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须弥山

[xū mí shān]
宗教术语
展开4个同名词条
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修迷卢山、须弥楼山、修迷楼[3],意译为宝山、妙高山、妙光山、安明山、善高山[2]。须弥山是一座巨大的金山,宇宙的中枢;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须弥山上住着梵天毗湿奴湿婆因陀罗等主神,此外还有乾闼婆、仙人以及其他神话人物恒河自天而降,首先落到须弥山上,然后再落到地上。须弥山的南面有一块大陆叫南赡部洲[4]
关于须弥山的传说亦为佛教所采用。相传须弥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相传该山深入地下8万由旬,地上亦高出8万由旬;其顶峰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山之间隙处为阿修罗城[5],山之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面是咸海,南赡部洲等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4]
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该山即喜马拉雅山[3]
中文名
须弥山
外文名
Sumeru(梵语)
Meru[4]
别    名
弥楼山苏迷卢山修迷卢山须弥楼山修迷楼山妙高山妙光山安明山善高山[2-3]
位    置
北俱芦洲海拔8万米上空

术语来源

播报
编辑
须弥山
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传说在须弥山热虹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懂白再,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符重燥壳估。
根据《长阿含经》的说法,须弥山北为北俱芦洲、东拔炒档为东胜神洲、姜狼西为西牛贺洲、南为南赡部洲凶习只辩。[1]
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淋重订〉描述了须弥山的具体景象:
诸比丘,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宫殿……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诸宫殿,帝释所住。三十三天,向上一倍,有夜摩诸天宫殿住。其夜摩天,向上一倍,有兜率陀诸天宫殿住。其兜率天,向上一倍,有化乐诸天宫殿住。其化乐天,向上一倍,有他化自在诸天宫殿住。其他化自在天,向上一倍,有梵身诸天宫殿住。其他化上梵身天下,于其中间,有魔波旬诸宫殿住。倍梵身上,有光音天。倍光音天,有遍净天。倍遍净上,有广果天。倍广果上,有不麤天。广果天上,不麤天下,其间别有诸天宫住,名为无想众生所居。倍不麤上有不恼天。倍不恼上,有善见天。倍善见上,有善现天。倍善现上,则是阿迦尼吒诸天宫殿……阿迦尼吒上,更有诸有,名无边虚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等尽名诸天住处……如是之处,如是界分,众生所住,若来若去,若生若灭,边际所极,是世界中,诸众生辈,有生老死堕在……。

典故传说

播报
编辑
须弥山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相传此山有八山八海绕其四周,入水八万由旬,出于水上高八万由旬,纵广之量亦同。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由四宝所成,北面为黄金、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颇梨。而须弥山四方的虚空色,也由这些宝物所反映。七金山与须弥山间的七海(内海),充满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着碱海(外海)有铁围山,碱海中有郁单越(北)、弗婆提(东)、阎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此即所谓的“须弥四洲”。
在上列诸山中,须弥山及七金山皆为方形,只有铁围山是圆形。以上九山、八海由三轮所支持。风轮在最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其上有水轮。水轮上部则凝结成金轮。水、金二轮深度共达十一亿二万由旬,下方八亿由旬是水轮。而两轮之广,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最初,由于有情业增上力,风轮生,依止于虚空,又依有情之业力,大云雨起,澍风轮上,积为水轮,又因业力风起,击水,上部结为金轮。这是有情的依处,即器世间,住在此间的有情有天、人、阿修罗等六趣。
诸天中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别,六欲天中的忉利、四王二天属地居天位,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上。四王天位于须弥山的第四层级。又须弥山的第三层级以下,有四王天的眷属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层的称为恒憍,住第二层的称为持鬘,住初层的称为坚手。七金山以及日轮、月轮的宫殿内,也有四王天的眷属止住。六欲天欲界)上面有色界四禅十六天,其上更有无色界四天
依上述三轮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构成的国土,称为一世界或一须弥世界。一千个须弥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由于有小中大的区别,所以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对于有情世间,而称为器世间。
在六趣中,地狱(奈落)在南阎浮洲下一千由旬至四万由旬间,有等活地狱至无间地狱的八热地狱。其眷属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位在各地狱的四门。又,八寒地狱亦在其附近,南阎浮洲以及东西二洲,也有孤地狱散布。一说地狱趣在大铁围山间。其次,饿鬼趣除居其本处南阎浮洲下五百由旬外,也散住于人天间。畜生趣以大海中为本处,而遍在诸趣中。阿修罗趣以须弥山麓与须弥海为本处,又遍在各处,以和忉利、四王二天战斗为事。人趣居四大洲及其眷属八洲,但南洲所属的遮末罗洲,是罗刹的住处。四王、憍利等六欲天,及色界、无色界都是天趣的住处。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须弥山
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二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环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八山之山名顺次为:由干陀(梵Yugandha^ra,巴Yugandhara)、伊沙陀(梵I^s!a^dhara,巴I^sadhara)、诃罗置(梵Khadiraka,巴Karavi^ka)、修腾娑(梵Sudars/ana,巴Sudassana)、阿沙干那(梵As/vakarn!a,巴Assakan!n!a)、毗那多(梵Vinataka,巴同)、尼民陀(梵Nimim!dhara,巴Nemindhara),铁围山(梵Cakrava^d!a,巴Cakkava^l!a)。七海之前六海名称,即随其所环绕之山而得名。第七山外有碱海,其外有铁围山。须弥四洲:弗婆提、瞿陀尼、阎浮提、郁单越,各位于碱海中之东西南北四方,吾等众生即居住于南面之阎浮提洲。然关于八大山之名称及顺次,于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大楼炭经卷五灾变品之记载,略有不同。

原型

播报
编辑
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须弥山,佛经亦作修迷楼。意为妙高。亦曰雪山。即今中国西藏自治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境内之喜马拉雅山。须、修之与喜,弥、迷之与马,楼之与拉,皆一声之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