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高要区

广东省肇庆市辖区
收藏
0
0
同义词高要市(高要市)一般指高要区
高要区,广东省肇庆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东邻佛山市三水区,西连云浮市云城区、肇庆市德庆县,南接佛山市高明区、云浮市新兴县,北连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广宁县四会市,土地面积218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9万公顷[23]。截至2023年6月,高要区辖1个街道、16个镇。[31]2023年,高要区常住人口73.86万人,城镇化率41.12%。[29]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吕嘉之乱,始置高要县,隶属苍梧郡。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要县,设立县级高要市。2015年4月,撤销县级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高要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汇交融,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有华侨13万多人,分布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要地处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内,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对接的交通枢纽,属珠江三角洲广佛肇经济圈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3][27]
2023年,高要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61.5亿元,增长4.5%。[30]
中文名
高要区
外文名
Gaoyao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
441204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广东省肇庆市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流域
面    积
2186 km²
下辖地区
16个、1个街道
政府驻地
南岸街道
电话区号
0758
邮政编码
5261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73.86 万[29](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
高要学宫文明塔、金利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址
车牌代码
粤H
地区生产总值
561.5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势力范围,秦糊放霸属南海郡。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赵陀建南越国,统治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坑照。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吕嘉之乱,始置高要县,隶属苍梧郡。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高要郡,辖高要、博林二县,高要成为地区政治中心。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七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仍治高要。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称端州,辖战元辨高要、平兴二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端州。
宋绍圣三年(1096年),神宗之子赵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四年后赵佶即位为宋徽宗,升端州为兴庆府,置兴庆军节度。重和元年(1118年),改兴庆府为肇庆府。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只项墓漏肇庆府为肇庆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肇庆路为肇庆府,仍以高要为治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提督(后改为两广总督)驻地由梧州迁至肇庆,高要从此成为两广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时达182年。
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占肇庆,高要察夜全县仍属肇庆府。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肇庆宣布反清独立。
民国初期隶属粤海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后由省政府直辖束户。
1958年4月,肇庆镇改为肇庆市,12月高要专区与佛山专区的台山、新会、开恩、高鹤及江门市合为江门专区,以肇庆市为治所。同月肇庆市改为肇庆镇。
1961年4月,江门专署改为肇庆专署,肇庆镇升格为肇庆市,与高要从此分治,县治仍设肇庆市区(直至1988年迁入新县城南岸镇)。
1968年,成立高要县革命委员会。
19设体陵70年10月,改属肇庆地区。
1979年,恢复高要县人民政府。
1993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要县,设立高要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肇庆市代管。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故谅埋省调整肇庆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撤销县级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区域为高要区的行政区域。
高要区和肇庆中心城区在历史上同属高要县,高要与端州两地发展长期互为一体、水乳交融,高要区政府驻地曾长期设在现时的端州城区,后搬迁到高要区南岸街道,高要区现在仍有不少机关部门、公共设施和产业项目留在端州城区,独特的历史沿革使高要、端州、鼎湖三地居民群众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归属感,为高要撤市设区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
高要风貌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截至2023年6月,高要区辖1个街道、16个镇[31],区人民政府驻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号。[2]
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
高要风貌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高要区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距广州90千米、香港138海里,中心位置处于北纬22°47′—23°26′、东经112°26′—112°52′之间,东邻佛山市三水区,西连云浮市云城区、肇庆市德庆县,南接佛山市高明区、云浮市新兴县,北连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广宁县四会市,全区陆地面积2186平方千米。[1]
高要区

地形地貌

高要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属山区和半山区,南部为丘陵区,东南部属平原低塱区。[4]

水文

高要区河流属珠江水系西江流域,西江自西向东横贯高要,流经禄步、小湘、大湾、南岸、金渡、金利等镇(街道)。主要支流有新兴江大迳河、大小榕水、大小湘水、大湾水、笋洞水、白诸水、莲塘水、宋隆水、金利水等,河网密度为0.36公里/平方公里。[4]

气候

高要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1647.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01.6小时。[4]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矿产资源

高要区主要矿产有黄金砚石萤石石膏硫铁高岭土石灰石钾长石花岗岩泥炭土等30多种。其中黄金储量居华南之首,产量占全省80%以上,被誉为“广东黄金之乡”;高岭土可开采储量近1亿吨,是广东重要的陶瓷工业原料供应基地。[5]

水资源

高要区西江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2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量218.4万立方米/日。[5]

林木资源

截至2011年,高要区林业用地面积1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7%,活立木蓄积量544.82万立方米。拥有省级金钟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224.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10.23%。[5]

