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国别体

史书体例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中文名
国别体
创作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
内    容
记叙历史事件
代表作品
《国语》、《战国策》

基本释义

播报
编辑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相关书籍

播报
编辑

国语

国语》颈婶料:旧传春拜旬叠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桨陵订埋》、《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国语
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是比《尚书》《春秋您胶放》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①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②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誉腊寻使骊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③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由于原始史料的来源不同,《国语》本身的文风不很统一,诚如崔述所说:“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洙泗考信录·余录》)
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宙付的《国语解》(其原序中提及东汉以来各家注本均已散佚),有天圣明道本(宋明道二年取渗局天圣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国语补音》本,庠字公序,故称)。其后有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董增龄国语正义》及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

战国策

战国策
战国策》(英文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汗放乐、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34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