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苏辙

[sū zhé]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苏辙(1039年3月17日[1][10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98-99]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5][99]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4],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98]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传世。今人亦整理有《苏辙集》。[99]
(概述图参考来源[100]
全    名
苏辙
别    名
苏文定苏颍滨苏黄门小苏
子由,一字同叔
东轩长老,颍滨遗老
谥    号
文定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日期
1039年3月17日[1][101]
逝世日期
1112年10月25日
主要成就
诗文创作,位列执政
最高官职
门下侍郎尚书右丞等→太师(赠)
祖    籍
栾城[6](今河北省栾城区)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三苏游京

苏辙题跋像[7]
苏辙生于宋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7日[1][101]),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二子苏轼、苏辙。[8]
至和二年(1055年),苏辙娶同里史瞿之女,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9]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10]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11]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12]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13]
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13]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己芝请考试。[14]

科举风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霸定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15]仁付嚷糊应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16]当时苏洵枣拒市奉命修润府《礼书》,苏轼出为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17]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18]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次年(1067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19]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20]

建议新法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21]
当时,宰执王安石陈升之共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22]

被贬出京

苏辙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23]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当时知陈州的张方平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24-25]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判河阳军文彦博征辟苏辙为学官[26]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掌书记[27]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南京)判官。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28]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29]五年不得升调。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30]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被量移歙州绩溪县令。[31-32]

元祐执政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33]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及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大臣吕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后又竭力排挤、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党被清算时,他自知难逃责罚,请求外授宫观官以逃避贬官流放之罪。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最终使吕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34]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役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却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役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35]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36]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拜订府担任中书舍人。[37-38]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权任吏部尚书。八月,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39]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40]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41]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屑促良。[42]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43]六月,升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44]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为护军,进爵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45]
起初,神宗实行开边之策,派兵进攻西夏,在熙河路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数寨。旧党执政后,司马光主张尽数退回熙丰时所占的城、寨、州、军,苏辙表示支持,但无法得到旧党内部的一致认同。朝廷最终同意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在宋廷交割四寨、弃守未决之际,西夏展开大规模的军事侵扰,苏辙等人却以为夏人进攻实乃宋退让不够,割地不够从容所致。这种妥协退让的策略在后来逐渐破产。[46-47]

连遭贬谪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永旬照政,新党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苏辙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知汝州。数月后,再贬左朝议大夫、知袁州。尚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48]苏辙治汝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49]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50]六月诀别于海滨。[51]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他便前往居住[52]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元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
崇宁二年(1103年),苏辙为避祸,独自迁居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苏辙住在许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53]

潜居颍滨

苏辙侧身像
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54],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55-56]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次年,著《论语拾遗》。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57]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58]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2]十二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59]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
宋高宗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60-61]
淳熙元年(1174年),经礼部尚书赵雄奏请,宋孝宗特敕追谥为“文定”。[61-62]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文学

  • 政论与史论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63]
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63]
他擅长政论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63]《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
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63]六国论》评论、燕、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魏,团结抗,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 书信杂文
苏辙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例如十九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韩愈《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像李白《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63]
与此书相类者,还有《上昭文富丞相书》《上曾参政书》,都是年少气豪之作。到了晚年,所为书札,出语虽有所收敛,但依旧洒脱自然,例如《答黄庭坚书》,其文墨颇似苏轼。二苏早年之文,气象虽不尽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观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语。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63]
苏辙的记叙杂文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63]
王士禛香祖笔记》云:“颍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刘禹锡)、柳子厚(柳宗元)妙于语言,亦不能过之。”并引其中“入栖贤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庐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画图,后人不能及也。”苏辙之文,本来不是以“奇”见称的。《黄楼赋》“稍自振厉”,即被疑为苏轼所作,则此文之“造语奇特”,也就自然为人所称了。[63]
苏辙还有一篇《东轩记》,造语虽不甚奇,却是写得更加“如其为人”的文章。这篇“记”也是写得颇有特色。作“东轩”以为“宴休之所”,却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此情此景,是和历来文人雅士作轩亭以自适者大异其趣的。文章最后还说: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这样的笔墨,也是“如其为人”的。[63]
  • 诗赋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63]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时值新党蔡京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终皆以直言而不见容。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63]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66]
苏辙的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学术

主词条:蜀学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氏的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98]
苏辙晚年曾著《苏黄门老子解》,认为佛教之主旨,早已由儒家经典所阐发。哲学上以“”为最高范畴,称为“道之大全”,并认为:“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由道至万物是由无到有的过程。他承认“天地自然”之理,指出“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我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在人性论上,苏辙相信“天命”,“君之命曰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谓复命”。[98]朱熹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矣!”[67]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68]

政治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苏轼基本相同[63]。《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64]但在对夏政策上,苏辙力赞司马光妥协、退让的方针。在他支持下,宋方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但未能换取和平,西夏仍不断侵扰,妥协政策失败。[46-47]
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65]

