒋介石抗战。同年9月,孙西林陪同李延禄离开莫斯科回到上海。到上海工作时孙西林化名孙昌克。首先与上海救国会负责人沈钧儒取得联系,由他支持,召开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知名人士会议,向大家表明代表团到南京请愿的意图,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不久,发生国民党当局非法逮捕“七君子”事件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代表团紧密配合中共中央的部署,提抗议、发表声明,力促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这段紧张战斗的日日夜夜里,孙西林直接负责代表团与中共党组织之间的联络工作,并为代表团草拟电文,沟通与各界人士的联系,筹备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等项工作。
1938年底,孙西林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翌年春调东北工作委员会,任东干队支部书记,1942年调中央统战部。在整风运动中,他响应中共中央有关知识分子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号召,主动报名到基层锻炼,被派到北郊乡任副乡长。1944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北郊乡被选为边区的模范乡。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孙西林首批奔赴东北,任佳木斯市副市长。接任后,立即投入战斗,在维持社会秩序,恢复市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证佳木斯人民愉快地度过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他深入发电厂、火磨(制粉厂),领导制定恢复生产的具体方案。[2]
1946年1月31日,孙西林在市长办公室召开会议,落实火磨生产问题。同时派人去购买糖果,准备会后去孤儿院慰问。会议正在进行,国民党特务邬捷飞等人闯入办公室,开枪行凶,孙西林头部中弹,当即殉职。时年36岁。[2][4]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孙西林牺牲后,佳木斯市人民为永远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市内最大的一座公园里,并命名这座公园为“西林公园”(“西林公园”分为两大园:东园和西园,孙西林葬于西园),将市内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西林大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