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梁州梦

中唐元稹诗作
《梁州梦》是中唐诗人元稹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作品名称
梁州梦
作    者
元稹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使东川》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别名
使东川·梁州梦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付戏狼梁葛胶再州梦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洪弃易)雅欠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旋殃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1,忽惊身在古腿少欠梁州腿设您应2挨匙翻。[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亭吏”,即邮吏,驿站小官。 “排去马”乘马前行。
2.“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已升为兴元府,元稹出使东川日,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1]

白话译文

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览曲江,并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
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送公文书信的使节已呼叫天亮了,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忆元九》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刚好就到了梁州,而且在睡梦中还梦见与白居易、李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及慈恩寺游玩,醒后作诗《梁州梦》。[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为元稹感梦而作。第一、二句“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4]

名家点评

宋代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布置得法,情味调度,胜白寄作”。[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家贫,15岁以明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稹的创作,以诗歌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其《莺莺传》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有《元氏长庆集》。[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