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妇好墓

[fù hǎo mù]
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收藏
0
0
妇好墓位于安阳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1]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主要有妇好组的圆鼎、大型甗、簋、带盖方罍、带盖扁圆壶、瓿、圈足觥、爵、觚、斗、长方扁足鼎、偶方彝、方斝、三联甗、鸮尊、大型钺等;司母辛组的大方鼎、四足觥等。部分礼器和两件大钺制作精致,质地厚重,造型优美,花纹繁复,极其少见。[9]
妇好墓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7]妇好墓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极高的完整程度和极丰富的精美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级阶层的主流观念,为我国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12]
中文名
妇好墓
地理位置
安阳市殷都区殷墟路1号[6]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8:00-18:00[7]
景点级别
AAAAA级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包含于殷墟景区内,通用殷墟景区门票)[7]
著名景点
妇好享堂妇好汉白玉雕像妇好墓随葬品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南省安阳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可

挖掘过程

播报
编辑

发现墓葬

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位于当时小屯村的西北地,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1975年冬,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这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要保护这片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由于过去没有在这一带作过发掘工作,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当时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决定对重要遗址进行钻探。小屯遗址的钻探工作由笔者负责,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只能在边缘钻探。11月20日开始,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而且靠东部东西长约70米的夯土比较厚,向西较薄,岗地南边是取土形成的断崖,断崖南面是空地。我考虑如果将南边的断崖清理出弃旬欠来,所观察到的现象更为可靠。于是11月23日开始清理断崖的工作,陈志达也参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铲刮出长约140米的断面。东边显露出密集的,向西地势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发现,为保护这片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与村里的负责干部联系,请他们看过现场后,都表示同意保护,并说,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决定第二年进行发掘。

勘探过程

经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于1976年春季开展了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重点是发掘建筑基址,参加工作的人员有郑振香档签恋、陈志达,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教授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发掘。为弄清房基下边夯土的范围和性质发掘了1号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后,下面出现的是一长方形坑,内填夯土,其南边被取达狱腊乌土挖掉,但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边缘,整体呈长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钻探时一杆探不到底,于是系绳下探,由于夯土硬且干,探铲带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说,小屯墓坑少,尽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响民工的情绪。于是采取先将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时停下来。我与有经验的技工商量,我们还得钻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丝柠紧,如果超过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湿泥也不好探,需加柠杆(拧杆是横插在接杆顶端的),有位老工人说,用拧杆要两人推动。我说,这好办,星期日停工,留下参加钻探的人员大干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场的人表示赞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我对大家说,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多打几个孔,只要探到底无论出现什么现象,都算完成了任务,工人们干劲很大,开始在边缘探,几个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头的硬东西,打不下去。最后决心在中心部位钻孔,我想如果是墓葬应该有现象。有位年轻人说,这可是关键的一铲,使得在场的人情绪有些紧张。从距地表3米至6米深进度比较快。从水井得知此处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变成泥,探铲探上的泥,上提时往往滑下去,这时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向下钻孔,一铲铲下探,速度很慢,每铲上来都仔细看土质有无变化,工人们都很辛苦,从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国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约50厘米,出现硬底。这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出声,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了,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异口请甩同声地说,是墓葬,眼光敏锐的何振荣师傅发现铲内有件东西,他一把抓过来跑到水渠边上洗净,原来是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发掘过程