人口

播报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高要区常住人口741591人[22]
2023年,高要区人口出生率7.62‰,死亡率5.03‰,自然增长率为2.58‰,下降0.4‰;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区总人口812372人,比上年减少6739人,其中:乡村人口571746人。[30]
2023年,高要区常住人口73.86万人,城镇化率41.12%。[29]
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
高要风貌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22年,高要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42.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分别比全国(3%)、全省(1.9%)和全市(1.1%)增速高0.5、1.6、2.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4.5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9.2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8.4亿元,同比下降0.2%。三次产业结构为21.1:53.4:25.5。[26]
2023年,高要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61.5亿元,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97.6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22年的21.4:53.3:25.3,调整为21.6:53:25.4。[30]
2022年高要区一二三产业比重
2023年高要区一二三产业比重
2023年,高要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6%;建筑业指数下降0.9%;房地产指数上涨1.3%;工业指数下降2.0%;交通费价格指数上涨5.7%。[30]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高要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房地产投资增长2.1%。商品房销售面积54.3万平方米,增长6.2%,商品房销售额25亿元,增长9.8%。[30]
财政
2023年,高要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亿元,增长2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3亿元,增长2.5%。[30]
居民收入
2023年,高要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00元,增长2.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02元,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9元,增长3.5%。[30]

第一产业

2023年,高要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7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4.7%。[30]

第二产业

2023年,高要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0.1亿元,增长*10.4%;完成工业增加值280.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7.9%。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4亿元,增长9%;完成增加值17亿元,增长9.7%。[30]

第三产业

邮电业
2023年,高要区已装固定电话5.47万部,下降7.4%;移动电话用户75.28万户,增长0.6%;互联网注册用户18.38万户,增长2.6%。[30]
国内贸易  
2023年,高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亿元,增长7.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总额18.6亿元,与去年持平;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总额76.9亿元,增长9.1%。[30]
对外经济
2023年,高要区外贸进出口总值46.6亿元,下降12.4%。其中:出口总值42.6亿元,下降14.8%;实际利用外资11974万元,增长178.1%。[30]
金融和保险业
2023年,高要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亿元,增长2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3亿元,增长2.5%。
截至2023年末,高要区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16.9亿元,增长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11.1亿元,增长8.4%;各项贷款余额321.4亿元,增长20.4%。
2023年,高要区保险保费收入3.99亿元,增长9.4%;赔款1.25亿元,增长22.4%。[30]
旅游
2023年,高要区旅游人数162.2万人次,增长65.5%,旅游收入16亿元,增长109.4%。[30]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高要区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4.69万人,增长1.6%;专任教师3135人,增长2.1%。小学52所,增加1所,在校学生 6.7万人,下降2.7%;专任教师3465人,增长0.1%。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8.57%;九年义务教育率99.12%;高中升学率为86.89%,下降9.7%。[30]

科学技术

2023年,高要区专利授权1849个,减少486个;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2个,增加16个。[30]

文化事业

2023年,高要区拥有公共图书总藏量37.5万册,增长7.1%;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一个,群众艺术和文化馆2个。

体育事业

2023年,高要区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获奖牌3块,获全省比赛奖牌5块,向上级输送人才10人,下降9.1%。[30]

医疗卫生

2023年,高要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83万人,下降4.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4万人,下降3.7%。截至2023年末,高要区共有医疗床位2733张,增长12.7%。卫生技术人员4167人,增长5.3%,其中: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共1701人,增长1.2%。[30]

社会保障

2023年,高要区全社会用电量56.4亿千瓦时,增长10.1%,其中:工业用电量41.7亿千瓦时,增长1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9亿千瓦时,增长7.3%。
截至2023年末,高要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72万人,增长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3万人,增长1.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54万人,增长3.1%。
2023年,高要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232人,比上年减少164人,下降2.6%。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914元,比上年增加31元,增长3.5%。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有15个,增加1个,增长7.1%;床位965张,增加162张,增长20.2%;收养老人509人,增长81人,增长18.9%。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834人,增加50人,增长2.8%。[30]

政治

播报
编辑
区人民政府区长
区政协主席
仅列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不列副职,信息截至2024年5月[32-33]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截至2023年末,高要区公路通车里程220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7.6公里;一级公路96.9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8.8万辆,增长0.2%。[30]
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高要区风光
高要风貌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人文风情

高要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中国古村落黎槎八卦村,以及高要春社、金利赛龙舟和大湾红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高要还是著名侨乡,13万多高要人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27]

方言

高要主要流行两种方言,一种是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府话(俗称白话);一种是客家方言,以粤方言为主。高要粤方言属广府片,与广州话在语法上没有多大差别,在词汇使用上仅有个别歧义,声母的音值、韵母的区分、声调的变化带有高要特色。在高要粤方言中,金渡、白土、回龙、蚬岗大部分居民口音地方色彩较浓,称为“白土话”“回龙话”;金利、蚬岗的部分地方靠近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口音接近南海、顺德、三水,称为“金利话”。高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以水南镇为代表。由于长期与粤方言接触,高要客家方言与梅县客家方言已有差异,客家人一般同时会粤方言。[34]