书法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其书法也颇有造诣。其书法运笔结字与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其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 张方平: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69]
  •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70]
  •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5]
  • 刘攽: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以术。早繇方闻之举,藉甚士林之誉。粤自谏垣,进陟词掖。倜傥正论,启沃者非一;润色王猷,灏噩乎吹万。
  • 陈襄: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71]
  • 张耒: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范丞相(范纯仁)不曾疑。苏公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范公见事,洞达情实,各有部分,未尝疑惑。此皆过人者。[72]
  • 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4]
  • 孙觌:白公(白居易)诗所谓辞达,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苏黄门诗已不逮诸公,北归后效白公体,益不逮,惟四字诗最善。张文潜(张耒)晚年诗不逮前作,意谓亦效白公诗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潜晚喜白公诗。信矣,如所料也。[73]
  • 王称:辙之名迹与轼相上下,而心闲神王,学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则于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74]
  • 朱熹:苏子由爱《选》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 文天祥: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李迪,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取险怪之刘几[75]
  • 脱脱: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王安石初议青苗,辙数语柅之,安石自是不复及此,后非王广廉傅会,则此议息矣。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及议回河、雇役,与文彦博司马光异同;西边之谋,又与吕大防刘挚不合。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64]
  • 王世贞:吾尝谓子瞻非浅于经术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则明允之余习。晚之所以不纯,则葱岭之绪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为佳子弟也。
  • 茅坤:苏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西汉以来别调也。[76]
  • 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 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77]
  • 瓜尔佳·文祥:取材当如宋富弼、苏辙,庶有裨时政。[78]
  • 钱基博:①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其中欧、苏、曾、王,与唐之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后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欧阳修,碑传议论,兼能并擅。苏氏轼、辙,策论得欧阳之明快,而碑传殊无体要。②今观其文疏于叙事,而善议论,辨明古今治乱得失,出以坦迤,抑扬爽朗,语无含茹,而亦不为钩棘;策论特其所长,碑传则其所短,与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策论至苏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来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古今之变,而观其会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与周秦诸子同为一家之言,固不仅文章之工。而观辙之所为,其学兼综兵农儒法,其文出入庄、孟、苏、张,虽不如洵之峭劲廉悍,而颇追轼之条达疏畅,意到笔随,无愧难弟也。……然轼辙之文,有余于汪洋,不足于淡泊;工于用尽,而不善于用有余;可振厉以警发愦愦之意,而未能唱叹以发人悠悠之思。
  •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79]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取名依据

关于苏辙名字中“”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83]这与苏辙相对内敛的性格也颇为相符。

启发民智

苏辙半身像[84]
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责授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85]苏辙初来雷州,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85]
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86],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85]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85]

大猫据炉

苏辙曾做黄白术,先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放置一个大炉,将要生火时,看见一只大猫站在炉上之后没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苏辙因此认为自己不是能将这种技艺传下去的人,便不再讲说此术。[87]

十年流落

苏辙听闻铁龟山人擅长术数,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询问自己的吉凶。铁龟山人说:“自此以后十年,应当飞腾升进,前十年的流落已经过去,但还有十年的流落。”[88]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
仕宦不显,后赠太子太保[89]
曾祖母
宋氏
追封昌国太夫人[89]
祖父
字仲先[90],官至大理评事,后赠太子太傅[91]
祖母
史氏
追封嘉国太夫人。[91]
父亲
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子太师[92]
母亲
程氏
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追封成国太夫人。[92-93]
长兄
苏景先
早夭[94]
次兄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师,谥文忠。[94]
姐姐
嫁其表兄程之才,早卒。
姐妹二人
/
均早夭。[94]
妻子
史氏
追封楚国太夫人。[60]
长子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95-96]
次子
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95-96]
三子
苏逊
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95-96]
长女
苏氏
嫁文务光。[97]
次女
苏氏
王适[97]
三女
苏氏
嫁曹焕。[97]
四女
苏氏
嫁王浚明。[97]
五女
苏氏
嫁曾纵。[97]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苏辙著有《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论语拾遗》、《老子解》(2卷)、《古史》(60卷)、《龙川略志》(10卷)、《龙川别志》(2卷)等众多作品并行于世[80],又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82]
其主要作品被辑为《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64][81]今人亦整理有《苏辙集》。[99]
体裁
部分作品
《新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
墨竹赋》《南斋竹》《秋稼》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三苏祠

主词条: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纱縠行南街。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1980年7月7日,三苏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坟

主词条:三苏坟
三苏坟
“三苏坟”坐落在河南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
“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墓东、西两边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 《苏颍滨年表》[5]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三》
  •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64]
  • 宋元学案·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67]
  • 《史传三编·卷三十三·名臣传二十五》[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