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严济慈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男,谱名泽荣,学名寓慈、济慈,字华庭、慕光,号子祥、厂佛、岸佛,生于浙江东阳九三学社社员,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1-4]
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28];1925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11月2日逝世。[2]
严济慈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
中文名
严济慈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东阳
出生日期
1901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
1996年11月2日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华庭、慕光
子祥、厂佛、岸佛
谱    名
泽荣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严济慈
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下湖严村的一户农家。
1908年,进入严氏宗祠蒙馆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严济慈有幸入学读书,他也是姐妹兄弟五人中唯一上学的。9岁时,父亲从杭州书摊上买回一本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笔算数学》小学教材,他如获至宝,独自一人钻研,竟能无师自通。
1910年底,进入离家30里外的东阳县城天官第小学插班读书。
1914年2月,14岁符达雅的严济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阳县立中学(今东阳中学)。四年中,他学习成绩年年第一,尤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善解难题、怪题的特殊才能。三年级时因受校长之命,代替请假老师为一年级学生讲授数学而闻名县城。
1918年夏,参加全国六大学区高师联考,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还考取了免交学费但需食宿自理的河海工程学应乎校)物理系(现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家乡第一名考上著名大学的学生,为此,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将东阳中学列为重点中学。
1918年秋,告别了故乡的小山村,告别父耕母织的贫困农民家庭,走进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大门,入学南高时初读商业专修科(现上海财经大学),一年后转工业专修科,再一年转数理化部读二年级,师从数学家何鲁熊庆来,物理学家胡刚复等人。[5-6]
1921年,被聘为“南高”附属中学和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学校兼课数学教师,一年后又担任本校《数理化》杂志主编。[7]
1927年徐悲鸿所绘素描像[8]
1923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因已修满大学规定的学分同时获得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现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学学士学位,成为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该校应到1925年才有毕业班,严济慈获该校1923年第壹号毕业证书)。大学期间自学法文,在中国科学社服务,并编著教科书《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3年后,自费从上海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同时考得巴黎大学3门主科微积分学、理论力学和普通物理学的文凭,于1925年夏获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9]
192欢舟7年,回国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由原国立东南大学等校合并成立)物理、数学教授,并兼任正拟建中的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10]
1928年夏,出席了在苏州召开的中国科学社年会,并当选为理事。[11]
1旋桨兰931年后,又在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镭学研究所所长。[12]
1931年初,主持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后,即在钱临照的协助下,率先开展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影响的研究,于1932年发表了这方面的第一篇论文。
1932年,采用照相光度术方法,精确测定了臭氧在全部紫外区域(215—345纳米)之吸收系数,并发现若干新光带。
1935年,被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3]
1945年8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作为访问教授到美国各地讲学,为期一年。[3]
严济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平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加入了九三学社。
1949年后,任中国科代秘书长、中国科联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14]
195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院长。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后任技术科学部主任。
1958年6月8日,中国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严济慈任筹备委员会委员;而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严济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61年,与华罗庚一起出任科大副校长,严济慈负责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以及4个系和3个教研室、处;同年,严济慈出任科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校务工作。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决定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大学。严济慈副校长在开幕式上赞扬科大在困难时期做得很好,比其他名校还好;说他听到很多人说科大的毕业生好,就非常高兴。此后,严济慈积极投入到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二次创业之中,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一班悼重微背人开始筹划在北京玉泉路原科大旧址创建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1978年3月1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严济慈出任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的首任院长。
1979年,与李政道联合发起、共同建立了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培养年轻的物理学留学人才。
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继郭沫若之后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任校长;同年7月,严济慈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大第一副校长李昌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次中科大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培养高水平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完整体系的培养目标。
1983年壳翻趋11月,上书邓小平,要求将科大增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得到邓小平同意。
1985年4月,84岁的严济慈不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际领导职务,转而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名誉校长。
1988年5月,严济慈为学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30周年题词:“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这句话高度凝炼,大气磅礴,寄托了老校长的深情厚望,为学校提出了新的宏伟目标;同年6月6日,南京工学院更组台名东南大学,严凳请套济慈出席更名庆典。
1992年,国家在“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严济慈分别给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万里委员长写信,陈述理由,要求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列入国家“八五”期间重点支持高校。他的信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到了国家在“八五”期间的重点支持,这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在中部地区成功创办精品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2][15]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严济慈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精确测定了压电效应反现象并发现光双折射效应,发现石英扭电定律,发现压力减弱乳胶感光性能的现象。[16]
  • 学术论著
自1927年至1938年间,严济慈单独或与合作者一起共发表53篇论文,其中前11篇是他1927-1931年在法国的工作时发表,后42篇是在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的工作时发表。53篇论文中,法文40篇,英文12篇,德文1 篇,除4篇在英文版《中国物理学报》发表外,均刊登在法、英、美、德等国重要学术刊物上(如《法国科学院周刊》《自然》《物理评论》等)。1986年,科学出版社汇集出版了《严济慈科学论文集》;此外,他还编著了从初中到大学的10种数学、物理教科书,如《初中算术》《几何证题法》《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电磁学》等。[2]
主要论著
1、严济慈,初中算术,商务印书馆,1923。
2、严济慈,几何证题法,商务印书馆,1928;语体文新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28。
3、严济慈,普通物理学,正中书局,1947。
4、严济慈,高中物理学,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8。
5、严济慈,初中物理学,三联书店,1950。
6、严济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
7、严济慈,严济慈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6。
8、严济慈,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严济慈,居里和居里夫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0、严济慈,严济慈科技言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

