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圆明园遗址

北京市海淀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0
0
同义词圆明园遗址公园(北京市4A级景区)一般指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的遗址,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曾被称为“万园之园”,其汇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精华,并且融合西洋建筑手法,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1]
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开始兴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4]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中文名
圆明园遗址
外文名
Old Summer Palace;Yuanmingyuan Imperial Garden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
所处时代
清代
占地面积
约 350 公顷
保护级别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    号
3-0221-005-0041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
清雍正二年(1724键茅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同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
清雍正三年(1725年符腿)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
清雍正时期,圆明园扩建工程开始,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嘱归良园。
清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四十炒霸断景全面竣工。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绮春园添建宫门和朝房,并开始整修公主寝宫。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绮春园西南部的正觉寺落成。
清嘉庆四年(1799年),西爽村并入绮春园。[4]
清嘉庆五年(1800年),消耗盐政中的10万两白银用于绮春园的扩建工程。
清嘉庆六年(1801年)晚辩乘,于西爽村内开辟含晖园,并赐予庄敬乌陵葛和硕公主,直到公主逝世,将此园缴回,并改称“南园”(即绮春园西南隅部分)。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绮春园宫门建成,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下来。
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上色修复)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上色修复)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上色修复)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上色修复)
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上色修复)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并入绮春园。
清嘉庆年间,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清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清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次日,军官和士兵就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同年10月7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英法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同年10月18日,数千名英国骑兵奉命到圆明园放火。圆明园以及位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的宫殿、文物,全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同治年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修复圆明园。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土匪地痞们已不再满足于抢劫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清宣统末年,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
民国初期,军阀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
清末到民国初年,圆明园先后经历了火劫、木劫和石甩体燥劫,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后的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进攻北京。对圆明园内珍藏的书画珍宝进行了野蛮的抢夺和破坏,最后将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放火焚毁。经过浩劫的圆明园虽然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始重修,但终因国力衰弱,国库空虚,次年被迫停工。民国时期,军阅、官僚、地痞流氓等更是肆无忌惮地大规模拆卸、挖掘和盗运,致使圆堡采立习明圆的许多建筑和艺术品彻底残毁乃至荡然无存。[2][5]
圆缘园遗址(西洋楼)

建筑格局

播报
编辑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组成,合称圆明三园。三园呈倒“品”字排列,组成一个整体。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周长约10公里。总面积约350公顷,共有一百五十余景,这些景区都以建筑为中心,以山形水系为骨干,配置有奇石、花卉、树木等,每个景区独具特色。圆明三园的一百五十余景中,最著名的有四明园四十景,绮春园三十景,长春园二十余景。
圆明园是三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造园的艺术和功能区分,大致可分为宫廷区、九州景区、西北景区、福海景区和北部景区五个景区。五个景区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九州景区和福海景区。九州景区环绕着后湖布置了九个岛屿,每一岛屿上建有一处精美的景观,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紧凑的景区,这个景区是圆明园的中心区。福海景区是围绕福海形成的一个以水面为中心的广阔平展的景区。这一景区水面浩渺,是宫廷水上游乐活动中心。
长春园在圆明园以东,是乾隆帝为其归政颐养所建。这里主要是宴游之地。没有议政之所。在舒展开朗的布局上,散落着若干个景点和小园,大小配置得体。疏密安排相宜。此园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西洋楼”。西洋楼景区由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和王致诚等设计监修。这是我国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西洋建筑和园林喷泉,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有益尝试。
绮春园紧连在四明园和长春园以南。其规模大致与长春园相当。它由几个小园组成,园内水体相连,山势呼应,深得统治者赏识,嘉庆皇帝就经常来这里办公、居住和游玩。道光以后,这里又成为皇太后、太妃的园居之所。[2]
全盛时期圆明三园平面图

主要遗址

播报
编辑

综述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3]