自1976年5月17日开始集中力量发掘此墓葬,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竖穴墓,并未抱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遗物是分层埋入的,可分为6层,最先发现的是1件残陶爵,距地表深约3米,在墓穴东北部出现了一件大理岩拘腿敬的石臼,出土时底朝上,翻过来一看,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这件臼的发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其后相继出土数层文化遗物。各层所出遗物不一一细说。仅将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层简述如下,此层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出土时色泽鲜艳。清理完第6层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发现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工地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小青年问这问那,有的问会不会出个“虎头彝”(指觥)。老师傅说,说不定会出个虎头彝让你们开开眼,旁边的人笑起来。清理完这层遗物已临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原定6日开始发掘,但供电局未送电、工人们很心急,有位老师傅建议,用辘轳绞水可以下挖,对下边的情况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赞成。于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间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两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边大型铜器逐渐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来了,长方形口慨碑也很明显,围观的人喊,“铜炉”!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铜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考虑到安全,停止下挖,并找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以便抽水,供电局同志看了现场,答应第二天全天供电。
7日早上先抽去坑内积水,9点以后气温上升,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先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开始取出1件向上传递1件,玉戈、玉人等不断送上来,但墓内遗物太多,传递太慢,于是将玉器放入水桶内,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一筐筐铜器取上来之后,用平车送到工作站,桶内的玉器由两人抬回去,陈志达与工作站的人员将玉器1件件用纸包好,放入纸盒内。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员都在紧张操作。大约午后1点多种,棺内的玉器,以及椁内的小型铜器已基本取出。恰在这时出水量少了。于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大型铜器不能装筐,只能用绳索捆紧,再由强壮的工人顺着坑壁慢慢拉上来,由我记录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顺序。参加发掘的人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围观的人熙熙攘攘请晚脚,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联甗架被拖上来了,有人说,六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取上来了,有个孩子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在极力维护秩序,要大家不要挤,以后让大家看,但围观的人兴趣不减,议论纷纷。下午3点多,遗物取净了,最后将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说,这个墓挖得干净利落,侯德隆师傅说,亮底了,放心吧,不会丢下东西。

发现意义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据说,妇好墓发掘成功的原因离不开考古专家郑振香的坚定信念与不畏劳苦的坚毅品格。由于去促几妇好墓保护隐蔽,很难发掘,在工作进程一半时,看到毫无结果,许多专家都以断下定论,说这是只是普通的地,上面的夯土也仅是残留建筑物的痕迹。只有郑振香坚信这夯土下一定有名堂,她积极投入其中,并且号召所有的同事,工作人员一起努力。

主要景点

播报
编辑
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无墓道。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墓内有二层台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5米,宽3.4~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塌毁,棺木也已腐朽,从残迹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墓内殉人16个,其中4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东壁龛中,1人在西壁龛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椁内棺外。另外还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墓主遗骸已朽。
妇好墓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2]

妇好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现在的这座建筑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3]

妇好汉白玉雕像

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汉白玉雕像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3]

随葬品

播报
编辑

总结

后母辛青铜觥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墓出土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50多件玉戚玉钺玉戈玉矛等玉质兵器。这些兵器打磨精细,体薄刃脆,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因此不是实用器,而是显示墓主身份的随葬品。[8]
妇好青铜鸮尊
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
妇好墓出土文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3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14]

三联甗

三联甗
甗是古人用的炊具,类似于现代的蒸锅,分上下两层,中间腰身紧束,下部是鬲,一般是3个中空的袋足,可以贮水,上部是透底的甑,用于放置食品,以让水蒸气蒸煮;上下层之间是有孔的箅。三联甗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一周云纹。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一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两侧饰以大圆形火纹。主纹均以雷纹为地。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 甑形制较大,口径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个扇面形孔,兽头半圆形空心耳。口下有两条细棱,饰游动状的龙纹两组,每组二龙,头相对,以雷纹为地。在龙身的上下侧分别填以圆形火纹。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有铭文二字。[4]
三联甗
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偶方彝

偶方彝
方彝始见于商代,器形为四方直壁,也有长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顶形盖,盖上有钮,器体有直腹、曲腹、腹旁带耳的。个别器物形似两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称“偶方彝”。这件偶方彝的器盖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长边各有7个方形盖和7个尖形盖,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盖与器身装饰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形纹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变化,浅缩颈,腹微鼓。有的器物上还铸有铭文。[5]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司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大铜钺

