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葭萌关

古代关名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葭萌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
葭萌关一带古往今来发生过很多重大战役,最早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战,魏蜀时期“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之战,使葭萌关名闻遐迩。仍留存有战胜坝、牛头山敬侯祠等名胜遗迹。[1]
中文名
葭萌关
地理位置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占地面积
20 km²
著名景点
战胜坝牛头山敬侯祠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公元前316年,战国迁立时周慎靓王五年,巴王与蜀王因仇相争,秦惠文王乘机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秦军由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过七盘关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嚷汗寒走剑门关,遭阻,在葭萌关曾店辣发生激战。[2]
公元211年,三国龙旬匪时,刘备抗击张鲁,带领庞统辩汗白糊、黄忠魏延等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厚树恩德,广收人心”,成就蜀汉帝业,因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民谣,改名“汉寿”,寓意汉朝统治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寿。
公元291年,晋朝时,统一后,改“汉寿”为“晋寿”。东晋时分晋寿县,置晋安县和益昌县;晋安县治所在晋寿南,益昌县治所在今昭化复用秦汉旧名,改“晋安”为“葭萌”。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
公元1959年,昭化县体悼求并入四川广元县估灶脚,1985年广元撤县成为省辖市。葭萌关现属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昭化古城被誉为“中国古建制活化石渗府捆”、三国蜀汉发祥地、通达古今博物城。

景点结构

播报
编辑
四川广元市的昭化镇,是一座历史悠久古城。出昭化西门,行约二十里,有一险要关隘,相传是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葭萌关。
葭萌关地当秦蜀交通要道,嘉陵江白龙江会合之处,陆路上通汉中,下至成都,顺嘉陵江而下,可达巴西重镇阆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料形容葭萌关是“峰连玉垒,地接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踞嘉陵而枕白水,诚天设之雄也。”
古时,从成都到长安(西安),必须从昭化西门进、从昭化东门出;从长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从东门进西门出。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已经连通了,也就是“先有路,后有城”。昭化建城以前,这里有个关隘,称“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是昭化古城西门,即“临清门”;临清门是古城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
相传秦惠文王担心入蜀无路,特令人做五石牛,言能屎金,欺骗蜀王,蜀王派五个大力士开道引之,秦蜀间才有路可通。人称此道为“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葭萌关就是这条古道上的关隘之一。
葭萌关轮廓尚存,砖砌拱行关门,屹立在条石垒成的关墙之上。关前关后,山峦重叠,危岩峭壁,树木萧森;一条石阶小道,曲折盘桓而关上,险峻雄伟。
现时有电气化宝成铁路由此经过,给古城增添了浓厚的现代色彩,四周那高高的城墙,完好的城门,青石铺砌的街道,有助于人们领略古城风光。
三国演义》中最经典、最男人的一场单挑表演赛就是在葭萌关举行的:锦马超与猛张飞昼夜酣斗数百回合。(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1]

主要景观

播报
编辑

牛头山

葭萌关
昭化古城西门,右拐有一条机耕道,约8公里上坡山路即到葭萌关下,再沿右方剑门古道石梯小路上行300余米即到达关门。
葭萌关在牛头山北麓,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马超大战葭萌关”的精彩描写,使其名扬天下。此关是由中原入蜀的要隘,守住剑门关必须先守住葭萌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门前方左边有棵上千年的古柏,直径约两米,虽历经战乱,仍枝繁叶茂。关门右方竖有一人多高的大石碑“天雄关”。
爬上关门,左前方的高原上即出现几百平方米的平坝,右前方有条漫坡小道就是来往剑门关的古蜀道。左边200米处即是著名的牛头山,如魁伟巨人虎视着葭萌关。登上葭萌关,历尽沧桑的古关门依然傲立,关门两旁竖有大石柱,上刻“峨峨雄关踞高岗,巍巍古庙镇斯地”;“层峦耸翠上达地天,飞阁流丹高楼云汉”。关内竖有碑碣八座。古庙前有一直径约三米的古井,就是传说中的“姜维井”。三国蜀汉后主景辉六年(公元263年)大将军姜维退守剑门时,牛头山驻有重兵,《三国演义》所述“姜维兵困牛头山”传说当时山上缺水,诸葛亮托梦姜维,经三天两夜挖井找水,终于挖出半池泉水,可供千人饮用,常年不满不蚀,久雨不溢,久旱不涸,且水色随嘉陵江的清浊而变。牛头山下的嘉陵江水位与该井水位高差300余米,这一奇特景观着实令游人叹为奇观。[3]