四十景遗址

  • 正大光明遗址
正大光明,曾是圆明园的正殿,也是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匾额,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
勤政亲贤殿,即养心殿西暖阁前室,位于正大光明殿东面,为盛暑时皇帝办公之处,有殿堂5间。北设宝座,南为窗,东有板墙开门,与养心殿明间相通,为皇帝召见大臣之所。窗外抱厦内围有木屏,与明间相隔,较为隐秘。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单独接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的地方。暖阁的北墙上悬挂着雍正皇帝题写的匾额:“勤政亲贤”,匾下的屏文是乾隆皇帝的诗篇。[3]
正大光明
  • 九洲清晏遗址
九洲清晏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由三进南向大殿组成,第一进为圆明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州清晏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道光出生处;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清道光十年(1830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均为皇帝寝宫;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同时被火焚烧,雍正帝、道光帝都死在九州清晏殿。[3]
九洲清晏
  • 长春仙馆遗址
长春仙馆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长春仙馆位于前湖西面,乾隆即位前曾居于此,有殿门3间,正殿5间。[3]
长春仙馆
  • 镂月开云遗址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位于后湖东南角,建筑木料以楠木为主,殿顶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清乾隆九年(1744年)改名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三代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主体建筑为纪恩堂。殿以楠木为材,上覆金碧二色琉璃瓦。旁为御兰芬。[3]
镂月开云
  • 碧桐书院遗址
碧桐书院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位于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前殿三楹,中殿、后殿各五楹。建筑外一弯溪流,四面环土山,其西岩石上为云岑亭。[3]
碧桐书院
  • 上下天光遗址
上下天光位于后湖西北,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仿《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的描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建,为临湖楼房,上下三楹,左右有亭,楼后为平安院。[3]
上下天光
  • 杏花春馆遗址
杏花春馆位于上下天光西面,馆舍东西两面临湖,西院有杏花村,馆前有菜圃。仿乡村景色而建,后进行大规模增建,景色更为精致。[3]
杏花春馆
  • 坦坦荡荡遗址
坦坦荡荡紧靠后湖西岸,仿杭州“花港观鱼”景,是圆明园中专设的养鱼区,四周建置馆舍,中间开凿大水池。此景位于后湖西岸,堆山低而少建筑小而矮以平坦见长,可将西山景色引入。[3]
坦坦荡荡
  • 万方安和遗址
万方安和位于杏花春馆西面,建于水上的字形大型殿堂楼宇,建于水中的建筑平面呈“卍”字形房屋,有33间。寓意天下太平之意。建筑基础筑在水底似孤悬水中,室内结构巧妙,冬暖夏凉,为雍正帝喜居之所。[3]
万方安和
  • 山高水长遗址
山高水长位于坦坦荡荡西面,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隔河为土山,平日是圆明园禁军练兵场所。有乾隆“土墙”诗碑。每年正月在此设宴招待外藩王公,欣赏烟火表演。东有皇子住所“十三所”。[3]
山高水长
  • 慈湖永祜遗址
慈湖永祜又称安佑宫,位于圆明园西北隅,皇家祖祠。仿景山寿皇殿建造,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完全仿建故宫太庙,殿内曾陈列康熙、雍正、乾隆遗像。园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3]
慈湖永祜
  • 水木明瑟
水木明瑟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仿扬州水竹居,内设水力土风扇,室内用西洋式水力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最早的观水法。[3]
清·唐岱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水木明瑟
  • 廓然大公遗址
廓然大公亦称双鹤斋,位于舍卫城东北面,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3]
廓然大公
  • 西峰秀色遗址
西峰秀色号称园中小庐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摆设巧宴盛会。西面隔河为小匡庐,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后有龙王庙。东为含韵轩、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北部花港观鱼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色的意境。[3]
西峰秀色
  • 四宜书屋遗址
四宜书屋位于廓然大公东北面,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南为采芳洲、无边风月之阁,西南为涵秋堂、远秀山房,北为烟月清真楼。有别于绮春园四宜书屋。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3]
清·唐岱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四宜书屋
  • 北远山村遗址
北远山村位于大北门内偏东,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呈现浓郁田园景色。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建筑。[3]
