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僜人

少数民族族群
收藏
0
0
僜人俗称“僜巴人”,分布于察隅县西部和中国藏南地区东部,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杜来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岗日嘎布山脉西支和米什米山地)。
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
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民主改革后,僜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中文名
僜人
外文名
Mishmi people
总人口
约2-3万(2006年)
分布地区
西藏察隅县、藏南地区
语    种
达让语、格曼语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僜人建筑[1]
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以树枝、树叶、干草、兽皮等搭建,十趋乎估分简陋。生产工具也非常落碑体愉后,主要有刀愚嘱说、箭、镖、木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吃生肉为生。由于生活水平极低,僜人的身体一般都比较矮小。
西藏解放时,僜人仍处于原始社会家族制末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希组姜、私有观念、以及各种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显。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僜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的大力无偿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建立起新的家,开始了现代人类的生活,买卖婚姻、吸食鸦片的陈规陋习已经绝迹;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业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都把僜人作为平等的民族来对待;男女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了和谐平等;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有数十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二十余人走上了县、区一级的领导岗位。21世纪初,僜人分住在察隅县上、下察隅区的四个乡,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单独成立了七个生产队,拥有1200多亩耕地,生产发展很快,有的生产队还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办起了小水电站。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僜巴兄弟过去那种原始的非人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加大了对僜人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修建住房,开垦农田,兴修水利,购买农业机械,生产生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1世纪初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绿豆红薯、甘蔗、西瓜等和各种蔬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21世纪初僜人大多已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白宙背境拒戏。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边陲,东与云南,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全县总人口2.6万人,由藏、汉、纳西独龙、苗、回、珞巴、傈僳、怒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恋燥纹订试,未确认民族的归属。

语言

播报
编辑
僜人
僜人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包括两个部落,一是杜来河流域的达让人,说达让话;一是察隅河流域的格曼人,说格曼话。两种语言不同,但僜人通用达让话交流。格曼部落的族源来自缅族分化而来。

习俗

播报
编辑

服饰

僜人服饰
从为数不多的衣着来看,女人一般都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或其他银饰,穿统裙,赤足;男人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腰挎砍刀,十分威武。

饮食

僜人以玉米、大米、鸡爪谷为主食,食用时,先把玉米磨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然后同大米混合煮熟后,在同茶或汤一起进食。僜人喜欢吃蔬菜、野菜和肉类。在春夏季节,主要蔬菜和野菜有辣椒、黄瓜、菜瓜四季豆、茄子、竹笋、各种菌类,秋冬季节主要蔬菜有白菜、萝卜、南瓜和干菜等,菜的一般吃法是用水煮,加肉类和辣椒、花椒、大蒜等。常用饮料主要是黄酒、白酒。无论男女都酷嗜烟酒。
西藏察隅抓饭是僜人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其用料是僜人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肉,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最独特的是他们炮制土鸡的方法。据说僜人宰鸡褪毛的时候不是用开水烫,而是先用手拔,再用火燎,这显然是一种原始方法的沿用。经过这种处理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块香味奇特,使抓饭带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野炊风味。

用具

僜人的饮食用具主要锅,常用的锅是石锅铝锅。筷子是当地群众自己做的竹筷和木筷。勺有竹勺、合成铝勺。一般铁盘用的较多。坐具有:毡子、垫子和藤椅及木凳。卧具有:以毛毯为主,底下垫毡子或卡垫

出行

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出行基本依靠步行,运送物资也依靠人力背负。远远没有解放后的生活好。

婚姻

从婚姻方面来看,一般都是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妇女实际是男人的奴隶,承担着主要的劳动。由于深刻的民族隔阂,僜人与藏族珞巴族之间是不通婚的。21世纪初经过当地政府的教化,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生育

