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晋书

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1]。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出于处理现实政治斗争以寻求身后皇权稳定,与恢复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名教以维护封建统治之需,下诏重修晋史。[4]
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东汉末年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晋书》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所记载的史实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我们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5]
作品名称
晋书
外文名
Book of Jin
作品别名
新晋书
作    者
唐初房玄龄等二十一位大臣
创作年代
唐朝
文学体裁
纪传体
叙    例
1卷
目    录
1卷
10卷
20卷
列    传
70卷
载    记
30卷
书目归类
史部>正史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甩少厚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载记30卷、列传70卷,共计130卷。书中所记历史自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戏欠(265年)开始,直到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结束,共计15估垫棕6年。《晋书》中的10卷帝纪中所记的人物包括晋建国前的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师,共记18人;20柜旬篮卷志共分10类,分别是:《天文志》、棵埋《地理志》、《乐志》、《礼志》、《历律志》、《刑法志》、再兵樱《职官志》、《五行志》、《舆服志》、《食货志》;70列传中共收录了772人,增加泪盛背劝了《叛逆》、《忠义》、《孝友》3类;30卷载记则是《晋颂杠桨书》首创,用于记载晋时期的五胡十六国。[5]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 卷目标题
《二十四史》丛刊本有四种:一为武英殿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一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一为汉语
大词典出版社的出版中的全译本
  • 专用目录
四种刊本的目录、标题、版式各有异同,也不断发展,现以当今最普及的中华本为例,又鉴于排版所限,略去版式部分,单列出《晋书》大体的目录、标题,如下:[2-3]

本纪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1
帝纪第一
高祖宣帝懿
卷2
帝纪第二
世宗景帝师、太祖文帝昭
卷3
帝纪第三
世祖武帝炎
卷4
帝纪第四
孝惠帝衷
卷5
帝纪第五
孝怀帝炽、孝愍帝邺
卷6
帝纪第六
中宗元帝睿、肃祖明帝绍
卷7
帝纪第七
显宗成帝衍、康帝岳
卷8
帝纪第八
孝宗穆帝聃、哀帝丕、海西公奕
卷9
帝纪第九
太宗简文帝昱、烈宗孝武帝曜
卷10
帝纪第十
安帝德宗、恭帝德文[2]

