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梆子

[bāng zi]
中国打击乐器
收藏
0
0
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中文名
梆子
批准时间
2008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Ⅳ-118等
遗产类型
曲艺
申报地区
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等

历史源流

播报
编辑
梆子
古代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史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良谅戏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史家庄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催船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酷夜拳几罪灶巴金《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喇匪清脆的只祖归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定煮鸦懂酷体巴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道具材料

播报
编辑
梆子
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具体类型

播报
编辑
梆子
梆子用于中国各类民族乐队,最早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藉以增加戏剧气氛。17世纪左右(明末清初)随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坠梆秦梆之分。梆子有时特指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流行于晋陕冀豫一带的梆子腔,用梆子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多用紫檀、红木或枣木制作。两根长短、粗细不同的硬木棒,细长的一根为圆柱形,长25厘米,直径4厘米;短粗的一根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南梆子又称广东板,广泛流行于南方地区,在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中使用,也用于京剧高拨子唱腔的伴奏。多以花梨木制作。为长方形中空体,中间有一长方形音孔。坠梆又称脚踏梆子,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的伴奏。外形如鸭蛋,梆与槌连为一体。秦梆用于秦腔伴奏。椭圆形,长20厘米。

河北梆

梆子 河北梆子
又称“梆板”。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一般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还用枣木心制作、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
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清脆、高亢而坚实,无固定音高,为梆子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常用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中也常使用,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2]

南梆子

又名卜鱼、广东板。《清朝续文献通考》:“卜鱼之用等于点鼓或代拍板,南方之节乐器也。”长方形木制中空体,长24.5厘米,宽8.7厘米,厚6厘米,中间为一长方形音孔。以采用花梨木制作的较好,音孔必须开列整齐、内膛光洁。演奏时,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棰敲击。
南梆子流行于我国南方。它原是粤剧的伴奏乐器,后来也用于京剧高拔子唱腔伴奏及广东音乐。发音短促、圆润,除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击奏强拍外,也可用来表现马蹄声、机枪射击声等特殊音响效果。

坠梆

梆子
又称“脚踏梆子”。木制球状。形如鸭蛋,圆径9厘米,中空。分为大中小三种,长度分别为13.5、11.5和10厘米,圆径分别为9.5、8.5和5厘米。腰部有一木榫,垂直固定在一个立棍上。下方另置一榫槽,中心横穿一轴,分别连接击梆木棰与拉绳。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书的伴奏。
坠梆的腰部有一木榫,固定在一个立棍上,立棍上另有一榫槽,中间有击梆木棰,中心横穿一钉,木棰一端由绳索拴系于奏者的右脚上,通过脚的踩动,控制木棰击梆发音。演奏时,常将它绑在桌腿上,由操坠琴的伴奏者兼奏。

秦梆

用于秦腔伴奏。外形为椭圆形,长20厘米。

演奏方法

播报
编辑
河北梆子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
南梆子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坠梆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

梆子腔

播报
编辑
梆子腔
亦指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豫剧的徐州称呼)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