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噶举派

[gá jǔ pài]
播报上传视频
藏传佛教的宗派之一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教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佛语传承或教授传承。“噶举”一词还可以表示“口传”的意思,特别是噶举派注重对密法的实际修炼,而对密法的修行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噶举派”命名的因素和由来。由于这一派的祖师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人修法时都着白布僧群,因此有白教的称呼。
中文名
噶举派
所属宗教
藏传佛教
创始人
玛尔巴译师
俗    称
白教
创立时间
11世纪
藏    名
བཀའ་བརྒྱུད

历史发展

播报
编辑
噶举派形成于西藏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塔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但其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上一致,没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均源于玛尔巴。从总体上讲,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塔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了而塔波噶举则兴旺发达,最后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波南觉(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1012-1197)。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泊尔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法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后来琼波南觉在后藏香巴发展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尔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塔波噶举。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尔巴噶举均相同。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灌顶教敕。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等级大小之别。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关于果,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即可出现深道,达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已得六法究竟之果也。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宗派中分支最多的重要宗派,拥有众多的寺院和僧侣。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噶举派的寺院是随着该宗派的形成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具体时间在西藏佛教“后弘期”内由塔波拉杰于1121年创建岗布寺为开端。之后,随着噶举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由于噶举派内部的分支派别不断产生,致使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诸如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均有数量不等的噶举派寺院。从数量上排在格鲁派和宁玛派之后而居第三位。从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噶举派寺院多数在于西藏自治区境内,有两百多座寺院。其次青海省的玉树等地有上百座寺院,四川省几十座寺院,云南省也有几座寺院。

两大流派

播报
编辑
噶举派的两大流派为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塔波拉杰(1079-1153)是塔波噶举的创始人。“塔波”一词是西藏南部的一地名,也是塔波拉杰在宗教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地方;而“拉杰”一词则是医生的尊称,因为塔波拉杰青年时代行医,并小有名气。人们就喜欢称其为塔波医生或塔波拉杰,久而久之,这一名称则变为他的尊号。塔波拉杰名称很多,如本名叫尼瓦·贡噶,又称索南仁青,后来常住岗波寺传法,又名岗波巴。塔波拉杰在二十六岁那年出家受戒,成为一名正式僧人。他先在来自玛域的堪布罗丹等高僧前学习胜乐金刚密法以及毗奈耶(律藏)等佛法;后去彭域师从嘉宇瓦等大师,系统地学习阿底峡大师的教法传承即噶当派教法,在教法理论上取得重大成就。此时他深感坐禅修炼的重要性,并借助父母的资助,在一个叫萨尔卡寺的附近,建造了一座简易小禅房,开始闭关修行。塔波拉杰在三十二岁时才听到米拉日巴大师的德誉,由此即生起诚挚的敬仰之心,遂前往西藏的西部去拜见米拉日巴大师,途中还拜访以前的噶当派诸师,他们还告诫塔波拉杰千万不要舍弃噶当派教法。当米拉日巴大师见到塔波拉杰时,遂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秘诀传授给他。米拉日巴大师开始授以金刚亥母灌顶,塔波拉杰依法修习,得到证验,接着再传授拙火定法,等等。塔波拉杰仅用十三个月的时间,就把米拉日巴大师传授的所有深奥密法完全融会贯通。然后,塔波拉杰遵照米拉日巴大师的教诲安排,返回前藏静修,三年后又依照米拉日巴上师的嘱托,遍往西藏各深山峡谷的静修处专心修炼,不与常人来往。从而对米拉日巴传授的教法产生信心,开始走向创立达波噶举的神圣之路。塔波拉杰于1121年在达拉岗波(今达波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创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岗波寺。塔波拉杰就以岗波寺为据点,传授自己掌握和感受的教法,并培养众多弟子,从而创立了塔波噶举,岗波寺成为该派的祖寺。特别是塔波拉杰结合噶当派的道次第法和米拉日巴的大手印教授而撰写的《道次第解脱道庄严论》,成为塔波噶举的必修课,所以后世学者讲塔波噶举时,都融合着噶当派和噶举教法,这可称得上是塔波噶举的一大特色。
塔波拉杰在岗波寺主持宗教事务长达三十年左右,于1150年将寺院主持职位让给自己的侄子贡巴·次成宁波(1116-1169),此人也是塔波拉杰所创立的塔波噶举的主要继承者。由于塔波拉杰家族的后人都依附于岗波寺居住生活,所以岗波寺的寺主一直由这一家族的后裔继承。岗波寺曾因塔波拉杰而闻名一时,但后来一直没能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型寺院。总之,塔波拉杰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建造岗波寺和创立塔波噶举,而在于他培养了四位著名的弟子。这四名大弟子分别在前后藏等地建寺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塔波噶举四大支系,从此塔波噶举或噶举派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戎噶举和蔡巴噶举。香巴噶举的创立者为琼波南觉,他生于1085年,从十岁开始就学习藏文和梵文;十三岁时跟一位雍仲苯教大师学习苯教,后来改修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当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宗教知识后,琼波南觉就携带了不少黄金去尼泊尔进修梵文,同时学习密法。后又数次赴印度依从弥勒巴等著名大师,并求得当时在印度流行的许多密宗法门。学成返回西藏后,琼波南觉在噶当派高僧朗日唐巴(1052-1123)座下正式出家受比丘戒。之后,琼波南觉在前藏的彭域地方(拉萨以北)建寺立庙,又到后藏的香地去传授自己掌握的教法,在三年期间建立了许多寺院。因此,香地成为琼波南觉的传法基地或中心,而且他所传授的教法在这一地区形成一定的势力,故称其为香巴噶举。据称琼波南觉曾七次赴印度求法,这说明他所传授的教法不是从玛尔巴师徒那里学到的,而是从印度直接求得的,因而该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教法内容及其实践仪轨方面,又与玛尔巴等大师传承下来的正统噶举派极为相近。所以,香巴噶举被列入庞杂的噶举教法范畴。

