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李靖

中国隋末至唐初时军事家
展开12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药师(一称本名药师[1][2]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123]
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101]。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3]。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4]。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5]。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6]。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51],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117]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史家赞道:“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56]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7]。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世传其与唐太宗论谈兵事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析理透辟,特别是对孙武兵法思想的析论,对后世影响甚大。[123]
全    名
李靖
别    名
李卫公李药师
药师
谥    号
景武
封    号
灵显王(后晋),辅世灵佑忠烈威显王(宋)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
出生日期
571年
逝世日期
649年7月2日[122](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
主要成就
灭萧梁
辅公祏
东突厥
吐谷浑
主要作品
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
最高官职
尚书右仆射等→司徒、并州都督(赠)
爵    位
卫国公
地    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祖    籍
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年少成名

明尤求《红拂图》,绘李靖(左下)与红拂女(左持红拂者)相遇事[119]
李靖在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何必做一个读书人。”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之讨论孙吴(指春秋战国时期名将孙武吴起)之术的人,只有你啊。”[1][9]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室重臣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己匙再坐到这个位置!”[1]

曲折投唐

大业(605年-617年)末年,李靖任马邑治今山西朔县东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这时,反隋暴政的叛乱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于是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密。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渊之子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为三卫[10]

平定萧铣

主词罪懂龙条:唐平萧铣之战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建唐称帝,即唐高祖。高祖即位后,册封李世民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随从李世民东进,击灭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参见洛阳、虎牢之战),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南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南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重庆奉节)平定萧铣。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李瑗出谋划策,一举击败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为他请命,李靖这才免于一死。[11]
李靖全身题跋像[12]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李渊高兴地对公卿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特别卓著。天长日久才发现卿无限忠诚,尽量给你嘉奖赏赐,卿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任。李渊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13]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对此颇为重视,二月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李渊认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李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年九月,李渊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又任命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为北路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懂葛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
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李靖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今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擒获萧铣,定可一举成功。”李孝恭依从其议,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顺流东进。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于十月返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14][121]
这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李靖劝告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健将,士卒精锐骁勇,现在荆门刚刚失守,他把精兵全都派出来迎战,这是救败之师,锐不可挡。我们应当暂且把战船停泊在长江南岸,不与敌人交锋,等到他们士气衰落,然后出击决战,一定能攻破敌军。”李靖避其兵锋,挫其锐气,然后一战可擒的战术是正确的,但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遂命李靖留守军营,自己率兵出战。果然不出李靖所料,双方一交战,李孝恭军大败,逃奔南岸,损失很大。文士弘获胜以后,纵兵四出抢掠,李靖见敌军队伍大乱,当即指挥唐军出战。文士弘军一时难以收拢,结果被唐军击溃,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被缴获舟舰四百余艘。[15]
李靖等平萧铣之战示意图[16]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文士弘战败后,萧铣非常恐惧,这时刚刚在江南征召士兵,结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赶到。李孝恭带领大军继续进攻,李靖又击败萧铣的骁勇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缴获了大批舟舰,却让李孝恭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诸将对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遗弃江中,以资敌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说:“萧铣的地盘,南出岭表,东距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对方的援军四集,我们将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如何使用呢。如今放弃舟舰,使塞江下,援兵见到了,一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不敢轻易进去,往来侦察,往返拖延要一个月,我们一定能攻下。”李靖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的舟舰,以为江陵已破,都疑惧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赴江陵朝见,在行进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李孝恭营中投降。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李靖率军进入城内,号令严肃,秋毫无犯。这时,诸将都以为萧铣将帅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籍没其家财产,用以犒赏官军将士。李靖立即出面劝止,说:“王者之师,应保持抚慰人民,讨伐罪恶的节义。百姓已经受到战事的驱逼,抵抗作战难道是他们的愿望。况且狗自然会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不能与叛逆者同等看待,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现在刚平定荆州、江陵,应当采取宽大的政策,来抚慰远近的民心,投降了我们而还要没收他们的家产,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义。只怕从此其他城镇的敌将,拼死抵抗都坚守不降,这不是好的决策。”李靖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他的做法颇得人心,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宽大处理,也都放下兵器投降。[17]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因其战功卓著,李渊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18]

