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世界级战争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40]、The First World War[50]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0]),简称“一战”,是由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44]参战双方为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45-46]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战争爆发。战场起初集中在西欧、东欧和巴尔干半岛,而后扩大到土耳其、意大利及亚、非诸多殖民地。主战场则始终在欧洲。战争伊始,同盟国掌握主动。1914年双方在西欧同时展开战略进攻,先后受阻。1915年底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战争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1916年后战争陷入僵局,同盟国开始丧失主动权。1917年美国、中国等国参战,德国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1918年,双方进行战略决战,协约国夺取主动权,在各战场全面反攻。同年11月《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战争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45-46]
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29][40][43]。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19]。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4][27],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战后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观念勃发,并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标志的新的国际秩序。[8]
概述图来源[12]
名    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
发生时间
1914年7月28日 至 1918年11月11日
地    点
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非洲亚洲部分地区
参战方
同盟国协约国
结    果
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
参战方兵力
约6500万人
伤亡情况
协约国总士兵阵亡:5497600人
同盟国总士兵阵亡:3382500人
交战双方受伤总数:约1000万人
平民死亡总数:6493000人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2]
性    质
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非正义
战后影响
欧洲四大帝国被摧毁;欧洲列强国力下降,美日兴起 等

战争背景

播报
编辑

四对矛盾

描绘德国挑战英国海军霸权的漫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其中,基本的矛盾有四对,即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1][10]四对矛盾大致内容如下:
  • 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后起的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20世纪初,德国工业地位超过英国,将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德国的商品在各地排挤英国。德国企图对已经取得世界霸权的英帝国发起挑战,希望建立一个从东非西南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国”,与英国制定的“三C”计划(开普敦开罗加尔各答)发生冲突。在中近东,德国修建从君士坦丁堡柏林巴格达、波斯湾的巴格达铁路,公开鼓吹这一铁道是替德国开辟到伊朗、阿富汗的道路。这直接损害了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威胁着英属印度。德国扩张的主要目标很明显是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大规模地扩大海军更使英国感到德国已是它的最主要的敌人。[23]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一些研究者视之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25][1][10]
  • 俄德矛盾:德国禁止俄国牲畜输入,又限制俄国粮食进口。俄国也对德国报复,限制德国工业品进口。[23]两国因这种不断的贸易摩擦,关系持续恶化。[10]
  •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且此战后,法国的洛林东部和阿尔萨斯被割让给德国,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此外,法德为争夺北非殖民地,亦关系紧张。[10]
  • 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持续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担忧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受到俄国的煽动而独立。[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14]

两大集团

  • 三国同盟
1879年,在德意志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4]
  • 三国协约
描绘三国协约的海报(1914)
俄德交恶后,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俄国需要外资来建筑铁路,而法国正需要资本输出,法国政府就利用贷款发展两国外交关系。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法俄军事协定》,第二年生效。[23]协定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面对共同的敌人德国,英法的矛盾逐渐缓和。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协调了两国在殖民地的纠纷。英、俄在近东和远东的矛盾原来很尖锐。日俄战争后俄国被削弱,使英对俄的畏惧心理消除,而德国的巴格达铁道计划既有对付英国,也有封锁俄国黑海出口的意图,于是,英、俄在近东有了共同的敌手,原有的矛盾退到次要地位。另一方面,俄对英法资本的依赖性加强。这样,1907年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约》,协调两国在波斯、中国西藏、阿富汗的争执。[23]至此,三国协约正式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4]

