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乌纱帽

[wū shā mào]
古代官员常用首服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同义词纱帽(乌纱帽的简称)一般指乌纱帽(古代官员常用首服)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1]
中文名
乌纱帽
外文名
black gauze cap
起源国家
中国
材    料
白纱、黑纱

起源发展

播报
编辑
东晋成帝时(334年),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后来到南朝刘宋时,有一位宗室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于是无论官民、不管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己[2]捉雄蜜兆谜射。
据《通典》载:“隋洒禁永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3]
据《中华古今注》载,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过诏书说:“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用的一种帽子[2]。唐代白居易《感旧纱帽》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这说的是乌纱帽可以当作馈赠朋友的礼品。白居易汗凝趋《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还描写阿乎到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的歌妓,说明乌纱帽还可以戴在歌妓的头上。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宋代乌纱帽仍然是民间比较普通的便帽[1]享舟。
乌纱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汽乎白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特有的标志性服饰[1]。清代剃发易服后乌纱帽被顶戴所取组验霸代。

制作工艺

播报
编辑
乌纱帽
样式
早期乌纱帽的形状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象屋宇状,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2]。宋初,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了一个翅,形成了长翅乌纱帽。明朝的乌纱帽则与唐宋时期的“幞头”相近,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位有后山突起,呈前低后高的台阶形,两旁有展角,以纱为外表而涂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脱下[1]
材质
最早的乌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4]
工艺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4]。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

文化特征

播报
编辑
象征意义
明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将“乌纱帽”作为官位的代称[2]
穿着限制
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来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3]
明朝规定,官阶越大,乌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5]

历史价值

播报
编辑
经由古代绘画以及戏曲表演,人们形成了深深的印象: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便是中国古代官员的经典风貌[6]
尽管乌纱帽被指定作为官帽开始于明代,也结束于明代,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就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员的乌纱帽也换成了红缨帽,但它却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21世纪,人们提到乌纱帽,还会将其与官员联系在一起,当官了叫做“戴了乌纱帽”,革职的叫做“摘掉乌纱帽”[1]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据说刚刚“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有一天早朝时,竟然发现有一些文臣武将常常交头接耳,嘀嘀咕咕,甚是没有规矩。可碍于情面,赵匡胤也没好当场训斥。原因是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像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他们大都是赵匡胤在前朝时的同僚,其中许多人还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平时对他们也很客气。可是,后来发现每次上朝都这样,愈演愈烈,赵匡胤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想个法子来制止这种行为。经过一番细细揣摩,他命人做出了这种造型奇异的乌纱帽,主要特点就是在乌纱帽两边加上长翘,长翘是用薄铁片或竹篾做成的骨架,两边长度分别在一尺以上,官员们只要戴上它,再想交头接耳,帽子两边的“翅膀”就会互相碰撞。后来,朝堂上渐渐的就没有了交头接耳这回事了,“长翘乌纱帽”也自然而然地在宋朝沿用起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