安抚岭南

李靖题跋像[8]
攻取江陵的战斗历程,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李渊的倚重。战事刚一结束,李渊即擢任为检校笑习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19]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岭南豪酋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李渊下诏劳勉,授任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总管[20][3]
李靖以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3]

平定辅公祏

主词只记背设条:唐灭辅公祏之战
唐平辅公祏之战
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不和,辅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据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勣等七总管东下讨伐。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率三万水师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陈正道率二万步骑驻守青林,从梁山用铁索横亘长江,以阻断水路。并筑造建月城,绵延十余里,以为犄角之势。李孝恭召集诸将议军事,诸将都说:“冯惠亮、陈正通都掌握了强大的兵力,是想守险不战,因此构城筑垒而固守,仓猝之间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阳,掩袭辅公祏的巢穴,丹阳一旦攻破,冯惠亮等人自然不战而降。”李孝恭想采纳诸将的意见。[21]
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敌方形势,认为“辅公祏的精锐兵力,虽然集中在水、陆二军,然而他自己统帅的军队,也都是骁勇的士卒。冯惠亮等驻守的城栅尚且不能攻取,辅公祏已经固守的石头城,难道是可以轻易攻取的吗?如果我军直奔丹阳,旬月之间都不能攻下而滞留在那里,前面的辅公祏没有平定,后边的冯惠亮也是一大隐患,这样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恐怕不是万全之计。冯惠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的贼将,决不会害怕野战,只因为辅公祏立下计谋,命令他们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战拖延时间使我军疲劳。现在如果我们进攻冯惠亮、陈正通的城栅,就可以打他个出其不意,消灭敌贼的机会,只在此一举。”[22]
李孝恭赞同李靖的意见。李靖于是率黄君汉等将先攻打冯惠亮,苦战将其击破,叛军被杀伤和溺死者万余人,冯惠亮败走。李靖率轻兵先至丹阳,辅公祏大惧,派遣将领左游仙领兵守会稽作为援助,辅公祏拥兵东走,去往游仙,到了吴郡,辅公祏、冯惠亮、陈正通相次被擒获,江南悉平。李渊设立东南道行台,为了嘉奖李靖的军功,赐物千段,并赐奴婢一百口,良马一百匹,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行台被撤销后,又任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渊十分钦佩李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时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江南屡遭兵祸,民生凋敝,李靖镇抚有方,使一方安定。[22]

灵州总管

主词条:泾阳之战
李靖半身像[124]
江南的局势安定以后,北方的形势又一时紧张起来。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李渊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突厥。由于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后,李靖“权检校安州大都督”。[23-24]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刚刚登基,即唐太宗。颉利便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李靖被调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颉利不断派精骑挑战,还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察虚实。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李世民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结盟,突厥才退兵。在此期间,李靖曾疾驰至豳州,企图邀击突厥,但因渭水盟誓达成而作罢。[25]事后,李世民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兼行太子左卫率,赐实封食邑四百户[26]贞观二年(628年),以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次年(629年)转任兵部尚书[27]