战争起因

播报
编辑

扩军备战

1915年的欧洲(红色为同盟国,绿色为协约国)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后,为争夺世界霸权,积极扩军备战,不断提高国防预算。1890年,德、奥、意的国防预算分别是2880万英镑、1280万英镑、1480万英镑,到1914年,分别增加到1.108亿英镑、3660万英镑、2820万英镑。两大军事集团都大力扩张陆军。到战争开始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共有陆军370万人;协约国的陆军总兵力为580万人。德国、法国、俄国、英国和奥匈帝国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数,分别是490万、506万、565万、120万和300万。1913年,比利时的军队只有5.4万,战时激增到34万。在海军军备竞赛方面,英国和德国最为突出。从1889年到1914年,德国4次扩充海军。英国不断建造吨位和大炮口径更大的无畏号战列舰,还提出德国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的“2:1原则”。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的比例已为4:3,英国只略占优势。到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已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4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用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在装甲车的基础上,出现了时速25公里以上的坦克飞机用于战场,这在俄国、法国、英国和德国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兵种航空兵汽车长途运输完成军事任务也不鲜见。常规武器方面,出现了自动、半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口径达155毫米的野战炮;最远射程达12公里的榴弹炮等。随着战争的临近,各国都在制订战争计划。德国制订了先后击败法国、俄国的“施里芬计划”;奥匈帝国制订了配合德国,主要针对俄国和塞尔维亚的计划;俄国制订了配合法国、同时打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第十九号计划”;法国制订了进攻德国的“第十七号计划”,英国还制订了海上打击德国的作战计划。[44]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不断高喊和平裁军,以掩盖自己的战争行径。1899年5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一次和平会议(参见词条海牙和平会议)。会议虽然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等文件,但没有在裁军问题上做出任何实质性决议,国际局势没有丝毫缓和。1907年6月,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在长达4个月的会期中,裁减或限制军备问题根本未被列入议程,列强也没有实质性裁军行动。会议缔结了《海牙公约》,包括禁止使用毒气和达姆弹、保障战时中立国和中立人员的权利、限制敷设水雷等。但是,这些在后来的战争中,从没有很好地执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在裁军或限制军备方面一无所获,而战争狂热却不断增长。[44]

大战预演

军备竞赛直接导致军事冲突和政治危机加剧。[44]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10]
20世纪初期,北非接连出现了两次摩洛哥危机,使英法协约得到强化,而英德矛盾更加明朗和深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24]
1905年,法国向摩洛哥提出将其沦为法国保护国的“改革”方案。德国认为,法国的行为使其切身利益受到威胁,积极支持摩洛哥拒绝法国的方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该年3月底访问摩洛哥,支持摩洛哥维护主权,强调各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应“绝对平等”。法国在英国的支持下不甘示弱,于1905年6月派军舰到摩洛哥炫耀武力,出现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在其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法国获得了许多特权,德国陷入困境。[44]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反帝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名出兵镇压,占领非斯,并进而控制了整个摩洛哥。7月,德国“豹”号炮舰驶入摩洛哥西南部港口阿加迪尔,进行战争挑衅。法德爆发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国海军趁势进入战备状态,支持法国并对德国施压,迫使德国再次妥协。德国在两次摩洛哥危机中的失势,促使它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英法的军事联系也更加密切,随时准备应对德国挑起的战争。[44]
在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地区,列强明争暗斗,与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交织在一起,使这里的局势愈加错综复杂。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爆发。根据1878年的《柏林条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虽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但奥匈帝国取得了对波、黑的管理权。然而奥匈帝国并不满足,时刻准备正式吞并这两个地区。1908年9月,奥匈与俄国秘密达成协议:奥匈同意对俄舰队开放黑海海峡,俄国同意奥匈兼并波、黑两地。10月7日,奥匈宣布正式吞并波、黑,俄国十分恼火。塞尔维亚政府始终把波、黑看作是未来以塞尔维亚为主体建立的大南斯拉夫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奥匈帝国极为愤怒,遂进行战争动员并寻求俄国支持。俄国则以斯拉夫人的“保护者”自居,支持塞尔维亚人抵抗奥匈。但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十分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1909年2月,土耳其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为代价,放弃了对波、黑的主权。德国以战争相威胁,要求俄国敦促塞尔维亚承认波、黑被奥匈吞并这一事实。俄国得不到英法盟国支持,势单力薄,开始对德国做出让步。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压力下,被迫屈服。[44]
波斯尼亚危机使塞、俄与奥匈、德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俄国开始大规模重建军事力量。欧洲开始全面走向战争。[4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13]
1912年10月,在土耳其控制的巴尔干地区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组成巴尔干同盟,很快打败了土耳其。土耳其被迫求和,并请列强调解,而列强也趁机谋求自己的利益。1912年12月6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的和谈会议和英、法、德、俄、意、奥匈六国大使会议同时在伦敦召开。在六国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1913年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和约》,后者取得了大片领土,而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这场战争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巴尔干战争具有争取民族解放的性质。[44]
巴尔干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而分裂,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列强借机干涉,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协约国支持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力量对比和战场态势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被迫提出停火,交战双方8月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塞尔维亚和希腊瓜分了马其顿的绝大部分领土,保加利亚只保留马其顿的一小部分,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在稍后的《保土条约》中,亚德里亚堡划归土耳其。这次战争使巴尔干各国分为两大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它们处于俄国和法国的影响之下;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它们得到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支持。两次巴尔干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巴尔干地区变得愈加敏感,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火药桶”。[22-23][44]