清·唐岱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北远山村
  • 方壶胜境遗址
方壶胜境位于福海水面东北隅,为一座巨大的山字形楼宇。是一组宗教建筑,圆明园内最壮丽的建筑群。前为山字形月台,伸入水中,上有殿亭,仿大高玄殿习礼亭。亭后过桥为方壶胜境正殿,为二层楼宇,前后各五楹,前曰哕鸾殿,北为琼华楼,左右为配楼,之间有天桥相连。方壶胜境东为蕊珠宫。西为三潭印月、天宇空明、清旷楼、华照楼。[3]
方壶胜境
  • 蓬岛瑶台遗址
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共有三个岛,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3]
蓬岛瑶台
  • 澹泊宁静遗址
澹泊宁静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位于日天琳宇东南,东为曙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3]
澹泊宁静
  • 接秀山房遗址
接秀山房位于福海东南隅,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
接秀山房
  • 平湖秋月遗址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西北隅,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色,正殿三楹,后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为花屿兰皋、两峰插云、山水乐、君子轩、藏密楼。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的精华。[3]
平湖秋月
  • 曲院风荷遗址
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同乐园南面,是九州景区到福海景区的过渡区域。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9孔大石桥。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景色,主要建筑为九孔石桥(桥西牌楼题匾为金鳌,桥东牌楼题匾为玉蝀,故又名金鳌玉蝀桥),北有曲院。[3]
曲院风荷
  • 洞天深处遗址
洞天深处位于勤政亲贤以东,有四座方形院落,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东北为皇家画馆如意馆。[3]
清·唐岱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洞天深处
  • 茹古涵今遗址
茹古涵今书房。正殿五楹,后为韶景轩、茂育斋、竹香斋。[3]
茹古涵今
  • 慈云普护遗址
慈云普护南面面向后湖,与九州清晏在同一轴线上隔湖相望,西面有一个矩形“凹”字形港湾,前殿临后湖,三楹,称“欢喜佛场”。北为楼宇三楹。楼上祭祀观音,楼下祭祀关帝。东为龙王殿。[3]
慈云普护
  • 天然图画遗址
天然图画位于后湖东岸,南部凿池,北部住院,是欣赏后湖景色,远眺西山风光最佳之所。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楼、竹萿楼、五福堂、竹深荷静,在庭院东侧,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堤春晓。[3]
天然图画
  • 月地云居遗址
月地云居为佛寺,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为刘猛将军庙。[3]
月地云居
  • 武陵春色遗址
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在万方安和东北,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过石洞,池北为五楹敞轩壶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南为洞天日月多佳景。再过山口为桃花坞、桃源深处、绾春轩、品诗堂。[3]
武陵春色
  • 濂溪乐处遗址
濂溪乐处为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中心是被湖面环绕的岛,外围堆山环绕。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3]
清·唐岱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濂溪乐处
  • 汇芳书院遗址
汇芳书院在紫碧山房之南,平面为眉月形,内有抒藻轩、涵远楼、随安室,隔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3]
汇芳书院
  • 日天琳宇遗址
日天琳宇在汇芳书院之南,为佛堂。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西后楼,前后楼间有穿堂,各楼之间以天桥相连。中楼前有八角亭“楞严坛”,东有瑞应宫。[3]
清·唐岱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日天琳宇
  • 映水兰香遗址
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知耕织。[3]
  • 坐石临流遗址
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有“兰亭八柱”石刻。东有同乐园,为园中最大的娱乐场所,建有买卖街和清音阁大戏台,同乐园北有买卖街,每年正月十三在此举行宫市。街北为舍卫城,建有城垣、城门,内为多宝阁、仁慈殿、普福宫、最胜阁等佛寺,供奉金银铜玉珐琅檀木等佛像36万尊以上。
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3]
坐石临流
  • 澡身浴德遗址
位于福海西南,正殿澄虚榭,三楹,南为含清晖,北为含妙识。西南为静香书馆。北渡河为望瀛洲、溪风松月、深柳读书堂。[3]
  • 涵虚朗鉴遗址
位于福海东,正殿称雷峰夕照,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3]
  • 别有洞天遗址
位于福海东南岸,也称清秀村,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3]
  • 夹镜鸣琴遗址
位于福海南一座横跨水上的桥亭,取李白“两水夹明镱,双桥落彩虹”之诗意。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3]
  • 鱼跃鸢飞遗址
为五楹方殿,四面有门。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南有连绵土山,出山口为多子亭。
  • 多稼如云遗址
位于鱼跃鸢飞之西,正殿五楹,周围为稻田。[3]

