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芥子园

南京市秦淮区芥子园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芥子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三条营32号,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清初名士李渔的居宅别墅。李渔移家金陵,先居住于金陵闸附近,后来于清朝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建筑芥子园。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4]
中文名
芥子园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三条营32号[2]
开放时间
周一、周二闭馆,周三-周日9:00-16:30
门票价格
免费[3]
占地面积
2400 m²
所有者
李渔
意    境
壶中天地
所属年代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俯瞰芥子园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李渔52岁时举家迁居南京,一住就是近20年。他在金陵营建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园。经历历史的沧桑,李渔的金陵芥子园在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没有动摇,李渔在南京的文化活动也与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渔移家金陵,先居住于金陵闸附近,后来建筑芥子园。关于芥子园到底地处何方,有人疑为南京三条营之蒋寿山(人称蒋百万)宅,又有人认为是龙泉巷10号旧宅。从李渔诗文中可知,芥子园与周处读书台相邻,现为秦淮区老虎头附近。李渔《芥子园杂联》小序云:“孙楚酒楼,为白门古迹,家浆驼婶太白觞月于此,周处读书台劝她乐旧址,与余居址相邻。”在《寄纪伯紫》诗前小序中,李渔又说:“伯紫旧居去予芥子园不数武,俱在孝侯台前。”
芥子园建于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为了营建芥子园,李渔四处筹集资金。《与龚芝麓大宗伯》书云:“渔终年托钵,所遇皆穷,唯西秦一游,差强人意……”西秦之游没有白去,李渔终于筹集到建园资金———“不足营三窟,惟堪置一丘”。芥子园之名正来源于此。李渔说:“地只一丘,故提拳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堡采糊棕。”
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李渔一生没有做官,也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别人的馈赠和宴请,以及为别人题联写诗的酬劳。但有了芥子园以后就不一样了。在芥子园,李渔组了个家庭戏班四处演出,又开了书铺印卖图书,芥子园里的生活是李渔一生最惬意的日子。李渔在芥子园完成了《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著作,度过了一生中最键茅辉煌的时期。
芥子园
李渔经营的芥子园书铺,不仅刻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热销名作断估屑,而且他的全部作品也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当时的市场。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墓少殃。
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两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芥子园的生活是李渔经济状况最好的阶段。但或许因为负担太重、开支太大,或许因为书铺经营不善,芥子园终因入不敷出宙射而日渐颓败。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春天,67岁的李渔举家迁回杭州。

相关作品

播报
编辑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谱》当之无愧也,(亦称《芥子园画传》)它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芥子园画谱》自300多年前出版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
“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的居宅别墅之名。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43幅,遂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编90幅,增至133幅,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为初学者作楷范。篇首并编“青在堂画学浅说”,因得李渔的资助,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书,即以“芥子园”名义出版。这是《芥子园画谱》第一集。接着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与他的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编绘了“兰竹梅菊”与“花卉翎毛”谱,就有了第二、三集。那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称“王概本”。在当时观之较为精致,但印数很少,只能印几百部。
芥子园画谱[1]此后一再翻版,逐渐漫漶。到光绪年间(1875—1909年),需要这部画谱的人很多,而原书因多年翻版,已磨损得不能再印。那时,有一个叫巢勋的画家,也是嘉兴人,他临摹了前三集,并增编一批上海名家的画作,同时又编绘了一集人物(即《芥子园画谱》第四集),于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书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称“巢勋临本”。这套《芥子园画谱》虽是黑白版本,但比“康熙版”丰富得多了,从此《芥子园画谱》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画传》出世,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称其为启蒙之良师,是一点不过分的。
画坛巨匠齐白石,幼年家贫好学,初以雕花匠为生。30岁时,随师外出做活,见到一主顾家有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精致版 ,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能画,多不合章法,故如获至宝,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画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从此,他以所画为据来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据说真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他因而40岁后画画出名,跨越了1个世纪,终年95周岁。
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终成一代大师。
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从小喜画,苦于无师。12岁到南翔公学读书时,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像得到心爱的宝物一样,如饥似渴地临摹,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
郭沫若先生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然其能画,则鲜为人知。他尤喜画兰花,曾画兰赠友人范令棣先生。他之所以能画,是因在家塾“绥山馆”里,常描摹《芥子园画谱》。郭沫若先生曾为其弟郭开运画的《葵菊图》题诗道:“不因能傲霜,秋葵亦可仰。我非陶渊明,安能作欣赏。幼时亦能画。愿得芥子园,恢复吾伎俩。”郭老如能学画不辍,早当成名画坛了。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所言,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1]

景区门票

播报
编辑
2022年度景区免费开放
芥子园,免费开放日时间:2022年5月29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