大战导火索

主词条: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10]。萨拉热窝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5][19]

战争经过

播报
编辑

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向奥匈帝国开出了“空头支票”,使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914年7月23日下午6时[22]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参见词条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政府在限定时间内接受了除违反自身宪法、损害主权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外的所有条款,同时开始了战争总动员。奥匈帝国因塞方未接受所有条款,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0][16]
交战双方分为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两大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的四条战线上进行[44]
  • 西线:英、法、比军队与德军对抗;
  • 东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军作战;
  • 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王国、黑山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军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王国军队作战;
  • 意大利战线:意大利军队在英法支持下对抗奥匈军队。[44]
另外还有英、土对抗的近东战线和俄、土对抗的高加索战线,以及海上战役和空中战斗。在上述诸多战线中,西线(参见词条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和东线(参见词条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是主要战场。[44]西线战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欧洲战场)[11]
两大阵营的主要国家与人物(按参战时间排序)
所属阵营
国家
参战时间
主要人物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1914年7月28日
黑山王国
1914年8月1日(1916年1月向奥匈帝国投降)
尼古拉一世、扬科·武科蒂奇
帝国:1914年7月30日(1917年2月退出)
共和国:二月革命后继续对同盟国作战
苏俄:1918年3月3日通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一战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包括法国殖民地)
1914年8月3日
比利时王国(包括比利时殖民地)
1914年8月4日
大英帝国(含英属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纽芬兰、南非及其他殖民地)
1914年8月4日
1914年8月23日
意大利王国(原为同盟国)
1915年5月23日
1915年5月
——
葡萄牙共和国(包括葡萄牙殖民地)
1916年3月
贝纳迪诺·马查多、西多尼奥·拜斯、诺顿·德·马托斯
罗马尼亚王国
1916年8月27日
斐迪南一世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康斯坦丁·普雷赞
1917年4月6日(以Co-belligerents名义)
希腊王国
1917年7月2日
1917年7月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1917年8月14日
巴西合众国
1917年10月26日
文塞斯劳·布拉斯·佩雷拉·戈麦斯、佩德罗·马克斯·费尔南多·弗朗廷、乔斯·佩索阿·卡瓦尔坎蒂
注:捷克斯洛伐克、亚美尼亚、波兰与阿拉伯的部分酋长国也派遣军队(或志愿者、非正规军)协助协约国作战。
同盟国
1914年7月28日
德意志帝国(包含德国殖民地)
1914年8月1日
1914年8月2日(秘密加入)
1914年10月29日(正式加入)
保加利亚王国
1915年10月14日
表格参考资料[6][19][29]

进攻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6]
施里芬计划[41]
1914年7月30日,俄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动员。7月31日,德国向法国和俄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8月1日,法国、德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宣布与俄国进入战争状态。8月2日,德军进入卢森堡大公国。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英国开始战争动员。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王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帝国于8月5日向俄国宣战。[16]
自8月开始,德军根据战前制定并经过修改的施里芬计划,意图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受到英、法、比三国军队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9月5日至12日)的奋力抵抗。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后,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破产,只得退守埃纳河一线,并且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僵局。英法联军于9月15日至18日,向德军防线发起进攻,但被击退(参见词条埃纳河战役)。自此,作战双方在瓦兹河瑞士边界地段,自运动战开始转入阵地战[17]9至10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瓦兹河和加来海峡之间的广阔地区进行“奔向大海”战役,双方都试图迂回对方翼侧,但没有成功。10月底,德军发起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双方互有胜负,最后陷入僵持。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来海峡形成一条绵亘的战线,进入阵地战阶段。[6][16]
一战时的东线形势[41]
在东线,俄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于8月16日率先进攻东普鲁士,但第二集团军却在德军的包围下被歼灭(参见词条坦能堡战役)。9月,俄西北方面军对德第8集团军实施进攻,反被击败,伤亡惨重(参见词条马祖里湖战役)。俄军的进攻虽遭受失败,但也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影响了西线的战事。与此同时,俄军将奥匈军队驱逐出莱姆堡,迫使其撤至喀尔巴阡山脉[6]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44]此后与英国在中近东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战争。11月初,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16]
此外,东亚的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8月23日对德国宣战,11月初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青岛和“保护领地”胶州湾(参见词条青岛之战),以及德国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6][44]