西洋建筑遗址

  • 谐奇趣
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棠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谐奇趣
谐奇趣遗址
  • 海晏堂
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铜像,用青铜制造。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海晏堂
海晏堂遗址
  • 大水法
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侧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大水法
大水法遗址
  • 观水法
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后面立高大的石雕围屏风,两边设巴克鲁门,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观水法
观水法遗址
  • 线法山
线法山位于大水法东面,线法山和线法墙之间,有一条方河,在线法墙下设水箱,置威尼斯城的模型于水箱中,皇帝坐在线法山上观望。[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线法山
线法山现状
  • 线法墙
线法山南北平行分列砖墙五道,悬挂油画布景,有谓西洋市街楼房,称为阿克苏十景。[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线法墙
线法墙现状(方河沿岸)
  • 方外观
方外观位于养雀笼之东,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二层西式小楼,左右有环形石阶通二楼,是乾隆帝维吾尔族妃子——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室内安放着两块伊斯兰教的碑文,在直径为四尺的白色大理石上,雕刻有阿拉伯碑文。这两石碑已不复存在,但其碑文已被复制下来:‘奥斯曼爱上帝,上帝爱奥斯曼’,‘阿里爱上帝,上帝爱阿里’”。[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方外观
方外观现状
  • 黄花阵
黄花阵又称万花阵,是个花园迷宫,位于谐奇趣北面,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皇帝在此举行灯火晚会。皇帝就坐在圆亭中,命令宫女手拿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一声令下,宫女们寻径飞跑,看谁最先到达圆亭,最先者,便可得到皇帝的赏物,皇帝坐在亭中,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游西奔,引为乐事。[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黄花阵(万花阵)
黄花阵(万花阵)现状
  • 养雀笼
养雀笼位于谐奇趣东侧,实为通往东部西洋各景的入口处,西为中式牌楼,东为西洋宫门样式,东门和西门外的左右券窗下都设有小型喷水塔,约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北侧室内笼展陈孔雀等鸟类,因而得名养雀笼,亦俗称雀鸟笼。现有西面中式牌楼基座遗存,东面西洋宫门遗存部分石件。[3]
清·郎世宁 圆明园铜版画之养雀笼
养雀笼残迹

其他遗址

  • 舍卫城遗址
舍卫城位于水木明瑟东面,是园中专门开辟的一座小城镇,仿照古印度桥萨罗国首都的城池布局而建,是供奉各种佛像和收藏佛经的地方。城廓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四周筑有城墙,共辟4门。城内街道呈十字形,内建殿宇、房舍共326间,用游廊相连接;还建有数座金碧辉煌的牌楼。城前专门开设一条贯穿南北的买卖街,称苏州街,由宫中太监扮作商人开市叫卖,法国教士王致诚对买卖街有比较详尽的记载。[3]
舍卫城遗址
  • 文源阁遗址
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北面,原称四达亭,乾隆南巡浙江后,仿照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专门贮藏《四库全书》。[3]
文源阁遗址
  • 淳化轩遗址
淳化轩位居长春园正中的主体建筑,建成时适逢《重刻淳化阁帖》竣工,遂将刻板嵌于左右廊的廊壁上,轩并由此得名。《重刻淳化阁帖》刻板144块,共10卷,汇集历代名家99人的真迹;刻成后又拓400部,分赐皇室宗亲、大臣以及直隶、山东、浙江各行宫和名胜地。淳化轩因此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碑林。[3]
淳化轩遗址
  • 海岳开襟遗址
海岳开襟建于水池中,台基为圆形,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台上建3层楼宇,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青瑶屿”3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4字;最上层题“乘六龙”3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3]
海岳开襟现状为福海荷花区域
  • 狮子林
位于长春园东北隅,乾隆皇帝游苏州后,仿建苏州狮子林,先建8景,后续8景,共16景,形成一组别致的小园景区。[3]

