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
收藏
0
0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海省最东部,东北与永登县红古区相连,东与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与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31]截至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户籍人口43.92万人[33]。截至2023年6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8个镇、14个乡。[9]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2020年4月,民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3.4:45.3:41.3调整为13.6:41.7:4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094元。[33]
中文名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外文名
Minhe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
行政区类别
自治县
所属地区
青海省海东市
地理位置
海东市东南部
面    积
1891 km²
下辖地区
8个镇、14个乡
政府驻地
川口镇
电话区号
0972
邮政编码
810800
气候条件
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
人口数量
43.92 万[33](2023年末)
著名景点
喇家遗址马厂塬遗址
火车站
民和站
车牌代码
青B
地区生产总值
129.92 亿元[33](2023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商、举习祖循店周三代,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埋举外地。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隶金城郡。
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治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今甘肃永靖县境)在黄河以北青海东南地区。
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隶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北周,将龙支县隶枹罕郡(治河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枹罕郡。
唐初,今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寻备企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成祖永乐年间(140腿战棕盛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为孳养官马场所。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今民和为西宁卫控扼要地。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
民国十八淋体欠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区,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
1949年9艰妹己月,民和解放。
1985年1蒸拘朽1月,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民国19年(1930年)1月,将原碾伯县所属峡外21堡(上7堡、中7堡、下7堡)、1镇、李土司辖地、循化县所属北区马营8大社划为民和县辖区。[31]
截至2023年6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8个镇、14个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峡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乡核桃庄乡新民乡[9]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介于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之间。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与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3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政府

地形地貌

民和县,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100--250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32]

气候

民和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32]

水文

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32]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水资源

民和县,水资源总量为2736567.06万立方米/年,其中自产地表水27250万立方米/年,地下水总储量为7656.56万立方米/年,客水2701660.5万立方米/年。
地表水—县境内大小24条河流,多发源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拉脊山脉高山区,按流水状况有常年流水河、半流河和时季河,主要靠降水补给,次为高山积雪融水。各河道流量小,但落差大,有发展小水电的潜力。地下水—山区地下水除解决人畜饮水外,多数渗出地表后又汇入河流成为河川基流,无开采价值,可供开采的仅为平川地区地下水。
客水—资源比较丰富,湟水、黄河、大通河三大过境河流年总径流量为2701660万立方米。现利用水量10171万立方米,占年总径流量的0.37%,其中黄河5765万立方米,湟水3022.4万立方米,成为全县农业灌溉主要 水源。[32]

土地资源

民和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占总面积的28.14%,山地占71.86%。2005年底实有耕地面积461969亩,其中水浇地108750亩、浅山地253505亩、脑山地93714亩,退耕还林地215122亩。县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宜林地面积81.7万亩。[32]

生物资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豌豆、蚕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麦等。有乔木39科49属106种,灌木27科46属84种,草类植物41科198属356种。主要乔木有杨、柳、榆、松、柏、槐、桦、杉等。主要灌木有白刺、沙棘、杜鹃、柽柳、枸杞等。境内药用植物有:草本类(大黄、甘草、青贝母、黄芪、党参、丹参、柴胡、当归、冬花、薄菏、茵陈、荆芥等)、木本类(黄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补、槐花等)、果实类(枸杞子、金樱子、牛蒡子、车前子、郁李仁等)、菌类(冬虫夏草、马勃、锁阳等)。动物有:昆虫类(蜜蜂、北方蝎子等)、兽类(狍鹿、、岩羊、苏门羚、狐、兔、马鹿等)、禽类(环颈雉、野鸭、蓝马鸡、雕鹄、雪鸡、石鸡、鸱等)。

矿产资源

民和县,已探明藏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燃料等矿种15种。即锰、褐铁矿、赤铁矿、铜、金、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石、石膏、煤、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等。[32]

