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陕西曲子

以坐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
陕西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在陕西各地民间统称为曲子,在关中又称“迷胡(眉户)曲子”。洛川流行的“秧歌”,陕北三边一带流行的“大秧歌”,虽然名称有异,亦属曲子之列。曲子流行陕西全境。关中是曲子最密集、最丰富、辐射面最广的盛行区:西部的凤翔、太白、眉县、武功,中部的周至、户县、长安、临潼,东部的华阴、渭南、澄城、韩城等地,都是著名的清曲窝子。陕北的定边、靖边、延安、富县、洛川,陕南的城固、洋县、镇巴、安康、紫阳、白河等地亦很流行。
中文名
陕西曲子
别    名
清曲
地理标志
陕西
批准时间
1457—1540
表演形式
以坐唱为主
演唱方式
曲子可单曲演唱、也可多曲串唱、最常见的是套曲联唱

历史介绍

播报
编辑
陕西曲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自明清以来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就成为中国民间曲艺艺术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曲子不仅在农民、商贾之间传唱,还是文人、学士闲暇之余最好的消遣。有史料记载。明代中叶,陕西武功人康海(1457—1540)和户县人王九思(1468一1551)仕途遭贬谪后,在家乡“挟声伎酣歌,制乐造歌曲,自担巩遥杠多比俳优,以寄其佛郁”。少榜狼他们还常与乡里平民同乐,举行神庙报赛活动等。清代王敬一(富平县人,光绪时在武功做官)特别台乌喜爱蒸辨灶曲子,又能演唱,他用了14年的时间收集成约11万余字的《羽衣新谱》(五雄精狼愉卷一续编)。这部谱集清晰地轿喇和体现了陕西曲子曲牌联套的柜谜曲体结构和联缀特征(即以先越后背开始,必以先背后越结束),是现存最早一部陕西曲子书目集成。

表演形式

播报
编辑
陕西曲子的表演形式是坐唱,因此俗称“坐班清唱”、“念(唱)曲子”、“地摊子”和“板凳曲子”。七八个演唱、演奏者围桌而坐,各执三弦、琵琶、笛子、胡琴、梆子、碰铃、四页瓦等乐器,边奏边唱。

曲子曲调

播报
编辑
陕西曲子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 的“一百单八调”之说。大调、小调概念不清。主要曲调有〔月调〕〔背宫〕〔五更〕〔西京〕〔西凉〕〔岗调〕〔紧诉〕〔慢诉〕〔银纽丝〕〔哭长城〕〔说道情〕〔一串铃〕〔山茶花〕〔小桃红〕〔满江红〕〔老龙哭海〕等。有擅长叙事的(如〔月调〕、〔慢诉〕),有擅长抒情的(如〔五更〕),有悱恻缠绵的(如〔背宫〕),有热烈欢快的(如〔山茶花〕),有凄惋哀怨的(如〔慢五更〕),有悲壮豪情的(如〔老龙哭海〕),有活泼明朗的(如〔岗调〕〔小四景〕),有优美舒畅的(如〔小桃红〕〔虞美人〕),还有说唱性强的(如〔紧诉〕〔一串铃〕〔说道情〕)。

演唱方式

播报
编辑
曲子可单曲演唱,也可多曲串唱,最常见的是套曲联唱。套曲联唱的规律是“月(调)起月(调)落”、“月(调)背(宫)起”, “背(宫)月(调)落”,或“背(宫)月(调)起”, “月(调)背(宫)落”。起、落中间根据曲目的需要套唱除月(调)、背(宫)外的多个曲牌。

