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张太雷

播报上传视频
无产阶级革命家
张太雷(1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复,自号长铗,参加革命后初名春木、椿年,后改太雷,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张太雷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12]
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概述图片来源:[1]
中文名
张太雷
别    名
张曾让张椿年,笔名大雷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98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
1927年12月12日
毕业院校
天津北洋大学
职    业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宣传家
主要成就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
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中共首个牺牲在一线的中央委员展开
出生地
江苏省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党    派
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张太雷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常州市。
1911 年入常州府中学堂读书。
1915 年秋考入北京大学, 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 先后在特别班、法科法律学门学习。这期间, 曾在《华北明星报》任英文翻译。在十月革命和李大钊等人影响下, 开始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 年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1920 年10 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并在李大钊帮助下, 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 年1月奉共产主义小组委派赴俄国伊尔库亥克,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是第一个在共产国际参加工作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同年6 月, 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到中国筹建中国共产党, 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与李大钊、张国焘、李达、李汉俊等会谈, 共同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至7 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随后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一次成立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2 年1月至3月,相继出席远东被压迫民族大会、东方劳动者大会和青年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
1922 年5 月,与蔡和森共同主持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关于团纲和团章的报告,被选为团中央委员,成为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8 月参加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主张与国民党合作,以建立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会后,根据党的决议, 与陈独秀、李大钊等首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3 年6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在党的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分别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委员。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同年10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在此期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4 年8 月回国, 在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任负责工作,并任上海《民国日报》主笔。
1925 年1 月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大会决定将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他当选为团中央书记。会后被派到广州,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 同时任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和助手, 对加强国共两党合作、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同年,中共两广区委改为中共广东区委, 他是区委主要负责人之一。
1926 年2 月开始主编广东区委机关刊物《人民周刊》。对蒋介石阴谋发动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给予了揭露和回击。
1927 年4 月至5 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作了尖锐的批评。会后调任湖北区委书记。7 月中共中央改组,他任中央临时政治局五名常委之一。8月7 日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 即八七会议) , 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调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并在周恩来未到任之前, 与杨殷、黄平等组织临时南方局。南昌起义后, 赶往潮汕地区组织群众斗争, 策应起义军南下。同年12 月与苏兆征、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广州起义, 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他任人民海陆军委员, 在苏兆征未到任之前代理苏维埃主席。12 日在乘车赶往大北门指挥战斗时遭敌人伏击, 不幸牺牲。
主要著作收入《张太雷文集》。[19]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图为张太雷(中间站立者)陪同维经斯基会见李大钊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期间,张太雷是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与周恩来等结下战斗友谊,并作为天津学联的代表赴北京结识了李大钊等人。1920年春天,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等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事宜,张太雷担任翻译。随后,他参加了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接着组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任小组书记。1921年6月,张太雷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先后多次与北京的李大钊、张国焘和上海的李达、李汉俊等商谈,最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张太雷为大会筹备组翻译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草案,提交马林修改。后参加过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和八七会议,是四届侯补中央委员、五届中央委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五人常委之一、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等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3]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启蒙者之一。1920年春,他主持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并经常与李大钊、邓中夏等给工人讲课,到工人家里访问,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的第一批骨干。[14]
