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国家森林城市

城市称号
收藏
0
0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成为全社会办林业的有效载体。2016年8月,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公开征集意见的通知。《办法》指出,国家林业局批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应当组织有关方面每3年进行复查。
2021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城市达441个。
截至2024年1月,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增至219个[9][25-26]
中文名
国家森林城市
外文名
national forest city
创办时间
2004年
宗    旨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论    坛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数    量
219个
总投入
800亿元

称号由来

播报
编辑

奖项初衷

为积极倡导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中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为中国城市树立生态建设典范,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婚少。
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作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重要批示,成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宗旨,也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2004年以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先后授予贵阳沈阳长沙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7年5月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河南省许昌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浙江临安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安徽池州市是安徽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该市8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地面积达806.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21%,湿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6%。据评估:全市森林和湿地服务功能价值近1000亿元,森林单位面积价值是全国和全省的1.89倍和1.81倍。

首个城市

2004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作为中国首座获此殊荣的城市——贵阳,是一座群山环绕、河网纵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适的美丽城市。森林是贵阳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它的绿色生态屏障,在改善市区生态环境,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贵阳赢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被定为“中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

城市典范

2013年9月24日,在南京召开的2013年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局雅估项授予池州市射符“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池州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2年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山水休闲之都、首批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之一,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4%,森林覆盖率达60%。长江干流扬子江水系横贯全境,清溪河、尧渡河青通河秋浦河等穿城水系及平天湖湿地公园,齐山、万罗山森林公园等湿地、森林资源富集。拥有九华山和牯牛降升金湖秋浦河源三个国家级森林和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贵池区老山、十八索、青阳盘台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位居全省首位。
2018年9月11日,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2004—2012》等相关文件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拟燥立跨批准27个城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少影元深圳是入围城市之一。
深圳市森林覆盖率达40.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全市共建成绿道2443公里、公园942个。深圳共新建自然公园11个、城市公园36个,建成开放9个湿地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方案

2005年8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沈阳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沈阳是中国典型的北方平原城市,也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达狱虹腊之一。
受工业污染的影响,沈阳一度被评定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自2001年起,沈阳市提出“生态立市,建设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经过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建设,在城市周边、城市郊区与远郊农村建设成以三条森林带与446万亩的四个绿洲为主体的环城生态圈。依托城颈户协市滨河、滨湖资源,形成楼水相映、山水相映、林水相依的城市森林景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时,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5%,绿地率达3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形成了以林木为主,乔灌草搭配,分布自然,结构合理,功能高效,景观优美,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体系。

发展方向

辽宁大连市请甩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上,洛阳等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至此,中国的“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到30个。在这30个国家森林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洛阳市的森林城市建设有哪些特色?“创森”成功后,未来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如何发展?

特色

播报
编辑
少见的北方山水林城
洛阳市河流、水系众多,城市跨河而建,仅流经市区的景观水系就达60多公里,水域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这样丰富的水资源,在北方城市中是比较少见的。”王联合说,因此,与其它北方森林城市相比,洛阳市是名副其实的“水韵城市”。
除了“水韵城市”外,洛阳市“牡丹花城”、“千年帝都”、“文化名城”的特色也十分明显。王联合说,围绕这些城市特色,洛阳市相继建设了洛浦公园及湿地公园、周山公园等大型公园。同时,城郊森林公园面积和各类牡丹园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全市城郊森林公园面积已达5万余亩。
王联合说,这些公园的背后都有相应的主题文化支撑,以上都是洛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特色。城市区的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市民可最大限度享受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果。

方向

播报
编辑
将在城市区推广立体绿化
家住东风小区的张女士由于行动不便,每天只能在凯瑞。君临广场停车场上的“公园”活动,由于她家紧邻王府井百货、新都汇等商业区,该广场的一片绿地,成了张女士最好的活动场所。这片绿地比较特别,下层是停车场,上层是“公园”,树木都长在屋顶。
“这个‘空中花园’是洛阳市商业区绿化的一个典范,是以后洛阳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城市区绿化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的绿意,虽然城市区可用来绿化的土地较少,但洛阳市将尽可能要求有条件的楼宇做屋顶绿化,在停车场、立交桥等地大力推广立体绿化。
另外,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市将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进行大规模绿化,未来,城市出入口绿化带的宽度都将在100米以上,道路两边可视范围内的荒山也将全部采用景观树绿化,进出社区的道路将会成城市景观大道。
规划:将新增6.25万亩“森林氧吧
洛阳市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这一数据仍在不断上升。根据《洛阳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洛阳市森林覆盖率将按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至2015年,洛阳市森林覆盖率将达5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55%以上。
在十二五期间,洛阳市将建设城郊森林6.26万亩,至2015年,洛阳市城郊森林面积有望达到18万亩以上。这些城郊森林,不仅给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去处,也使市区的空气得到有效净化。18万亩的“森林氧吧”,每天将会释放出0.55万吨氧气,这么多氧气可供全市人呼吸两天。

