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渤海

[bó hǎi]
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北部内海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渤海(Bohai Sea),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于内水范畴。海岸线全长约3800公里。东西宽约346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东面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经庙岛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岬的联线与黄海分界。其它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1]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载:渤海是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山东省志·海洋志》则还包括渤海海峡,共5部分[2]。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海河,年径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地势由沿岸向中央和海峡倾斜,地形单调平缓。海底分布有古海岸线古河道残迹。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米,主要为陆源物质。[3]
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渤海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范围与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4]
中文名
渤海
外文名
Bohai Sea
面    积
77284 km²
平均水深
18米
最大水深
85米
海水温度
2月在0℃左右,8月达21℃
濒临省份
辽、冀、津、鲁

名称源起

播报
编辑
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中国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凡是能见到的海,一律都称为“海”。随着经济府恋精的发展、居民的增加白耻嚷恋洪、渔业的兴起朵户以及沿海一带海洋灾害的不时发生,人们开始把海虹协域加以命名区分府恋鸦地旋元泪。
据史料记载,渤海改称为“勃海”,苏秦曾说:齐北有勃海。田肯曾说:齐西有浊河垫趋宙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称为“少海“,《韩非子》记载:齐景公游于少海。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播报
编辑

地域位置

渤海在地理上的位置
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位于北纬37°07′~40°56′和东经117°33′~122°08′之间,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东面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经庙岛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岬的联线与黄海分界。其它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渤海海岸线全长约3800公里。东西宽约346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5]

