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虎门镇

广东省东莞市辖镇
收藏
0
0
虎门镇,隶属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东岸,总面积178.5平方千米[16]。截至2022年10月,虎门镇辖31个社区[14]。2021年末,虎门镇常住人口83.8万人,户籍人口16.8万人[16]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太平改墟立镇,翌年又改称虎门市。1985年10月,太平和虎门合并成立虎门镇[19]截至2022年10月,虎门镇辖31个社区、1个生活区[14]
2021年,虎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7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1.8%;第二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344.19亿元,增长4.8%。三大产业比例为0.3:51.9:47.8[20]
中文名
虎门镇
别    名
太平
行政区划代码
441900121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
地理位置
东莞市西南部
面    积
178.5 km²[4]
下辖地区
31个社区、1个生活区[14]
政府驻地
则徐社区
电话区号
0769
邮政编码
5239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约 83.80 万[16](2021年常住人口)
车牌代码
粤S
地区生产总值
720.14 亿元[20](2021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虎门属南海郡番禺县。二世元年(前209年),虎门属南越国。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虎门从东莞属南海郡。东汉顺帝时,一度从东莞属增城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虎门属南海郡东官(莞)郡宝安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从东莞属广州。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其后,虎门一直隶属于东莞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东莞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增城县。开宝七年,恢复设置东莞县,虎门仍属之。大观元年(1107年),又随东莞县属广州府。宋代于县下设乡,今虎门所辖区域属归城乡。
元代设广州总管府,虎门从东莞县纸尝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今虎门辖区域分别隶属于东渗战担柜莞县归城乡第七都、第八都、第九都。洪武三年(1370年),今虎门属东莞县缺口司。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虎门仍为缺口司所辖。
民国初期,虎门辖区域分属东莞县第八区、第五区、第三区。民国十三年(1924年),太平改墟立镇,翌年又改称虎门市。随后,虎门所属区改称十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虎门,民国政权瘫痪。抗日战争胜利后,虎门属东莞县第五区。
1949年10月,虎门解放,所属地域中的壳备犁太平设置为东莞县辖市,其他地域则隶属东莞县第六区。
1950年5月少跨炼,太平市改设为太平镇,直属东莞县。
1953年年初,虎门区域分属太平镇和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1955年9月,第十区改称为虎门区。
1957年3月,虎门区域分属太平镇和虎门、北栅、沙头3个大乡。
1958年,虎门、北栅、沙头3个大乡及太平镇合并成立虎门人民公社。
1959年,太平镇由虎门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镇人民公社。8月28日,沙头从虎门分出,独立设置成立长安人民公社。8月,设立太平渔业人民公社。10月,太平渔业人民公社归入东莞县渔业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长安人民公社再并入虎门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复从虎门人民公社分端战促出。
1963年夏,重组太平渔业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阿夜墓莞城、石龙、太平3个渔业人洪舟民公社合并,成立新湾渔业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镇人民公社改设为太平镇。
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虎门和新湾人民公社分别成立区公所。
1985年10月,太平和虎门合并成立虎门镇。
1986年11月8日,撤销新湾区,设立新湾镇。
1998年7月8日,新湾镇撤销,其所属10个管理区和新湾居委会划归虎门镇。此后,虎门镇一直属东莞市管辖[19]牛雄。
虎门镇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截至2022年10月,虎门镇辖31个社区、1个生活区[14],镇人民政府驻则徐社区境内,办公地址为虎门大道38号。
序号
名称
类型
属性
1
东方社区
社区
主城区
2
则徐社区
社区
主城区
3
虎门寨社区
社区
主城区
4
树田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5
怀德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6
居歧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7
村头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8
陈村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9
黄村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0
大宁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1
北栅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2
龙眼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3
赤岗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4
博涌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5
新联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6
白沙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7
镇口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8
金洲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19
小捷滘社区
社区
主城区
20
南栅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1
东风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2
宴岗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3
路东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4
沙角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5
九门寨社区
社区
主城区
26
南面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7
北面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8
武山沙社区
社区
城乡结合区
29
新湾社区
社区
主城区
30
民泰社区
社区
主城区
31
沙角电厂社区
社区
特殊区域
32
大岭山生活区
村级行政区
城乡结合区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虎门镇,位于东莞市滨海湾片区,珠江口东岸,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点,与南沙自贸区经虎门大桥一桥相连,是东莞市唯一集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高速公路与粤港航线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15],东与长安镇大岭山镇相邻,北与沙田镇接壤,西、南毗连珠江,总面积178.5平方千米[16]
虎门镇