人才培养

严济慈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办学的新举措,逐步建立起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教育体系,调整了学科结构,增设了一些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和专业,创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大型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少年班,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了第一批博士,在重建科大的同时,严济慈还积极参与筹划在北京原科大旧址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7-18]
严济慈在领导物理学研究所工作的同时,还创建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开创了中国的放射化学研究。10多年中,他积极倡导和支持中国放射化学研究,大力举荐学生到英、法、美等国的著名实验室去深造,先后有陆学善钟盛标钱临照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方声恒、陈尚义吕大元杨承宗等十余人。[13]

荣誉表彰

1943年11月,严济慈因发明磨制晶体新法对国防科学颇有贡献,经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推荐而受到国民政府奖励。
1946年夏,由于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被国民政府授予为抗战胜利而颁发的三等景星勋章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6]
1988年,获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国荣誉奖军团军官勋章。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电磁学
    作者名称严济慈
  • 居里和居里夫人
    作者名称严济慈
  •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作者名称严济慈
  • 作品时间2021-5
    《法兰西情书》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奠基者之一严济慈先生于20 世纪20 年代赴法国留学期间所写的家书,其中绝大多数是写给他当时的未婚妻、东南大学中文系的才女张宗英的情书。极具史料价值,是一部珍稀的历史书简。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2]
严济慈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执行主席、中国科技协会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2]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别具一格的情书
严济慈夫人张宗英是曾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的老教育家张鹤龄之女,1920年考入南京高师,是中国最早一级男女同校的八位女大学生之一,“五四运动”时期南京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中国文学系。1923年8月8日,严济慈与张宗英订婚,严济慈早年的情书很特别,频繁地向张宗英“汇报”自己的经济状况。1927年11月11日,两人结婚。[19]
孙女:严慧英,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7]
严济慈与张宗英及长子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在做学问方面,他提倡“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他鼓励科学工作者要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有所牺牲。他视尊重和捍卫科学为自己的天职,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到处说,只有经过大量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结果,才是科学。在做事方面,遵循着“我们做物理,宜求有益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的原则。严陆光谈父亲)[20]
学府东南有女生,首开风气自由婚;于今伉俪双高寿,当日青年正妙龄;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做典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周谷城评)[21]
严济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长期以来,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为团结九三学社社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九三学社评)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 严济慈图书馆
1997年10月1日,以严济慈名字命名的严济慈图书馆开馆,图书馆由金华市图书馆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合建,位于金华市江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永康街,是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情报中心和名人纪念馆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是金华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
  • 严济慈纪念馆
严济慈纪念馆于1997年10月对外开放,馆址设在严济慈图书馆内,该馆充分运用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图片、资料、实物,并辅之以相应的文字说明,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严济慈一生的业绩。[22]
  • 严济慈塑像
严济慈的母校浙江省东阳中学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立有严济慈先生塑像。
2012年,东阳中学于建校百年之际立起了严济慈塑像,雕塑由校友、雕塑家、长沙雕塑院院长朱惟精设计。[23]
  • 严济慈纪念邮票
2006年5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一套四枚,严济慈荣登“国家名片”。[24]
  • 严济慈班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举办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简称“严济慈班”,目标是培养“未来活跃在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次年,该班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5]
  • 严济慈星
2012年5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