在张太雷同志的革命生涯中,从事党的青年工作也是重要的内容。1922年5月,张太雷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来第一个团纲和团章。1925年1月,他在上海主持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张太雷为团中央书记。张太雷同志还多次作为中国青年团的使者,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的工作和活动,忠实地、创造性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15]
1921年12月4日,马林、张太雷到达桂林与孙中山会谈三次
他是党内最早的国际活动家。1921年初他被派赴苏俄,担任国际远东局中国科书记,成为第一个在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1921年6月,张太雷受党的委托,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出现于共产国际会议的第一位使者。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坛上,他代表中国共产党首次庄严致词,他提交大会的书面报告是研究中共早期历史的珍贵文献,他是少数见过列宁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他担任过维经斯基马林达林鲍罗廷等共产国际代表的翻译和秘书,并以他无穷的精力、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各国共产党人对他的尊重,显示了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 。[2][14]
张太雷对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国共合作有着特殊贡献。他参与过中共领袖、共产国际代表、苏俄使者同孙中山等国民党要人的多次重要会谈。他作为孙中山指派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主要成员,出色地完成赴苏考察任务。他对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多有建树[2]。他在党内最早主张并实践革命的统一战线思想。1921年8月,张太雷回国,为刚刚参加完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翻译。陪同马林与陈独秀讨论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初步决定了在民主革命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方案。不久,张太雷陪马林会见孙中山,力促并最终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3-4]
张太雷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他在《前锋》、《向导》、《人民周刊》、《中国青年》等刊物上留下的百余篇论著,仍熠熠生辉。李大钊先生称赞他“ 学贯中西、才华出众。”[13]
张太雷
他是革命危急关头党的核心领导人。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张太雷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会上他与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李立三、任弼时等一起,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支持毛泽东关于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武装的正确主张。在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离职的紧要关头,张太雷又与周恩来等五人组成的中央常务委员会领导全党[4]
他领导建立了中共在大城市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1927年12月11日黎明时分,广州起义爆发不久,他身穿戎装,系着红领带,在刚刚攻占的公安局大楼上竖起广州苏维埃政府的大旗,并当选代理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太雷是著名的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2月12日 ,他在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阵亡,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29 岁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实践了他年少时立下的“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 的誓言,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13]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张太雷与妻子陆静华摄于1924年
张太雷的祖上,是常州有名的世家。高祖为清乾隆年间的太学生,事母至孝,兄弟友爱,时人仰慕,称张府为“仁让堂”。地方志上有传。他的曾祖以经商致富,秉性仁厚,为赈灾捐赠了大量钱粮,朝廷奖以翰林院孔目衔。祖父是五品候选知府,祖母贤淑,精于书算,持家严谨,为人所敬。他父亲亮采虽为县邑庠生(秀才),但早已家道中落,依赖他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16]
原配妻子陆静华[5]。1918年暑假,张太雷回常州与陆静华结婚,育有二女一子。[6]张太雷牺牲后,陆静华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抚养教育子女继承父志。1937年年底常州沦陷,陆静华听说上海有共产党组织在活动,决定让16岁的次女去上海找共产党参加革命,参加抗日。长女张西屏留在常州找个职业,帮助养家;儿子张一阳去当学徒,以减轻家庭负担。[2]新中国建立后,她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常州市妇联副主任,1968年去世[6]
张太雷与原配夫人陆静华生有一子二女,张太雷为革命捐躯时,长女8岁,次女6岁,幼子才4岁[2]
其子张一阳[2](1923-1942),生于1923年农历冬至,乳名燧堂。1939年在周恩来、陈毅等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安排下,赴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战斗中不幸被俘,在狱中染上了回归热病,几天后病逝于狱中[2]
童年的张太雷在外祖父怀中
长女张西屏(1919-1968),小名细苹[5]。解放后在常州三中任教。1956年动员丈夫谢舜臣将他开办的恩源药房交公,1961年入党。文革时受到迫害,1968年自缢身亡,年仅48岁[2]。1978年平反[2]
次女张西蕾(1921-)[2],1938年12月入党,皖南事变后成为抗大五分校女生队的指导员。后来先后到了华中抗大总分校训练部及华中局党校当教员。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1956年随丈夫冯伯华一道调到北京,担任化工设计院党委副书记。1958年,主动报名去大学学习,1963年本科毕业。文革遭到迫害[2]。后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连续担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2]
第二任妻子王一知(1901-1991),1925年春与张太雷结婚,有一子。原名杨代诚,经刘少奇介绍入党,成了张太雷革命事业的忠实伴侣。1928年春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后在重庆、芷江等地,从事地下工作[7]。解放后,1949年10月担任上海市立吴淞中学校长和党支部书记[7]。1950年10月任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文革”中受到迫害,后平反。曾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1979年专程赴常州,寻访张太雷的足迹。1991年病逝于北京[2]
其子张知春(1927-2008),生于上海,因白区危险,被人寄养在北平慈幼园,1938年被接到延安,1939年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1945-1952年在莫斯科读书获取研究生文凭,后被分配在苏联科学院工作。1965年回国进入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工作。1987年12月,随二姐张西蕾参加了在常州和广州举行的张太雷纪念活动。2008年10月5日病逝于北京[2]