生育是家庭里的大事。妇女在怀孕初期就要请巫师来送鬼,据说还分三种不同的内容,有时是请三个巫师各搞一个内容,有时是由一个巫师兼搞。要经过一个晚上,孕妇坐在屋里听其念唱。内容是祈祷吉祥顺利,生下的孩子聪明漂亮,不聋不哑不瞎不傻之类。如孕妇还在娘家,丈夫就须准备一头猪两只鸡送给岳父。在怀孕中期和临产时也都要这样送鬼。在整个怀孕期间,丈夫不能吃刺杀的动物,只能吃砍杀的。否则怕因此影响胎儿的发育。
临产时不论气候如何孕妇都要走出门外找不易被人看到的地方生育。没有专门接生的人。有时是由长辈妇女有时是请邻近的妇女帮忙割断脐带札线,有的则产妇自己接生。有的不允许丈夫参与,有的让丈夫磨刀送线洗婴儿等。自己准备些破烂布或用毯子作为铺垫,以免婴儿粘上泥土。洗婴儿冬天用热水,夏天用冷水,都在室外。丈夫要给产妇送荞麦汤喝,过去生活困苦时吃荞汤也属难得的了。之后就把产妇从侧门移到旁屋或在后门旁临时搭小棚暂住。正门内墙壁是悬挂牛头的地方,认为有鬼魂在这里,所以孕妇和与孕妇接触的妇女都不能经过,以免冒犯鬼魂带来灾祸。要过一个月后才解除禁忌。
婴儿出生后,全村都停止劳动一天,过四五天再停止劳动一天。认为如果不停止劳动,会使生育的浊气冒犯鬼魂从而使庄稼减产,谷物会烂掉。丈夫更不能去劳动,生男孩要停止劳动有的五天有的十一天,生女孩停止劳动有的四天有的十天。生男孩五天后,生女孩四天后,全村也都休息一天,这期间刀子和绳子不能借给外人使用,也不能杀牲,不能摸绳子,藤子和石头,只能做点打柴背水等杂活,否则据说小孩就长不好。而且口音不好,鼻音重。这时要在房门外插上树枝和草茎,外人就不再进来。
产后十至十一天内,村里来探望的妇女都带来酒饭祝贺。送来的酒饭只要产妇没有动过,就认为不脏,全家都可以吃。这期间丈夫只能吃主食,认为吃了辣椒对小孩的眼睛不利。牛猪鸡等肉类都以不吃为宜。认为吃了勒死的猪或捅死的牛对小孩不吉利,吃了扭死的鸡则小孩的眼瞎会斜等等。变通的办法就是牛要砍死,猪要割死,这样才能吃。全家都要忌吃肉干,怕小孩将来又干又瘦。更忌讳吃蜂糖。怕再也取不到蜂蜜。也不敢吃山上的野味,怕以后难以猎获。
产后第十或十一天,产妇迁入屋内居住。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请巫师来进行活动。把大竹子劈成夹板,上面涂放杀鸡时的鸡血鸡毛,为婴儿祝福:愿小孩顺利成长,将来健康勤劳等。之后,产妇的父兄才来探视。一个月后,孕妇即可恢复劳动,解除禁忌。
如遇难产只有请巫师送鬼,杀鸡杀猪祭祀。
对九个月产下的婴儿不算早产。因为产妇坐月一个月,连同计算也算足月。对七八个月的早产儿或者有缺指,不哭等现象的都认为不吉利,难以养大,产后就埋掉。
溺婴是老辈传下来的习惯。溺婴不分男女。在印占区较多。有的是由于家里广人多或小孩多,本来就缺粮,所以溺婴。有的一夫多妻的妻子怕有了小孩与丈夫共同居住不方便,为避免丈夫与另外的妻子同住而溺婴。也有的是私生子所以溺婴。除了溺婴之外,由于卫生条件差,小孩病死的也不在少数。

丧葬

僜人早期多实行屈肢土葬,忌讳水葬,土葬无固定墓地,不设墓碑。后来实行火葬,将其尸体裹成胎儿状,在搭灵棚,摆放衣物用品和粮食,供死者“享用”,然后焚烧尸体。数日后,再焚化灵棚,亲朋好友们向火中投掷小衣物等,让死者“穿用”。从灰烬中拣出剩骨掩埋,也无固定的火化场地。人死后忌讳再提死者名。21世纪初僜人又由火葬改为土葬,用木板钉成棺木埋入土中,表面不加坟堆。

