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青海大学

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境内公办高校
Qinghai University
收藏
0
0
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国家首批百所创新示范校,教育部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42]
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1]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分为校本部、医学部、畜牧兽医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朝阳校区、昆仑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南院区8个校区,占地面积3239.88亩,建筑面积114.1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部值26.6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48]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涉及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交叉学科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涉及87个专业领域;有教职工5352人,全日制在校生25706人,其中研究生4935人、本科生20771人。[1][41]
创办时间
1958年
主管部门
青海省
学校官网
图集
学校概况
历年分数线
招生简章
校园全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青海大学
外文名
Qinghai University
简    称
青大,QHU
创办时间
1958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42](2017年、2022年)
211工程(2008年)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2年)
部省合建高校(2018年)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0](2012年)
主管部门
青海省
现任领导
李丽荣[49](党委书记)史元春[44](校长)
本科专业
68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8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1]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1]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个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1个[1]
培育学科1个[1]
院系设置
16个教学机构[41]
校    训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
地    址
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院校代码
10743
主要奖项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

办学历史

播报
编辑
1958年,青海工学院创嚷婶船办。
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和企员销。
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
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归谅只巩入。
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微匙为省内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重乘驼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校之一。
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同年,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200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元蜜店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同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
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7年,教育部增列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青海大学对口支援的院校。
2008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同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10年,教育部增列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同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青海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埋祖。
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
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拘少应流学科建设高校。[11]
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 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1][34-40]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42]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名单。[47]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1][41]
青海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学院(系、中心)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应用化学
四年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学
自动化
四年
四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四年
制药工程
四年
四年
能源化学工程
四年
四年
环境工程
四年
四年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生态学
四年
理学
环境科学
四年
理学
环境生态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四年
工学
工业设计
四年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冶金工程
四年
工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
储能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水利水电工程
四年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
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城乡规划
五年
工学
工程管理
四年
工学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四年
工学
测绘工程
四年
工学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
地质工程
四年
工学
资源勘查工程
四年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乳品工程
四年
工学
农学
四年
农学
园艺
四年
农学
植物保护
四年
农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四年
农学
动物科学
四年
农学
动物医学
四年
农学
林学
四年
农学
园林
四年
农学
草业科学
四年
农学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麻醉学
五年
医学
医学影像学
五年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中医学
五年
医学
针灸推拿学
五年
医学
药学
四年
理学
中药学
四年
理学
康复治疗学
四年
理学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理学
护理学
四年
理学
管理科学
四年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电子商务
四年
管理学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学
藏医学
五年
医学
藏药学
四年
理学
资料来源:[57]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5352人(其中教学科研单位2191人,附属医院3161人);专任教师1205人;博士683人;专业技术人员1821人,高级职称943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94人(二级教授22人)、副高级职称的64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2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1]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双聘院士9人,特聘教授4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2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20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5人,青海学者4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8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8人。[33]
高层次人才
类别
名录
双聘教授
杨峻岭、张进财、林鹏、黄国鲜、李想、轩小朋、吴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梅生伟、陈文光
国家级教学名师
李先加
国家“万人计划”
肖麓、祁得林、李先加、裘钧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杜德志、刘玉皎、董全民、赵新全
全国优秀教师
黄梓平、张传友、王建军、杨文宏、邱翊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李希来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杜德志、格日力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格日力、杜德志、刘玉皎、董全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祁得林、李向阳、张伟、胡夏嵩、童丽、解宏伟、魏登邦
中科院“百人计划”
胡夏嵩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耿排力、张才俊文绍敦、杜德志、俞红贤、刘青元、许存和、张登山、刘书杰、李杰、张永成、格日力、马玉寿、迟德钊、柳茵、唐道城、刘红星、王纯莹、陈刚、周青平、王舰、达嘎、马晓岗、铁生年、毛学荣、王建军、邓勇、李丽荣、魏登邦、刘玉皎、胡夏嵩、董全民、祁得林、李毅、李先加、赵常丽、侯明、赵新全
国家创新争先奖
格日力、赵新全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杜德志、格日力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张红岩、陈咏华、马山刚、马睿
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
张伟、李希来、金培鹏、苏占海、谢占玲、铁生年
高景德科技成就奖
梅生伟
青海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
祁得林、张得钧
青海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董全明、李希来
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李长忠、张勤文、卢素锦、赵常丽、胡夏嵩、李宗仁
省级优秀教师
俞红贤、王建军、袁霞、李希来、郭永发、秦嘉龙、李建华、刘尚荣、赵延忠、赵启文、王健、汤青川、朱海丽、李戬、张吾渝
青海省杰出校长
王光谦
青海省优秀校长
李丽荣
昆仑英才·教学名师项目
王建军、郭永发、唐道城、张吾渝、马山刚、李戬、张勤文、梁玉金、刘晓平、刘晓静、张英、梅生伟
“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程芳琴、彭润民、林红、潘彤、汪长安、费维栋、马保罗、高新才、曹卫东、余红发、石海宁、张荣庆、史元春、温浩、索有瑞、李小松、胡月明、刘明池、秦启伟、梅生伟、徐世爱、徐能雄、张廷安、艾四林、李海民、葛肖虹、朱广伟、刘群、彭军还、徐力刚、白义奎、罗宏、龙瑞军、李朝东、邵颂东、Tuan Ngo、陈来军、李铁键、周剑锋、王虎