历史发展

播报
编辑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中国城市生态和城市森林建设方面最高级别的论坛,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组织评定的“国家森林城市”,最终都会在这个论坛上揭晓。
2004年11月,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举行;2005年8月,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沈阳举行;2006年10月,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长沙举行;2007年5月,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成都举行;2008年11月,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广州举行;2009年5月,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杭州举行;2010年4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武汉举行。
2011年6月18日,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大连棒棰岛宾馆隆重开幕,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珲春市、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龙泉市河南省洛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四川省泸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这八个城市正式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1年10月14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南宁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全国共有8个省会城市获此殊荣。[10]
2012年7月9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辽宁省鞍山市、江苏省徐州市、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丽水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湖北宜昌市、湖南省益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重庆永川区10座城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全国已有41个城市获此殊荣。[1]
2013年9月24日,第十届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在南京市举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江苏省南京市等17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4年9月25日,山东淄博召开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获悉,淄博、合肥等17个城市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
2015年11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安徽省宣城市举办,河北石家庄市等21个城市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3-4]
2016年9月19日,在延安市召开的2016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22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5]
2017年10月10日,在河北承德市召开的2017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河北省承德市等19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6]至此,全国共计137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6]
2018年10月15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的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授予北京市平谷区等27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全国共有165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2]
2018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湖南省湘潭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9年11月15日,2019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河南信阳召开。会上授予北京延庆区、河南省信阳市等2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增至194个。
2021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城市达441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7]
2022年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区门头沟区通州区怀柔区密云区,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辽宁省辽阳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安徽省滁州市,山东省滨州市,河南省开封市,广东省韶关市、阳江市、茂名市,重庆市涪陵区北碚区大足区梁平区四川达州市,贵州六盘水市、铜仁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陕西咸阳市,甘肃平凉市,西藏自治区林芝市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至2022年11月,国家森林城市增至219个。[8]
2024年1月5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截至2024年1月5日,全国共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9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全覆盖。[27]

城市名单

播报
编辑

2004年

城市
地区
贵阳市[11]
贵州省

2005年

城市
地区
沈阳市[12]
辽宁省

2006年

城市
地区
长沙市[12]
湖南省

2007年

城市
地区
四川省
内蒙古自治区
河南省
临安市(杭州市临安区)[13]
浙江省

2008年

城市
地区
广东省
河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09年

城市
地区
浙江省
山东省
陕西省
无锡市[15]
江苏省

2010年

城市
地区
湖北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河南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四川省
贵州省

2011年

城市
地区
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
吉林省
江苏省
丽水市龙泉市
浙江省
河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市[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2年

城市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永川区[17]
重庆市

2013年

城市
地区
江苏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安
四川省
云南省
石嘴山[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2014年

城市
地区
山东省
河北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德阳市[19]
四川省

2015年

城市
地区
河北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浙江省
金华市义乌市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云南省
西宁[20]
青海省

2016年

城市
地区
吉林省
黑龙江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陕西省
延安市[21]

2017年

城市
地区
河北省
吉林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莱芜市(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云南省
陕西省

2018年

城市
地区
北京市
河北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九江市武宁县
赣州市崇义县
山东省
枣庄市滕州市
济宁市邹城市
济宁市曲阜市
濮阳
河南省
湖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荣昌区[22]
重庆市
湖南省

2019年

2022年

城市
地区
北京市
河北省
辽宁省
江苏省
安徽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广东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陕西省
甘肃省
林芝市[23]
西藏自治区

2024年

城市
地区
北京市
北京[25]

相关措施

播报
编辑
  • 创建标准
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林业局规定的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 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
(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
(三)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 资源管理
(一)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二)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三)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评价指标