人口

播报
编辑
截至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户籍人口43.9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2.51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8.48%;乡村户籍人口31.41万人,占71.52%。全县常住人口32.2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00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48%;乡村常住人口18.20万人,占56.52%。[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1]
2023年末户籍人口数及构成
指标名称
人口数(万人)
比重(%)
户籍人口
43.92
100
#城镇
12.51
28.48
乡村
31.41
71.52
#男性
22.75
51.80
女性
21.17
48.20
#0-17岁
10.68
24.32
18-34岁
11.57
26.34
35-59岁
15.86
36.11
60岁以上
5.81
13.23
#少数民族人口
27.48
62.57[33]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亿元,同比下降3.2%;第三产业增加值58.11亿元,同比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3.4:45.3:41.3调整为13.6:41.7:4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094元。[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0%。按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下降18.9%;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4%,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同比下降28.5%。[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4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同比下降44.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同比下降3.1%。[33]
2023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增速
指标名称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4.0
#住宅
-44.5
房屋施工面积
-15.9
#住宅
-18.3
竣工房屋面积
-85.2
#住宅
-84.1
商品房销售面积
156.5
#住宅
238.1[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0768万元,同比增长160.44%。其中增值税20946万元,同比下降9.49%;企业所得税17664万元,同比增长474.25%;个人所得税1508万元,同比下降6.16%;城市维护建设税2176万元,同比下降9.22%。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3145万元,同比增长9.1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37%,教育支出同比下降1.70%,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9.64%,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增长21.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3.3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下降10.54%,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17.01%。[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全体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23777元,同比增长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11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6元,同比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为2.37,比上年缩小0.1。[33]
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标名称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777
6.1
#工资性收入
15114
30.0
经营净收入
4883
-30.5
财产净收入
464
33.4
转移净收入
3316
-2.9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711
3.6
#工资性收入
27443
44.2
经营净收入
5703
-53.7
财产净收入
1272
31.7
转移净收入
3293
-19.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96
7.7
#工资性收入
8141
7.5
经营净收入
4420
7.1
财产净收入
7
-30.0
转移净收入
3328
9.4[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31元,同比增长22.6%,恩格尔系数为36.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83元,同比增长21.6%,恩格尔系数为3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90元,同比增长22.5%,恩格尔系数为37.8%。[33]
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指标名称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5030.68
22.6
#食品烟酒
5460.54
28.0
衣着
891.86
2.0
居住
3004.28
17.4
生活用品及服务
706.74
6.3
交通通信
2364.14
26.7
教育文化娱乐
781.82
-1.2
医疗保健
1514.50
60.2
其他用品及服务
306.80
5.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0583.39
21.6
#食品烟酒
7176.16
34.2
衣着
1295.41
8.6
居住
4280.50
13.7
生活用品及服务
788.70
-22.4
交通通信
3471.61
30.5
教育文化娱乐
1361.06
11.0
医疗保健
1681.07
27.3
其他用品及服务
528.88
33.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1889.73
22.5
#食品烟酒
4490.08
22.1
衣着
663.59
-5.3
居住
2282.38
20.1
生活用品及服务
660.37
39.7
交通通信
1737.68
21.3
教育文化娱乐
454.17
-17.8
医疗保健
1420.27
92.0
其他用品及服务
181.19
-22.2[33]

第一产业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粮食播种面积48.18万亩,粮食总产量17.40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减少0.11 万亩,产量2.38万吨,同比增长6.0%;玉米播种面积增加0.08万亩,产量12.99万吨,同比增长2.7%;马铃薯播种面积减少0.27万亩,产量2.03万吨,同比增长7.8%。油料播种面积增加0.81万亩,产量1.02万吨,同比增长10.6%。蔬菜播种面积增加0.01万亩,产量10.71万吨,同比增长1.1%。[33]
202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产量(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73972
3.7
#小麦
23841
6.0
玉米
129863
2.7
马铃薯
20268
7.8
油料
10209
10.6
药材
3262
-64.6
蔬菜及食用菌
107539
1.0
瓜果类
831
-11.8
园林水果
3819
-19.4[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牛出栏2.29万头,同比下降5.8 %;羊出栏22.73万只,同比下降6.9%;猪出栏6.81万头,同比增长1.7%;家禽出栏8.57万只,同比增长0.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38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0.55万吨,同比下降1.8%;牛肉产量0.32万吨,同比下降5.9%;羊肉产量0.48万吨,同比增长6.4%;禽肉产量0.03万吨,同比增长16.3%。牛奶产量0.92万吨,同比增长4.8%;禽蛋产量0.04万吨,同比增长688.2%。[33]
2023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产量(吨)
比上年增长(%)
肉类
13783
0.2
#猪肉
5517
-1.8
牛肉
3229
-5.9
羊肉
4779
6.4
禽肉
258
16.3
牛奶
9236
4.8
禽蛋
403
688.2[33]

第二产业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3〕总产值163.68亿元,同比下降13.2%,增加值同比下降4.0%。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2.9%。[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工业硅、水泥、原铝分别同比增长11.75%、9.86%、1.90%,商品混凝土、铝材、石墨及碳素制品分别同比下降22.16%、16.23%、11.60%。[33]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水泥
万吨
85.64
9.86
铁合金
万吨
22.61
-5.07
原铝(电解铝)
万吨
43.92
1.90
铝材
万吨
32.46
-16.23
石墨及碳素制品
万吨
2.43
-11.6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7.61
-6.09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22.10
-22.16
工业硅
万吨
4.16
11.75
耐火材料制品
万吨
7.00
-9.05[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94亿元,同比下降12.47%。全年全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6%;竣工面积17.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89%。[33]

