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宦官

[huàn guān]
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宦官,又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5]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11]在东汉、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中文名
宦官
外文名
Eunuch
定    义
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
别    名
太监宦者中官内臣
俗    称
公公、老公、伴伴
开始朝代
商朝
代表人物
蔡伦郑和李连英

目录

称呼

播报
编辑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太监即宦官,在不同朝代有多种纷繁的称呼,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中监、内监、巷伯、中涓、中贵涓人、中涓、寺人、妇寺、小人、小臣、中人、中臣、宦竖、阉人、宠臣、黄门[12]、幸臣、常侍、阍人、中使、刑人、刑余[4]等。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与阉人无关。明代内廷有十二监,主官称太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太监”。清朝时所有宦官都称为太监,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

制度

播报
编辑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廷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宦官之名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舞台,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11]
唐代开始有所谓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专门负责管理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资治通鉴》亦载:“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时以宦者为之”。韦某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市舶宦官。唐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皇帝的禁卫机构,其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卫机构,甚至废立皇帝。[2][6-7]
宋代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赵匡胤不允许宦者“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的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势。
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夺权后开始重用宦官。明初交趾监军马骐激发交趾人起兵脱离中国独立,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名,据王世贞《龠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宦官遍布政府各部门,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尤其是天津、泉州、宁波、广州等对外商船贸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驻“税监”太监,称为“第三次宦官时代”。崇祯多次怒斥太监:“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王夫之在《沿书引义·舜典四》中针对太监议论:“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死无与殡。无罪之鬼,无人除墓草而奠怀染。故宫者,均于大辟也。且宫刑之后,二气时乖,肢体外痿,性情内琢。故阉瘸之子,豹声阴鸷,安忍无亲。且刑人并齿于天地之间,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何惧乎其不冒死而求逞于一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怜其无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间,不知埋下祸根深矣。宦寺之恶,甚于士人,只因其无廉隅之借,子孙之虑耳,故悯不怕死,何况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侧耳。”
到清朝时,宦官统称为太监。清初模仿明朝制度,设立十三衙门(明为“二十四衙门”)统管太监事务。顺治末期一度出现权监吴良辅,深为皇帝倚重。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宣布宫中永远不用宦官,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3]伪满洲国仍有少量太监,抗战胜利后太监制度成为历史。

历史

播报
编辑

先秦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夏商的宫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周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秦汉

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1]
秦国嫪毐假冒宦官,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9]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乱政导致秦朝灭亡。[10]
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直到吕后临朝,重用宦官张释,并将其封侯,成为了后世汉代宦官专权的肇始。[14]汉宣帝开始,宦官弘恭石显等长久掌管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以至于汉元帝即位后,政事无论大小都委任宦官石显决断,导致宦官专权。[13]
东汉开始,侍从皇帝的宦官专由阉人充任(“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士大夫,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11]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
  • 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
  • 唐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
  • 唐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
  •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
唐德宗一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皇帝的禁卫机构。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2]
唐代中后期,李辅国,第一个跳出来想专权的大宦官,靠讨好唐肃宗,得到机会,但同时分权的还有张皇后,当拥立谁为太子时,张皇后站错了队,于是李辅国又成了拥立唐代宗的功臣,但是第二个月李辅国就被唐代宗贬职发配,数月后被“盗贼”所杀,而且未留个全尸。
古代绘画中的宦官形象
宦官直到唐德宗中期以后才又得到重用,因为泾卒之变中,这些宦官着实忠心耿耿了一把,德宗不敢相信大臣却可以相信这群宦官。但要出李辅国第二,机会依然渺茫。直到唐顺宗即位,用了王叔文搞改革,要知道搞改革的最得罪人了,还尽得罪既得利益者,以太子为首的反王叔文的集团形成,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在宫里最容易活动,唐顺宗又是个全身瘫痪的植物人,被逼退位,太子即位,这就是唐宪宗。唐宪宗夺权,宦官立了功,大为重用,但是宪宗时期的宦官反而更像唐明皇时的杨思勖高力士了。俱文珍因为其他宦官表现优秀后来居上,他反而失宠了,郁郁而终,实际上他算幸运了,历史证明:越是权势大的宦官,死得越惨。
宪宗晚年又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在后宫和朝堂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她的儿子不即位是不行的,但宪宗不喜欢这个儿子。唐宪宗、敬宗被王守澄等宦官所杀(“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6-7]
唐代宦官
资治通鉴》记载:“自元和(唐宪宗)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7]
唐文宗用大臣李训郑注,诛杀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因为大臣李训、郑注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仇士良才有了活路。仇士良眼见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处死,又险些在甘露之变中做了糊涂鬼,已经极端恼怒疯狂,但是“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却不敢废掉唐文宗。到唐武宗时期,仇士良就被整倒了。[8]
到了唐朝末期最后的两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时,宦官田令孜杨复恭专权。唐僖宗喜欢玩乐,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黄巢之乱打破了美梦。过了几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终于成长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诱发藩镇大战,他就彻底抛弃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节度使王建所杀。之后是杨复恭,这个人没田令孜那么张扬,但毕竟是个宦官头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见了宦官就痛恶不已,于是处死了杨复恭。正应了仇士良的话,读书多了就不妙。至于刘季述,唐昭宗的时候,唐朝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各地藩镇真正崛起,刘季述也无权可专了。

宋辽

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而辽国,据《辽史·百官志》载,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秦翰王继恩窦神宝童贯、李神佑、李宪李舜举等等宦官曾领兵。

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太监一词并非宦官。[5]

电视剧中的宦官形象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清代“太监”一词成为宦官的统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
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
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严禁宦官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宦官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

近代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伪满洲国仍有少量太监,抗战胜利后太监制度成为历史。

影响

播报
编辑
黄宗羲于《明夷待访录》表示明朝宦官之失:“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它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