地质

据城建部门钻探资料显示,虎门镇中心区内地层结构大致可分五层:一是淤泥软土层,一般分布在地表下0—12米处;二是黄土层(沙质黏土或黏质砂土),一般分布于地表下0—24米处;三是细砂层,一般分布于地表下10米处,厚度在0.3—0.8米之间;四是强风化层(大粒鹅卵石和粗砂),一般分布在地表24米以下;五是花岗岩层,一般分布在地表100米以下。虎门镇属域地下岩层埋置较深,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自清代以来,虽先后发生过十几次有感地震,但未见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5]

地形地貌

虎门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远古时是大海的组成部分,镇内之岗峦其时或为岛屿。古东江于此入海,虎门镇大人山脉南伸,散列阻挡,江河运滞物回环沉积,加之南海一日两回型潮汐的作用,日积月累,淤积成陆。
据《东莞市志》记载:“东莞无明显山脉。境内之山多出自梅州地区的梅县与兴宁县北的大望山,西入紫金,东条南入惠阳县境,再入东莞境内,分东、中、西三条。”虎门地处东莞西南部,镇境之山,属西条分脉。西条主峰莲花山,高509.7米,山分两支,西行之支为黄帐山,南北接横龙山,折北乃大岭山。黄帐山别出一支西南行,至镇东境为花灯盏诸山,该山偏东南下松岗山,偏西南下烟墩山、马尾山,至长安镇界。虎门之山,层峦历落,幽深峻拔者均集中分布于镇境东北部。
镇境中部山丘,有的成群排列,有的零散分布,但高者不超过百米,低者只有二三十米。以山地高程计,虎门镇东北境内山峦主峰为大岭山,高程535米;西境阿娘鞋岛(威远岛)主峰是老虎山,高程148米;南境沙角山高程64米;虎门镇中心区内的大人山高程103.06米,鹅公山高程46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虎门境内山地面貌改变较大:有些山地被全部挖平,如沙角村内的凤凰山;有些山部分被挖平用于修路建房,如则徐社区内的鹅公山、虎门寨社区内的纱帽丫山等;有些山开采山石后面目全非,如树田、怀德两村交界处的狮子山[5]