喋血虏庭

主词条轿立多:唐灭东突厥之战
此后不久,东突厥国内发生了变乱,所属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又恰遇暴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李靖为定襄道(《旧唐书》作代州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28]
唐朝前期部分对外战争图[29]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密令间谍离间颉利心腹,使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隋萧皇后,颉利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30]。李世民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28]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并表示愿意入朝。[31]其实,他内心尚犹豫未决,意欲赢得时间,以苟延残喘,俟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李世民再任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迎接颉利。同年二月,又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李靖揣摩到李世民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前来会合的李勣也和李靖商议说:“颉利虽然战败,人马还多,如果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道路遥远险阻,就很难追上他们了。如今下诏派唐俭到那里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随后去袭击,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李靖闻言大喜,握着手腕高兴地说:“您的这番话,就是韩信田横的策略啊。”他又对张公谨说:“使者到了颉利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乘此良机,选拔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张公谨说:“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能消灭齐国的道理。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于是一起定计。李靖率兵连夜出发,李勣领军跟进。[31-33]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见到唐俭等人,放松了戒备。唐军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颉利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并擒获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投奔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在碛口被李勣阻拦,不能北逃,其首领大多投降。[32]不久,颉利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灭亡。[31][33]
李靖等击东突厥之战示意图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亡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唐朝的疆域大为扩展,得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因此,李世民颇有感慨地说:“我听说君主忧愁臣觉得耻辱,君主受辱臣甘愿赴死。从前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向突厥称臣,我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灭突厥,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只暂时调动一部分军队,就无往不胜,使单于归顺,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为此大赦天下,连续五日举宴庆祝。[33-34]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李世民及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李渊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李靖虽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却性情沉厚。事后,御史大夫萧瑀此处说法取自《新唐书》,有争议,《旧唐书》称为温彦博)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35]李世民训责李靖,李靖叩首谢罪。过了好久,李世民对李靖说:“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于是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达到五百户)。不久,李世民又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诽谤你,现在朕已经明白了真相,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再赐绢二千匹。八月,李靖被擢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实际的宰相,地位仅次于左仆射房玄龄。李靖生性沉稳厚重,平时与朝臣商议国事时,总是恭谨温顺,像是不会说话一样。[36-37]

远征吐谷浑

主词条:唐击吐谷浑之战
李靖画像,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到了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李靖被授为畿内道大使,作为巡察全国、考察风评的十三位特使之一。不久后,他即以足疾辞任,表奏中的言辞恳切。李世民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您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您的美德,还想让您成为一代楷模。”特颁下诏书,加授他为特进文散官,正二品),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贞观九年(635年)正月,李世民又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以帮助腿脚不方便的他使用。[37-38]
可此事还未过两个月,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在任命统帅时,李世民自然想到了李靖,认为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可惜足疾未愈。而这位年逾花甲的将军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求见房玄龄,请求挂帅远征。李世民大喜过望,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序幕拉开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狡诈的吐谷浑伏允可汗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格精李靖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
李靖亲自率领的北路军进展顺利。不几天,其部将薛孤儿于曼头山(今属青海)击败吐谷浑军,杀其名王,用缴获的大批牛羊充作军食。接着李靖的主力也先后于牛心堆、赤水源两次大败吐谷浑军。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军深入荒漠二千余里,克服了种种困难,长途奔袭,到了五月,终于在乌海(今青海兴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败其军,俘获了其名王。薛万均等于赤海击败吐谷浑的天柱王军。
唐击吐谷浑之役
李靖都督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李大亮军于蜀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部将执失思力也在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将契苾何力追击伏允可汗,破其牙帐,杀数千人,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头(只),并俘虏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骑兵逃到碛中,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部下纷纷离散。不久,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39]

阖门自守

李靖[40]
李靖在进击吐谷浑时,盐泽道总榆民设管高甑生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高甑生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弄清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5]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改封李靖为卫国公,并依照当时推行的世袭刺史制,授他为濮州刺史,允许世袭。后因他故而未执行。[37][41]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靖的妻子去世,李世民诏令其坟茔规格依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旧例,把坟墓修筑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战绩(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勣[42])。[43]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太极宫凌烟阁,李靖名列其中,位于第八名(参见词条凌烟阁二十四功臣)。[44]同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李靖的长子李德謇因与太子友善而坐罪,判决流放于岭南。李世民体念李靖的功劳,特诏改配于吴郡。[37]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亲自到李靖的府第问候病情,还赐绢五百匹,晋其位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李世民准备亲征高丽(参见词条高句丽),把李靖召入阁内,赐坐后问道:“您在南边平定吴会,北边扫清沙漠突厥,西边安定吐谷浑慕容,只有东边的高丽没有征服,您意下如何?”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对李世民说:“我过去凭借天子的威力,做了点微小的贡献,现在已是残年朽骨,应该随从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弃,老臣的病就要好了。”李世民哀怜他瘦弱衰老,没有同意。[45]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铁勒诸部提出修筑“参天可汗道”,设置驿站交通。李靖赞成此议,并提出蕃、汉互用的策略。[16]