文物价值

播报
编辑
堪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杰作。它继承了我国园林建设的优秀传统,集中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还吸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叹为世界奇观。[2]
圆明园内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建筑遗址是全园造园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圆明园遗址在传统建筑组合方面包罗万象,有亭、台、楼、阁、轩、榭、廊等;在单体建筑上,也采用了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土作、装饰、彩画作、瓦作等建筑手法。在建造工艺上,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精华,造就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圆明园内工则例》和“样式雷图档”中,也记载了圆明园建筑遗址的历史,为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和建造工艺提供了科学资料。[7]
圆明园遗址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曾被称为“万园之园”,汇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精华,并且融合西洋建筑手法,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60年,英法联军那场大火焚毁了圆明园,盛时圆明园只能成为无数个记忆的碎片。如今,圆明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不只是一座园林。圆明园遗址所承载的内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她既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纪念遗址,更是值得全人类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8]

文物保护

播报
编辑
解放初期,圆明园遗址仍由颐和园管理部门代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下令禁止任何机关移用圆明园石块。
1956年2月,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市园林局在圆明园内荒地进行绿化,用地18公顷。
1959年12月,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划定圆明园的绿化用地设计范围为423.5公顷。
1960年3月11日,海淀区人民委员会公布海淀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名单,圆明园西洋楼残存石雕及散失在朗润园的五块刻石列于其中。同年5月,市园林局完成征用园内农业用地1069亩。
1962年5月,根据支援农业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决定将圆明园已征用的土地和地上苗木移交海淀区管理。同年6月,市园林局与海淀区签订移交协议,计交地1809亩、树木72万余株。颐和园代管之苇塘等不作移交。移交后,区人委责成区农林局将圆明园绿地交海淀公社西苑大队管理。
1964年10月,海淀区成立专业绿化队,圆明园遗址交区绿化队管理。
1973年,海淀区革委会在圆明园遗址召开现场会,明确规定不许擅自砍伐园内树木、不许挖山取土、不许挖掘砖石和随便建房。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
1977年10月,圆明园管理处职工用一架绞盘,将观水法的五块石雕巨屏和两件汉白玉方塔吊运回园内并归安于原位。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
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同年12月1日,首期工程——整修福海破土动工。
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11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
1988年1月13日,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1990年4月16日,根据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圆明园管理处征地3000亩。
1994年5月22日,圆明园盛时微缩模型展室正式对外开放;同年8月18日,在市文物局考古所的指导下,开始对藻园景区进行遗址发掘清理工作;同年10月至12月,圆明园藻园景区内的35户居民迁出。
1997年10月5日—1998年3月12日,福海清淤及整修一期工程完成。
1998年4月1日—5月31日,福缘门至圆明园长春园宫门污水管线工程竣工。
1999年4月27日,成立圆明园消费者投诉站;同年11月10日,圆明园内住户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2001年4月,圆明园管理处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圆明园内含经堂遗址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古发掘,至11月17日发掘展陈工作告一段落,共发掘遗址面积近15000平方米;同年9月28日—11月10日考古发掘现场对游人开放;同年年底,圆明园围墙复建工程年内完成2816延长米,初步形成圆明三园的整体保护格局和基本框架。
2002年12月13日,在圆明园管理处多功能厅举行了圆明园正觉寺修缮工程招投标会。同年12月15日,圆明园残存的古建筑正觉寺的修缮工程开工。
2008年6月13日,长春园宫门及东、西朝房复建工程开始施工;同年6月15日,正觉寺遗址围墙开始进行整修;同年7月29日,圆明园九州景区向社会试开放。
2009年11月4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国家4A级景区揭牌仪式在南门广场举行。
2010年9月23日,正觉寺复建工程(本体部分)完成主体建筑。
2011年4月25日,三园交界展览馆改造工程完工,并于5月1日对游客开放;同年7月6日,圆明园唯一幸存下来并保存的古建筑群——正觉寺,经过9年修缮、复建完工,向公众试开放;同年11月10日,圆明园顺利通过海淀区旅游局进行的4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复核检查。
2012年10月17日,圆明园展览馆修缮工程完成。
2014年2月,武陵春色桃花洞遗址抢险与维护工程开工,并于5月份竣工;同年4月22日,圆明园九州清晏景区遗址桥修复工程完成竣工验收,此项工程于当年2月份开工建设;同年5月12日,圆明园正觉寺福海周边等重点景区监控工程开工,并于12月23日竣工;同年6月13日,圆明园澹怀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同年6月20日,圆明园正觉寺福海等重点景区夜景照明工程开工,并于12月23日竣工;同年9月15日,圆明园鉴碧亭修缮工程开工,并于12月竣工;同年9月18日,圆明园东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工,并于12月23日竣工;同年10月8日,绮春园宫门修缮工程开工,并于12月竣工。
2015年25日,圆明园管理处南侧卫生间改造工程竣工验收;同年12月1日,圆明园文物区防护栏项目竣工。该工程于10月8日开工。完成了多稼如云北侧基础及护栏、西部景区管理部基础、升平署南围墙、绮春园东围墙修补;绮春园东围墙防护网、狮子林残桥围栏基础、东门狮子围栏、黄花阵北围墙、西部景区北墙防护网;西部景区管理部铁艺围栏、狮子林残桥石材安装;管理处西门残桥玻璃围栏安装、狮子林残桥玻璃安装;同年12月4日,圆明园九州景区碧澜桥复建工程竣工。
2016年3月8日,圆明园管理处2016年第四次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成立圆明园档案馆;同年4月1日,圆明园碧澜桥玻璃栏板工程竣工。同年4月,对万方安和遗址进行清理、展示;同年8月10日,圆明园廓然大公遗址完成水生态修复。通过在湖区构建“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实现水体富营养物质资源化和水质净化;同年12月19日,圆明园遗址(黄花阵)维修工程竣工,主要施工内容为场地铺装调整、阵墙维修、中心亭表面清洗及局部维修、局部环境整治。施工范围包括整个黄花阵景区及其周边环境整治,西至长春园西宫墙、东至现状园区道路、南至现状黄花阵南侧黑色围栏、北至现状自然山体,南北长188米,东西宽86米,占地约1.6万平方米。
2017年6月12日,圆明园遗址(大宫门、绮春园、方壶胜境部分)安防工程结束;同年8月4日,长春园宫门区域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排水系统修缮工程竣工,工程内容包括:内外广场原广场砖拆除、土方开挖;内外广场排水沟基础、外墙、回填土及雨水篦子施工;内外广场雨水管道基础、预埋双壁波纹管、土方回填;1号地及2号地北侧预埋铸铁排水管道施工;内外广场恢复原广场砖;同年12月9日,圆明园含碧楼台明归砌工程竣工。
2022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将完成圆明园片区水网循环系统建设,与此前已完成的玉泉山片区相连。三山五园地区完整的水系格局将基本建成。[6]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 相关评价
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9][10]