气候

  • 气温
虎门地处南亚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之南,属海洋性气候,多年年平均气温22.3℃ 。依照平均气温在22℃以上的时期为夏季,10℃以下的时期为冬季的时期为冬季的标准,虎门属夏长无冬地区。每年七八两月最热,多年平均气温超过28℃;1月最冷,多年平均气温为14.2℃。每年从4月开始,月平均气温在年平均线上上升,9月开始下降,至11月逐月低至年平均线。全年相对湿度80%。虎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38.2℃(出现在1994年7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4℃(出现在1967年1月17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虎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明显升高迹象。1959—1981年的23年间,虎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1.9℃;1982—2004年的23年间,虎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达22.6℃,较1959—1981年23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7℃[6]
虎门所处纬度较低,又濒临海洋,常受季风影响,四季温暖。其积温与全市平均值相近,年正积温为7850℃—818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多年平均始日为2月28日,终日为1月11日,初终日期间达317天,总积温约783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多年平均始日为2月22日,终日为12月24日,初终日期间为306天,总积温7185℃左右;以平均气温≤12℃及持续时间≥3天,作为烂秧指标,取80%保证率统计,晚稻安全齐穗期为10月8日,另加齐穗至成熟35天,则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是3月1日至11月12日,长达257天,可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6]
  • 日照
虎门属低纬度地区,“夏至”当日昼长约13小时,“冬至”当日昼长约10小时,白昼长短两季差异不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9.4小时,一年当中日照最短时期是2—4月,为94.1—102.8小时;7月日照时间最长,多年平均值是226.6 小时。虎门地区的日照和太阳辐射充足,但季节分布不均,大约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相似。水稻早造生长期(2月下旬至7月),日照时数约为800小时,太阳辐射约为58千卡/平方厘米。水稻晚造生长期日照时间达1100小时,太阳辐射也比早造多出8.4千卡/平方厘米[6]
  • 降水
虎门地区降水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为858.5毫米。一年当中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82%。其中又以6月降水量最大,多年平均值达299.6毫米,1981年6月高达909.1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2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4.9厘米。日雨量≥80毫米的暴雨降水,平均每年有2.9天,最多年份达5天。日雨量≥15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平均每年出现1次,最多年份为2次。1981年7月1日,日降雨量达367.8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雨量值是84.5毫米,为虎门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所仅见。虎门地区年降水呈“双峰型”分布。主峰一般出现在5月26日至6月15日,期间有大、暴雨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59年和1966年。次峰出现在8—9月,称为“白露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60年和1973年。“双峰”期间,常伴发洪涝灾害。东莞市水浸镇区往往发生在“龙舟水”盛发时期,但虎门位处江海交汇之地,退水快,较市内低洼埔田地区灾情为轻[6]
虎门地区濒临南海,终年受海风影响,冬无严霜,夏不酷热,常风均匀,风速不大,多年(1958—1986年)年平均风速1.9米/秒(2级),常风风力2—3级,4月至5月盛行西南风,其余各月多吹西北风。季节风(南、西南)最大风力可达6级,持续时间可达5—6天。历年最大风速35米/秒(12级),每年≥8级风的平均日数为1.9天。每年6月至10月受台风(包括热带低压)影响较多。多年平均每年侵袭和影响虎门的台风有3次,一年中7—8月受台风影响几率最高,占全年的64%,其中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下旬受台风影响的几率最高,占全年的53%。一年中初次台风影响虎门的时间最早是5月19日,平均出现于7月22日;一年中最迟影响虎门的台风出现在11月8日,平均终于9月9日。每年9月中旬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侵,虎门一带常受影响。时值农历“寒露”节令,故将此时出现的持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的天气过程称为“寒露风”。1959—2000年期间,东莞市(县)共有20年25次出现寒露风天气过程,其中轻度(3—5天)的有19次,中度(6—9天)的有5次,严重(10天以上)的有1次[6]
虎门镇属于东莞市西南沿海地区,雾日年平均为5—18天。雾日出现几率以每年的1—4月较高,7—8月较低,但全年任何月份都有可能出现雾日。虎门镇每次起雾延续时间往往达3—4小时。“雾起多池鱼”,雾日渔民一网常有5000公斤渔获;但大雾对航运不利,客、货船常因雾大而停航[6]

水文

珠江水系
虎门地处珠江口东岸,珠江水系流经境内汇流入海,太平水道环抱威远岛。全镇地势相对平坦,故河道规模都较小。镇内主要河流大部分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的地方。大沙河、怀大河等由北而下,将山区片的洪水排入东引河,再经东引河沿线配套的水闸排入大海。除珠江和太平水道外,虎门域内的河流主要分为东引河系、大沙河系、沙角德隆围河系、沙角河仔涌、路东红石涌等。东引河系主要包括东引运河虎门河段、龙眼新涌、官涌等河流。大沙河系主要包括大沙河、怀大河、大宁南涌、江门涌等河流。沙角德隆围河系主要包括德隆围涌、蚝坦涌、宁洲河、南栅环腰玉带河等河流[7]
另据《东莞水利志》(1990年版)的记载,虎门镇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属于东江水系的白坑水、芦花坑水和独流入海的马尾山水。自清末以后,特别是1956年以后,因人工修筑水库、河堤、水闸,开挖运河等原因,虎门境内河涌面貌变化较大。民国时期,虎门辖区内镇口、太平、广济墟、亭埗、怀德、北栅、沙角等地的河道还可供客货运输船只通航。1956年以后,因水库等蓄水工程陆续增加,不少河道水量渐减,泥沙不断淤积,逐渐丧失通航能力[7]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土地资源

  • 土地
截至2000年,虎门镇面积178.5平方千米(含水道25.2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53.23平方千米,折合面积22.99万亩(1平方千米=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9万亩,林业用地3.78万亩,建设用地6.92万亩,未利用地2.58万亩。[8]
  • 耕地
截至2000年,虎门全镇耕地总面积约6.82万亩,其中水田约6.05万亩,旱地有7676亩,水田中列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约有5.46万亩,易旱田有1910亩,易涝田有2743亩,“望天田”有1202亩。其后,工业、商业和城市建设等飞速发展,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加上农业用地转为林业用地等因素,虎门镇的耕地大幅减少,到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2.39万亩,水旱田1.9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831亩。[8]