生荣死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当时也已病重的李世民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您是朕平生故人,对国家有功。如今病到这种地步,朕为您感到担忧。”同年五月十八日(7月2日),李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九岁。李世民下诏,册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为“景武”。[46-47][122]
神龙元年(705年)七月,唐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李靖便在名单之上。天宝六载(747年)正月,李靖与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杜如晦一同配享太宗庙廷。[48]上元元年(760年),李靖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英国公李勣[6]建中元年(780年)九月,唐德宗评定前代功臣,李靖等二十四人被定为第一等。十二月,朝廷将“国初以来将相功臣”功勋卓著者分为二等(上等、次等)。经过评定,李靖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6][49]
到晚唐时期,李靖逐渐被神化。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明宗特赠李靖为太保。[50]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后晋高祖追封李靖为灵显王。[51]到宋徽宗时,李靖又被宋室追封为“惠武侯”。宋孝宗、宁宗相继升为“忠惠景武公”“忠烈王”“辅世忠烈王”“辅世灵佑忠烈王”[116-117]。唐宋之世,有不少道家方术的著作,亦假李靖的名义而刊行,认为他精于这些道术。[37]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为李靖等“前代功臣烈士”专门设置守冢人。[52]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靖。[53]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靖亦位列其中。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李靖。[54]清代,李靖的塑像还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55]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开疆拓土

李靖早年入秦王李世民幕府,随之征战。武德二年(619年),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筹划消灭南方割据势力萧铣。次年(620年)三月,击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首冉肇叛军。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向李孝恭献平萧铣十策,助其统十二总管兵。以功加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于是度岭至桂州(今广西桂林),招抚岭南九十六州。武德六年(623年),协助李孝恭统七总管兵镇压反唐的辅公祏军,俘斩辅公祏。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攻太原,李靖以行军总管身份统兵万人屯驻太谷(今属山西)。次年(626年)四月,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峡石击退东突厥颉利可汗进犯。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奉命节度并州都督李勣等六总管兵分道反击突厥,至贞观四年(630年)消灭颉利可汗主力,将其生擒,使唐朝疆域大为扩展,自阴山北直至大漠,北方安定。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入侵,李靖自请出兵,以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五总管兵西征,于次年(636年)平定吐谷浑之乱。[4]
李靖一生征战的地区[16]