省级优秀专家
张登山、刘书杰、窦拉加、邓勇、胡夏嵩、高芬、王舰、马有泉、铁生年、马生秀、王建军、魏登邦、李占全、刘玉皎、张西云、祁得林、樊海宁、李希来、张成武、张爱儒、金培鹏、秦伟
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陈刚、王健、牛小迎、孙彧、李莉、迟德钊、耿排力、高继东、胡夏嵩、格日力、柳茵、王舰、李双元、张西云、颜红波、刘玉皎、祁得林、纳添仓、樊海宁、冀林华、王晓英、董全民、张伟、赵久达
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
马玉寿、胡夏嵩、解宏伟、魏登邦、王舰、王兆芬、王建军、李杰、祁得林、张登山、周继平、童丽、董全民、王晓英、冯彩莉、刘玉皎、李双元、李向阳、何涛、张君、陈雪梅、赵志刚、樊海宁、李长忠、张爱儒、杨应忠、丁生喜、樊海宁、朵红、李向阳、李臣玲、张文、梁玉金、冀林华、张勤文、孙春艳、曲波、高德东、吴成友、杨希娟、刘文辉、刘晓静、卢艳香、周莲、赵久达、马睿
青海省“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
李向阳、张伟、祁得林、张得钧、王晓英、胡夏嵩、李双元、杨应忠、苏占海、刘芳、樊海宁、骆玉霜、燕速、王树林、孙万成、刘玉皎、马志杰、何涛、段瑞君、薛志斌、田芳、张卫华、张爱儒、丁生喜、陈雪梅、梁玉金、冯彩莉、芦殿香、汤锋、热增才旦、刘寿、冶贵生、马玉花、荆海霞、杨希娟、邵登魁、党斌、刘文辉、牛海林、王宁峰、赵宙兴、崔香梅、顾声龙、龚志起、高莉、刘晓静、朱海丽、李国荣、戴延红、王彩勋、殷颂葵、赵玲、杨莹、姚茜、史慧、孙舒景、杨玢
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杜德志、格日力、陈刚、李先加、马玉寿、王舰、周青平、崔森、李希来、樊海宁、颜红波、李建华、李长忠、王晓英
资料来源:[9][33]注:具体名单以学校官网为准
团队建设
团队类别
团队名称
国家级教学团队
藏医药学教学团队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江源生态演变与环境修复教师团队(李希来)
盐湖绿色材料教师团队(金培鹏)
资料来源:[30-32]注:“国家级教学团队”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涉及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交叉学科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涉及87个专业领域。[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10]
学位点分布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作物学、水利工程、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作物学、草学、基础医学、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商管理、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应用经济学、兽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
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资源生物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金融、工程、农业、临床医学、中医学、林业、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兽医、机械、护理
资料来源:[3][18-24][46]注:“专业学位”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生态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内科学(高原医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省级重点学科
作物学
动物科学
藏医学
基础医学
口腔医学
水利水电工程
动物医学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草业科学
肿瘤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预防医学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园艺学
区域经济学
生物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林学
材料加工工程
资料来源:[3][11][18-24][43]注:以上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25门;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3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1]
专业建设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预防医学
资源勘查工程
草业科学
藏医学
经济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物医学
生态学
资源勘查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学
草业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地质工程
动物科学
林学
预防医学
中医学
会计学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水利水电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冶金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动物医学
草业科学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藏医学)
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面向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资料来源:[6][17][25-29][55]
课程建设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双语示范课程
管理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经济学的智慧(1~6讲)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文学(1~5讲)
青藏高原生物与环境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
计量经济学
电路原理
电工电子学Ⅰ
大学计算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江源生态
食品工艺学导论
土力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
藏医方剂学与藏医泻治学
资料来源:[8][12-15][54]
平台建设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青海大学-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藏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电工电子学课程虚拟教研室
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
省级实训基地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藏医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信息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水利水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资料来源:[7][16][53][56]
  • 教学成果
2021-2022学年,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项,省部级建设经费达54万元;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个(其中创新3个,创业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个(其中创新13个,创业7个)。2021年,学校共出版教材2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51]
实验楼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头实验室6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部级科研平台36个,省级科研平台6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部省合建盐湖化工、生态农牧大型系列研究设施。[1]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4个研究团队(16人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33]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序号
名称
获批年度
1
2014年
2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
3
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分室
2015年9月
4
1989年
5
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09年
6
高性能轻金属合金及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2年
7
青海高原油菜、马铃薯良种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5年
8
2017年
9
2021年[53]
部级重点实验室
序号
名称
获批年度
1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3
2
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
3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
4
新能源电力系统智慧运行
2023
5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青海复份库
1991
6
国家油料改良青海分中心
2002
7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
2000
8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西宁)
2013
9
国家牦牛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2018
10
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试运行)
2022
11
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2022
12
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放牧牦牛藏羊动物营养与饲草料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2022
13
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2022[45]
14
青海高原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
2018年
15
2019年
16
西北马铃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9年
17
新能源系统高端装备和智慧运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18
三江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
19
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2022
20
水利部江河源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2022[53]
省级重点实验室
序号
名称
获批年度
1
2021年
2
青海省高原医学实验室
2022年
3
青海省智能计算与应用实验室
2023年
4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
2020年
5
青海省高原医学实验室
2022年
6
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3年
7
春油菜重点实验室
2003年
8
高原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
2003年
9
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2004年
10
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1
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2
青海高原观赏植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3
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
2008年
14
青海省马铃薯育种重点实验室
2008年
15