曲子分类

播报
编辑
陕西曲子拥有大量的曲牌,这些曲牌是世世代代的艺人、文人在陕西境内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和加工而成的,这些曲牌根据表现内容、情绪、音乐风格等特点在应用中分为两大类:
l、单独使用,即单个曲牌反复演唱,表现内容简单、情绪单一的曲目,如【十对花】【五更鸟】【绣海荷】等。
2、多个曲牌联缀地使用,在一定的连接规律下将情绪不同的多种曲牌联缀起来,表现内容较复杂的曲目,如【背宫调】【落江怨】【断桥】等。
陕西曲子的传统曲目大约有200多篇,从内容上可分为风俗、演义、传奇、志怪四类,代表曲目有:
风俗类《张连卖布》【光棍哭妻】;
演义类多表现帝王将相建功立业、争战杀伐有《桃园三结义》《古城会》;
传奇类多出自同名戏曲故事有《刺目劝学》;
志怪类为神话有《八仙庆寿》《大赐福》等。
此外,还有文人创作曲目《曲子歌》《百戏图》等等。
最初的演出形式称“地摊子”以转桌坐唱为主,演唱者都能兼乐器。现今演唱已有站唱形式并存并有化妆、道具。
演出活动一般在民间红白喜事、乔迁、祝寿、孩子满月、婚嫁时请曲子班前去热闹助兴,但最红火的还是每年正月十五,艺人们纷纷组织起来连台赛唱,与满街花灯、社火竞相争辉。

发展及关系

播报
编辑
陕西曲子是秦地说唱曲种之一,在笔者对东、西府两地曲子的考察和研究中,东府曲子在曲牌唱腔的润饰,伴奏技巧的提高,演唱方法的完善等方面较西府曲子技高一筹。它率先向戏曲音乐过渡发展是有据可依的。
由清唱曲子发展到戏曲音乐的迷胡戏(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民间说唱类小戏),在角色行当、伴奏乐器、唱腔音乐及舞台。

陕西曲子音乐

播报
编辑
陕西曲子音乐,分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属曲牌联缀体。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背宫〕〔金钱〕〔慢诉〕〔紧诉〕〔五更〕〔西京〕〔采花〕〔剪尖花〕〔银纽丝〕〔岗调〕〔勾调〕〔老龙哭海〕〔连厢〕〔琵琶〕〔吹腔〕〔长城〕〔罗江怨〕〔一串铃〕〔戏秋千〕〔反片〕〔黄龙滚〕〔满江红〕〔风入松〕〔混江龙〕〔皂罗袍〕〔刮地风〕〔小桃红〕〔绣荷包〕〔扬燕麦〕〔十里堆〕〔放风筝〕〔对花〕〔采茶〕〔打枣杆〕等。将运用分割与套连的手法,产生出一批功用和形态更为独特的曲牌,如〔越调〕派生出〔越尾〕,〔背宫〕派生出〔背尾〕,〔哭海套连厢〕〔连厢套滚〕〔紧诉套滚〕〔反片套滚尾〕〔五更一串铃〕〔劳子一串铃〕等,全部曲牌约200余首。
陕西曲子的音乐风格从总体上分为硬音(欢音)和软音(苦音)两大类。硬音类曲调明亮、刚劲、欢快;软音类的曲调委婉、悲愤、激越。分别使用不同的调式音阶,硬音类以传统的123或12356为五正声,7、4二音多处于经过音、辅助音地位;软音类十分强调124或12457五音的骨干作用,而尽量避免使用3、6二音。
陕西曲子的伴奏乐器有三弦、板胡、笛子、二胡、月琴、琵琶、水水(碰铃)、四页瓦、梆子、瓷碟等。
陕西曲子的器乐曲牌有〔张良归山〕〔八板〕〔大金钱〕〔六六工尺调〕〔凤箫媒〕〔梵王宫〕〔杀妲己〕〔一点油〕〔西京牌子〕〔长城过板〕〔满天星〕〔大红袍〕〔喜虫虫〕〔捻线〕〔阳春曲〕〔孔子哭颜回〕等50余种。大都用于开唱前或演唱间歇时演奏,有时可一连合奏数首。其目的一是为了定场、招徕听众;二是为演唱者做情绪、定音等方面的准备,或是为让演唱者稍事休息。
演唱中的伴奏手法为乐随腔走,但有些技巧较高的演奏者也可在包腔包调的同时即兴发挥,在节奏、旋律方面加花润饰,给唱腔以烘托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