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地雷战纪念馆

山东省烟台市境内纪念馆
收藏
0
0
地雷战纪念馆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赵疃乡赵疃村,山东省海阳市区海阳博物馆二楼,展厅面积为500平方米,展览面积240平方米,展览分六大部分。展示画面200余幅,文物200余件,以大量详实的图片,真实生动的再现了60 多年前海阳大地上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
中文名
地雷战纪念馆
地理位置
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赵疃乡赵疃村
占地面积
500 m²
类    别
革命文物展馆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8:30—11:30、5月至9月14:00—17:30(上午11:00、下午17:00停止入场)、10月至4月13:30—17:00(上午11:00、下午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地    点
山东省海阳市
竣工时间
2009年
馆藏精品
土炮地雷
展览面积
24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海阳民兵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各村建立地雷加工厂,自己碾炸药,制造石雷,创造了夹子雷、连环雷等10多种地雷和子母雷、头发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先后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897多人,沉重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他们的突出代表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1], 并多骗雄次受到酷懂晚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央领辨遥劝厚导人的接见。
地雷战
1估企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此为原型,实地拍摄了《地雷战》,从此海阳地雷战的英雄事迹轰动全国、家喻户晓。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为赞扬海阳地雷战曾挥毫写下“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10个大字;1989年8月迟浩田将军题写了“地雷战倭寇丧胆、卫海防壮我国威”;1991年7月杨得志将军题写了“地雷战”三个大字.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英雄们的光荣事迹和埋雷作战方式三十多种,共设3个展厅,展出图片180余幅、文物200余件,展览共分“地雷战威力无穷”、“地雷战故乡新貌”等6个部分,于抗战胜利60周年正式开放,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被列为山东省红色旅游重点单位。赵疃村为地雷战主战场,现存有主战场遗址及纪念碑。赵疃村地雷战遗址:海阳地雷战主战场,1995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阳召开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并在海阳赵疃村立碑以示纪念;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镇妖石:海阳地雷战遗址之一,当年抗日军民在此埋设地雷伏击日寇,令敌人闻风丧胆。革命故事影片《地雷战》曾在此拍摄外景。2013年12月19日,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
原地雷战纪念馆于六十年代设置在芝悼促地雷战遗址所在村——赵疃村。
1991年,文物糠拘断移交海阳市博物馆充实到“海阳革命斗争史陈列”中,原展馆撤销。
1999年,海阳市博物馆迁至文山街北段,在其喇慨尝杠去中设置地雷战纪念馆。[1]

建筑布局

播报
编辑
馆藏“地雷”
地雷战纪念馆分为6大部分:1.“民族危机 共赴国难”;2.“地雷战日寇丧胆 卫海防壮我国威”;3.“反‘扫荡’105天动魂魄 盆子山60余村响雷声”;4.“英雄造雷乡 雷乡出英雄”;5.“光辉事迹垂青史 革命精神照后人”;6.“实现新跨越 建设新海阳”。整个展览重点突出,把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利用地雷村村布防,户户备战,广大民兵开展地雷战、麻雀战的史实,和艰苦奋斗,打击日寇,驱除外辱,战无不胜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现给广大观众。

场馆特色

播报
编辑
地雷战纪念馆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点,注重了建筑、环境与陈列相结合,四个错落有致的金字塔顶,全部采用宝石蓝玻璃镶嵌,即美观大方,又明亮通风;墙体委角饰以大红柱子,与蓝顶白墙互相映衬,整体设计美观、典雅、凝重。纪念馆在内容上以文物作为主要展览语言,突出陈列内容的真实性、观众的参与性,生动逼真地展现了海阳历史上那段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岁月。[3]

展出内容

播报
编辑
地雷战纪念馆藏品560余件套,包括历史照片200余幅及图表、油画、粉画、雕塑、半景画等辅助陈列展品。
土炮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在地雷战中用过的土炮。
地雷 民兵在地雷战中用过的各种地雷。
石雷 民兵自造的石雷。
奖章、枪支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在地雷战中用过的枪支和获得奖章等遗物。
海阳民兵在地雷战中发明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方法,选出10多种埋雷方法,利用电子模拟场景,观众可以参与埋雷及引爆进行演习,真实感受地雷杀敌的场景。

参观信息

播报
编辑
地址: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赵疃乡赵疃村
地雷战纪念馆
旅游指南
海阳火车站乘徐家店至东村客车至市区城北车站,东行500米;海阳长途客车站东行至新元广场,向北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