军事思想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战,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1.强调做好战备,以应付突然事变:李靖认为,只有做好平时的战备,才能临机应变而立于不败之地。他说:“若兵无先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后于事,后于事则不制胜而军覆矣。”[7]
2.强调先谋而后战:李靖指出:“夫决胜之策者,在科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倘若为将者不谋而战,则无异于“驱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7]
3.强调攻守之宜因情而定:对进攻与防守两种基本作战类型,李靖不仅以“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科胜而已”的论断,揭示出攻守二者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而且进一步阐明了攻守之宜因情而定的道理,阐发了“防御持久”的战略思想。他说,“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但在“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四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时,“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其持久,”[7]
4.强调要善于运用“奇正相变”之术:李靖依据当时战争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奇正作了系统而辩证的阐述,揭示出“奇正相变”乃是“奇正”理论的精髓。他认为,统分作战的将帅只会用正不会用奇,或只会用奇不会用正的,都不是最好的将帅,只有“奇正皆得”者,才是辅国之良将。而要“奇正皆得”,关键要善于运用“奇正相变”之术于战争实践。为此,他强调在战法运用上,要以“示形”之法察明敌人虚实,依据具体情势而“临时制变”;在兵力部署上,要从敌情实际出发,做到分合适宜,奇正得当。在战争实践中,只要善于运用“奇正相变”之术,做到“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就能达到“正亦胜,奇亦胜”的作战目的。[7]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韩擒虎: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56]旧唐书》引
牛弘:王佐才也![56]《旧唐书》引
杨素:卿终当坐此![56]《旧唐书》引
李渊: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57]《旧唐书》引
李世民:①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2]新唐书》引)②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2]《旧唐书》引)③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56]加李靖特进制)④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59]贞观政要》引)⑤得李靖为帅,快哉。[60]《辩迹论》引)⑥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57]《旧唐书》引
王珪: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61]《旧唐书》引
长孙无忌:李靖南定荆吴,北平突厥。[62]唐会要》引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57]《上高宗封事》
故宫博物院藏《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李靖像[125]
: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63]资治通鉴》引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64]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
李适:维卫及英,启辟封疆,曰房与杜,振理维纲。[120]台衡铭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67]《陈时务疏》
吕温:①英、卫受天勇智,雄武佐圣,鼓行海内,麾定四方,此则太公之鹰扬也。[65]《凌烟阁勋臣颂》)②有隋之末,群盗炽爇。帝怒震发,五星从太白。焕照参野,将有圣人,兵定天下。金精下射,猛毅感激。李公矫矫,从此奋迹。跃於中原,王者则获。闰士不死,唐威载赫。帝曰汝杰,致天之罚。手付金钺,俾往式遏,不庭则杀。如飙发发,如火烈烈。摧枯烁雪,应鼓如截。远若荆巫,险若江湖,强若匈奴。莫不率从,莫不震恭。车书混同,氛祲荡空,卫侯之功。功则维何,威明惠和。策勇驾智,长驱仁义。仁义旷荡,帝王之将。万古曷瞻,铁山巉巉。[65-66]《凌烟阁勋臣颂》
刘禹锡:①靖时告老且病矣,梁公虚其心以起之,靖忘老与病,一举虏其君,郡县其地而还。夫非伐国之难能,起靖之难能也。靖非不克之为虑,居功之为虑也。[60]《辩迹论》)②太宗朝李靖、高宗朝刘仁轨,皆自宰臣,乞骸致政。其後知犹可用,复起於家。进退之间,曲尽情礼。君臣之际,良史美谈。[68]为裴相公让官第三表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69]《注孙子序》
刘昫赵莹等:①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卫公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56]《旧唐书》)②功以懋赏,震主则危。辞禄避位,除猜破疑。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56]《旧唐书》)
宋祁:唐兴,其名将曰英、卫,皆擢罪亡之余,遂能依乘风云,勒功帝籍。盖君臣之际,固有以感之,独推期运,非也。若靖阖门称疾,畏远权逼,功大而主不疑,虽古哲人,何以尚兹?……世言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已。[2]《新唐书》
