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丹尼尔・J・布尔斯廷

美国文学派史学家
同义词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史学家)一般指丹尼尔・J・布尔斯廷
丹尼尔·J·布尔斯廷是美国著名文学派史学家,也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人》三部曲的作者。
中文名
丹尼尔·J·布尔斯廷
国    籍
美国
代表作品
《美国人》《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
主要成就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1989年跨催厚弃洪,布尔斯廷因其一生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荣获美国国家 图书奖。他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付旬永长达12年之久。
早年,他就是著名的罗得斯奖学金获得者,曾经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美国历史,成绩卓著;后来曾任罗马大学习记臭重、京都大学等校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套应大学还聘他为该校三一学院的研究员,并腿轿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他的一些著作已被译成欧洲各国洪胶重文字、日文和中文。特别是《发现者》一书已被译成20兵篮章多种文字。影响甚广而又脍炙人口的巨著《美国人》(3卷本)和《发现者》的姐妹篇《创造者》、《探索者》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一个历史学家的是非
在知名的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丹尼尔·J·布尔斯廷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不仅收获了很多赞誉,也遭遇了深刻的非议。
其中,赞誉主要来自他的笔耕不辍。他完成了二十多部历史和政治类作品,其中包括最具分量和最畅销的“美国人三部曲”和“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和《探索者》),也包括不够畅销但同样重要的《美国政治的精髓》(1953)、《今日美国激进主义的衰落》(1963)、《民主和它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快》(1974)、《隐藏的历史》(1989)、《克里奥派特拉的鼻子》(1994)等作品。
非议主要来自他的政治活动和历史哲学。布尔斯廷年轻时曾信仰过激进主义思想,后来因为对现实的失望退出了共产主义小组。
1953年,他因前述经历在被众议院非美委员会质询时,向该委员会提供了当年共产主义小组其他参加者的名单,这件事成为布尔斯廷人生的一个污点。
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上世纪60年代,他在政治态度上反对青年学生运动,在芝加哥大学的课受到抵制,被迫辞职,前往史密森博物馆任馆长。更大的非议,来自他的“共识史观”。
《美国人》与共识史观
“共识史观”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股历史思潮,该思潮强调美国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宣扬“和谐”,不谈“冲突”,同时轻视了少数族群对美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布尔斯廷和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等历史学家被公认为“共识史观”的代表人物。该思潮的最大弱点在于,它抹杀了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冲突,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移民浪潮所引发的基层族裔冲突,以掩饰美国的社会动荡,故此有美化美国的嫌疑。
布尔斯廷的畅销书“美国人三部曲”,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布尔斯廷的“共识史观”。因此,人们对布尔斯廷的畅销书《美国人》三部曲的态度很奇怪,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廉价赞扬,要么就是对书中蕴涵的“共识史观”的狠狠批评。
赞扬者的态度很容易理解,布尔斯廷在这三部巨著中,充分展现了一个博物学家、历史学家的丰沛天分,他的广博和庞杂让人叹为观止,我相信翻过这三部书的人都会深有同感,单是搜集如此丰富多样的材料就是一件费时耗力的事情,更何况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原则组织成不失严肃的历史著作,其中的体力和智力付出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批评者的态度更值得重视,因为他们指向了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这正是他安身立命的灵魂。布尔斯廷生前并未回应批评者对自己的批评,一直保持沉默。相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海厄姆1989年发表的《范式更迭:论“共识”史学的倒掉》中,对“共识史观”做了一个相对中肯的总结,这个总结我们不妨视作对批评者的有力回应。
海厄姆认为,“共识史观”这一新近形成的范式不够稳固,也不全面,对外界的批评不堪一击,但“共识史观”描绘的画面是美国社会的多样性,而不是牢固的一致性,它并非要刻意逃避冲突,而是试图把美国众多族群以及他们的发展脉络都归拢在美国历史框架之内,而这种努力,恰恰是当时反对“共识史学”、主张二元价值观的“进步”学派所无法完成的。可惜的是,共识史观的这种努力过于艰难,最后归于失败,在上世纪60年代遭到更为激进的多元文化史学流派的围攻。结果,“共识史学”很快被“新左派”思潮取代,但这真的意味着历史进步吗?
多元文化的美国
布尔斯廷在“美国人三部曲”中试图去证明,美国人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在社会变迁的巨大张力中,又是被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凝聚在一起的。尽管这可能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布尔斯廷不是人们惯常认为的保守主义者,而更像美国多元文化的殉道者。
《探索者——人类寻求理解其世界的历史》
《美国人——建国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