地质地貌

地形属于渤海—华北盆地
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沙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为基岩海岸
渤海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黄海相通,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于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西岸的长芦盐场最著名。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长兴岛西中岛菊花岛等。2007年在渤海海底发现丰富的石油,已大规模开采。
渤海与黄海分界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头间的连线为分界,这种意义下,渤海的面积为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勘察资料,渤海在地质上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具有与华北地台相同的地台型结构。可分为基底和盖层两部分:据重、磁力测量资料及邻区地质资料得知,渤海以郯庐断裂带的渤海延伸段-营潍断裂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断裂带以东包括胶辽地区为重力场高值区,磁力以负磁场为背景,说明渤海东部的基底与胶辽相似,以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结晶片岩片麻岩组成。断裂带以西的西半部为渤海的主体部分,重力呈现低值区,磁力呈现正磁场背景。这种重力低磁力高的背景,与北部的燕山地区和南部的鲁西地区的重磁场特征相近。因而推断渤海西部基底与燕山和鲁西出露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结晶变质基底相同,为一套变质程度较深、混合岩化普遍的混合岩,片麻岩,变粒岩组成的太古界,及变质程度中等、混合岩化作用不普遍的片岩、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组成的早元古界地层。
区域基底构造研究表明,渤海构造发展与华北地台有相当的一致性。五台运动(22亿年±)使太古界产生东西向为主的褶皱,断裂,并伴有花岗岩类的侵入。吕梁运动(18.5亿年±)使下元古界产生北东——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并加深了下伏地层的变质程度。吕梁运动最终形成了包括渤海在内的华北地台的统一变质结晶基底
根据综合物探资料和钻探揭露资料,渤海的盖层可分为三个构造层:
1.下构造层
以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上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地层极薄,且分布不广。
2.中构造层
盛冰期的渤海
侏罗纪白垩纪及老第三纪的陆相、湖泊相地层,与上下构造之间有轻微不整合。侏罗——白垩系在岩性上南北有差异,以沙垒田凸起——老铁水道为界,北部以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为主,南部主要为红色砂泥岩及凝灰岩类。中生代以来,渤海周围大部分地区上升隆起,而渤海地区则相对下沉。新生代是渤海盆地发展的全盛时期,在中生代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形成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裂谷盆地。在整体下降的基础上又伴随有差异运动,内部形成四个次一级的坳陷:莱州湾坳陷沉积较薄,仅4980米;辽东湾坳陷沉积厚约5200米;渤海湾坳陷沉积厚约6270米;沉积最厚的为渤中坳陷,厚达7000米以上。老第三纪早期(孔店组)沉积层厚500-600米,主要是深灰色,灰绿色及紫褐色的泥层及砂岩。泥岩中含有河北虫,高背纺锤虫等生物化石,砂岩为浅灰色粉砂、细砂,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分选性好,底部有薄层灰褐色油页岩,局部地区在此层之下曾钻到泥灰岩、白云岩,底部为砾岩。
沉积相表明,老第三纪早期渤海为地壳不均匀下沉所形成的低地和湖泊,沉积物主要为陆相,但其中也有一些湖泊与海沟通,因而沉积了介形虫的泥砂岩。老第三纪中期(沙河街组),沉积层厚100-400米,为浅灰、灰绿或深灰色泥岩层。这一沉积过程的环境不稳定,有多次玄武岩溢流,沉积差异也较大。老第三纪晚期(东营组),为厚200-500米的泥岩和砂岩层,整个地层由上而下逐渐变粗(即泥岩——砂岩——砾岩),这反映出老第三纪晚期渤海呈湖泊环境,有河流作用,沉积物以杂色砂岩、泥岩为主。
3.上构造层
渤海区域图
是晚第三纪陆相湖泊沉积与第四纪海相沉积层。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早第三纪隆坳差异不均衡的局面,晚第三纪逐渐形成统一的稳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积中心迁移至渤海中部的渤中坳陷。
上第三系从下至上可分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以陆相杂色碎屑岩建造为主,明化镇组晚期偶有海水浸漫,因而夹有少许海相夹层。沉积厚度达2000米以上。第四纪渤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没形成现今之渤海。大面积沉积了平原组海相的砂、粉砂和粘土。整个第四纪期间海平面有多次升降,在辽东半岛发现三条贝壳堤,最老的高出海面7-10米,距今约有4270±120年,中间的高出4-5米,最新的高出2-3米,距今2000-2500年。说明在中全新世后期以来海平面有三次明显的降低。
在莱州湾发现大批古牡蛎礁,证明在5500年以来海平面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天津地区钻探中发现距今22900年及10000-8000年海平面又有二次明显的上升。由此可见渤海形成较晚,以升降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是强烈的。
渤海的形成,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渤海是一个近似封闭的海,其水文物理等诸方面受陆地影响很大,一方面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河随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改变海底和海岸地貌。大量泥沙的堆积使渤海深度变浅,平均水深18米,全海区50%以上水深不到20米,只有辽东半岛南端有一水深70多米的凹地。另一方面,海水热力动态深受陆地的影响,表层水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水温可达24-25℃,冬季水温在0℃左右,除秦皇岛,葫芦岛一带外,普遍有结冰现象,但冰层不厚,一般为15-30厘米,冰期1-3个月不等。
渤海盐度较低,大部分海区均低于30‰。海面风浪较小,沿岸平均波高0.3-0.6米。渤海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沿岸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产盐,产长芦盐的盐场是中国最大的海盐场。在渤海海底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已开采,石油产量在逐年增加。沿岸有天津新港秦皇岛港等著名港口,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沟通,是华北、西北和东北各省出海要道。