古建筑

高要区现存祠堂、古井、民居、门楼以及庙宇教堂等古建筑众多,主要有位于蚬岗镇的芙罗李氏祠,位于高要城区的文明塔和巽峰塔,与隔江相峙的崇禧塔、元魁塔,构成肇庆城区独特的文人景观。[6]
高要古建筑

端砚文化

高要端砚自唐初闻名于世,以优良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刻而成为历代皇室贡品。著名坑点有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宣德岩、朝天岩、古塔岩、绿端、白线岩等,主要分布于金渡的砚坑、杨梅坑等地。唐代砚形多为箕形,到宋代观赏与实用并举。元代端砚粗犷而又大气。明代砚形、题材多元广泛。清末至民国,因战乱陷于停滞。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三大名坑重新开采,促进端砚发展。1973年,高要成立水口端砚厂,1986年成立羚州端砚研究社和高要端砚厂。1993年有端砚厂30多家。[7]
高要古建筑

石头禅宗文化

陈希迁是中国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圣历三年(700年)出生于高要。12岁听闻六祖慧能南来韶州曹溪(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处),便前往参学。开元十六年(728年)受戒于罗浮山。后又拜青原山行思为师,得其衣钵真传。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称“石头和尚”。贞元六年(790年)圆寂。穆宗赐谥“无际禅师”。希迁经三传有曹洞宗,五传有云门宗,七传有法眼宗。云门宗以韶州云门山为基地,在岭南发展;法眼宗在金陵向江浙发展,传入朝鲜。在江西影响最大的是唐末时良价、本寂师徒开创的曹洞宗,在赣东北发展迅速。他们将禅学和儒学糅合在一起,甚至在禅宗中直言忠孝之道,受到广泛认可,于是从江西扩展到江北直至海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南宋后期,传到日本,日本的曹洞宗发展到20世纪末,信徒有上千万人。[8]
高要风貌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平兴县城遗址

平兴县城遗址位于莲塘镇罗勒与波洞之间的“古成头”。南朝宋时,省平兴县,置宋熙郡,郡治设在原平兴县址。城址长206米,宽110米。现存城墙残基和护城河遗址。[9]

高要学宫

高要学宫又名文庙,原为肇庆府学宫,位于肇庆市正东路42号。始建于北宋崇宁初(1102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朝曾多次修葺。学宫部分保留了明代南方建筑特色,小部分还留有宋、元代的艺术风格。宫内尚存有碑记10多面。[10]

文明塔

文明塔位于南岸镇以东的镇塘岗上,又名镇塘塔。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肇庆知府为振兴文风而建此塔,该塔为楼阁式六角形砖石塔,高45米。外观7层,底层开4门,第七层开2门,其余为4门。塔内分13层,除13层开1门外,其他开2门,逢偶数层开上落门,奇数层开平门。石砌塔基,铁铸塔刹。各层均用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隔叠涩出檐,两个墙面以120度角吻合平砌,交错叠实建结构坚实。[11]

巽峰塔

巽峰塔位于南岸街道乌榕岗,又名乌榕塔。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为平面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9.2米。塔体厚3.68米,首层壁高3.2米,底层开7个假门和1个从外面登上二楼的叠涩门,从首层进入不了密封的暗层,为明砖塔首例。塔内第1层为暗层,设神龛一座,第2层对开上下梯级门,第3、5层开4真门,设神龛4;第4、6层对开上下2梯级门,设神龛2,第7层开上落门,北开平门,设神龛2。外墙颜色为红白相间。1984年列入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9月,修葺工程竣工。[12]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黎雄才(1910~2001), 当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要市白土镇人,自幼酷爱绘画。
张国梁(1823~1860),清江南提督。原名嘉祥或家祥,字殿臣,原高要县沙浦镇苏坑村(今属鼎湖区)人。出身贫穷,少时好习武。
邓兆祥(1903~199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原高要县肇庆镇(今端州区)双木棉村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出生,民国三年(1914年)3月,考入黄埔海军学校第16期学习。
梁寒操(1899~1975),原名翰藻,字均默,高要新桥道悦村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6月12日出生于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自幼文思敏捷,聪慧过人,被誉为文坛才彦。

荣誉称号

播报
编辑
2007年,高要区被广东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县”称号。[13]
2007年4月,高要区获得“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肉桂之乡”称号。[14]
2018年,高要区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15-16]
2019年10月,高要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17]
2019年10月,高要区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18]
2020年2月13日,高要区获得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19]
2020年6月,高要区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20]
2020年6月30日,高要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1]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24]
2023年1月,被立项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25]
2023年8月29日,拟将肇庆市高要区纳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