志第一 天文上
志第二 天文中
志第三 天文下
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
志第六 律历上
志第七 律历中
志第八 律历下
志第九 礼上
志第十 礼中
志第十一 礼下
志第十二 乐上
志第十三 乐下
志第十四 职官
志第十五 舆服
志第十六 食货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 刑法[9]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31
列传第一
后妃上-宣穆皇后景怀皇后景献皇后文明王皇后武元杨皇后武悼杨皇后左贵嫔胡贵嫔诸葛夫人(诸葛婉) 惠贾皇后羊皇后谢夫人怀王皇太后(王媛姬) 元夏侯太妃(夏侯光姬
卷32
列传第二
后妃下-元敬皇后豫章君明穆皇后成恭杜皇后章太妃(周贵人) 康献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皇后废帝孝庾皇后简文宣郑太后简文顺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陈太后(陈归女) 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卷33
列传第三
卷34
列传第四
卷35
列传第五
卷36
列传第六
卷37
列传第七
卷38
列传第八
宣五王-平原王司马干琅邪王司马伷清惠亭侯司马京扶风王司马骏梁王司马肜文六王-齐献王司马攸城阳哀王司马兆辽东悼惠王司马定国广汉殇王司马广德乐安平王司马鉴燕王机司马永祚乐平王司马延祚
卷39
列传第九
卷40
列传第十
卷41
列传第十一
卷42
列传第十二
卷43
列传第十三
卷44
列传第十四
卷45
列传第十五
卷46
列传第十六
卷47
列传第十七
傅玄(子傅咸咸子傅敷咸从父弟傅祗
卷48
列传第十八
卷49
列传第十九
卷50
列传第二十
卷51
列传第二十一
卷52
列传第二十二
卷53
列传第二十三
卷54
列传第二十四
卷55
列传第二十五
卷56
列传第二十六
卷57
列传第二十七
卷58
列传第二十八
卷59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楚隐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孝献王司马越
卷60
列传第三十
卷61
列传第三十一
卷62
列传第三十二
卷63
列传第三十三
卷64
列传第三十四
卷65
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子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洽子王殉,王珉, 劭子王谧
卷66
列传第三十六
卷67
列传第三十七
卷68
列传第三十八
卷69
列传第三十九
卷70
列传第四十
卷71
列传第四十一
卷72
列传第四十二
卷73
列传第四十三
卷74
列传第四十四
卷75
列传第四十五
卷76
列传第四十六
卷77
列传第四十七
卷78
列传第四十八
卷79
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谢安(子谢琰琰子谢混安兄谢奕奕子谢玄安弟谢万万弟谢石石兄子谢朗朗弟子谢邈
卷80
列传第五十
卷81
列传第五十一
卷82
列传第五十二
卷83
列传第五十三
卷84
列传第五十四
卷85
列传第五十五
卷86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记载前凉历史)
卷87
列传第五十七
李暠(子李歆)(记载西凉历史)
卷88
列传第五十八
卷89
列传第五十九
卷90
列传第六十
卷91
列传第六十一
卷92
列传第六十二
卷93
列传第六十三
卷94
列传第六十四
卷95
列传第六十五
卷96
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羊耽妻辛氏 杜有道妻严氏 王浑妻钟氏 郑袤妻曹氏 愍怀太子妃王氏 郑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贾浑妻宗氏 梁纬妻辛氏 许延妻杜氏 虞潭母孙氏 周顗母李氏 张茂妻陆氏 尹虞二女 荀嵩小女荀灌王凝之妻谢氏 刘臻妻陈氏 皮京妻龙氏 孟昶妻周氏 何无忌母刘氏 刘聪妻刘氏 王广女 陕妇人 靳康女 韦逞母宋氏 张天锡妾阎氏 薛氏 苻坚妾张氏 窦滔妻苏氏 苻登妻毛氏 慕容垂妻段氏 段丰妻慕容氏 吕纂妻杨氏(吕绍妻张氏) 李玄盛后尹氏
卷97
列传第六十七
卷98
列传第六十八
卷99
列传第六十九
卷100
列传第七十

载记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101
载记第一
卷102
载记第二
卷103
载记第三
刘曜(以上三卷记载前赵历史)
卷104~105
载记第四五
卷106~107
载记第六七
石季龙(以上四卷记载后赵历史)
卷108
载记第八
卷109
载记第九
卷110
载记第十
卷111
载记第十一
慕容暐慕容恪阳骛皇甫真(以上四卷记载前燕历史)
卷112
载记第十二
卷113~114
载记第十三十四
卷115
载记第十五
苻丕苻登(以上四卷记载前秦历史)
卷116
载记第十六
卷117~118
载记第十七十八
卷119
载记第十九
姚泓(以上四卷记载后秦历史)
卷120
载记第二十
卷121
载记第二十一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以上两卷记载成汉历史)
卷122
载记第二十二
吕光吕纂吕隆(记载后凉历史)
卷123
载记第二十三
卷124
载记第二十四
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慕容云(以上两卷记载后燕历史并附载西燕
卷125
载记第二十五
乞伏国仁乾归炽磐冯跋(记载西秦历史并附载北燕
卷126
载记第二十六
秃发乌孤利鹿孤傉檀(记载南凉历史)
卷127
载记第二十七
卷128
载记第二十八
慕容超(以上两卷记载南燕历史)
卷129
载记第二十九
沮渠蒙逊(记载北凉历史)
卷130
载记第三十
赫连勃勃(记载胡夏历史)[8]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编纂过程

《晋书》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出于处理现实政治斗争以寻求身后皇权稳定,与恢复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名教以维护封建统治之需,下诏重修晋史。唐修《晋书》的编纂始于贞观二十年闰三月,止于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唐修《晋书》由房玄龄等监修,由褚遂良、令狐德棻等二十二人集体参与修撰,参撰人员来自唐初关陇、山东、江南三大文化区,囊括了部分家学深厚,精通文史,博涉礼仪、刑法、食货、谱牒等学之士,构成了当时颇具代表性的高水平修史集团。[4]