生态特征

渤海一隅
渤海沿岸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40条,其中莱洲湾沿岸19条,渤海湾沿岸16条,辽东湾沿岸15条,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湾生态系统。入海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堆积于三个海湾,在湾顶处形成宽广的辽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口三角洲湿地、海河口三角洲湿地,年造陆达20平方千米。湿地生物种类繁多,植物有芦苇,水葱,碱蓬,三棱麓草和藻类等,鸟类有150多种。辽河口三角洲湿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湿地是中国芦苇的主产区,这里芦苇丛生,每年为中国造纸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
渤海沿岸河口浅水区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多,是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渤海中部深水区既是黄渤海经济鱼、、蟹类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鱼、虾、蟹类的越冬场。因此,渤海有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河口生态系和渤海中部深水区生态系三大生态系统。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系统与渤海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渤海地区的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头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渤海在辽东半岛南与山东半岛北连线以西,为一半封闭型中国内海。渤海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3个湾和中部海区,海域面积77000㎞²,为中国海域面积的1.63%。渤海由河北,山东,辽宁3省和天津市环抱,总共有13座环渤海城市。
过去的数十年中,丰富优质的渔业、港口、石油、景观和海盐资源,使得环渤海地区经济具有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工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渤海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受到较大的破坏。渤海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表现于海岸带污染明显,污染范围扩大,生态系统弱化,生态环境退化赤潮富营养化等。渤海环境状况已经引起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对其环境质量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诸如生态系统、环境参数、赤潮、富营养化等。
渔业、港口、石油、旅游和海盐是渤海的五大优势资源。
渤海水质肥沃,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浮游植物年生产量1.4亿吨,鱼类年生产量49万吨。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繁殖,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故有“聚宝盆”之称。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是最重要的经济种类。
渤海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条件好,经济发达,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等优势,是中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已建和宜建港口100多处。
渤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整个渤海地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含油构造,滨海的胜利、大港、辽河油田和海上油田连成一片,渤海已成为中国第二个大庆。截至2024年2月25日,渤中26-6油田累计探明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8]
渤海沿岸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充分具备了以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动物为主题的温带海滨旅游度假资源条件。
渤海是中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底质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盐业生产。中国四大海盐产区中,渤海就有长芦辽东湾莱州湾三个。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储量丰富,达76亿立方米,折合含盐量8亿多吨,是罕见的储量大、埋藏浅、浓度高的“液体盐场”。

水文特征

播报
编辑

水温变化

渤海地处北温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盐度为30‰。
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严冬来临,除秦皇岛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盐度仅为30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

水质特点

从1994年到1998年,除了莱州湾1997年外,3个湾的TN浓度显著高于渤海中部海区。1994年到1998年辽东湾和渤海湾的TP浓度亦大于中部海区。莱州湾1994年到1996年TP浓度略低于中部海区,1996年以后,TP浓度增高,超过了中部海区。总体上讲,海岸带地区的TN和TP浓度高于中部海区。此外,渤海中部海区的TN和TP浓度较稳定,变化平缓,而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各年变化剧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海岸带地区比渤海中部海区更容易受到陆域活动的影响。在不同海域和不同时间内,陆域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频率和程度。显然,渤海中部海区水质是来自海岸带地区污染物混合扩散的结果。所以,陆域活动应当认为是造成渤海中部海区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的最终原因。
可以发现,出现污染的范围从河口区扩大到渤海整个海岸带地区,范围明显增加。此外,据报道,海水达标率由1992年的78.77%降到1996年的49.05%。2001年渤海受污染面积由24.7%增加到2002年的41.3%。该结果意味着,过去几年中渤海水质明显下降。TN、TP和石油类超过标准。TN超标严重,石油类超标较小。因此可以推断,渤海水质主要问题和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来自于营养盐氮和磷。
污染物浓度变化不大时,渤海受污染的面积亦逐年扩大。解析渤海卫星遥感照片能够清楚地看到,1992年整个海域受污染面积为16347㎞²达海域的21.2%,1996年则增加到39232㎞²,达海域的51.0%。这样一来,受污染面积5年增加了2.4倍。另外可以看出,海洋水文和海洋动力学特性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海流较弱的物质输移作用下,大部分受污染海区靠近海岸带地区,尤其是在河口地区。这就证明了渤海环境质量主要受来自陆域活动的影响。

海冰

冬季,渤海由于强寒潮频繁侵袭而出现结冰现象。自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沿岸从北往南开始结冰;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由南往北海冰渐次消失,冰期约为3个多月。1-2月,沿岸固定冰宽度一般在距岸1千米之内,而在浅滩区宽度约5-15千米,常见冰厚为10-40厘米。河口及滩涂区多堆积冰,高度有的达2-3米。在固定冰区之外距岸20-40千米内,流冰较多,分布大致与海岸平行,流速50厘米/秒左右。
据历史记载,渤海近50年来曾发生过三次严重冰封:第一次发生在1936年冬季;第二次在1947年1-2月;最严重的一次大冰封发生在1969年2-3月。

