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荆楚

[jīng chǔ]
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由三苗部落发展而来,禹征三苗平定三苗叛乱之后,其遗裔在时期发展成为楚蛮部落,西周周成王分封的楚国兴起后,楚蛮尽为楚国所并,地为楚地,人为楚人。[6-7]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此言最早出自《战国策》)指长江以南,幕阜山脉以南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丘陵地带,而且战国策并非正史,正史之中并没有三苗国具体方位。
距今4000年左右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长江中游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融入华夏”的进程,这一进程恰可与“禹征三苗”传说相印证。位于武汉黄陂的盘龙城遗址,发现大规模城址及宫殿区、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等,是王朝在南方的中心。灭商以后,王朝通过分邦建国,确立了对湖北地区的统治。[5]湖北地区经考古确认的诸侯国,有楚、曾(随)、鄂、邓、“长子”国等。实际上从考古上说,早期楚人源自南襄盆地南部的辽瓦店子遗址[1],该遗址在商代属于典型早商文化的一支,发源于汉江流域,远在长江以北。
中文名
荆楚
特    指
湖北
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长江文化
类    别
地名

历史称呼

播报
编辑
询协宙远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少归棕甩拒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求霉府己劝己荆楚居国南方”。荆楚部族在与拘体拳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恋腊臭请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承垫“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

商朝时期

播报
编辑
楚蛮是商周时代南方居民中与中原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部分,为古三苗的遗裔,又称“荆蛮”,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夏末商初。三苗衰微之后,其遗裔散居于江汉地区。楚蛮商代后期已较为强大,与华夏集团有较多的交往,在文化面貌上可能与中原较为接近。楚成王时,楚蛮主体被楚国兼并,作为一个族群不再存在,其余脉蛮子国为楚昭王所灭,此后,楚境内再无蛮族活动的记录。商代的楚蛮居住在汉东和鄂豫陕交界地区,周代的楚蛮居住在汉水中游地区。楚蛮与楚国有区别:熊绎受封之前,只有楚蛮而无楚国;楚蛮和楚国公族族源不同;初期的楚国很小而楚蛮分布广泛;楚是周朝的封国,而楚蛮则往往成为周朝的征伐对象。楚蛮与楚国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楚国始封时就在楚蛮之地,熊渠以后楚国逐步融合楚蛮。早期楚国与楚蛮在文化上很难区分,早期楚文化是江汉土著民族与周代南土诸国共同创造的,楚蛮当是其中的主体部分。[6-8]
荆楚部落首领芈鬻熊芈鬻熊以“芈”为姓,以“熊”为氏。所谓方国,是经过商王朝册封的、低于王国而高于部落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诸多方国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强大的殷商王朝。但是,荆楚并没有得到殷商王朝的册封,再加之季连部落只是原来楚丘陆终(楚人先祖,曾于鬼方联姻)部落的八大分支中的一支,所以,在商王朝的眼里,当时的楚人只不过是一支弱小的部落而已。[4]

春秋时期

播报
编辑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
周初,楚部落首领鬻熊投奔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火师[3]史记·楚世家》 记载“鬻熊子事文王”,一个弱小的群体,活不下去,它要归依一个大族,鬻熊的曾孙熊绎被被周成王分封为子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2]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众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
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一致,似无大区别。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 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

古今文化

播报
编辑
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也就称之为楚文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
现今溯其源流,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战国后期

播报
编辑
“楚辞” 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