播报
编辑
国家林业局2007年3月15日公布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指标如下: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中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 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
  • 管理制度
(一)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三)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 森林建设
(一)综合指标
(二)覆盖率
(三)森林生态网络
(四)森林健康
(五)公共休闲
(六)生态文化
(七)乡村绿化
四、考核检查
五、解释和修订
本指标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完善。

指标说明

播报
编辑
⒈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⒊建成区绿地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园林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绿地面积与相应范围城市人口之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主要绿化标准为绿化覆盖率>40%,人均绿地面积40—6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
⒌乡土树种:指该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根据城市绿化的特点,对于一些引种期长、生长良好、已经经过该地区极端温度环境条件考验,达到引种成功标准的树种,也可以作为乡土树种使用。
⒍城市森林自然度:是对区域内森林资源接近地带性顶级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的测度,可用公式表示为:
(i=Ⅰ,Ⅱ……Ⅴ)
式中:N为区域森林自然度; 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面积; 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权重。一般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划分等级。
⒎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的划分以秦岭淮河界线。

森林建设

播报
编辑

综合指标

⒈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⒉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⒊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⒋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
⒌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不断改善;
⒍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

覆盖率

⒈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40%以上,北方城市达到30%以上;
⒉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⒊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因立地条件而异,山区应达到60%以上,丘陵区应达到40%以上,平原区应达到20%以上(南方平原应达到15%以上);
⒋积极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

生态网络

⒈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的绿化带达到一定宽度,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⒉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⒊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通道网络;
⒋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达标。

森林健康

⒈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
⒉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正常,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
⒊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应不低于0.5;
⒋注重绿地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到位,绿地地表不露土;
⒌科学栽植、管护树木。

公共休闲

⒈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⒉城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等各类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生态文化

⒈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建有2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
⒉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⒊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
⒋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
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80%以上;
⒍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格规范,措施到位。

乡村绿化

⒈采取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等多种模式开展乡村绿化,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⒉郊区观光、采摘、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和林木种苗、花卉等特色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考核标准

(一)森林城市建设是对这个城市市域范围进行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所辖的区市县均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考核范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城市可限市区和郊区);
(二)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后,对城市所辖的区市县不再另外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三) 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动态考核,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将提出警告,5年后复查仍不合格,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深远意义

播报
编辑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是全面推进中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1)创建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2)城市森林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森林建设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
(4)城市森林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争议与批评

播报
编辑
  • 与“国家园林城市”概念接近
“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和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评选的“国家园林城市”概念接近,标准重叠,而后者的评选肇始于1992年。
  • 未经过国务院批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活动一出,其合理性就遭到诟病。质疑之一就是,该评选并未经过国务院批准。
2011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答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问时表示:为有效遏制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06年至2009年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协调小组要求“严格按照公布的项目名称和周期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特别说明,审批权限不得擅自下放或者变相下放。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团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由党中央、国务院负责审批。
在2011年5月4日,该协调小组还向社会公示了《中央机关等单位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名录》,据本刊记者查询,此名录中,住建部的“国家园林城市”在册,而国家林业局在册的7个项目中,并无“国家森林城市”一项。
  • 不尊重科学
两院院士、中国规划学会理事长周干峙的观点也很干脆:“森林城市”的概念是中国的独创,荒唐得让人耻笑。“对于‘森林城市’这个问题,很显然是没有现实可能性的。随着土地政策的收缩,别说在城市市区内搞森林建设是不可能的,就算在城市郊区都将变得不可能了。”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不管涉嫌山寨的“国家森林城市”还是“合法”的“国家园林城市”,这样的评选都是荒唐的,“是不尊重中国地理气候的反科学、反智的行为,对公众的城市观念造成巨大误导”。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认为,中国土地资源极为紧张,为了创园、“创森”,把农田、湿地改造成绿地、森林,是极大的浪费,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加之中国各地地理气候差异很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标准,许多指标很落后、不合理,尤其是一刀切,片面地追求高绿地率。
  • 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为迎合评比,城市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有些地方为达到“森林城市”的林木覆盖标准,将原有的花草植被破坏,进行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也偏低。
此外,要申报各种“城市名片”,就得接受不同部门的评审,彼此间没有一个相应的协调机制,这导致了一个城市申报多种称号、打造多种“生态名片”成为普遍现象,耗费了地方政府的大量资源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