海浪

风浪为主,随季风的交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0月至翌年4月盛行偏北浪,6-9月盛行偏南浪。渤海风浪以冬季为最盛,波高通常为0.8-0.9米,周期多半小于5秒。1月平均波高为1.1-1.7米,寒潮侵袭时可达3.5-6.0米。夏秋之间,偶有大于6.0米的台风浪。海浪以渤海海峡和中部为最大,辽东湾渤海湾较小。渤海的平均波高多为0.1-0.7米,以海峡区最大,平均为0.8-1.9米。

潮汐和潮流

渤海具有独立的旋转潮波系统,其中半日潮波(M)有两个,全日潮波(K)有一个旋转系统。半日分潮占绝对优势。渤海海峡因处于全日分潮波“节点”的周围而成为正规半日潮区;秦皇岛外和黄河口外两个半日分潮波“节点”附近,各有一范围很小的不规则全日潮区。除此以外,其余区域均为不规则半日潮区。潮差为1-3米。沿岸平均潮差,以辽东湾顶为最大(2.7米),渤海湾顶次之(2.5米),秦皇岛附近最小(0.8米)。海峡区的平均潮差为2米左右。潮流以半日潮流为主,流速一般为50-100厘米/秒,最强潮流见于老铁山水道附近,达150-200厘米/秒,辽东湾次之,为100厘米/秒左右;最弱潮流区是莱州湾,流速为50厘米/秒左右。

人文环境

播报
编辑

历史渊源

春秋时,吴人曾遣舟师自渤海入齐。
汉元封年间,杨仆等自齐渡过渤海讨伐朝鲜。
三国时,孙权遣将周贺渡渤海使辽东与公孙渊通好。
隋开皇十七年,伐高丽,使周罗睺分道自东莱泛海取平壤。大业七年,伐高丽,亦使来护儿自东莱入海取平壤。
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使张亮自莱州泛海取辽东。二十一年,复遣牛进达等自莱州渡海击高丽。显庆五年,苏定方伐百济,自成山济海。开元二十年,渤海大武艺遣将帅海贼寇登州,杀刺史韦俊
宋建隆二年,女真泛海,自登州来贡马。重和元年,遣马政从此道使女真,与约攻辽,遂成宋室之乱。

经济发展

环渤海城市是中国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拥有许多著名的大中型企业。1997年,13座城市的GDP占了全国GDP的7.8%。因此,环渤海城市的经济对于全国十分重要。根据环渤海4省、直辖市工农业GDP增长速度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其中工业包括钢铁、机械、电子仪器、石油、石油化工、造船等行业,在全国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来,该地区工业发展迅速。1994-1998年河北和山东两省的工业GDP持续增长;天津市和辽宁省在1994-1997年保持增长,但到1998年稍有回落。尽管农业GDP增长速度不及工业GDP增长明显,尤其是在1996年以后,但农业发展稳定,产值保持稳定增加的趋势。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显著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环渤海城市对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卫星上的渤海地区
渤海丰富的渔业、港口、石油、旅游、海盐等资源及其宜人的自然环境条件,为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同时,由于第一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海洋化工、修造船、水产加工、石油化工、纺织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渤海滩涂十分宽广,有滩涂面积5100平方千米,每年淤涨面积达20平方千米,丰富的滩涂资源为解决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00年,渤海沿海城市人口为3586.48万人,占全国沿海城市人口的23.8%;渤海沿海城市国内生产总值5453.26亿元,占全国沿海城市GDP的28.5%。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素质和密度最高,经济和文化教育最发达,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地区之一。早在九千年前,渤海还是一片浅洼地,地势低平,后采海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今日之渤海。渤海面积7.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784千米,平均水深18米。渤海由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和中央盆地四部分组成。三面环陆,东面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是个瓶颈式的半封闭内海,自身水体交换异常缓慢。据专家估计,整个渤海海水的循环周期大约需要40-200年,自身的纳污净化能力非常有限。