赵匡胤:唐李靖、郭子仪,皆出儒生,立大功。[70]续资治通鉴》引
何去非: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71]何博士备论
苏洵: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72]《御将》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73]《上杜相公书》
欧阳澈:使……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74]《欧阳修撰集》
王谠:陈子曰:“卫公之战伐,无兵也。杜员外咏歌,无诗也。张长史草圣,无书也”。[75]唐语林》引
蔡襄:李靖用兵,淳风天文,张旭草书,有唐之三绝也。其尊慕若此。[76]《古学篇》
游师雄:能以功名始终,真一代之名臣也。[77]《卫景武公之碑并序》碑阴
李纲:太宗削平僭乱,猛将如云,惟李靖、李勣号为大将,动无遗策。[118]《梁谿集·论大将之才》
陈亮:昔者李靖盖天下之奇才也……。[78]酌古论
孙甫:靖善用兵,法令素整,以少精骑深入,无纲纪安能成功乎?[79]唐史论断
赵扩:昔唐太宗以西寇未平,诏起李靖,靖慷慨请行,不以老疾为解。代宗有朔方之难,图任郭子仪,闻命引道,亦不以谗惎自疑。皆能乘时立功,焜燿竹帛,朕甚慕之。[80]宋史》引
陈元靓:隋运告终,四郊多垒。真人勃兴,壮士不死。外攘四夷,内参百揆。筑阙象山,用昭千古。[81]事林广记后集
朱元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82]明太祖实录》引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83]《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
王承裕:①当唐之世,王珪谓公为“文武之才”。吕温谓公为“仁义之佐”。公去今,八百余年,拜瞻遗像,风神有春阳之和煦、有秋日之严厉;躯干有挺然而不可屈之状、有确然而不可动之势;见大功以定邦国,着大名以垂宇宙;固理也,王、吕之言不亦可徵哉![84]《唐卫公遗像记》)②卫公,真孟子所谓大丈夫哉![84]《唐卫公遗像记》
黄道周:靖初为隋,察唐有异。自囚上言,事已无济。及唐为君,执靖欲弃。靖呼英君,岂斩谊士。唐祖赦之,命征蛮地。俘斩冉蛮,俘五千计。帝喜使功,不如过利。萧铣既降,公祏又系。霍卫白韩,功足相比。往征劼利,仅三千骑。往取定襄,成功何易。再乘诏机,扫清一切。御史劾之,靖惟谢罪。帝悟念功,加官不议。病尚图功,帝为流涕。唐帝股肱,李靖其臂。[85]广名将传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86]《安雅堂稿》
张彦士:靖奉命伐突厥,欲以万骑袭之。唐俭深入敌垒,使非为之地,何能脱身得归哉?知靖默有以全之也。其大破敌于阴山也,勇也;因其宽而袭之,智也;成功而能使俭得归,仁也。一举而三善备矣,夫岂淮阳(应作淮阴)狼戾之可比?[87]《读史矕疑》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88]《训练辑要序》
朱轼:李靖才略非常,而恂恂如不及,以沉厚称。虽非章句儒,亦书史之润矣。唐书赞其阖门称疾,畏远权逼,虽古哲人无以尚。又言靖善用兵,特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已。世俗言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传着怪诡,皆不足信。[89]《史传三编》
蓝鼎元:李靖才略非常,而恂恂如不及,以沈厚称,此其善保功名者。虽曰非章旬儒,亦书史之润矣。唐书赞其阖门称疾,畏远权逼,虽古哲人无以尚。又言靖善用兵,特临机果、料敌明、根予忠智而已。[87]《修史试笔》
汪宗沂:如卫公者,夙精兵略,参孙子、吴起而大其用,本太公、尉缭而善其术,乃犹韬晦浮沉,不轻一试,直至出入将相,宣威沙漠、成就功名,方著为书史,传颂其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止,可谓得实矣。……明何良臣以其论奇正说数更、意数变而疑之,谓谈兵之雄,非用兵之杰,其败阙固已显著矣。[90]卫公兵法辑本·序》
薛福成:中国兵法之有专家,始于战国之时,厥后汉之韩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传于世,盖此中窾要,非可卤莽,宜有心得也。[91]《选将练后论》
李靖[58]
:①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盛世危言》[91]②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92]《储将才论》
蔡东藩:唐初名将,推李靖为第一人。靖入东突厥,颉利受擒,及征吐谷浑,伏允走死,战功卓著,彪炳旗常,虽未始无将佐之赞襄,而调度有方,终归统帅,卫公固人杰矣哉![93]唐史演义
雷家骥:李靖这个人,在国史上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死后神化为“托塔天王”,为武庙“十哲”之一;生前则模范当时,成为“天王级”的将颌。除了太原三侠、华庙神遇、霍山行雨等唐朝即以盛传的轶事不谈,单论其人在唐史或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功业地位,谓之功名赫赫,煊耀史册,实不为过。[16]《李靖》
徐培根等:①李靖之作战指导,最能应机,皆因“敌情”而取胜。……是以李靖之用兵,既合孙子之言“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艺术)”之境界。[94]《中国历代战争史》)②李靖奇袭之术,仍用韩信袭齐之故智,李世勣又抄截突厥后方之生命线,故东突厥迅即陷于灭亡。[94]《中国历代战争史》
霍华德·韦克斯勒:李靖和李世勣是整个7世纪一直相当普遍的那种官员的代表人物,在内是朝廷文官,在外是战场武将,如成语所说的“入相出将”那样。[95]剑桥中国隋唐史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见微知著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唐太宗李世民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李世民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李世民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97-98]