水资源

虎门镇属于东莞市西南部沿海缺水区。多年(1964—2003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为858.5毫米。雨量分布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6月,俗称“龙舟水”;次峰出现在8月,俗称“白露水”。
虎门镇境内没有崇山峻岭集中汇流,河道规模小。镇内主要河流大部分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的地方。镇境北部、东北部和威远岛较易受旱。西南部沿海地带咸田用水量大,如遇干旱之年河流流量小,潮水倒灌,沿海地带农田因而缺乏淡水灌溉,人畜饮水困难。1966年建成南北面引淡工程,1970年建成东江引水工程后,引入东江水到虎门,虎门境内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难问题均得以解决。到1973年,虎门境内共建成蓄水工程34宗,总集雨面积41.55平方千米,总蓄水量1950.4万立方米。1999年2月,东莞市中西部供水工程建成,虎门镇的用水难题得以部分解决。据虎门港自来水公司测算,2000年,虎门全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34万立方米,而日需水量为40万立方米,日供需缺口达6万立方米。截至2000年,虎门镇未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故缺有关地下水的资料。[8]

矿产资源

截至2000年,虎门镇未进行矿产资源普查,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及储量等情况不明。虎门镇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黏土、河沙、花岗石等非金属矿,树田村狮子山有铁矿,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曾经开采过。[8]

人口

播报
编辑
根据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虎门镇常住人口为838144人[13]
2021年底,虎门镇常住人口83.8万人,户籍人口16.8万人[16]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17年,虎门镇地区生产总值56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5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9]
2019年,虎门镇实现生产总值648亿元,同比增长4.8%。社区集体两级总资产188.7亿元,增长17.4%;市场主体总量11.2万户,增长11.2%。[3]
2020年,虎门镇地区生产总值644.56亿元,各项税收总额88.1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4.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亿元、增长12.1%,进出口逆势增长14.1%,至2020年12月底,市场主体达10.9万户,其中企业4.5万户。[15]
2021年,虎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1.8%;第二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344.19亿元,增长4.8%。三大产业比例为0.3:51.9:47.8。[20]

第一产业

2021年,虎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72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种植业产值11995万元,增长0.9%,占总产值44.09%;林业产值252万元,增长40.2%,占总产值0.9%;渔业产值14864 万元,增长42.5%,占总产值54.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75亩,粮食产量360吨;水产品产量8027吨;蔬菜产量21278吨。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家。[20]

第二产业

2021年,虎门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按内外资分,内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7.57亿元,增长15.2%,占60.8%;外资工业增加值88.62亿元,增长17.4%,占39.2%。按重点产业分,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107.46亿元,增长18.7%,占47.5%;服装产业增加值33.25亿元,增长8.7%,占14.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6.9亿元,增长12.7%;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66.11亿元,增长9.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5.19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37.06亿元,增长26.6 %[20]

第三产业

2019年,虎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8亿元,增长9.4%;[3]
2021年,虎门镇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6.55亿元,同比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94亿元,增长13.1%。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07亿元,增长1.9%。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1.55亿元,增长13.9%;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99 亿元,增长14.3%。限额以上贸易业中,汽车类增长15.5%;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37.1%;金属材料类增长23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9 %;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20]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虎门镇在广州南沙自贸区和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的环抱之中,与广州南沙自贸区经虎门大桥一桥相连,是东莞市唯一集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高速公路与粤港航线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虎门地处世界级都市圈——大珠三角地区的中部,处于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交汇处,海陆空交通发达。虎门有6条轨道交通(京港高铁,深茂铁路与赣深高铁支线并线,穗莞深城轨,东莞地铁2号线,中虎龙城轨)经过并设立10个站场,有4条高速公路(广深、广深沿江、潮莞、莞佛)经过并设立6个出入口。在虎门,90分钟内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5大机场,60分钟内可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经京港高铁17分钟直达广州、深圳,38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经港澳客运码头直达香港、澳门,可以高速对接世界一流的陆海空交通体系,高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种类齐全的产业集群资源,可用三级城市的成本享用一级城市的功能。
水路:虎门港澳码头、宏业货柜码头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的沙角河仔港,通航广州、深圳、香港等华南地区诸港。
陆路:轨道交通:在虎门设站的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武广高铁延长线)顺利开通,穗莞深城际轨道、东莞轻轨R2线正在加快建设。
高速公路:广深珠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莞潮高速公路。
省道:256、358省道。[17-18]
虎门镇地理区位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2021年末,虎门镇共有幼儿园104所,比上年增加3所。其中,镇办2所,社区集体办17所,驻军部队办1所,民办园84所。共有省、市一级幼儿园45所。全镇共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580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虎门镇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镇有初中12所, 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初中在校学生共15019 人,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毕业生升学率为99.08%。全镇高中阶段学校有5所,在校学生11891人。其中市直属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727人;民办高中1所,在校生1563人;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高中阶段学生1063人。中职类学校2所。其中市直属学校1所,在校学生3536人;民办中职学校1所,在校学生3002人。东莞市户籍初中毕业生1515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4074人。东莞市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20]

