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杨福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杨福家(1936年7月28日—2022年7月17日)[13],男,祖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11]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名誉院长。[1-2][4]
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年至1965年担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80年晋升为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1987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9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1997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成为出任英国知名院校校长的第一名在籍中国人;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5];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12]
杨福家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3]
中文名
杨福家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6年7月28日[13]
逝世日期
2022年7月17日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代表作品
《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
主要成就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祖    籍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936年7月28日(农历六月十ー日),杨福家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镇海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河角村)。杨福家自幼机灵好动、淘气顽皮,小时候多次转学。[13-14]
1954年,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并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5年,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挨犁元7年,卢鹤绂教授从北京大学回到复旦大学,并在最后一学期,卢鹤绂成了杨福家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195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在原子核科学系做了一名助教,随即参加原子能系的创建。
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3]
1963年9月,被选派到原子物理故乡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至1965年8月)。[3]
1965年8月,从丹麦学成回国。不久“文革”中,杨福家虽然没有遭受很大的冲击,但在中国已经找不到一间安静的实验室。[6]
“文革”过去,被任命为原子核系主任,并且升为副教授。[6]
1980年,晋淋催兰升为教授。[3]
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其后又担任了研究生院院长。
1986年底,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邀请杨福家去上海原子核所(现上海应用物理所)任所长,杨福家却婉拒了半年。后来禁不住该所老党委书记巴延年“五顾茅庐”,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科技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陈至立也登门劝说,杨福家同意了。[6]
1挨归987年8月,在陈至立同志陪同下走马上任,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
1988年,成为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中心特别委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
1993年2月,在担任副校长两年后,被国务院任命为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在2月25日的就职典礼上,杨福家发表就职演说。2月12日,杨福家倡议的复旦发展研究院召开成立大会,被推为院长。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董事会宣布,选举中国科学家杨福家先生为下一届校长(Chancellor,又译:校监,注:英国大学校长不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约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从2001年1月1日起,任期3年。
洒道2001年起,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成为出任英国知名院校校长的第一名在籍中国人。[3]
2003年1月5日晚,宁波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从宁波赶到上海,登门拜访了霉芝杨福家,要求和英国合作在宁波办一所诺丁汉大学。这一提议与杨福家不谋而合。[7]
2003年底,原定3年任期已满,诺丁汉大学董事会继续聘请杨福家担任校长,任期从2004年到2006年年底。[7]
2004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式开学,任校长。[3]
2011希煮充年1月,受聘担任上海建桥学院名誉设霸糊校长。[2]
2012年6月15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7]
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照验兰剃86岁[12];8月18日,在上海福寿园院士苑落葬[16]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杨福家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中国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用于放射性厂矿企业,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领导实验组用g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4]
1964年夏天,证实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该所所长奥格·玻尔教授和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逊教授对一种核运动状态的预言。
1989年,经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建起来的“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被中国国内专家评定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的实验室。
  • 学术论著
杨福家与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教授J.H.Hamilton合著《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一书,1996年由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出版。[3]

人才培养

  • 教育理念
杨福家开始担任校长时就认为:教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把教学搞好,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是教授的本职工作,科学研究是教授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能力的人,一定可以两者兼顾。如果不搞研究,就没有更多新的东西,教学也是教不好的。[8]
  • 治校理念
杨福家觉得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有不同的评价体系,要鼓励各类高等院校的发展。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杨福家提出来它的定位是一般性大学,而不是研究型大学,定位清晰了,事情就好做了。此外,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有偏见,认为只有能力差、不好管教的人才上职业院校,这是错误的。应该尊重职业教育,尊重孩子们的职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多元评价体系,消除区别待遇。
杨福家还觉得中国国内的校长像走马灯一样地换是非常不妥当的。杨福家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了十二年校长,而中国校长一般是最多做两届。校长可以一直做下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思考。不同校长有不同的治校理念,如果校长换的比较频繁,学校发展的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8]
  • 治校举措
杨福家开始担任校长后的第一个举措是:“给青年人以机会”、“给复旦人以关怀”,随后复旦大学就出现了二十几岁的教授,三十几岁、四十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之后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等举措也相继出台。[6]
  • 建立智囊团
杨福家在副校长任内就提出来了建立一个“ThinkTank”(即:智囊团、思想库)。1992年9月,杨福家给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徐匡迪写信谈了自己对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想法,并明确提出:高校应当成为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他提议:在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形式下,鉴于上海市在中国国内外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参照中国之外一些高级智囊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与范例,在上海建立一个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服务的“思想库”。徐匡迪给杨福家回了一封信:“所提ThinkTank一事,我已请市府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蔡来兴研究员牵头筹组,不久他即会与您联系”。[6]
  • 出版教材
杨福家所著的《原子物理学》第一版在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8年已出了第四版。[3]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4年
国家级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5年
日本创价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1998年
美国 Vanderbilt 大学物理名誉教授[9]
1998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
1999年
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1999年
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2002年
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2013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13年4月16日
英国诺丁汉大学退休荣誉校长
参考资料来源:[3][5][10]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97年至1999年
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
1999年
香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
2002年
美国防核威胁倡议(NTI)
2002年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国际顾问
2002年
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国际顾问委员
2012年6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6年
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副主编
参考资料来源:[3][6][8]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杨福家有八个兄弟姐妹,他的大哥过世得早,杨福家是最小的。他的三哥哥杨福愉是生物化学家,师从贝时璋院士,兄弟俩年龄相差9岁。两人在1991年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杨福家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原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评)[6]
杨福家是教育国际化的倡导者,在英国诺丁汉大学12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奔走于世界各地,在推动教育的国际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英教育科技的交流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得以诞生,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学生走向世界打开一扇门。在杨校长的带领下,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学术研究、教学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英国大学里的排名明显提升,成为英国进步最快的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评)[5]
“杨福家院士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带来的挑战,无疑已在中国科技史及教育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文汇报》评[7]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他站在物理学前沿,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他开创了中国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为中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光明网评)[15]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 爱国奖
1997年,杨福家个人出资在母校格致中学设立了一项奖学金,并把它定名为“爱国奖”,他认为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情感,成立“爱国奖”,就是希望格致学子铭记自己是祖国的儿女,担负起祖国赋予的责任。该奖每年奖励两位进入复旦大学的格致毕业优秀生。[6]
  • 杨福家楼
为了彰显杨福家教授的贡献,英国诺丁汉大学将Jubilee校区的地标性建筑国际楼命名为“杨福家楼”。这栋楼建于2008年,由英国建筑师设计,一共5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