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昌黎郡

古代行政区划
昌黎郡,中国古代郡级行政区划,位于今辽宁省西部的辽西走廊地带,郡域相当于今辽宁省辽河西部的朝阳市、阜新市、锦州市等地。三国魏改辽东属国置郡,以郡有昌黎县而取名,属幽州。西晋泰始十年(274年)分幽州置平州,昌黎郡属平州。十六国时期,昌黎郡为慕容氏鲜卑所据,筑龙城为国都,建立前燕政权,并将昌黎郡徙治于此,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昌黎郡治。
魏太武帝灭北燕,置和龙镇,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营州,昌黎、建德、冀阳三郡并属州。北齐废昌黎郡,置建德郡隋朝又将旧昌黎郡地改为辽西郡,自此昌黎郡不复置[1]
昌黎郡有渝水中游渤海流经龙城、平刚、白狼城,上游又古称白狼水。昌黎郡东界辽东郡,以辽河为界,西界屏辽西郡,北方为鲜卑、契丹、库莫奚等少数民族部落,南方为渤海海域,昌黎郡境内有医巫闾山,为《周礼·职方》中幽州之山镇。
中文名
昌黎郡
设置时间
三国魏正始四年(244年)
上级州
平州(三国魏-西晋)、营州(北魏)
废止时间
约北齐初年(551年)
地理区域
今辽宁省西部、辽西走廊地区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昌黎郡循钻前身为辽东属国都尉,和院键下辖有昌黎县(汉朝置)三国魏正始五年改都尉置辽东属国,寻改置昌黎郡,属幽州喇谜抹。
西晋太康年间,昌黎郡属平州刺史部,下辖昌黎、宾徒二县,户九百。
西晋末年,东部鲜卑领袖慕容廆率众割据于昌黎郡,驻于昌黎郡境内的大棘城,咸康七年(341年)燕王慕容皝在今辽宁朝阳市地方修筑龙城,第二年徙国都及昌黎郡治于此,自此昌黎郡治于龙城不改。又于昌黎分置冀阳(治平刚城)、营丘(治富平县)等郡安置侨民。
十六国时期,昌黎郡曾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数个政权所统治、后燕为平州刺史治,后燕帝慕容宝被拓跋狼符寻珪所攻,率众北徙龙城故都,置昌黎尹,重旬设冯跋建立北燕于昌黎地区,谅签仍置昌黎尹,又于昌黎地分置石城郡、建德郡(治白狼城)糊辨乘。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灭北燕,置和龙镇,有龙城、柳城昌黎棘城、广兴煮朽劝仔、徒河、燕昌、永乐八县,后并省至龙城、广兴二县。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改和龙镇营州,昌黎郡龙城县为州治所,又划冀阳郡的平刚、柳城二县属昌黎,时昌黎郡下辖龙城、广兴、平刚、柳城四县。
北齐时昌黎郡废,营州唯置建德、冀阳二郡,永乐、龙城、带方、大兴等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又省并为建德郡,治龙城县,不久废建德郡。大业元年改置辽西郡,治柳城县(即旧龙城县,改名)。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属县概况
昌黎郡曾经为三国魏、西晋、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北魏多个政权所统治,政区变革频繁,以下列出所有时期昌黎郡曾经统辖过的县级政区。
  • 昌黎县,正始五年(244年)改交黎县置,城址即辽宁义县,西晋为昌黎郡治,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入龙城县。
  • 宾徒县,西汉置县,城址在辽宁锦州市北英城子,西晋沿属,后废。
  • 徒何县,西汉置县,城址即今辽宁锦州市,魏晋时废,十六国三燕政权短暂复置县,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并入广兴县。
  • 龙城县,咸康七年(341年)燕王慕容皝龙城,徙都于此,城址即辽宁朝阳市,北魏仍置县,为昌黎郡治。开皇元年(581年)改名龙山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柳城县
  • 柳城县。西汉置县,城址在辽宁朝阳市大凌河(古称渝水)南,东汉初废县,十六国五燕时复置县,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并入龙城县。
  • 广兴县,城址在辽宁锦州市,十六国五燕时期置,北魏沿置属昌黎郡,北齐废。
  • 棘城县,城址在辽宁义县西砖城子,后为东部鲜卑慕容氏所居,置县,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入龙城县。
  • 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有故城遗址,前燕置冀阳郡处冀州流人,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郡,划属昌黎郡。武定五年(547年)复置冀阳郡,归治。
  • 燕昌县,十六国五燕时期置县,址不详,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
  • 永乐县,十六国五燕时期置县,址不详,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
  • 定荒县,北魏正光年(520年~525年)置属昌黎郡,北齐废。

史籍记载

播报
编辑
《晋书·地理志》
《魏书·地形志上》
《隋书·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