环境污染

由于控制人口措施的效果,1994-1998年人口增长率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但实际人口数一直保持增加。该地区旅游业在1994-1998年间迅速发展,游人数量和旅游业收入均显著增长。
为了控制因人口增加带来的废物排放,在国家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要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渤海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个,油污染非常严重。黄河小清河海河大辽河滦河等40多条河流常年注入渤海。此外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等地沿海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海。
百川归大海,大量的陆源污水和污染物随水流进入渤海。据统计,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2%。其中天津市入海污水量有10-11亿吨,北京有3亿吨。各类污染物质70多万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质总量的47.7%,使渤海成为一个人工纳污池和天然垃圾场。以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污染最为严重,三湾的污染量占整个渤海污染总量的92%。污染物主要有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和耗氧有机物,此外还有重金属。
辽宁省葫芦岛市长35.5千米的五里河,更确切地讲是条排污沟。因为沿河的锦州化工总厂、锦西炼油化工总厂等每年向河中排放近3000万吨污水,葫芦岛锌厂每年排放1396吨锌入海,占全国锌入海量的64.8%。五里河城区段的河底底质中汞含量约为90吨,沿岸100米以内的土壤和农作物中汞含量大大超标。
小清河是穿越山东省的主要河流,每年入海污水几万吨,据说在治理后的1998年3月,河水还呈酱色,羊角沟地段河水透明度不足30厘米。
辽东湾海域油类超标率达75%,其中锦州湾海域油污染达100‰工业有毒有害废渣还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锦州湾推进,从1992年至今已造成了两平方千米的渣滩,形成海退渣进的“奇观”。另有原贝类资源丰富的467公顷(7000多亩)滩涂成为不毛之地的死滩,而且锦州湾还有7㎞²海域为无生物之海。
大量氮、磷物质入海,使海水呈现较强的富营养化状态,致使赤潮频频发生。2007来渤海发生的赤潮每年不下有10多次,1989年8-10月,河北唐山市唐海县发生大面积赤潮,并影响到辽宁、山东、天津,面积达1300㎞²,损失3亿多元。1990年老铁山水道发生了面积达1000㎞²的赤潮,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渤海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已严重危及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已引起地区渔民头发中的汞、铅和砷的检验值超过正常,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除河北省外,其余省市渔民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农民区。山东渔洞埠村20世纪80年代死于癌症者达百人,同时发现有60%以上的儿童肝大。葫芦岛渔民头发中的砷和汞含量远远高于正常。五里河区段地下水被污染,民用机井全部废弃,人们不得不花费5000多万元寻找新的水源。
秦皇岛海域污染情况,10海里的水域养殖的扇贝都不能生长,水面变色混浊。相关的报道关注也只停留在2007年,秦皇岛海域还算污染度较好的地区,但2009年无人问津的状况,找不到数据让我们了解情况,但数据也只是理性感受的,你想象得出吗?更直观的还是亲眼见见此时的海水,以上说明是海边当地居民的真实表述,真不知让我们做何感想。

治理开发

播报
编辑

海洋开发活动

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开发活动可以由各种海洋产业产值的变化表示,如渔业、石油、天然气、海盐等。可以看到,1994年到1998年所有海洋产业呈现出总体增长的态势。
渤海周边形势