病笃难征

据《隋唐嘉话》记载,李世民征辽时,来看望李靖,李靖想要随军出征,但因为病情十分严重,担心会拖累李世民。李世民以司马懿老病自强、为曹魏政权立功做比喻,以安抚李靖。李靖叩头道:“老臣请求带病随行。”但随行至相州,李靖便因病重而无法再行进。[99]
李靖虽未从征高丽,但对前线的战事颇为关注。李世民进至驻跸山(今辽宁辽阳南)时,高丽倾国出动,内部空虚,任城王李道宗曾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李世民未答应。事后回京,李世民询问李靖说:“我用天下的军队,如今却被小国所困,这是为什么呢?”素以出奇制胜的李靖以为李世民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计谋,便说:“请李道宗解答。”李世民询问李道宗,李道宗说明了当时的建议未被采纳。李世民听后,怅然说:“时间太快了,朕竟不记得了。”[100]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亲属

唐代李靖家族世系表(部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李懽
北魏时任河、秦二州刺史,封杜县开国公。
祖父
李崇义
北魏时任殷州刺史,北周时封永康县公。
父亲
李诠
隋朝时官至赵郡太守,封临汾公。死后谥号“襄”。
母亲
韩氏
——
兄长
李正明
唐初官至兰、夔、原、灵四州都督,袭封永康公。死后获赠秦州都督。
隋朝时任将军。
弟弟
唐初官至右武卫将军,封丹阳郡公。九十岁时逝世,获赠幽州都督。
李伟节
隋朝时任司隶州刺史。
儿子
唐初官至将作少匠。后因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流徙吴郡。在李靖死后承袭卫国公爵位。
李德奖
——
表格参考资料[2][56][101]

家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靖出身陇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杨房。[101]
陇西李氏丹杨房部分谱系
李崇义(北周殷州刺史)
李诠(隋赵郡太守)
李药王
李脩志
李元慎(洺州刺史)
李脩行(汝州刺史)
李靖
李德謇(太府少卿)
李德奖
李客师(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
李嘉(隰川令)
李守节(光化令)
李思孝(夏州都督)
李大惠
李大志(右金吾将军)
李令哲(会州刺史)
李令问(殿中监)
李正明(右卫将军)
李志览
李庆远
李志贞
李伟节(隋司隶州刺史)
李乾祐(刑部尚书)
李昭德(武周时检校内史)
李元紘
李余福(监察御史)
表格参考资料:[101]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李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仅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和《弓诀》等,后世多已佚失。今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或系宋人所撰,盗用李靖之名,不足为据。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有关李靖的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都有所记载。[4][90][96]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 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北5公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村,为李靖的府第。故居占地48亩,园内主要建筑有读书堂、妙香亭、观稼楼、挂云楼、溢清阁、八角亭、假山、鱼池、石舫、莲花池、关中八景缩影等。[110]
1992年4月20日,李靖故居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
  • 李靖庙
据《大清一统志》载,陕西有两座李卫公庙,一座在鄠县东,一座在三原县城内。[114]
浙江省湖州府安吉县以西的落石山亦有一座李卫公庙。[115]是李靖平辅公祏后丹阳百姓感恩其德所修建的,宋崇宁三年(1104年)赐庙额为“仁济”。自唐以来,当地百姓“奉祀惟谨”,将其供为显灵的保护神,称他为“落石大王”。[116-117]
  • 其他
据《大清一统志》所载,临潼还有“李靖营”[112]泾阳县孟店镇有李靖屯军处,曾被称为“靖川镇”[113]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文学形象

《唐传奇》中的《虬髯客传》写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後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後虬髯客入扶馀国自立为王。篇中故事情节和两个主要人物红拂女、虬髯客均出虚构,主旨在表现李世民为真命天子,由此宣扬唐王朝统治的合理性。描写人物颇为精彩,红拂的勇敢机智,虬髯客的豪爽慷慨,刻画尤为鲜明突出,文笔亦细腻生动,艺术成就在唐传奇中属于上乘。[102]后世戏曲用为题材的,有明代张凤翼《红拂记》、张太和《红拂记》、凌蒙初《虬髯翁》。又李靖、红拂、虬髯三人,后人亦称“风尘三侠”。
在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李靖被称为托塔李天王[103]明代许仲琳所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陈塘关总兵亦为李靖。[104]

影视形象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图册
1984
刘江[105]
1987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
关菁
1993
刘乃艺[106]
1995
谭耀文[107]
1998
邢岷山[108]
2004
欧瑞伟
2005
霍建华[109]
2006
2006
王绘春
2007
毕海峰
2009
刘涤非
2011
耿圣凯
2012
张栩
2012
吕一丁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关于李靖的生平,主要记录于《旧唐书》卷67《李靖传》[56]与《新唐书》卷93《李靖传》[2]。《资治通鉴》等史籍亦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