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利根川

日本境内河流
利根川(英语:Tone River;日语:とねがわ),长约332公里,流域面积16,840平方公里,是日本国内第二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信浓川。别名“坂东太郎”,坂东是关东的旧名,而太郎则是长子的意思。亦被称为日本三大河流之一。
中文名
利根川
外文名
英语:Tone River;日语:とねがわ
地理位置
日本
著名景点
利根川

河流简介

播报
编辑
利根川
利根川,日语作Tone才旬戒订挨愉采宙希-ga龙才纸wa。
迁讲日本本州岛关东地方河流。源于三国山脉的丹后山附近。从北向南流,然后转向东南,经关东平原充归厚,在千叶县铫子市附近注入太平洋。长322公里,支流285条,流量295立方米/秒。蕴藏水力261.6万千瓦 (1982),已开发47%。流域面积16,840平方道洪弃谜公里,灌溉面积19.7万公顷,皆居全国首位。上游河窄流急,多峡谷和阶地。流入关东平原后水流较缓。下游分出右利根川、江户川主应注入东京湾。上游建有水电站,中下游两岸为肥沃平原。有灌溉、都市用水、航运、水产之利。河流常改道泛滥,已进行人工整治。沿岸河港是本流域物资集散地。

水利设施

播报
编辑
日本本州关东平原主要河流。源出关东地区西北部。流向东南,至千叶县铫子市注入太平洋,全长320公里(200哩)。该河治理水平在国内最高。全段筑有河堤。以前流向经常改变,1654年由注入东京湾改为注入太平洋。干、支流均通行小船,曾为关东平原主要运输网,促进许多港口城镇的兴起。1950年后上游建立发电站水坝,拦成水库向京滨工业区供水。

河流历史

播报
编辑
这条河曾一度以它不受控制的洪水而出名,每当洪水爆发的时候它都会改变河道。因此很难描绘这条河的古河道。
利根川最初的入海口位于东京湾,它的支流例如渡良濑川和鬼怒川都有独立的河道网。为了河流运输以及控制洪水,在17世纪关东地区开始变为日本的行政中心时,这条河流进行了一次大改造。现时河道大致上确定于明治时期。它那广阔的分水岭大部分是人造的

地理流域

播报
编辑
利根川入海口
利根川的主流发源于在群马县和新潟县县境的大水上山。在千叶县铫子市和茨城县神栖市之间注入太平洋。主流全长约322公里,流域面积达16,840平方公里。流域为群马县、栃木县、长野县、埼玉县、东京都、茨城县千叶县的一都六县,占关东平原的大部分。[1]

水系构成

播报
编辑
利根川水系的组成,极具特色。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南北狭长、脊梁山脉纵贯之势。山地与海岸间距离极短,致使河流从其源头山地流出后,仅经极短距离即注入海中,形成了河流短小的特点,因此利根川水系的大小支流虽说有280余条之多,但绝大多数仅为山溪小河,长度多不足20公里,流域面积多不超过200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片品川、吾妻川、乌川、渡奈良川、江户川、鬼怒川、小贝川和常陆利根川等8条。
利根川现在的河川体系是经过江户时代幕府所进行的大规模河道整治工程才形成的。江户幕府以前,利根川河道多变,每逢发生洪水都会使川流改道,故当时利根川的流路和流域均与今日大相径庭。例如,其上游段的干流本来为广濑川,但大约在16世纪中叶(1532~1554年)发生了洪水,出现干流夺道,才改道至现今的位置。另外,从川俣以下到河口的河道形势也变化很大。未经大规模整治以前,是沿古利根川和古墨田川的河槽南流,沿途吸纳荒川、入间川,到隅田以下河段称为"隅田川",然后注入东京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铫子注入太平洋。

支流湖泊

播报
编辑
支流
楢俣川、赤谷川、片品川、吾妻川、乌川、渡良濑川、鬼怒川、小贝川、常陆利根川
分流
旧江户川
湖沼
榛名湖、中禅寺湖、牛久沼、印幡沼、手贺沼、霞浦

流域特点

播报
编辑

地貌

利根川流域位于日本关东平原,地形上总体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四大要素构成。其北部是连绵不断的多贺山脉和八沟鹫子山脉,西部是逶迤起伏的足尾山地和关东山地,利根川的水源地带就在此山地北部的丛山峻岭之中。流域的南部是大片的丘陵地带,统称为"房总半岛",而其东端则为铫子海峡区。
利根川流域北部的山地和东部的丘陵地带,其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层构成,成份为砂岩、粘板岩和石灰岩等的固结堆积物,固结度很高。日光白根山、赤城山、榛名山和浅间山等火山地区的地层则主要为新第三世洪积层,局部也有冲积层分布。火山山脚下的原野上,最表层常为厚厚的关东壤土层。