编纂团队

参与编撰《晋书》的人数众多,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共有二十二人:“司空房元龄、中书令褚遂良、太子左庶子许敬宗,掌其事。又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著作郎刘子翼。主客郎中卢承基。太史令李淳风。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主客员外郎崔行功、刑部员外郎辛丘驭、著作郎刘允之、光禄寺主簿杨仁卿、御史台主簿李延寿、校书郎张文恭,并分功撰录。又令前雅州刺史令狐德禁、太子司仪郎敬播、主客员外郎李安期、屯田员外郎李怀俨……其太宗所着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其中房元龄即为房玄龄(避“玄”讳)。[6]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正统意识

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为《晋书·载记》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启发了《晋书·载记》的正统观。一方面,《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以东晋为正统;另一方面,二书都对十六国的地位有所认同,前者不废其年号,后者称僭主为王。《晋书·载记》虽未沿袭后两条书法,但对十六国历史的认同,是有二书之影响在内的。
唐朝时已然华夷一体、天下为家,宽广胸襟的唐人多少还是把十六国历史载入正史之中,撰写正史《晋书》更创造性地采用本纪、列传载记并列的形式,将十六国时的政权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对立的霸史,赋予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适当的历史地位,尽管仍称僭伪,其实已经淡化了华夷观念下的正统意识,显示出唐人对十六国史较为开明的态度。
《晋书》以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为列传,其理据颇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析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的区分,是正统与僭伪的区分;浑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晋书》这部正史。“载记”之体确实蕴涵着褒贬并存的复杂性。尤其是《张轨传》与《凉武昭王传》,以“僭”入“正”,可以说是“僭越”。

编写特点

特点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它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
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早先,东汉班固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是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与“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从当政者的角度,《晋书》虽为立传,但并不鼓励司马氏的发家史,《晋书·宣帝纪》里曾讲到晋明帝问起晋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告之,明帝大惭,把脸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论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第四个特点是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不足之处

其一:记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例如《干宝传》中记载干宝之父妾陪葬十余年,开棺后仍能复生之事。《张华传》中提到吃“龙肉”之事,并称“试以苦酒濯之,必有异。”
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晋书》中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例如《文帝纪》记载曹髦被杀之后,成倅兄弟的结局是“太后从之,夷济三族。”而《荀勖传》中荀勖的上表却又称“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诛,恐义士私议”,也就是荀勖的上表体现出成倅并未被诛灭三族,两条史料自相矛盾。

作品影响

播报
编辑

历史价值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
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晋书》还有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长处。晋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释的矛盾,还有君臣矛盾、抗战派与清谈派的矛盾等等。《晋书》中,提供了很多这些矛盾斗争的情况及文献材料。如孙恩卢循、张昌、王如等传,反映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情况;《江统传》载《徙戎论》,《温峤传》载《奏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郭璞传》载《刑狱疏》,《李重传》载《论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兴学校、劝农功诸疏,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材料;《裴頠传》载《崇有论》,《阮瞻传》载《无鬼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献。此外如《束皙传记载汲冢书》的发现经过,《裴秀传》记载《禹贡地域图》的制图六法,《卫恒传》记载论书法源流的《书势》一篇,都是极珍贵的史料。唐修《晋书》距离晋亡已200多年,在记事上有条件改变以往史书诬罔不实的缺点。
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首尾照应,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绘声绘色,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货志》和《刑法志》叙事包罗东汉,可补《后汉书》之不足。《地理志》对研究魏晋之际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很有作用。《晋书》十志,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当。《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为著名科学家李淳风所修,一直为世所称,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尤为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并对浑天说作了肯定;《律历志》记载魏晋时期几种历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文学价值

