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vt.quark.cn提供.
天堂的小孩
伊朗电影

伊朗电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中文名

天堂的小孩

外文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类型

剧情/喜剧

制片地区

伊朗

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

主演

阿墨尔·法勒克·哈申米尔,Amir Farrokh Hashemian

片长

89分钟

上映时间
1997年

基本资料

中文片名:天堂的小孩

英文片名:The Children of Heaven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主演: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Mohammad Amir Naji(饰演)Ali's Father

Amir Farrokh Hashemian(饰演)Ali

Bahare Seddiqi (饰演)Zahra

Nafise Jafar-Mohammadi(饰演)Roya

Fereshte Sarabandi (饰演)Ali's Mother

国家/地区: 伊朗

类型: 剧情 / 喜剧

片长:89分钟

分级: USA:PG

对白语言: 波斯语

剧情简介

小哈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 ,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哈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

后来,哈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哈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哈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哈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哈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影片视点

本片获得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天堂的小孩》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97年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幕后制作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是演员出身,在《手足情深》和《继父》之后,推出了这部引起世界关注的《天堂的小孩》。影片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它不仅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囊括了11项国际大奖,更取得了绝好的票房成绩。从剧情上讲,它非常简单,仅仅围绕着两个孩子对“一双鞋子”的渴望;从技术上讲,更缺乏可圈可点之处,除了哥哥赛跑一段用了慢镜以及旋转摇移等多种拍摄手法以渲染紧张气氛之外,平实的摄影风格贯穿始终。

之所以它让人难以忘怀,是作品中所弥漫的浓浓温情,孩子百折不挠的追求以及导演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忽略了略显粗糙的影像,从而被影片最核心的部分击中。结尾金鱼亲吻孩子双脚的画面,以其美感和创意备受推崇,可以想象,如果把它放在一部通篇华丽的影片中,湮没的命运不可避免,正是伊朗电影质朴内敛的底板,使它宛如神来之笔。

导演简介

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马基德·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最初工作于伊朗伊斯兰宣传局的艺术部门,后来非常幸运地得到伊朗著名导演慕森·马克马巴夫的赏识,参与其多部影片的演出,为自己日后的导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马基迪的电影处女作《手足情深》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其后的《继父》一片先后获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圣保罗影展、突尼斯影展等重要奖项。是伊朗第三代导演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马基德的电影处女作《手足情深》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其后的《继父》一片先后获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圣保罗影展、突尼斯影展等重要奖项。1998年的《天堂的小孩》成为首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影片,扩大了伊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马基德迅速成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1999年《天堂的颜色》继续《天堂的小孩》的辉煌,蝉联了蒙特里尔电影节上最佳电影奖。之后又推出了反映难民生活的《巴伦》等。一直痴迷于儿童电影的马基德·马基迪,首次转变题材,创作出反映难民生活的《巴伦》,显现出其作为一个优秀导演对各种题材的超常把握能力。

所获奖项

此片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参加了伦敦、纽约、香港等18个国家的国际电影节,获得了11项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影片之一。

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1998 年第11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故事片奖

1998 年第23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1999 年第11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最佳观众电影奖。

1999 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影片赏析

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这种氛围的成功营造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导演本人以儿童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阿里和妹妹萨拉的生活,摄影机仿佛只是暗处的一双眼睛,在偷偷窥视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一切自然如水。阿里和萨拉的语言,思维和行为都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同阿里和妹妹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也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同时,导演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他在片子里所关注的、所展现的是那些贫穷或者别的在善良的大人和孩子身上都夺不走的东西,是一种闪光的人性。

在片中,贫穷不是一种异常苦难的象征,影片并非为了展示这种贫瘠的苦难,而是为了让这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中人性的光辉更为熠熠闪光。在阿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阿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善良的尊重,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阿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阿里最深处的疼爱。

第二,影片对自身文化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美。伊朗是一个长久经历战火的国家,然而他们并没有在电影中辛酸地描述这些悲苦与创伤,伊斯兰教中那种对生活苦难隐忍对抗的顽强精神和伊朗民族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影片没有沉溺在感伤和悲观的论调中,而是执着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买一双鞋都可能给家里带来负担。但整个街区非常干净,人也很常干净。再看城市,高楼林立,树木丛生,小阿里跟着父亲出去干活赚钱,有钱人家一幢幢豪华的别墅,都充分说明伊朗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电影强烈对照出贫富间的天壤之别,但影片通过兄妹的童稚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贫困是一种不幸,但那些贫困的人们,却不曾因贫困而丢失善良、宽容和感恩以及相互之间的温情。