僵持

1915年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 1915年的西线、意大利和巴尔干等战线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澳大利亚士兵[47]
1915年,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多次向德军发起攻击,企图将德军逐出法境,遭德军激烈抵抗。4月,德军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置海牙国际公约于不顾,第一次使用了毒气,使英法联军遭受严重损失。此后,交战双方都大规模使用毒气。[44]
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德军,开始将作战重心东移,企图首先打败相对虚弱的俄国,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5月2日至6月22日,德奥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在西加里西亚的果尔利策地区与俄军交火,俄军惨败(参见词条果尔利策战役)。[44]
同年4月26日,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在获得协约国承诺的领土补偿后决定倒戈,同协约国阵营签订《伦敦条约》。5月,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与德国断交,正式加入了协约国。[18-19]10月,保加利亚王国在见证了俄军于东线的溃败及英法在加里波利之战中的困境之后,加入同盟国,联合德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塞尔维亚全境。
同样在该年的2月19日,英法为实现强行闯入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以达到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目的,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结果,英法虽投入大量军队进攻,却终未成功,被迫于同年11月至1916年1月进行大撤退。[21]
  • 1916年的东西战线三次大规模的陆上战役
德奥集团在东线虽胜,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决定再次移师西线。[44]于是,1916年被交战双方同时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布鲁西洛夫突破
凡尔登战役
1916年,法军穿越凡尔登的废墟
1916年2月21日至25日,德军集中重炮轰击法国东北部凡尔登要塞,使用了燃烧弹和毒气,还第一次使用了轰炸机,数次向凡尔登要塞发起攻击,欲与法军决战。最初,法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法国政府急速增援19万生力军、25000吨军火和3900辆汽车,并任亨利·菲利浦·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德军虽全力进攻,取得突破,但始终未能占据凡尔登,并自8月底起转入防守。10月21日,法军大举反攻,至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此战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1]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时间最长的消耗战,法军和德军分别投入66个师和46个师。参战兵力约200万人,伤亡70多万人,因此这次血腥的战役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44]
索姆河战役
就在凡尔登战役进行的同时,为减轻法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压力,英法联军于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带向德军猛烈进攻。战斗延续到11月18日,双方在索姆河两岸的狭窄地带进行拉锯式的阵地战,协约国使用飞机配合作战,英军首次将坦克用于实战。最终英法联军从德军手中夺回180平方公里土地。这场消耗战使英法德损失兵力近130万,被称为“索姆河地狱”。[19][44][48]
布鲁西洛夫突破
为配合英法在西线作战,东线俄军在1916年6月4日至9月20日发动了被称为“布鲁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势。俄军在东线先后占领卢茨克切尔诺夫策,向前推进50至150公里。[44]这次战役使奥匈帝国损失了110万人,德国伤亡也达到35万人,堪称一战中俄国最成功的进攻;但俄国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50万),这削弱了俄国持续参战的能力。[20]
  • 1916年的海上作战及其他战线的战事
日德兰海战图
在海上,英国实行海上封锁政策,准备把波罗的海的德国舰队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以保持英国的制海权;德国为扭转不利形势,迫切需要突破海上封锁,企图主动出击,寻机与对方决战。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的斯卡格拉克海峡上遭遇,展开了两国海军主力仅有的一次交战(参见词条日德兰海战)。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出动101艘。6月1日,战斗结束,英国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和11艘小舰,死亡6000余人,德国损失1艘战列巡洋舰和10艘小舰,死亡2500余人。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英国损失虽大于德国,但其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国打破封锁的尝试失败。[19][44]
1916年8月,罗马尼亚王国加入协约国,但同盟国军队很快打败了罗马尼亚军,同年12月占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21]
1916年6月,经英国鼓动,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于发起阿拉伯大起义[20],英军中东总司令埃德蒙·艾伦比也在1917年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总攻。结果使得阿拉伯半岛、叙利亚等地于1918年彻底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6]而德属东非殖民地在司令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带领下,在大战之初便与英、比、葡等国军队作战。英属罗得西亚和印度军队于1916年8月占领了德属东非的行政中心莫罗戈罗,但直到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都始终无法占领德属东非全境。[20]
经过这一阶段的数次战役,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整个局面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7][19][21]

