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景德镇瓷器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2]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2005年04月1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景德镇瓷器”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1-2]
中文名
景德镇瓷器
外文名
Jingdezhen Ceramics
产地名称
江西省景德镇市
品质特点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第63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05年04月15日

产品特点

播报
编辑

品质特性

景德镇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誉巴寒浆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3-4]

品种分类

玲珑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循棕轿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5-6]
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7]
粉放欢地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垫乌担巩烧煅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既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
她浆背颜色釉瓷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拳叠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8]
薄胎瓷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弃厦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数十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9]
雕塑巩旬甩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青花影青瓷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绘有幽静雅致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丽的纹饰,称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镇于1983年创出的新品种,该釉色酷似白玉,花纹晶莹剔透,釉层下的暗花与青花融为一体,使器物显得更加秀丽、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关部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陶瓷专家们认定:该产品“具有独创性,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升级换代上高档的新产品,属国内首创。”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名称由来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白瓷”最为有名。白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创始人

赵慨(304年—?)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对新平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当地制瓷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人瓷器阶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爱戴,称为“制瓷师主”。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师主庙记》。[10]

制瓷历史

景德镇瓷器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陶瓷生产史[42]。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元代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成功创烧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的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洪武年间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产地环境

播报
编辑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市区内平均海拔32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
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矿钨矿砂金铜矿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11]

生产情况

播报
编辑

手工制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制瓷工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从御窑厂来说,其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钵的作坊,还有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许多局部操作大都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同时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设御窑若干座,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12-13]

作坊营造

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修复镇窑是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
景德镇传统窑炉[14]
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luˊan)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据载,清末景德镇镇窑有100多座,窑业的兴盛可以想见。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这次镇窑窑炉的砌筑是国宝级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
清代人对挛窑技艺有这样的描述:“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砌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浆,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
挛窑使用特制的窑砖和挛窑泥。
窑砖是用来砌筑或修补制瓷窑炉的主要材料,一般长、宽、厚的规格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规格的条子砖和烟囱砖等。
制砖的原料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经过踩炼、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最后制成窑砖。过去,砖坯一般装进瓷窑烧成“响砖”,使用专门的圆窑包烧制。
窑炉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修补或拆倒重新砌筑,所以景德镇有大量拆窑时留下的窑砖头。经过高温煅烧,夹带着火红色和黑釉色的窑砖头被人们广泛地用来砌墙、铺路,使瓷都风貌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
挛窑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层下的泥土,因其没有沙石杂质,具有粘性且耐高温。田泥运到窑场后需晒干,便于练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将泥块化开。用水搅拌的田泥经过踩练后成为泥浆状的挛窑泥。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砖和挛窑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清代镇窑的重新修复,传统窑砖的烧制和挛窑泥制作等传统技艺也被“激活”。[12-13]

现代发展

有着2000多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因瓷而兴,因瓷而荣。自北宋景德元年至清代,景德镇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
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由于昌南盛产精美瓷器,远销世界五大洲,且作为朝廷贡品,深受皇帝喜爱和赞誉,于是宋真宗皇帝将其年号赐予昌南镇,并钦命进御瓷器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说:“景德镇是全世界最早的工业城市,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世界性的大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景瓷获得空前发展。1949年建国以后,陶瓷工业作为景德镇市主导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计划经济年代,景瓷凭着号称拥有十大瓷厂的整体实力,依托当时中国建陶行业龙头企业景德镇瓷厂、江西最大的工业陶瓷企业景德镇电瓷电器公司、一批部省属电子陶瓷企业,景瓷在日用瓷、艺术瓷、工业瓷、建筑瓷、电子陶瓷领域全面开花,并形成了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无论在内销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景德镇均以“大而全”的“大陶瓷”生产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景德镇以占江西省3%的人口,上缴的税收却占全省的20%,成为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的陶瓷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整个行业陷入困境,十大瓷厂开始了艰难的改革之路,但一直进展缓慢。
2007年,中国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景德镇成功申报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试点,使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的新路。
2012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全市陶瓷企业共计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陶瓷企业近百家,陶瓷生产、销售及辅助配套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仅景德镇高新区陶瓷工业园就有入园陶瓷企业70多家,年产值近40亿元。全市陶瓷注册商标也由2008年的不到50件增加到2012年的380余件,并拥有1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3件江西省著名商标、8件江西名牌产品、23件市级知名商标和139件陶瓷注册商标。拥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创意实体近5000家。有国家级大师数十人,省、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陶艺人8000多名。[20]
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行业总产值291.6亿元,在全国10大陶瓷产区排名第5位,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05%。
2016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4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66.7亿元人民币。[12-13]
2017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为372亿元。[21]
2021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约516.2亿元,其中,2021年景德镇艺术陈设瓷陶瓷产值为185.3亿元。[19]

产品荣誉

播报
编辑
2005年04月1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景德镇瓷器”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1-2]
2014年12月,景德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15-16]
2015年,两件江西景德镇陶瓷作品荣获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金奖。[17]
2018年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之创新奖授奖仪式暨首届遗产地DIBO论坛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举行,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被授予该国际奖项。[18]