敬侯祠

费公祠
在蜀汉史上,葭萌一直是军事重地。诸葛亮死后,先后遣蒋琬费祎大将军,统帅全军。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费祎率军北屯汉寿(即葭萌)。延熙十六年,大会众将,欢饮至醉,被郭循杀害。郭循原是魏西平太守(治所在今青海西宁),被姜维擒获,不得已而投降蜀汉,但心怀叵测。曾图谋杀后主刘禅,苦无机会。费祎天性泛爱,少戒备心,张嶷曾劝戒:身为国家栋梁,对新附之人不要过分亲近,免遭不测,费祎不听,死于降将之手。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费祎死后,葬于葭萌。现昭化古城西门外,有陵园及费公祠,陵园墓冢高约三米,墓碑题镌“蜀汉大将军禄尚书事成乡敬侯费祎之墓”,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立,旁有一碑,为女子所写,字体娟秀,别具风格。碑旁有下马石,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4]

鲍三娘墓

距离昭化古城5公里的曲回坝[8],有关索之妻鲍三娘墓。土冢南北长二十一米,东西宽十九米,高四米多,顶上有柏树数十株。1914年时此墓曾被盗掘,后来文物工作者对之做了考察。墓室是山窄条形汉画像砖砌成,长五米多,宽约两米,出土有金银器皿。今已将墓封闭修复。墓碑是1913年立,中间大书“汉将军关索妻鲍夫人之墓”,两侧有小字介绍鲍三娘生平,说她世居夔州鲍家庄,与关羽第三子成亲后,随夫为蜀汉讨贼,屯兵葭萌,死后葬此。有一本书叫《花关索传》,成书于元代,讲述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曲折经历,但内容毫无历史依据,只说他在关羽被害之后,逃难到鲍家养病,今身体已痊愈,来到西蜀,闻丞相南征,径至军中投奔。诸葛亮感叹不已,命他为前部先锋。据史书记载,关羽只有关平关兴两个儿子。既然历史上无关索,当然也无其妻鲍三娘。鲍三娘墓真正的墓主是谁,尚不得而知。[5]

轶事趣闻

播报
编辑

挑灯夜战

使葭萌关名闻遐迩的是,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传说刘备围攻成都,刘璋求救于汉中张鲁,许割二十州之地。马超自告奋勇率军攻葭萌关,守关霍峻孟达不敌,刘备自率张飞驰救。二人对敌,一番恶战;张飞与马超大战二百余个回合,不分胜负。天色已晚,点起火把,换马再战。刘备见马超英勇,心中甚爱,叫二将休战,派李恢说降马超。马超虽有犹豫,但衷心赞佩刘备,遂成归顺之事。
葭萌关,许多景物都和张飞大战马超相联系的。关前的石阶小道,多数石阶已很光滑,人说是张飞大战马超的战场。[6]

何易于拉纤

据载,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在这里任县令的何易于,就有勤政清廉的好名声。《昭化县志》中,载有一则何易于拉纤的事,读来十分感人。
“刺史崔朴,当乘春与宾属龙舟出益昌(昭化),劳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芳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其劳,朴愧,与宾疾驰去。”
以县令之身为长官拉船,不去劳动百姓,影响耕蚕,令人拍案呼好!清人王士正有诗唱到:“望古怀清芬,所思何易于。”清朝昭化县令杨澜有感于这件事,有诗赞道:“吾羡唐时令,忧民愿不违。”接着又说:“贤哉崔刺史,感愧乃知非。”下属有惠民之举,还得贤上司的理解和支持啊!

孟含采赋诗

孟含采,赵州人,清雍正六年任昭化县令。《昭化县志》载孟莅昭七载,民有诗颂其“捐修文庙、训课诸生、劝民开垦、教民蚕桑、捐修塘坊、丈量合法、革除陋规、差不扰民、平治道路、赋无苛繁、刑不滥用、案无冤民”十二善政。其中有《劝民开垦》诗云:“西蜀由来称土满,一犁春雨遍南东。只今春穗青如黛,绘人难与全谱中。”春穗如黛,画家妙笔难绘一二,足见嘉禾可喜。有《教民蚕桑》诗云:“女红不减农夫利,三月蚕姑正及时。一骑清风过陌上,据鞍遥听采桑词。”马过陌上,据鞍遥听的,是采桑姑娘的歌声,蚕风之盛,令人鼓掌。《案无冤民》诗写道:“何求不得怜三木,奸宄诗章却有词。讼庭高处悬秦镜,明察三官慈惠师。”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打烂屁股得到的,自多奸宄之词。秦镜之下,明察三官,有此惠师,当然是葭萌关之福。这些诗句轶事,都反映了清朝时葭萌关的背景轶事。成为葭萌关当地文化遗产之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