气候水文

按日本的气候分类,利根川流域的气候属于典型的"表日本型"气候,总的来看较为湿润温暖,但北部山区和南部太平洋沿岸相差很大,前者趋于干燥寒冷,后者显得潮湿暖热。全流域年降水量在1200~2000mm之间,平均约为1500mm,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来说降雨量是夏多冬少,但在东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在6月份的梅雨季节和9~10月份台风期降水量最大,而西北方的日本海沿岸的降水多为降雪,所以冬季也会出现大的降水。

洪水灾害

利根川洪水主要是由台风暴雨引起的,一般发生在每年的6~9月间。由于流域面积小,故一次暴雨即可造成波及全流域的洪水,且流量大,水位高,来势迅猛,导致堤防溃决,泛滥成灾。据历史资料统计,1596~1950年间,洪水成灾年份达90年,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利根川1947年八斗岛站。实测最大洪水流量为17000立方米/秒,1986年的洪灾损失达1000亿日元。

河流利用

播报
编辑
水资源开发规划及现状
利根川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早期主要是用于农业方面,从明治时代开始到昭和年代之初,逐渐发展到城市供水和发电。二战以后,随着战后复兴重建的进展,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开发,先后在干支流上兴建了一批防洪、灌溉和发电用的水库和电站,如五十里坝、相俣坝、川俣坝和三濑坝等。1955年之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利根川流域所在的首都圈及其附近地区各种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集中,迫切需要提高供水水平。在此背景下,日本国于1961年制定了"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2年4月利根川水系即被指定为"水资源开发水系",即"需要紧急实施广泛的水利用措施的河川水系"。
最早出台的"利根川水系资源开发基本规划"提出于1962年,其后,先后在1970年和1976年进行过两次全面修订,其间还有过多次局部修正。1976年制订的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其规划目标为1985年,而且是与荒川水系相结合而制订的。
根据上述开发规划,到1988年初,利根川水系和荒川水系共建成水资源开发设施9个,分水泄洪设施4个,确保了约88立方米/s的新增供水量,对保证首都圈的水资源供给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以利根川和荒川为水源的广大地区,需水量不断增长,同时又不断发生干旱水荒,故仅靠1976年规划的项目已无法满足用水需要,必须尽快改变。因此,经过数年调查预测和研究,于1988年2月决定了新的利根川水系和荒川水系开发基本规划。该规划范围涉及茨城、枥木、埼玉、群马、千叶、东京和神奈川等六县一市的广大地区,规划目标年份为1986~2000年。
利根川干支流的农业用水主要用于灌溉,据统计目前灌溉面积为25万平方米,取水工程4600个,水利权量达1320立方米/秒。取水方法是栗桥以上多为自流式,栗桥以下则多为扬水式。
到1980年,利根川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11座,最大引用水量1882立方米/秒,正常引用水量722立方米/秒。 作为生活用水,目前利根川的日供水量约650万立方米,供水人口1200万。其中,人口集中的东京千叶埼玉县为主要供水区,日供水量约60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约92%。
在工业用水方面,已建成的工业供水工程的总供水能力为17.4立方米/秒;预计将兴建新的工业供水工程,供水能力为3.06立方米/秒。
水力发电
根川作为日本关东地区的电力基地,很早就开始了水能资源的开发。最早的水电站建于明治23年,站址在群马县的桐生町,装机容量仅50千瓦。
河川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
日本真正的河川环境保护始于1965年。其时,"新河川法"颁布实施,使河川的水环境管理有了法律依据。利根川水系的河川水环境保护则始于1975年以后,首先出台的其支流江户川的河川水环境管理规划。到1990年3月,涉及利根川全流域的"利根川水系河川环境管理基本规划"才由利根川的管理单位--建设省关东地方建设局会同流域内的茨城、杨木、群马、琦玉、千叶和东京都等各县市正式制订出来。作为河川环境管理基本规划,本应由水环境管理和河川空间管理环境两部分构成,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能够确定的只是河川空间环境管理规划。
"利根川水系河川空间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河川空间配置计划、重点地区整治计划、水与绿色互联计划,在空间区域的划分上,将全流域分为上游区、下游区、霞浦湖区和四个支流区。根据这些规划和计划,开展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坝库周边环境整治和河流净化工程、下水道整治工程、酸性水中和工程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利根川水系各河川自1958年8月开始设立水质监测站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到1992年,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站数量已达102个,其中建在有关坝库的测站有24个。另外,在干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等处,尚有191个作为环境标准测点的水质观测点。在八斗岛等处设有14个水质自动采样装置和监测装置。
利根川干流的水质污染在1971~1973年达到峰值,上游的群马大桥站有逐年改善的趋势,但下游的佐原站则呈平稳且稍微超过环境标准值的状态。对于支流来说,大约在1972~1973年达到峰值并逐年改善,但个别支流如鸟川、渡良濑川、江户川、绫濑川等,不能满足环境标准的要求。特别是绫濑川的手代桥站,污染指标是环境标准的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