反攻

1917年至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2月,德国宣布施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一向倾向于协约国的中立国的美国被德国这一政策激怒,在同年2月以德国潜艇击沉其“豪桑图尼克”号为由,与德国断交,反德情绪不断高涨。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次日向奥匈宣战。[21]早有参战之意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受美国之邀请,也在3月14日宣布对德绝交,1917年3月16日起,中国警察开入天津汉口的德国租界,占领租界内的领事馆、管理机关和警察署、兵营,降下德国国旗,改升中国五色旗,各租界改由中方设置的特别区管理局管辖。[30-31]大总统冯国璋在8月14日发布《大总统布告》,声明自当日上午10时起,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中国收回秦皇岛塘沽等地的德国兵营,海军部派人到上海,监督解除了德国商船的无线电设施,并拆卸了主要的航行工具。在华德国驻军都被中国军队缴械,分别予以集中看管。[26][31]此后,中国以“以工代战”的形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奥宣战,派出十几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10]
一战的中国劳工图册来源[49]
美国参战后,除中国外,希腊、巴西、暹罗(今泰国)、利比里亚古巴巴拿马汉志王国(今沙特阿拉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协约国作战。德奥集团在战略上进一步处于劣势,整个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44]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签约现场[41]
1917年初,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俄临时政府继续战争,发起“克伦斯基攻势”,但惨遭失败。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新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通过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要求立即缔结“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条约,向所有交战国提出休战建议,宣布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俄国正式退出战争,东线不复存在。[7][44]
基尔水兵起义中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的士兵委员会成员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规定德国接受十四点是一切和谈的前提。[15]3月至7月,德军集结190多个师的兵力在西线先发制人,连续发起索姆河攻势(3月)、利斯河攻势(4月)、埃纳河攻势(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6月)、香槟-马恩河攻势(7月),一度离巴黎仅60公里,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使德军损失约100万人,兵源已近枯竭;而协约国获得前来参战的100万美军的支持后,实力大大加强。在7月至8月的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德军遭遇失败。随后协约国军反击,至8月6日结束战斗。德军败退至维勒河和埃纳河一带,协约国军占据马恩河突出地带。[19]8月8日,协约国军在450辆坦克、上千架飞机的支持下,由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指挥,开始反攻,把德军驱逐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参见词条亚眠战役)。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2日,协约国军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生俘大量德军。10月4日,德国首相马克斯·冯·巴登向威尔逊总统发出照会,请求签订停战协定。10月31日,奥斯曼帝国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4日,协约国方面向德国提出35条停战条款。[44]同日,德国基尔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参见词条基尔水兵起义),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参见词条德国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在11月10日逃往荷兰。[16]

战争结果

播报
编辑
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巴黎北部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上午11时,协定生效(参见词条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西线全线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2][16][44]
一战结束图册参考资料[41]