科学技术

2021年底,虎门镇专利授权量3542件:发明专利83件、实用型专利2280件、外观专利1179件。2011-2020 年专利拥有量7846件:发明专利382件、实用型专利5185件、外观专利2279件[20]

文化事业

2021年,全镇有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馆28个,文化广场28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网吧100间,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电影放映205场次,观众3.98万人次。2021年《东莞日报,虎门》发行104期,其中94期每期印发量为19700份,另外10期每期印发量为25700份[20]

医疗卫生

2021年底,虎门镇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36家。其中医院8家,包含市三甲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2家,民营医院5家。基层医疗机构328家。全镇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778人,其中高级职称332人,中级职称385人。全镇医院共有病床2427张。共有省级重点诊疗科目4个,市级重点诊疗科目8个。2021 年诊疗总人数47.2万人次[20]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地名来源

虎门镇因地处珠江之出海处,有大虎,小虎二山对列如门,故名虎门。历史上因林则徐在此集中销毁鸦片,使得“虎门销烟”闻名全国[22]

人文历史

虎门的人口聚居早在新石器时代。该镇东北部横山,其下赤岗村附近发现山岗遗址;临海的村头村发现贝丘遗址。从发掘贝丘遗址的出土情况表明,三千年前这里已形成有规则的集落布局,古先民以渔猎为生。[15]

方言

虎门镇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使用粤方言[10]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 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
旧址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威远岛(旧称亚娘鞋岛)临江最险要处,包括威远、镇远、靖远、南山顶、蛇头湾、定洋诸炮台,属于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为广州海路险隘关防。这些炮台构成了立体的海防防御体系,在鸦片战争及其后来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海上长城”[21]
  • 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旧址位于虎门镇沙角社区珠江入海口东岸,地位扼要,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与大角炮台相对斜峙,构成了虎门海口第一道防线,被誉为粤海第一重门户。在虎门缴烟时,林则徐曾偕同邓延桢亲赴沙角炮台调度,收缴鸦片;在鸦片战争中,陈连升副将与守台将士在炮台谱写了一部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沙角炮台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海防炮台,是瞻仰炮台雄风、凭吊英雄忠魂的好场所,对外开放的遗址有: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节兵义坟、林公则徐纪念碑、功劳炮、克虏伯大炮、缴烟码头等。
  • 虎门海战博物馆
虎门海战博物馆
位于虎门镇南面社区,坐落在威远炮台旧址附近的海口东岸,于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中陈列楼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园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海战博物馆基本陈列是《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是经过改造升级后的一个全新展览。展示面积4967平方米,展线全长约950米,展示文物达1500多件(套),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约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以全新视角展示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改造升级后的海战博物馆于2016年12月8日正式免费向观众开放[21]
  • 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
东起虎门威远,西接南沙,横跨珠江口,总投资近30亿元,全长15.78千米,主桥长4.6千米,大桥主跨888米,桥面双向六车道,沟通珠江东西两翼,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四个大字是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题写。该桥于1997年5月1日试通车,是东莞新八景中的“古塞飞虹”。
  • 虎门石洞森林公园
虎门石洞森林公园
虎门石洞森林公园位于虎门大岭山林场内,公园内有九座水库,面积较大的有中部的怀德水库和大溪水库,东部的大沥水库。园内山形多变,形成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深谷幽及奇特象形山石等奇观。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荣誉称号

播报
编辑
2018年,虎门镇入选国家卫生县城(乡镇)。[1]
2019年10月8日,虎门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8名。[2]
2021年9月,虎门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11]
2021年12月,虎门镇入选“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12]
2023年9月24日,入选“2023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排名第9。[23]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30。[24]
2024年5月8日,位列“2024镇域经济全国100强、500强暨中部100强、西部100强”榜单第9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