信仰

僜人信鬼不信神,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树枝)记事。如请某人五天后来参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条打着五个结的绳子,再如,双方发生纠纷找人评理时,评理者讲一长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树支,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们的数字概念差,一位生产队长自认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僜人无历算,以月缺月圆为一月,以包谷成熟一季为一年。21世纪初僜人已办起了小学,以学习藏文为主,生产队会计一般都送往内地专门学习。

禁忌

人死后,禁止向死者的家属提到死者的直呼其名。否则认为是莫大的不敬和侮辱。有的因此而发生严重的纠纷。违犯这个禁忌的要向死者家属赔礼道歉,并要杀猪宰牛宴请才能平息。有时因此引起械斗,死者亲属把对方的猪牛抢来杀吃。社会舆论是同情和支持死者家属的。
就是平时谈话中一般也都忌讳提到已经死去的人的名字,不论是同姓还是异姓的都一样忌讳。
人死后,一定时间内同姓的人都不得进行生产劳动。必须停止劳动以示对死者的悼念。认为这样才能得到的丰收,否则就要使庄稼减产。停止劳动的日子根据死者的性别略有差别。从死者死亡之日算起,男子死亡全姓都停止劳动十一天;女子死亡则停止劳动十天。不在附近的同姓人得到消息可能要晚些,那就从得到消息时停止劳动,直到死者死后第十或十一天为止。即开始停止劳动的时间可以有不同,但最后终止的时间仍要保持全姓一致。如果得到消息时已经超过了死者死亡的第十或十一天,则只要补休息一天即可。
不仅同姓的人要停止劳动,本村的外姓人也都要停止劳动一天。
已婚妇女则算是转入丈夫的姓内,从而和丈夫的同姓人一致活动。

节日

僜人无固定节日,无“过年”的观念,也无其他设立的节日。[2]

产业

播报
编辑

农业

僜人农业
僜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鸡爪谷旱稻、荞麦、谷子等。
僜人的水田多为梯田,挖水渠引山涧流水灌溉。没有水利排灌设施。入冬农闲,是僜人的狩猎季节。这一期间,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猎,狩猎的办法也有多种,一是箭射;二是挖陷阱,就是在野兽时常活动的区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数十根竹尖桩,掩盖洞口后,加以伪装。这样一旦猎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桩深深插入猎物体内。三是支绳套,把细绳系结成一个圈套,伏在地面的草丛里,两端固定,这是专门套子、野鸡等小动物的。狩猎对僜人来说是主要的肉食来源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此外还生产一些竹木器、金属器和石器。
玉米在烧荒后一、二天内下种,用木尖棒插一小穴,放入两、三粒种子即可,间距约一步。九月玉米开始成熟,从九月到十一月可陆续采收玉米,收玉米时在地里搭一草棚,棚内搭上一层层的晾晒架,玉米穗子辧下后,在党和政府带领下一排排挂在架子上,晒干后再背回家脱粒归仓,或边吃用边脱粒。
鸡爪谷、荞麦等要种在常耕地里,所谓常耕地就是靠近村子,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实行撒播。庄稼生长期间,是能力除草一至两次,此后直接收获。

牧业

僜人的牧业没有的藏族牧业那样发达,主要是以家庭饲养为主,也没有专门的牧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饲养牛、马的家庭明显增多。随着生产技术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使用大牲畜犁耕、驮运极其普遍。
狩猎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和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僜人捕猎的方法主要以放绳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桩等,也有用弓箭射猎,少数家庭还使用同外界交换来的火药枪或僜人自己制作的火药枪。
僜人与察隅当地的大部分藏族一样,喜食鱼。捕鱼的主要方法是将口小腹大的竹篓放入流水中,鱼钻进竹篓后无法出来,将鱼捕获。

手工业

手工业
纺织是僜人妇女从事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生产。纺织的原料多为家种或野生的火麻,织机简陋,操作原始,织出的麻布比较粗糙。用染有不同颜色的线,能织出简单的花纹和几何图形
手工业,解放前僜人的手工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从属于农业生产,是僜人的家庭副业。主要有金属加工、竹木器制作和编制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