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陈高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陈高华,1938年3月生,汉族,籍贯浙江温岭,史学家[8]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2]
陈高华于1955年—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0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1982年—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1988年—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3];2007年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2018年3月转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6]
陈高华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兼攻明史、中国绘画史等。[1]
中文名
陈高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8年3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历史系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元大都》《元史研究论稿》《宋辽金画家史料》
主要成就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籍    贯
浙江温岭
学    历
大学本科
学    位
学士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938年3月,陈高华出生。
才炼兆采探旬击1955年—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端估糊960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
1982年—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982年—1985年耻端,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
19愚多88年—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乃欠阀会科学院学部委员。[3]
20泪狱危估格套07年,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
2018年3月,转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6]
陈高华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陈高华主要从事元史等领域研究,包括元代农民战争、社会经济、中外关系、元代文化史(宗教、风俗、科举等)、法制史等。另在中亚史、海外交通史和绘画史方面也有涉猎。[3]
陈高华的元史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主要是元代农民战争史与元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主要包括赋役、海外交通、城市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开始将研究重点拓展到元代文化、风俗、法制等其他领域。[8]
社会经济史也是陈高华较早从事研究的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元史·食货志》缺乏记载的重大问题,相继发表“元代户等制略论”“论元代的军户”“论元代的站户”“元代役法简论”等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合《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的撰写,又集中发表了一批元代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论文,如“元代的流民问题”“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籍册”“元代的酒醋课”“”元代商税初探等。这些论著,已构成元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完整体系。
法制史研究,一向是元史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像从行省断事官到理问所的演变关系,“五府官”的发展源流等,都是经陈高华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另对元代流刑与迁移的特点作了归纳与区分。除司法制度外,陈高华还撰写了投下分封、监察、人事管理等部分。[8]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陈高华对以往一些已近乎为定论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像蒙古君主是否不喜欢汉族文化,是否影响到画家的出路问题,元代画家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是否蕴藏着对元朝的不满倾向等。还做过金元衍圣公以及元代文人如赵孟頫、夏文彦、盛熙明、廼贤等的个案研究,发表过一些元代对外文化交流乃至元代科举方面的文章。对元代各类文献典籍,诸如《老乞大》《朴通事》《三场文选》《经世大典》《卫生宝鉴》《元史艺文志》等,也都有专文发表。[8]
陈高华对宗教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元代佛教与元代社会”是这方面发表较早的论文,既有对元代佛教的全面总结与评价,又涉及不少微观研究,如元初禅教之争问题等;“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介绍了元大都皇家佛寺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寺院经济、寺院组织等问题;“元代南方佛教略论”主要涉及元朝管理南方佛教的机构(总摄所、总统所、行宣政院、广教总管府)、江南佛教的宗派、大藏经的出版、元代江南佛教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四个问题;“杭州慧因寺的元代白话碑”则介绍了元代杭州慧因寺的一块白话碑文,涉及高丽王王璋同慧因寺的关系;“元代内迁畏兀儿人与佛教”考察了内迁畏兀儿人在元代佛教界的影响及所从事的翻译、校刊佛经与建造、修葺佛寺等宗教活动。[8]
中外关系与民族边疆史地研究,是陈高华很早就涉足的领域。在“印度马八儿王子孛哈里来华新考”一文中,他根据《中庵集》所收《不阿里神道碑》,认为这个不阿里即有名的马八儿王子孛哈里,从而使孛哈里其人其事在中国文献得到印证,也订正了日本著名学者桑原骘藏《蒲寿庚考》中的一些错误;“元代的哈剌鲁人”介绍了蒙元时代哈剌鲁人的历史,讨论了哈剌鲁人内迁中原与江南后的分布、仕宦、婚姻等情况。此外,他还作过一些哈剌鲁人的个案研究。[8]
  • 学术论著
截至2012年12月, 陈高华已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著作10余种[3],其主要著作有《元大都》《元史研究论稿》《宋辽金画家史料》《元代画家史料》《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主要论文有“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旧本《老乞大》书后”“关于明代土鲁番的几个问题”“《至正条格·条格》简论”等,整理古籍《人海诗区》《滋溪文稿》等。[3]
  •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2011年
《元典章》[8]
优秀古籍图书奖
-
《元典章》[8]
第三届出版政府奖
-
元代文化史[8]
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人才培养

  • 治学方法
关于治学感想或体会,陈高华总结了三个方面:一,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于史料,须全面、系统的掌握,并懂得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既要熟悉掌握已知的史料,还要下大气力去发掘未知的新史料。很多老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提出,都有赖于对已知史料的重新认识和新史料的发现;二,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理论,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可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三,努力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历史学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所不包,更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才能把自身的研究推向前进。[3]
  • 研读培训
陈高华于1997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设《元典章》读书班,参与的学者们一条一条研读,前后持续10余年。读书班成员张帆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读书班其他中青年学者也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中坚,活跃在中国海内外学术界。[5]
  • 指导学生
陈高华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晓等。[8]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88年4月—1993年3月
1993年3月—1998年3月
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3]
2007年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1]
2008年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编委会委员[3]
-
中亚文化协会副会长[3]
-
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3]
-
中国史学会理事[3]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陈高华是德高望重的元史研究的大家,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网评)[7]
“陈高华是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治学领域广泛。在当今中国元史学者中,陈高华不仅是著述最为宏富的高产作家,而且还被中国海内外公认为是资料熟稔、理论扎实、治学领域广泛的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