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太液池

唐长安城皇家池苑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同义词泰液池(汉代古池名)一般指太液池(唐长安城皇家池苑)
太液池为唐代皇家池苑,又名蓬莱池,位于唐长安大明宫内庭中心北部,(今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北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1]
中文名
太液池
地理位置
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1]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占地面积
约 16000 m²[4]
别    名
蓬莱池
竣工时间
唐代

皇家池苑

播报
编辑
太液池始凿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奔询4年),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时正式使用,直到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终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乃匪姜应池位于唐城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墓担的池企立脚苑。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宫是以太液殃蜜说池为中心而布微体棕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
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东池较小,平面略呈圆形,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3万平方米。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文献中记载太液池中誉旋去有三座岛屿,即蓬莱朽遥删岛多年前已经得到确定,而其他两座岛屿的位置未能得知。[4]

考古发掘

播报
编辑
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黄土与淤泥混合夯筑起来的,考古者称之为“淤泥夯”,夯筑面积不等,大小应是根据岸边建筑的需要确定的,在池西边表现出宽达100余米的遗迹。在太液池岸边发现了大量柱洞,都是沿着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断是骑岸跨水的水榭建筑。《新》和《旧》中都有太液池岸周边有廊庑400间的记载,这次考古发掘印证此记载并非虚言。对太液池南部等地进行的发掘表明,处于低势的太液池与南岸的高地宫殿区在建筑布局上是有过渡的,过渡自然且讲究。从南至北的斜坡地势上建有大量廊庑及由其组成的院落。这些院落和组廊布局非常均衡规整。从已发掘的部分廊庑木桩洞遗迹看,廊屋有多排柱洞,形成多个建筑单元空间。此地呈露的土墙廊道、水渠、水井、假山石等遗迹说明,这一坡地也被皇家以多种园林建筑手段点缀修饰。
太液池遗址发现出土的遗物丰富精美、数量众多,有砖瓦石构件、陶瓷器铜铁器饰、骨器玻璃串珠贝雕残片、封泥残块,以及“”和“”等。其中砖瓦等建筑材料为数众多,有莲花瓦当莲花纹方砖等,部分筒瓦是“青辊瓦”,少数为。有些砖瓦上还模印有工匠、、窑名、等,如“匠杨氏”、“昭七年”、“左策戊寅”、“天下太平”等。[1]
从底层堆积来看,太液池遗址西岸中部、北部的发掘表明,近岸处在耕土下层就见到晚唐时期文化层,而在离岸较远处的发掘区西部晚唐文化层却处于现地表下1.5m左右,这说明晚唐时期西岸地势或活动面是起伏不平的,总体来看是东高西低,近岸出略高。基本形态如图1所见。
大明宫的池底发掘中表明近岸的部分池底,宽3~15.7m距岸面深1.5~2.2m,底岸较平等,略向池内倾斜。池内淤泥呈灰黑色,夹杂少量唐代残砖、石块和蚌等鱼类骨壳等。近底部泥粘而硬,杂有紫红色水锈。岸坡的发掘中,太液池西岸的迎水面呈斜坡状,南北陡缓不一,宽3~6m坡顶高出东侧池底2.2m。土色灰黑,较粘而硬,未发现砌砖石的现象。
图2
岸池结构以及顶面的遗迹现象。(结合图2太液池遗址考古发掘图)东段为临水池岸,宽约25m,由纯净黄土与少量池内淤泥混合夯打而成,现存厚度为1.8~2.2m,夯层极为明显。这一段池岸面上,清理出顺池岸方向的池边大道一条(L1).中段位于东段以西,宽约25m,是用黄土褐色土夹杂少量碎瓦稍加夯打而成,厚约1.8~2.5m,夯层不明显。这一段的夯土面上清理出房屋建筑遗迹。西段位于中段以西,距离池岸边约50~75m、宽约15m。多有纯净黄土夯打而成,厚达2.5m。质地较坚硬,夯层明显,厚5~8cm。
在对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再吃地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
在岸坡上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坑内附近发现了较多的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根据上述以及情况初步推定:发掘区西南的池内建有一处干栏式的水榭建筑,池内围成长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该建筑的基础遗存;水榭和岸池之间有连接的廊桥,彼岸河岸上的磉墩坑应该是其基础遗存。[2]

营建思想

播报
编辑
太液池日落景色
通过对大明宫最具有典型代表性含元殿以及太液池等建筑内部构建的分析,不难发现大明宫的建造体现着重要的我国古代所特有的营建思想,同时还有时代的特有风格。
大明宫除了遵循我国古代必循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设计的思想以外(从南到北依次排有丹凤门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内朝紫宸殿等建筑,轴线东西两侧各配有左、右金吾丈院,中书省门下省等)。我们通过对含元殿的坐落在三重台基之上,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太阶积而三重,因薄厚而顺高”。由于沿袭了高台建筑的传统,台基高与地面平均15m,高大巍峨,气象森严,主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与传统的宫殿相比,显得更加气势恢宏。这种高的气势则体现了 帝王的唯我独尊的思想。[3]

参考资料

播报
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2003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考古 2005年 第12期
《唐大明宫设计思想浅谈》文博 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