主要评价

播报
编辑
李大钊:学贯中西、才华出众。
曾庆红:张太雷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顾敏琪:张太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8]

英雄事迹

播报
编辑
广州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为广州起义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张太雷的英名,将和这不朽的历史事件一起,永载史册。
在复杂的斗争中,张太雷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他主张武装工农予以反击。1927年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坚决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9月到潮(安)汕(头)组织群众接应南昌起义军。11月到上海中共中央参加制订广州起义计划,下旬回广州主持武装起义准备工作,兼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12日,遭敌袭击时牺牲,时年29岁。临终,他向战友们嘱托: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7]

人物作品

播报
编辑
(后人编纂)共收入张太雷1921年7月—1927年10月牺牲前的文章、演说等102篇,约23万字,书末附有《张太雷年谱》,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历史的重要资料。邓小平题写了书名。《张太雷文集》,是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库主要收集整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运动领袖,或党的创始人,或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运动的杰出领导人的著作,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纪念文章

天津大学校内的张太雷铜像
张太雷牺牲后,他的昔日同窗、他曾亲自介绍入党的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在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第12期发表《悼张太雷同志》的文章,高度评价张太雷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4]。其中写道:“他在党里历次担任负责的工作,他的坚决与耐苦是一般同志所知道的…….他死时,觉着对于中国工农民众的努力和负责,他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源泉!”[1]

纪念会议

1998年6月16日,纪念张太雷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
2013年6月17日,纪念张太雷诞辰115周年暨《张太雷文集》首发仪式在天津大学举行。
2017年6月4日,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承办的张太雷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委党校举行。
2018年6月15日上午,新时代弘扬张太雷同志革命精神研讨会在常州举行。

研究纪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天津大学重新规划设计了张太雷纪念专室,成为天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在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之际,该校成立“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该中心定位为全国张太雷研究的权威开放式研究机构,聘请专家学者,每年至少投入资金15万元开展太雷精神研究。

纪念馆

天津大学张太雷像
坐落在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由张太雷故居、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和辅助用房(书画陈列室)三部分组成,全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陈展面积500平方米。1987年12月,为纪念张太雷牺牲60周年,邓小平亲笔为“张太雷故居”题写了匾额[4]
张太雷纪念馆自1987 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参观者二十多万人次,并先后出版了《张太雷年谱》、《回忆张太雷》、《张太雷文集》、《醒世惊雷》等十几本研究张太雷的书籍,成为集缅怀、纪念、宣传、研究张太雷同志事迹与精神的重要场所。

纪念地名

1933 年8月16日,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太雷同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举行第 48 次会议,决议在江西石城、瑞金、福建宁化三县边界设立太雷县,为中央政府直属县。

纪念物品

张太雷纪念邮票
2018年,为纪念张太雷诞辰120周年,天津大学启动了《张太雷画传》的编撰工作。该书立足于档案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革命历史为背景,时间为线索,城市为板块,事迹为内容,展示了张太雷光辉的革命人生,丰富了学界张太雷的研究内容。书中包含近400张人物和场景照片、历史文献图片、少量艺术作品等图片,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发表。
中国邮政于2011年2月2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三)》纪念邮票1套5枚,志号为2011-3,分别为陈延年、张太雷、罗亦农、恽代英和项英。面值均为1.20元,为胶印版。常州邮政局特别制作了《常州三杰》纪念珍藏邮册,与纪念邮票一起发行。[18]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张太雷毕业证书
1915年7月,张太雷在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肄业后,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和北洋大学本科。由于张太雷当年北洋大学的毕业证书一直保存在学校档案馆,也就意味着张太雷本人并未领取这份毕业证书,其中的原因自然成为张太雷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谜团[9]
张太雷的二女儿张西蕾认为:“一九二〇年他在天津北洋大学毕业了,但他没有去谋取职业,而是积极的参加了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然而,王一知则回忆说,张太雷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是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的重要骨干;北洋大学校长冯熙运禁止学生参加运动,太雷及同学掀起了驱冯斗争,因此被开除了[9]。而这份毕业证书坐实了张太雷大学毕业的看法。签发人是校长冯熙运,时间是1920年6月15日[9]
1919年下半年,受到五四运动后学生罢课抵制校长风潮的影响,北洋大学工科学生集体反对法科出身的赵天麟校长。年底,法科教授冯熙运接任校长,依然遭到多数学生反对。事实上,张太雷所在的法科己班,基本没有参加拒冯运动,因此形成了“一个二十三人的班级反对全校另外二百多名学生”的局面,在校内已不能正常上课,被校方单独安排到天津站附近的一所学校上了近三个月的课[9]
张太雷同班同学孙瑞芹的回忆说,4月,己班回校参加了毕业考试,“5月第一周,我们班举办了一次聚餐。除此之外,没有毕业典礼,校长也没举行任何招待会为我们送行。”由此看来,由于驱冯运动的开展,当年法科己班的结业采取了特殊的方式,因此,毕业证书的发放和领取也会是非常态的。到学校制作好毕业证书时,一些学生已经离校,联系不上。张太雷应该在这个范围之内[9]
1921年1月,张太雷动身前往苏俄的伊尔库茨克,此后的革命生涯中,再未回到天津。这张毕业证书一直保存在天津大学校史档案馆,成为历史文物[9]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热血军旗《建军大业》中党伟扮演张太雷。
《向警予》中王辉华扮演张太雷[10]
京剧《宋家姐妹》中谭正岩扮演者张太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