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志愿服务

汉语词汇
收藏
0
0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
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自2017年12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2]
2019年5月10日晚,伴随着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装置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揭幕,北京冬奥组委也正式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3]
中文名
志愿服务
外文名
volunteering service
定    义
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

简介

播报
编辑
志愿服务一般是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或者说,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葛提欢、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拒套去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精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邀婚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更是人文精神的最主祝高戒燥立提级表现形式。
志愿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堡担服务等翻拔影。
志愿服务的功能:社会动员;社会保障;社会整合姜赠恋;社会教化;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条文依据

播报
编辑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
2006年11月共青团中央印发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向注册志愿者发布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岗位,志愿者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也可按照相关规定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提倡具有相同服务意向和志趣爱好的注册志愿者在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指导下结成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服务。”
“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应通过与志愿者组织或服务对象签定服务协议书等形式,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有关的权利、义务。未满十八周岁的注册志愿者可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
“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可依托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社会公益机构,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志愿服务基地,探索建立志愿者经常性、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
2017年6月7日,《志愿服务条例》经国务院第175次常务会议通过,由国务院于2017年8月22日发布,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志愿服务条例》指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2020年6月3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6]
2020年6月16日,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中第七条措施提及“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学生团员年度个人志愿服务时长不足20小时的,一般不参与团内评优。”[5]

服务特征

播报
编辑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志愿服务的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服务理念: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
1.是出于志愿者个人意愿的行动;
2.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3.是长期坚持下去、保证服务目标实现的行动;
4.是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互惠的过程,对志愿者来说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过程。[7]

国外发展

播报
编辑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这一概念既包括地方和国家范围内的志愿者行为,也包括跨越国境的双边的和国际的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突出地表现于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许多社会运动,比如消除文盲,免疫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帮助。
国外志愿服务的发端及演进
1、萌芽阶段。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而为了反抗宗教迫害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德而保存下来,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
2、扩展阶段。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有关的各项服务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3、规范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国外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志愿服务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
1、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五种趋势: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国内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的,开始于1978年。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后,志愿服务日益广泛发展,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已大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累计有超过506万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170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
针对2015年10月出台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应用《基本规范》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工作手段上实现信息化。要在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公示、审核、表彰奖励、证书出具等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便捷和公开透明;二是要在工作方式上实现标准化。《基本规范》对志愿服务基本术语、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数据元进行统一定义,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重点环节和关键因素进行统一规范,是标准化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具体实践;三是要在工作效果上实现科学化。《基本规范》主要规定了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数据元、功能要求、信息共享与交换接口、安全要求等内容,没有套用一般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的架构,对系统性能指标硬件配置运行环境等做出规定。
据悉,为统筹推进《基本规范》落实,国家层面建立了中央文明办统筹指导、民政部具体推进、共青团中央和其他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要求各地尽快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联合工作机制。[4]

先进事迹

播报
编辑
梁苏会同学是清华大学的一名优秀紫荆志愿者,在清华大学的近六年时间中,她热心于志愿者事业,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亲身实践着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自我实践,服务他人,自我教育,推动社会”的志愿者精神。同时,她是一名出色的志愿工作者,联系、开发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清华紫荆志愿者积极参与,热心做一名“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梁苏会同学在志愿者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得到了老师和广大同学的一致认可,具有很强的校园影响力。
刘锦华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文系2011级本科生。2011年,刘锦华从福建安溪远到甘肃兰州求学, 三年求学中,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把“90后”的爱播洒在广袤的大西北。2014年4月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我打算将公益作为一生的事业,无论何时何地也不会放弃,一定坚持到底……”刘锦华表示,在从事志愿者的时间里,虽然他舍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但他时刻因这份职业而倍感自豪和踏实,他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在未来志愿服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