萨拉发现同校的小女孩穿着的就是她丢失的鞋子时,跟着她找到她家,并且告诉了阿里。当阿里带着萨拉来到那个小女孩家,看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瞎子。于是他们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萨拉奔跑着回来让阿里换鞋去上学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水沟,她追赶着捞鞋子,结果鞋子卡在她够不到的地方,她蹲在水沟边哭着,一位老爷爷过来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当诵经的声音回荡在清真寺的时候,阿里的父亲为真主的恩泽而失声啜泣。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伊朗人民的善良品质和对伊斯兰文化的虔诚信仰。

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和知足,阿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阿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和音乐作为底衬。阿里没有为缺少鞋子没有更多的钱而伤心抱怨,他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着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第三,影片的众多细节表现让这种温情的关怀深入人心。阿里把妹妹的鞋子不慎丢失了的当晚,电视广告中的鞋子让兄妹俩的心里是怎样的不是滋味;妹妹第一天穿哥哥的大球鞋出门时眼里分明有晶莹的泪花;阿里班里的同学邀他去足球比赛,他忍受着同学的异样眼光拒绝了,因为妹妹还要穿他的球鞋;妹妹课上考试,为了早点赶回去跟哥哥换鞋匆忙添好了答案早早交了卷子;爸爸负责帮教会准备糖,家里没糖了却也绝不自己食用它;妈妈虽然自己有病在身也不忘叫阿里送汤去关心隔壁卧病在床的邻居;夜晚的屋子里,爸爸和妈妈为生计发愁时,阿里睁着的那双大眼睛时多么惹人心疼;鞋子丢了之后,阿里对抱怨他,吵着要把事情告诉妈妈的妹妹说:“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诉他他也没钱给你买鞋,他得去借钱。我以为你会明白!”

兄妹俩在家里的地毯上写作业时,两个小孩子偷偷地在作业本上的交流。阿里因为成绩优秀所得的金笔送给妹妹作为小小的“贿赂”;两个小小的身影每次急急地在巷子****换鞋子;阿里和妹妹洗鞋,玩肥皂泡的那种顽皮而纯真的样子……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在记忆深处闪着温暖的火光。最后,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阿里和妹妹萨拉的两个小演员的出色表现。影片中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全无表演的痕迹。哥哥是个总有些忧郁神情的孩子,漆黑的眸子里除了天真灵动以外,好像还有一些小小的心思隐逸其间。妹妹是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美丽的大眼睛,快乐的时候会有极为纯真可爱的笑容。

就算被主任惩罚不许上学,阿里也不说出他迟到的真正原因,就算得了冠军也不会高兴,而对着照相机流泪。小孩子是最倔强的,也是独立的,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大事情,有自己哭和笑的原因。萨拉哭的时候很安静,咬着嘴唇,两行泪往下流;阿里哭的时候眉毛会弯下来,大眼睛里水汪汪的,有孩子特有的委屈和恐惧。这样的哭一点都不煽情,但却让人深受感染。他们一起洗鞋吹泡泡的时候在笑,阿里把老师奖的笔送给妹妹时,萨拉从生气到微笑的表情真的像个天使,纯净得没有一点杂质。

导演马吉迪说:“文化比政治更重要,希望电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疑虑和误解,改变他人对伊朗的想法。”我想,《天堂的小孩》已经让导演实现了这个愿望。生活常常是痛苦的,它会让我们的脚上磨出好多血泡。可是当你把脚伸进池塘,金鱼会游过来,在你的脚边摆动它们美丽的金色尾巴,吐着透明晶亮的气泡……电影的结尾,我看清爸爸往自行车上塞了一双新鞋。是的,今天我完完全全地相信了这个来自伊朗的童话,相信我的金鱼,我的美好,都会向我游过来。在我们的一生里,能有几次生活在这样的感动中?又能几次遇到几位阿里和萨拉这样带给我们震撼的人?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评论

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情况下,这部电影都被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看待,这是一种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是这种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

一双丢失的小鞋子,引出一段动人的兄妹情。《天堂的小孩》对儿童心理的细微把握,他们的秘密,焦虑、友情与亲情在这部小成本电影中展露无疑。马吉迪的这部电影聚焦不被人注意的儿童世界,展现了伊朗中下阶层的社会生活。动人的情感宛若脉脉清泉。《天堂的小孩》中两位小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但表演却极为真挚。影片非常注意细节刻划,如对丢鞋、换鞋等细节的反复渲染,在节奏把握上也颇见功力,特别是最后段落的长跑比赛,虽然只是一场儿童比赛,但拍得却惊心动魄。让所有认同了小兄妹的观众暗暗捏了一把汗。

本词条是多义词
共 2 个义项
伊朗电影
侯文咏作品
目录
01
摘要
02
基本信息
03
基本资料
04
剧情简介
05
影片视点
06
幕后制作
07
导演简介
08
所获奖项
09
影片赏析
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