地理标志

播报
编辑

地域保护范围

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范围以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景府文[2004]41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所辖行政区域。[1-2]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景德镇瓷器
青花瓷、玲珑瓷、高温颜色釉瓷、粉彩瓷、新彩瓷。
(二)制作工艺
1.原料:选用保护范围内所产的原料:高岭土、瓷石、釉果、釉灰。高岭土含铁量在0.7至1%,瓷石含铁量0.4至0.7%。要求原料精选,漂洗干净。
2.原料加工:用传统工艺原料经破碎、研磨、过筛、除铁、陈腐制成坯泥、釉料。
3.成型:根据不同产品器型,分别选用可塑法、浇注法、手工技艺法成型。
4.施釉:根据产品不同器型,分别选用汤釉、浸釉、沾釉、喷釉、涂釉的施釉方法。釉层厚薄得当,均无缺损。
5.烧成:高温一次氧化――还原焰烧成。
(三)外观特色及理化指标
1.外观特征。
景德镇瓷器
白里泛青、色泽浑厚、瓷质细腻、釉色莹润、清雅透亮。加上各类艺术装饰后,呈现各类瓷器的特色。
青花瓷:色调青翠欲滴、经久不褪;纹样清新明丽、幽静雅致;釉面晶莹柔润、白里泛青。
玲珑瓷:瓷里显现透亮釉纹图案,精巧细致,玲珑剔透、碧绿透亮。
高温颜色釉瓷:釉面如镜,五彩缤纷,犹如朝霞、彩虹,美不胜收。
粉彩瓷:画底有层玻璃白,画浮玻璃上,色彩丰富,“脂粉”柔和,纹样凸起,立体感强。
新彩瓷:彩料直接附着瓷面,料薄而鲜艳明快,画面明亮逼真、生动自然、不脱落褪色。
2.理化指标。
瓷体吸水率不大于0.5%。
热稳定性:(指餐饮器皿)从16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
铅、镉溶出量:铅溶出量不大于1.0毫克/升,镉溶出不大于0.2毫克/升。显微结构游离石英含量8至22%,莫来石含量20至30%,玻璃相含量为50至60%。[1-2]

专用标志使用

在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1-2]

相关人物

播报
编辑
陈圣发
景德镇第一位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坯项目代的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9]
2009年,陈圣发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2]
王炎生
先后被景德镇市政府和江西省政府授予“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
2009年,王炎生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3]
曹开永
景德镇市第一批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也是景德镇市唯一进入剐坯项目非遗传承人名单的艺人。[38]
2009年,曹开永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4]
余云山
2009年,余云山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0]
兰国华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6年古彩大盘《梅林曲》获第八届全国金奖;2010年古彩《春色满园》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莆田);2009年古彩《花开四季》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古彩《金鸡牡丹》被评“中华民族珍品”奖,为国家文物局收藏;2006年古彩《春回大地》被评奥运礼品“最佳艺术风格金奖”,并作为国礼赠送萨马兰奇先生;2010年古彩《绿梅小鸟》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31]
2012年,兰国华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5]
黄云鹏
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古陶瓷鉴定、仿古专家,其擅长绘制元、明青花,并对历代古瓷原料配制、成型、装烧等工艺研究颇深。其先后出版了《景德镇古陶瓷纹样》、《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黄窑说瓷》等著作。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仿制的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先后三次获国家和部级优质产品奖;2001年,其仿制的元青花三顾茅庐图罐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7年,其领衔精仿的大雅斋款粉彩瓷器被故宫收藏。2005年中国政府赠送给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礼品瓷“仿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仿清乾隆粉彩寿桃纹天球瓶”正是佳洋“景德皇窑”瓷。外交部常选购由其领衔仿制的古瓷精品陈列于中国各驻外使馆。[36]
2012年,黄云鹏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6]
李文跃
国家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品课程《陶瓷粉彩装饰》主持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深圳文博会评委、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画院副院长、景德镇粉彩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陶瓷文化艺术大师。他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之秀美与墨彩瓷的清丽雅致之意韵融为一体,创立了颇具个性的“粉墨彩瓷”装饰。主要著作有《景德镇粉彩瓷画艺术》、《图案与装饰基础》等。[32]
2012年,李文跃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7]
邓希平(女)
50多年从事陶瓷颜色釉研究、创新工作,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复制出可生产的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达1000多个,代表作“300件郎红釉美人肩花瓶”多次被选作国家主席出访礼品,是景德镇唯—高温色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唯—高温色釉国家级专家,唯—高温色釉国际金牌得主,被誉为景德镇陶瓷颜色釉“女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生成就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专业人才—等功、第五届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33]
2012年,邓希平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8]
朱丹忱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原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政协景德镇市委委员、民进市委委员。中国书协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艺术陶瓷商会副会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美术家称号,景德镇陶瓷书法家。[34]
2012年,朱丹忱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9]
傅长敏(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二级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文化领军人物,自幼在父亲、著名国画家、陶瓷美术家傅尧笙的艺术熏陶和严格指导下学习素描、水粉画、国画和陶瓷绘画。1986年,又师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家孔仲起、卓鹤君等学习山水绘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35]
2012年,傅长敏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0]
胡家旺
2018年,胡家旺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