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于1982年,前身为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1]
战略院主要从事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发挥支撑作用。[1][27]
根据2024年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内设研究部门9个,委托管理全国性社团组织2个[7];有顾问11名、二级研究员2名、研究员33名、副研究员25名、助理研究员5名。[8-11]
中文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外文名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成立时间
1982年
机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19整祖82年1陵采拒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府和店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07年12月,经中编办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挂牌邀射辨成立。
2017年,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催乃臭整位。
2020年,成戒棵为国家高端智库建泪匙设试点单位嘱浆浆。[1][6][15-16]

科研条件

播报
编辑

人员编制

根据2024年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有顾问11名、二级研究员2名、研究员33名、副研究员25名、助理研究员5名。[8-11]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孙福全[13]、刘冬梅[14]

科研部门

根据2024年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下设研究部门9个,管理部门3个,委托管理全国性社团组织2个,设有10个国际合作交流平台(1个中心、9个平台)。[1][7][19]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和技术战略研究与培训中心
国际合作平台: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中德创新政策平台、中国—经合组织科技创新与合作联络办公室、中日韩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合作平台、中美科技创新民间对话平台、中国—东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阿(根廷)创新与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中韩科技创新论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智库网络
委托管理社团: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
院属研究所:总体研究所、科技创新理论研究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发展研究所、科技治理与人才研究所、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国际科技关系研究所、科技发展智能决策研究所[7]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
2010年,为建立开放、集成战略研究平台,战略研究院举办了“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联席会议邀请全国科技管理者、战略研究人员等,解读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分享战略研究成果与各地发展经验。该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
中国科技论坛会议
2005年创立。每届中国科技论坛会议都邀请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学者探讨科技创新理论、方法,商讨提高科技研究领域学术水平。该论坛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
浦江创新论坛
战略研究院作为浦江创新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负责每年论坛主题策划工作。同时承办政策分论坛及文化分论坛。
浙江青山湖科技创新论坛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以创客为代表的“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2013年开始,战略研究院与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浙江青山湖科技创新论坛,该论坛每年举办一次。[18]
  • 国际交流
中德创新政策平台
2011年,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德国教育研究部国务秘书格奥尔格·许特在北京共同为中德创新政策平台揭牌。中德创新政策平台为两国在创新领域交流对话的长效机制。在中德创新会议基础上,平台吸引了更广泛的政府部门、企业及研究机构参与其中,为两国创新体系、创新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支撑。中德两国政产学研各界百余名代表围绕产业创新、产学研合作、投资与国际研发合作、创新与未来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美科技创新民间对话
自2012年起,该院与加州大学共同主办了三轮中美科技创新民间对话。中美两国学者、官员、企业家代表出席,围绕政府机构在科技投入及协调多部门项目上的功能与作用、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与方法、政府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与绩效管理以及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四个方面的专题深入交流。2017年,作为首届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的配套活动,该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华盛顿共同举办“中美创新驱动发展论坛”,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日韩科技政策研讨会
中日韩科技政策研讨会是中日韩三国在科技政策领域交流的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CASTED)与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CASISD)、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以及韩国科技政策研究所(STEPI)形成三国五方轮值机制,每年举办科技政策研讨会,逐步深化在科技与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欧创新对话
自2015年中欧创新对话启动以来,双方共同交流中欧最新科技创新政策,分享中欧创新合作的良好实践,围绕科技创新形势、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合作框架条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旗舰合作计划等议题。该院作为科技部代表团组成单位参与会议。
中韩科技论坛
为推进中韩科技合作,深化两国科技人员及政策制定者的交流,在2005年7月举办的第八届中韩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上,两国政府决定将已有的专家论坛提升为定期举办的政府间论坛,由中国科技部与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联合主办中韩科技创新论坛。第六届中韩科技论坛主题为“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分为科技创新政策、纳米、生物、信息与通信技术4个分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与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韩中科学技术合作中心共同承办。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智库网络
2020年10月,在战略院的倡议下,埃及科学技术研究院、泰国中国东亚研究院、巴基斯坦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商学院、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泰国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首批智库单位共同构筑合作网络并签署备忘录,倡议发起单位战略院胡志坚院长和网络成员单位代表在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上共同宣布“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智库合作网络正式启动。[19]