第三产业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3亿元,同比增长17.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1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52亿元,同比增长15.9%。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29.05亿元,同比增长16.8%;餐饮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20.9%。[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待国内游客346.52万人次,同比增长70.9%;实现旅游总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52.5%。[33]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0.22亿元,同比增长10.82%。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0.33亿元,同比增长34.88%。全年保费收入14168.65万元,同比下降2.1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965.44万元,同比下降5.11%;人保财产保险收入8203.21万元,同比增长0.06%;全年保险赔付额5903.33万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寿险赔付额141.63万元,同比增长11.93%;财产险赔付额5761.70万元,同比增长2.19%。[33]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京藏高速109国道青藏铁路民小公路[13]、清大高速公路、川大高速[14]穿境而过。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过境铁路营运里程41.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015公里,其中县公路里程187公里,乡公路里程741公里,村公路里程1673公里,专用公路里程22公里。全年全县客运量43.9万人数次,客运周转量3481.09万人公里;货运量447.7万吨,货运周转量23494.9万吨公里。[33]

政治

播报
编辑
县委书记:毛学鸿
县长:马晓瑜
截至2023年11月[29-30]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3.3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51%。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89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320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7002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030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 19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703人。[33]

文化事业

七里寺避暑山庄
国家三级图书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图书馆。[1]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艺术表演活动的团体16个,群众文化机构(含乡镇文化站)26个,其中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视转播台2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02%。[33]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24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队各1个,乡镇卫生院29个(合署办公4个),民营医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村卫生室405个(承担基本公卫的339个),个体诊所54个、门诊部2个,医务室2个。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006人(包括不在编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94人,执业护士924人,医护比1:0.93,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57人(以户籍人口计算)。[33]

社会保障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13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33]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养老保险职工参保人数18986人,比上年末增加1326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1975人,比上年末增加3004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045人,增加2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13人,比上年末增加764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4717人,比上年末增加5341人。年末全县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96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521人。[33]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1个,床位230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家,可提供床位90张,其中建成运营5家,床位75张。农村互助幸福园运行21所,日托床位63张。[33]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地处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官亭镇,是一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部落遗址。完整保留了被地震、洪水毁灭瞬间的状态,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也是中国唯一经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2001年6月25日,喇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2002年喇家遗址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位于湟水南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边墙村,与湟水北岸甘肃红古区海石湾兰青铁路隔河相望,兰西高速公路由东向西绕遗址北侧穿过。距民和县城约8公里。面积18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层达50~150厘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文化并存的古遗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青海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
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
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依托黄河河道及炳灵、积石峡等黄河梯级电站而建。景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有滚滚清流的黄河风情、峡口桃花、三川杏雨、山城落日、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独具特色。[25]
峡门水库
峡门水库,位于民和县松树沟峡门河上。主要是解决松树沟开发区2.31万亩农林牧土地的灌溉用水,同时解决沟道0.69万亩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综合供水的蓄水工程。设计总库容260万立方米,大坝为壤土心墙砂壳坝,水库工程由大坝、导流放水洞、溢洪道三部分组成。大坝从河床清基面起算为60米,从心墙底部起算为84米,坝顶长187米,正常水位为2731米、设计洪水位为2731.59米、校核洪水位为2732.14米、坝顶高程为2734米。批准概算投资3930万元。[26]

地方特产

播报
编辑
民和旱砂西瓜
民和旱砂西瓜,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旱砂西瓜果实椭圆形,个小而匀、果皮淡绿色、上覆深绿色条带,果皮厚1.1厘米,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质地酥脆、风味爽、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纯,食用品质好,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19]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旱砂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5]
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18]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5]
民和肉牛
民和肉牛,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肉牛体型身宽高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体格粗壮,体驱呈圆筒状,多为红(黄)白花角为蜡白色,四肢健壮有力,具有六白特征。民和肉牛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钙、磷、硒、铁、镁等矿物质元素。[17]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肉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5]
民和羊肉
民和羊肉,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肉羊背腰平直、后躯丰满、胸宽体长、肢体健壮,体型呈圆桶状,公、母羊有角基,表现出了明显的肉用羊体型特征。肉质细嫩多汁,颜色鲜艳,肉中肌红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富含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6.4%),属于较好的肉质等级,熟肉率、系水力的指标均较为理想,肉的pH值小于7呈酸性,尤其是富含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3种提高鲜味的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故民和羊肉膻味小、口感好,是生产优质羊肉的理想原料。[20]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羊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6]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马海瑛
马海瑛,男,土族,1959年8月出生,青海民和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曾任河南县委书记、青海省同仁县委书记,西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27]
鲍义志
鲍义志,男,1951年 2月出生,土族,青海民和人,大学普通班学历,民盟成员。现任政协第十一届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兼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民盟青海省委主委,青海省中华职教社主任委员,青海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青海文史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青海土族研究会长。[28]
严金海
严金海,男,藏族,1962年3月生,青海民和人,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青海民族学院汉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1]现任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12]

荣誉称号

播报
编辑
2020年6月,民和县入选青海省双拥模范城。[3]
2020年11月,民和县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4]
2021年1月14日,民和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5]19日,民和县入选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
2021年6月,民和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7]
2021年9月,民和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8]
2021年12月,民和县入选2016—2020年青海省普法先进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