战争影响

播报
编辑
  • 对人类的物质、精神损害
当时的反战漫画[4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参战国家达33个(28个国家正式宣战,5个国家与一个或多个同盟国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一说约6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约850万(一说接近1300万)士兵和1300万(一说超过900万)平民在战争中死亡,2100多万人受伤(其中350万人终身残疾[10]),战俘和失踪人数接近600万。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军队和难民的大规模活动加速了“西班牙大流感”的传播,使之在1918年至1919年夺走了多达5000万人的生命。[6][19][29][40][43]
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物质破坏:参战各国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海外市场和海外投资。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高达100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一举变为战后的债权国,并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44]
在之前参与战争的国家之中,退伍军人难以重新找到回归正常社会,找到顺心的工作;很多伤残退伍军人的生活陷入了异常困难的境地。对数以百万计的战争遗孀与孤儿而言,贫困成了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那些居于社会上层的人担心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会进一步蔓延开来。在德国,右翼人士组建了民兵组织来抵抗社会主义者,而在英国及其他国家,军队在街上与罢工者及其他抗议示威者发生许多冲突。[24]
1919年《镜报》的漫画《这是我们永远不该再看到的》[15]
同时,“和平主义”“理想主义”等思潮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残酷性使欧美出现了反战、厌战、恐战的社会思潮,导致20世纪20年代和平运动高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限制与反对战争的国际法的发展。此后和平运动的绥靖化,为绥靖政策的形成和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与社会基础。[39]
  • 欧洲政治版图变化,独立运动出现和革命传播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欧洲中部的基督教国家德意志帝国、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以及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纷纷瓦解,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代之而起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后改苏联)和德意志、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资产阶级共和国。战争引起了革命,如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等。[6][44]在对资本主义文明深刻反思过程中,社会主义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形成了世界性影响。[34]世界开始分裂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相互对立又共处的社会体系。[24]
战争把东方各民族卷入现代国际政治生活、加快了东方的觉醒,推动了被压迫国家、被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的发展。大战期间,列强疲于相互厮杀,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亚洲大陆出现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一系列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形成了战后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44]
  • 各区域势力的重新划分,民族仇恨情绪的增长
奥兰多(左起)、劳合·乔治、克里蒙梭、威尔逊在规划战后的欧洲[41]
一战结束后,各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协约会议。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根据《凡尔赛和约》及之后的一系列条约,欧洲的地图被重新勾画。奥匈帝国瓦解,奥地利、匈牙利变成独立的两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也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那里接管了部分领土。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则纷纷独立,其大部分都是从俄罗斯帝国分割出来的。同样获得独立的波兰,其国土包括了之前属于德国的部分领土,并通过位于但泽的“波兰走廊”入海。法国重新获得了在普法战争中丢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比利时与丹麦也获得了德国的一些领土。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其战前领土的13%,而其殖民地则变成了协约国中此国或彼国的新属地。这些领土的分配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国家都对业已设定的国界线心存不满,这给后来的争端种下了祸根。
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敦促下,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建立。国际联盟是为维持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但是《国际联盟盟约》在保持和平、维护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和严重问题;国际联盟权力极为有限;大国强权政治盛行,这一切使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残缺不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甚至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气焰。[38]
  • 经济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
英、法受各种因素困扰,不愿在和平解决的工作方面扮演主角。作为构建并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联盟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而德国被迫接受“这场战争完全都是德国的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这样的观点,还要为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与损失支付巨额的经济赔偿。其武装部队被大幅缩减。国内复仇情绪日益增长。[42]
一战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的纳粹主义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开始生根发芽。接着,在一段时期的经济繁荣增长与国际关系貌似友善的阶段之后,美国股价于1929年彻底崩盘,从而招致了大萧条时期与另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战争还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这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均有深远影响。[2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军事技术开始大发展的时期,这对于现代武装力量军种兵种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24]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炮兵的作用却发挥到了以往想象不到的极致程度,机关枪也被大量使用。除了大炮发射的炮弹,还添加了用手投、飞机投放、安放在海里的种种炸弹。两大阵营相继开始了致命的毒气战。协约国制造出了铁坦克,坦克安装了汽油发动机,冲倒树木、柱子以及栅栏。飞机也在大战中广泛使用,拍摄与侦察敌军的行动,驱赶敌机,并在敌人战线的战略要点上投放炸弹。[27]热气球在战争中用作侦察敌情,或保护脆弱的据点免遭敌方飞机的攻击。[28]交战国开始进行毒气战。德国飞船设计家斐迪南·冯·齐柏林发明的齐柏林飞艇能够跨过法国边境到达巴黎,甚至穿越北海,向英国城市和乡村投下炸弹。医疗技术得到进步。[29]

战争评价

播报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如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6]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使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战后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国际秩序得到重建。[8]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 战争纪念活动
2014年,联合国欧盟、法国、英国等国家或组织分别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活动[32-33][35]2018年11月,美国、法国等国开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的系列活动。[36-37]
  • 对一战中中国华工的纪念
英国肯特郡福克斯通市的绍恩克里夫军事墓地安葬了6位一战期间的中国劳工。法国的北部小镇埃兰亦有华工纪念碑。[49]
2017年11月,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首次播放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这是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一战中国劳工的历史。11月15日,一战华工青铜纪念雕像在比利时西部与法国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由时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与波普林格市市长德雅盖共同为雕像揭幕。[49]
2018年一战结束100周年时,有关中国华工的照片曾在英国福克斯通、利物浦、普利茅斯和伦敦的博物馆中展出。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根据一战中国劳工历史撰写小说《杨的战争》,并创作了相关歌曲。[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