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
2009年
16
2012年
17
青海省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2年
18
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2013年
19
青海省高原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013年
20
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
2014年
21
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校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6年
22
2016年
23
青海省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实验室
2019年
24
青海省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安全实验室
2019年
25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
2020年
26
青海省糖脂代谢疾病防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2020年
27
青海省高原家畜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2020年
28
青海省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实验室
2022年
29
2022年
30
青藏高原动物疾病研究实验室
1995年
31
化工原理实验室
1997年
32
基础医学实验室
1997年
33
高原建筑材料实验室
2004年
34
水利水电实验室
2004年
35
临床医学实验室
2004年
36
草地生态环境实验室
2007年
37
药学实验室
2007年
38
基础化学实验室
2007年
39
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
2007年
40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
2008年
41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实验室
2008年
42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
2008年
43
中医药实验室
2012年
44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
2012年
45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室
2012年
46
盐湖资源利用与化工技术实验室
2012年
47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2012年
48
青海省草业技术研究中心
2003年
49
青海省高原牦牛研究开发中心
2003年
50
高性能轻金属合金及深加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
51
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
52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53]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248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1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10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4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43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1]
2022年青海大学获奖统计表
获奖项目名称
所获奖励名称
颁奖部门
所获奖等级
获奖部门
第一获奖人
牦牛适度补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刘书杰
青海系列蚕豆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集成应用
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农林科学院
刘玉皎
青海生猪产业化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吴国芳
高海拔地区湖羊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农牧学院
杨葆春
青海高寒区优质豆科饲草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
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王 伟
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2019—2022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农牧学院
王志有
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2019—2022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农村部
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徐成体
蓄集峡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水电学院
孙新建
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董全民
牦牛提质增效营养平衡饲养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刘书杰
青海省肿瘤防控体系建设与关键技术的应用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附属医院
张成武
青藏高原羊肚菌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
洒 威
柴达木盆地枸杞水肥耦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农林科学院
李月梅
青海省地方猪种质资源挖掘及新品系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畜牧兽医科学院
吴国芳
牦牛杂交(肉用方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农牧学院
张 寿
高景德科技成就奖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高景德科技成就奖
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
梅生伟
青海野生羊肚菌驯化及高产栽培示范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优秀项目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
洒 威
资料来源:[52]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4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1226.33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1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2.58万册,当年新增30003.0册;拥有电子期刊1.41万册,学位论文661.83万册,音视频8499小时。[51]
图书馆一角
  • 学术期刊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青海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主要刊登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化工、建筑、水电、农林、畜牧、生物、计算机技术、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等,集中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1995年评为青海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CAJ – CD规范》首届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获青海省编校质量评比优秀期刊;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14年在省内率先完成DOI国际注册;2021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22年获“青版特色期刊称号”,同时与《兰州大学学报》《国际口腔医学》《固体火箭技术》《航空工程进展》等期刊共同获得“西部十一省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称号;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源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2]

合作交流

播报
编辑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加入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泰中教育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国际学术组织和联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马兰西亚理科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1]
八角报告厅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以“青海大学”的英文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
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5]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训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
释义:
切青海地域特点。
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5]

现任领导

播报
编辑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资料来源:[4]

校园环境

播报
编辑
青海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图书馆,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图书馆。经过1997年、2001年、2004年先后三次大的院校整合,青海大学图书馆现由校本部图书馆和四个分馆(即:医学部分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分馆、农林科学院信息所、牧科院信息所)组成。历经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青海大学图书馆现已成为国内知名,西部一流,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高校图书馆[58]
青海大学图书馆

校友情况

播报
编辑
姓名
备注
王光谦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59]
沈哲明
高级系统架构师[60]
池晓玲
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61]
朱小青
青海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62]
李明
西宁广播电视台品牌策划与推广中心主任[63]
黄龙
盐湖海纳股份公司安全总监[64]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时间
荣誉
2022年
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66]
2021年
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65]
2020年
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66]
2018年
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67]
2017年
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67]
2016年
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67]
2012年
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67]
2008年
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67]
2004年
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学校[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