大铜钺是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新疆青玉

妇好墓出土的玉鹤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凤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墓出土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渚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象牙杯
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其中一件夔鋬杯的形状似觚,通体以双线阴刻繁缛精细的饕餮、夔龙、鸟等图案,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镶嵌绿松石,图案周围刻以细纤的“回”纹作为衬托。杯的一侧安以鸟、夔龙图案的鋬(提梁),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镶嵌绿松石。另一件象牙带流虎鋬杯,高42厘米,直径10.6~11.2厘米,壁厚 0.9厘米,是现存历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

海贝

墓内发掘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装饰品

装饰品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

研究价值

播报
编辑
妇好墓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极高的完整程度和极丰富的精美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级阶层的主流观念,为中国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12]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司粤母铜器铭文的铜礼器是酒器,在站前小屯出土的司粤母铜器铭文大都是酒器。而殷墟妇好墓中的铜器,除去司粤母铜器铭文以外,大都是酒器,殷朝时期的人喜好饮酒,因此,以酒器为礼,赠送他人,故而,殷朝人酒器较多,在其死后陪葬器具大都是酒器。而殷墟妇好墓中司粤母铜器铭文,为后人研究殷墟妇好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为研究殷朝时期人民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11]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相关事件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妇好是商代第二十二代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曾多次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武丁的宠爱和臣民的敬仰。例如妇好曾率领1.3万多人的军队抵御前来侵犯的鬼方,大获全胜而归。受武丁的派遣,她曾北讨土方,东南伐夷,西败巴军,为商王朝拓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与巴军一役,此役她率军设伏,在巴军退路设下埋伏,待武丁自东面攻击,巴军败退进入伏击圈,她率军杀出,两面合击,大获全胜。此役当为战争史上所记载的最早伏击战。除带兵作战外,妇好还主持过各种类型和不同名目的祭祀、占卜活动。武丁对妇好宠爱有加,不仅授予她独立的封邑,还经常向鬼神祈祷以保佑她健康长寿。

美学特点

妇好墓青铜器的几何构成特点可以总结为“不排斥功用,但求协调”。我们认真观察妇好墓青铜器,会被其协调的几何构成折服,其好像暗藏着某些富有节奏的数学规律,我们也的确会发现一些经典的几何形状和曲线:或刚劲挺直,庄严有力;或贯气回转,圆曲呼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铜器在保持器型构成美感的同时,能保证器物的实际功用。部分青铜器被学者认为是妇好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如一些酒器、炊器等。这种精心设计的审美构成与功用性协调统一的创作思路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值得参考。
妇好墓青铜器的装饰分为小型雕刻、浮雕和线刻等,这些装饰有一个特点,可以总结为“不喧宾夺主,但求精致”。装饰始终没有破坏器物大的器型构成,但非常精致且层次分明。以妇好扁足方鼎的饕餮纹装饰为例,其得益于“三层花”的创新雕刻工艺,在同一区域采用阴阳结合的雕刻方式,使同样的雕刻面积可以容纳更多的雕刻细节,同时还能压缩雕刻的起伏高度,不破坏整体的器型统一性。部分器型用“分铸法”将小型雕刻和细小的器型结构单独插入整体的器物中,使器型曲线在保持连贯的同时,更富有节奏和空间层次感。[10]

文化活动

2016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13]
2017年10月27日,“殷商王后——纪念殷墟考古发掘九十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特展”在长沙博物馆特展1厅、2厅正式开展。[15]
2017年,由旅顺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传奇人生——殷墟妇好墓精品文物展》在旅顺博物馆正式开展。[16]
2018年10月,安阳博物馆举办了“凤归大邑商——殷墟妇好墓文物安阳故里展”。是妇好墓出土文物首次系统性、集中性地与世人见面。[14]

参观信息

播报
编辑
自驾车:从郑州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安阳北出口站下道(全程约180公里),沿人民大道西行殷墟路口右转即到(车程约8公里20分钟)。
公共交通:市内乘坐1路、18路、39路、41路到殷墟博物苑站下,步行5分钟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