科研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果

  •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依托,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根据《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的总体部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每年发布《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选取12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科技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2]
  •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为了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2006年起开展了国家创新指数的研究工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是该系列报告的第12期。报告借鉴中国国内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国家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选取全球40个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其R&D经费投入之和占全球总量95%以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杆分析法测算国家创新指数,所用数据均来自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数据库和出版物,具有国际可比性和权威性。根据《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的部署要求,《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是国家层面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3]
  •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于2016年首次发布。报告旨在全面监测和评价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做出清晰的判断,为科技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为该系列报告的第5期。报告从4个维度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一是基于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分析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基本特征。二是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评价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基于国际可比数据,对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四是构建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横向比较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创新能力。[24]
  • 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记分卡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立足国际视野,与科睿唯安携手打造《2020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记分卡》(中英文版)。该报告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合作网络,挖掘各国科技创新潜力,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为增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支撑。报告以文献计量学、专利分析等方法为支撑,以图表展示、指标呈现、网络分析为主要形式,从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企业创新4个方面,系统分析2014—2018年间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合作网络,并通过国别概览,呈现各国科技创新特点。[25]
  •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为了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2006年起开展了国家创新指数的研究工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1》是该系列报告的第11期。报告借鉴中国国内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国家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选取全球40个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其R&D经费投入之和占全球总量95%以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杆分析法测算国家创新指数,所用数据均来自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数据库和出版物,具有国际可比性和权威性。根据《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的部署要求,《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是国家层面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报告以指数评价、指标分析等方法为支撑,以图表展示、指标呈现、国际比较为主要形式开展研究,报告2021内容主要包括:全球创新格局概览、从主要指标看世界、从创新指数看中国、国别分析4个方面,全面反映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特点,系统分析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在世界的位置、创新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优势和短板。[26]

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论坛》1985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是有关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管理和学术研究人员发行。一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
  • 科技中国
《科技中国》原名《中国科技画报》,创刊于1996年,2002年更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国家科技部主管的重要刊物。杂志立足市场需求,面向科技界、企业界、金融界、科学家、企业家,用报道记录科技在中国创新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21]

人才培养

播报
编辑
200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2017年12月,经全国博管会批准获得独立招收资格。2020年,获评国家级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
根据2024年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有访问学者4名。[12]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标识为英文缩写“CASTED”以及相对应的横线图形变体构成,同时经授权使用国家高端智库标识,以图形化方式向公众和社会传达国家高端智库形象、意涵和特征,是国家高端智库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29]
国家高端智库标识整体构图采用圆形徽章的样式,主色调为象征智慧、相对深沉的蓝色,意在彰显国家高端智库的思想性和权威性,突出智库研究的理性、客观、冷静,使得标识具有整体感和庄重感。标识核心图案为“国家高端智库”英文名称CHINA TOP THINK TANKS首字母缩写“CTTT”巧妙变化构成的钥匙造型。寓意开启智慧之门,契合国家高端智库咨政启民的职责和使命,体现国家高端智库坚持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宗旨和定位,为国家发展贡献思想智慧、提供智力支撑。钥匙造型的背景是由经纬线勾勒出的地球,表明国家高端智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宽广世界眼光。核心图案外围上方、下方分别以中文、英文字样标明“国家高端智库”,提高标识在国内和国际场合的辨识度。[28]
形象标识

精神文化

宗旨:胸怀家国、开思咨政、守正创新、同德行远。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决策需求和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开展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战略问题研究;坚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科技创新事业的方针,努力建设成为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宏观决策和管理、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愿景: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与理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预测和监测等领域开展研究,积极拓展中国国内外科技创新理论、战略、政策交流与合作,力争建成高质量服务于党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决策的专业性、战略性、前瞻性、国际化高端智库。[4]

领导关怀

根据2024年2月研究院官网数据,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分别于2011年、2008年、2016年莅临考察并讲话。[5]
小平同志题词[5]

领导信息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冬梅
院长
张旭
纪委书记兼党委副书记
张丽
副院长
郭戎
院务委员
邵学清、王书华
参考资料[2]

历任领导

时间
职务
姓名
1982—1985年
主任
1985年—1990年
主任
胡平
1990年—1993年
主任
1994年—1996年
主任
1996年—1999年
主任
叶丹
1999年—2007年
主任
王元
2007年
院长
2007年—2014年
院长
2007年—2014年
常务副院长
王元
2007年—2009年
党委书记
2009年—2014年
党委书记
2014年—2022年
院长
胡志坚
2014年—2017年
党委书记
2019年—2021年
党委书记
参考资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