教派传承

播报
编辑
帝洛巴(988-1069)追溯噶举传承,被尊为印度噶举传承的创始者。帝洛巴从禅观中直接得到金刚持及许多本尊的授记,在未证得大成就之前,他以榨芝麻及零工为生,也因此而得名。帝洛巴的继承者是那洛巴大学者(1016-1100),他是印度最重要的大成就者之一。那洛巴将“六瑜伽”及“大手印”传给了他的大弟子玛尔巴(1012-1096),而后者成为噶举派在西藏的第一位导师。为求对教义的理解,玛尔巴到曼卡尔区的沐估隆镇跟随卓弥译师(994-1078)学习梵文,但后来因为学费太昂贵而离开,并决定到印度。据文献记载在他三游印度之中,接收了那洛巴及其他禅修者完整的“大手印”教义,之后玛尔巴、卓弥译师在复兴藏传佛教运动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噶举传承称为“玛尔巴噶举”,取自玛尔巴的名字。另一噶举传承则是西藏中部“香”地发起的,其创始人为琼波南觉(1002-1096),他是那洛巴及那洛巴妹妹尼估玛的弟子。这一派系称为“香巴噶举”,乃取自发源地为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派是噶举传承最早创立的派别。玛尔巴主要的弟子米拉日巴(1052-1135)是一位著名的“西藏瑜伽士”。米拉日巴在接收其上师严厉的教导下,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至今仍是无数修行者的借鉴,而他即兴所作的道歌《米拉日巴一万偈》更是许多读者自我鼓励及激励的源泉。米拉日巴有许多弟子,其中特别杰出的有两位,他们是惹琼巴(1083-1161)及冈波巴(1079-1153)。这两位大师开创了噶举派完整的体制,其中冈波巴创立了“塔波噶举”。冈波巴是塔波区人氏(派别之名即是源自于此),是一位著名的医生,所以也被称为“塔波拉杰”意即“来自塔波的医生”,而他的全名是“塔波达沃雄努”。冈波巴也是《解脱庄严宝缦》的作者,其噶举传承兴起于藏区中最有作为的人物。帝洛巴、那洛巴、玛尔巴、米拉日巴及冈波巴在噶举传承中被尊为“五祖”。
噶举传承的“四大派”是由冈波巴的四大弟子所创立,包括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然而塔波噶举却保存着自承的方丈系统而自成一派,这与其他十二派是有所不同的。噶举传承的“八小派”是由帕莫竹巴(1100-1170)的主要弟子所创立,包括直贡噶举、达隆噶举、竹巴噶举、雅桑噶举、措普噶举、修赛噶举、叶巴噶举和玛仓噶举。帕莫竹巴在西藏推翻了萨迦政权,他也跟随了贡噶宁波(1092-1158)参学了十二年并获得萨迦派“道果”的教义。帕莫竹巴对十二支派的影响在于他将“道果”教义融入噶举派“丹雅卓”的教义内。噶玛拔希(1204-1283)生于康区金沙江流域佛教盛行的细离察多地方。幼时名为“却真”,跟从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扎巴学习读写和经典等。11岁时受沙弥戒,起名“却吉喇嘛”(意为佛法上师),被认定为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的化身,迎到楚布寺接受十年培养,得大成就。1247年任楚布寺法座,成为噶玛噶举派的领袖。1256年奉诏赴和林,元宪宗赏赐金边黑色僧帽一顶及金印一颗,其法嗣传被称为“黑帽系”。噶玛拔希圆寂后开始转世制度,开藏传佛教乘愿“转世”的先河。此办法后被各派广泛袭用,并不断完善,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噶玛拔希的转世让迥多吉(1284-1339)为藏传佛教的第一位转世活佛,那顶金边黑色僧帽就成为以楚布寺为根本道场的这个转世系统的传承珍宝,楚布寺成为创立藏传佛教转世制度的第一座寺庙。至今为止的八百多年中,传世十七代,是藏传佛教一个影响很大的教派。1992年9月27日,第十七世噶玛巴伍金卓堆·赤列多杰的坐床典礼在楚布寺隆重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一位有影响的大活佛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