海水西调

综述
南水北调”将南方的水引入北方,缓解北方用水问题。如今,又有人提出“海水西调”,要将渤海之水引入沙漠,化戈壁为良田。
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推动这项工程出谋划策。但在许多人看来,把海水引入沙漠的想法荒诞不经。那么,“海水西调”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锦囊妙计?
为本次峰会做总结演讲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宝印表示,“海水西调”绝不是无稽之谈。
张宝印解释,“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渤海距浑善达克沙地只有400多千米,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据悉,浑善达克沙地是对北京气候构成最严重危害的沙漠之一。渤海湾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大陆河流注入,含盐量相对较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渤海成为不二选择。
据学者们研究,西北地区降雨量多寡取决于三个充要条件:一是西风带;二是高山冷凝系统;三是水汽供应源。其中西风带和高山冷凝系统是具备的,唯独由于缺水干旱,水汽供应源不具备。如果东调深入中国北方大陆500千米的渤海海水,做填充内蒙古到新疆沙漠中封闭的构造盆地和一个个的大小盐水湖,形成人造海,压制沙漠,扩大湿地面积,通过海水的自然蒸发,提供西北地区的湿润气候条件,增加降雨量的水汽供应源。这样,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和华北地区干旱的恶劣生态环境。
在“海水西调”的设想中,被外界质疑最多的,是引入海水是否会影响内陆土壤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影响。张宝印表示,这绝不会造成任何后果。他说,渤海湾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一般自净周期为5年,而引入渤海湾海水,能够将净化周期人为缩短,促进渤海湾地区环境变化,甚至促进养殖业发展。
专家已初步确定运输材料选用玻璃钢管,不易被海水腐蚀,稳定性强,一般可使用20-30年。“初步计划钢管直径为8米,基本能满足需求。进入内陆的海水,第一步就要通过半透膜过滤法,达到淡水与盐分离的目的,从而保证后期进入内陆的水源变为淡水,避免海水流经内陆带来土地盐碱化等危害。”
当记者发出“这是不是一笔亏本的买卖”的疑问时,张宝印却不以为然。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平均每吨水的成本费是4元,当地煤化工生产煤气购入用水的价格是每吨12元,这当中还赚了8元钱差价。“工业用不了的水可以搞农业,如养殖鱼类、开办牧场,这样当地的工农业都能发展。”
基本构想
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在新疆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进入艾比湖,中支进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支进入罗布泊盆地。
西调海水在沙漠地区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湿地,靠自然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当地的降雨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的大循环,达到治理中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五大问题
1.盐碱化问题,引水渠沿内蒙古边境盐碱干涸洼地,故盐碱化影响甚微;
2.能源问题,中国电能已供大于求;
3.资金,工程提水站一次性投资不大,要在30-50年以后实施,届时中国经济发达,是西北战略性基础工程。海水西调工程运行投资巨大,但产出更大。如年增1000亿立方米的海水淡化水,按国际价格计算为1000亿美元,为中国2000年GDP的1/10;
4.水汽损失估价。据估计调水蒸发水汽大部分降落在包头—兰州一线300毫米降水线以西,即使东面可以兼顾陕、甘、宁和河北、山西地区,理论分析表明海水西调水汽损失率大体与西北湿地自然退缩率相当;
5.冬季运行。海水西调经北纬42度线,冬季冰下照常流水,可以取冰制淡水,仅内蒙古东西长3000千米可供水植树种草,形成50-60千米宽、3000千米长的中国第一防风沙林带。
质疑
“海水西调”的新闻一经媒体报道,顿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网友戏称,此设想和当年牟其中提出的“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来,西藏变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拼。
网友:“如果引渤海水入疆的设想很对路,那为什么京津地区不充分利用海水,还要去长江黄河调水?”
网友:“不少沿海城市由于海水倒灌而引发土地酸碱度变化。如果把渤海水引入新疆,一旦沿途海水泄漏,缺少降雨的新疆很可能会导致土地盐碱化。”
网友:“淡化海水在技术上虽说中国已经能做到,但成本仍然不便宜。而且工程可能引发沿线土地征收进而引发强拆,工程款是否滋生腐败……”
网友:“经过地震带不?玻璃钢管能不能抗地震?”
网友:“在各行各业造假屡禁不止的情况下,玻璃钢管会不会漏水?奔腾的河水是否会变成玻璃不能承受之重?”
网友:“海水所流经的地方多有漫长的冬季,结冰断流了怎么办?即便海水西调成功,又怎能保证蒸发的水分只降雨在当地,不会形成新的气流循环方式?”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于2018年12月11日联合公布《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了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达到73%左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滨海湿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70公里左右。该行动计划确定开展四大攻坚行动:陆源污染治理行动、海域污染治理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和环境风险防范行动。[6]
2018年以来,筹措并下达资金12.9亿元,支持辽宁沿渤海各市开展渤海综合治理项目。下一步,辽宁将对重点地区、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继续督导调度,指导各市加快资金执行进度,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