旅游信息

播报
编辑

地理位置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圆明园遗址公园

开放时间

时间
售票时间
开园时间
1月1日—3月15日、10月16日—12月31日
7:00—17:30
7:00—19:30
3月16日—4月30日、9月1日—10月15日
7:00—18:00
7:00—20:00
5月1日—8月31日
7:00—19:00
7:00—21:00

门票价格

  • 大门门票
成人门票:10元/人次。
半价门票:5元/人次。
月票:每人15元/月(每月1日起办理当月月票,月票当月有效,持本人1寸照片及月票底版在售票处窗口办理)。
年票:每人120元/年(每年1月1日开始办理,年票全年可办理,当年有效,持本人1寸照片在售票处窗口办理,年、月票办理后不退不换,丢失不补)(未成年人免费)。
  • 西洋楼遗址景区(含大水法、迷宫,暂不包含展览馆)
成人门票:15元/人次。
半价门票:5元/人次。(未成年人免费)
  • 圆明园盛时全景模型展
成人门票:10元/人次。
半价门票:5元/人次。(未成年人免费)
  • 通票(暂不包含室内场馆,如展览馆等)
成人通票:25元/人次。
半价通票:10元/人次。

交通路线

公交
公交至圆明园东门:305路,320路,365路,375路,424路,432路,614路,664路,681路,982路至圆明园东门站下车即可到达。
公交至圆明园南门:331路,424路,432路,438路,498路,508路,579路,594路,601路,664路,特19路,观光3线至圆明园南门站下车即可到达。
公交至圆明园藻园门:333路,393路,437路,438路,476路,498路,534路,608路,636路,644路,686路,688路至骚子营站向南步行约600米红绿灯路口东侧即可到达。
地铁
地铁:地铁4号线圆明园站下车即可到达圆明园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