参与《晋书》修撰的多是文学大家,因而在叙事上往往能做到内容充实,文字简练,有不少生动、精彩之笔,如《苻坚载记》两卷,叙事绘声绘色,读起来颇有味道。
《晋书》列传中收录的不少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丰富了《晋书》的内容,具有重要价值。如《江统传》载《徙戎论》,为人们了解胡汉斗争提供了史料;《郭璞传》载《刑狱疏》,《李重传》载《论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兴学校、劝农功诸疏,则保存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方面的材料。[7]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陈寅恪(kè)先生曰:“唐以前诸家《晋书》,可称美备。而太宗复修之者,其故安在?昔汉世古文经学者于《左氏春秋》中窜入‘汉承尧后’之文,唐代重修《晋书》特取张轨为同类陪宾,不以前凉西凉列于载记,而与捌柒《凉武昭王传》中亦窜入‘士业子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后归为恒农太守’一节,皆藉此以欺天下后世。夫刘汉经师,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关。而其择术用心,遥遥符应,有如是者,岂不异哉!”唐前所修《晋书》,相传有十八家,而唐修《晋书》之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竟从新撰”。可以说,兼引“伪史”十六国书是唐修《晋书》与前代《晋书》的最大不同,而不仅仅限于以前凉、西凉入列传之一端。

版本信息

播报
编辑

古代

北宋监本
宋绍兴重刊北宋本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
宋宝佑刊九行大字本
宋刊明修本(附音义)
元刊十行本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
明南监重修本
明北监方从哲修本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
明万历间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
吴琯西爽堂校刊本
钟仁杰刊本
钟惺评本
蒋之翘更定本
汲古阁刊十七史本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证本
清席氏扫叶山房刊廿一史本
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
清同治年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殿本
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
清竹简斋石印本(有大小两种)
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
清竣实斋石印本

现当代

民国商务馆影印殿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廿四史影印宋绍兴重刊北宋本
民国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
民国开明书店铸版《二十五史》中之《晋书》

点校本

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排印本。1974年11月1版1印,竖排繁体,平装共10册,精装则为5册。最新版次是2012年12月的1版12次。
中华书局又于1997年出版“二十四史”缩印本,《晋书》缩印本亦在其列。
中华书局又于2000年4月推出《晋书》简体字本,横排全2册。
巴蜀书社将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晋书》,带注释,排版字体是横排简体。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第五章为《晋书》,分别是“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一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二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三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四册”。

补充考释

播报
编辑
补表补志
  1. 1.
    万斯同:《两晋诸帝系统图》;《晋诸王世表》。
  2. 2.
    秦锡田:《补晋宗室王侯表》。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徙封本国者皆列入,较万表详细周密。
  3. 3.
    万斯同:《晋功臣世表》;《晋将相大臣年表》;《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4. 4.
    秦锡田:《补晋异姓封爵表》。
  5. 5.
    秦锡圭:《补晋执政表》。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臣年表为周密。
  6. 6.
    万斯同:《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
  7. 7.
    秦锡圭:《补晋方镇年表》。
  8. 8.
    吴廷燮:《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吴氏两表皆远较万表秦表为详细周密。
  9. 9.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世表》;《晋僭伪诸国年表》。
  10. 10.
    秦锡田:《补晋僭国年表》。
  11. 11.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12. 12.
    沈维贤:《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13. 13.
    万斯同:《伪汉将相大臣年表》;《伪成将相大臣年表》;《伪赵将相大臣年表》;《伪燕将相大臣年表》;《伪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14. 14.
    练恕:《西秦百官表》。
  15. 15.
    缪荃孙(1844—1919):《后凉百官表》;《南凉百官表》;《西凉百官表》;《北凉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16. 16.
    卢文弨(1717—1796):《晋书天文志校正》;《晋书礼志校正》。
  17. 17.
    毕沅(1730—1797):《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晋书·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毕氏补漏订讹凡数百条。
  18. 18.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
  19. 19.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十六国疆域志》。
  20. 20.
    钱仪吉(1783—1850):《补晋兵志》。
  21. 21.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
  22. 22.
    文廷式(1856—1904):《补晋书艺文志》。
  23. 23.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24. 24.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
  25. 25.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著作批注
  1. 1.
    张熷《读史举正》
  2. 2.
    清季民国人吴士鉴刘承干合注《晋书斠注》一百三十卷,采集众说以辨异、证同、纠谬、补遗,此书在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附属
  1. 1.
    晋书辞典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