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沂山

山东省泰鲁沂山地东端山脉
收藏
0
0
沂山,位于山东省泰鲁沂山地东端临朐沂水、沂源交界。主峰亦名玉皇顶,海拔1031米 。虽海拔仅千余米,但山势之峻拔不亚于泰山,素有“东泰山”之称。玉皇顶东侧之百丈崖瀑布,落差达65米,极为壮观。已开发为旅游景区。[1]
沂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姿态各异,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五镇之首”称号。战国初期,齐国依山而筑长城,其遗址尚存。
山区历史遗迹丰富多彩,森林茂密,建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已开发为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省风景名胜区。[2-3]
中文名
沂山
别    名
东泰山小泰山
所属山系
山东省泰鲁沂山地
地理位置
潍坊市临朐县沂山镇镇址南300米[45]
走    向
北 西向及北北东向
长    度
南北绵延52公里
宽    度
东西横距21公里
主    峰
玉皇顶
海    拔
1031 m

位置境域

播报
编辑
沂山
沂山位于泰鲁沂山敬婚棵地东端,其范围,盼柜《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谓阀连狼您:临朐、沂水二县之界山;《临朐县志》谓:临朐、沂水、沂源三县边界。主峰亦名玉皇顶,座落于临朐一侧,北纬36°堡键趋11.8′,叠拳东经118°37.3′,海拔1031米。沂山的范围,西北以临朐沂山~北石砬趋几和~蒋峪为界,东界为蒋峪~穆陵关~沂水柴山,南以柴山~崖下~上流庄一线与南部低山分野,大致亦为三角形断块山地。[1][4]
沂山,为东南西北走向,南北绵延立担煮52公里,东西横距21公里,总面糊体盛积650平方公里。[4]

主要山峰

播报
编辑
沂山主要山峰情况表
名称
位置
高度(海拔米)
面积(平方公里)
命名原因
玉皇顶
临朐县大关、沂山、蒋峪交界处
1031
因庙
扁崮
临朐县大关乡西南
972
4
象形
歪头崮
临朐县沂山乡东北
971
3
象形
狮子崮
临朐县沂山乡东
950
4
象形
老猫窝顶
临朐县沂山乡东南
690
1
传说
凤凰坪
临朐县寺头镇南部
665.3
6
传说
蒋良墓
临朐县九山镇南部
662.6
7
传说
大顶子
临朐县蒋峪镇西南
661.9
2
象形
大马岭
临朐县蒋峪镇西界
661
1
因事
驴皮崮
临朐县寺头镇南界
642
1
岩石颜色
西太平
临朐县九山镇南界
640
7
地理位置
高嘴子
临朐县寺头镇南界
637.8
0.7
象形
掉花崖
临朐县杨家河乡东南界
637
10
传说
松树崮
临朐县石家河乡东南界
630.9
20
物产
双葫芦嘴
临朐县杨家河乡南部
629.3
8
象形
马头
临朐县寺头镇南部
624
2.5
象形
丹崮山
临朐县寺头镇南部
619
0.5
岩石颜色
雕窝顶
临朐县寺头镇南部
617.4
5
传说
青山
临朐县九山镇南部
617
3
岩石颜色
中山
临朐县石家河乡东南
600.3
6
地理位置
高山
临朐县九山镇北界
595.1
4
山高
苍虎山
临朐县寺头镇中部
594.9
6
象形
石崮堆
临朐县白沙乡西南
589
5
象形
尖峪顶
临朐县寺头镇东北
588
2
山势
顶子崮
临朐县冶源镇西南
587.1
2
山高
阎王崖
临朐县寺头镇西北
572.6
10
山势
轿顶山
临朐县纸坊乡西北
571.2
9
象形
马鞍山
临朐县杨家河乡南部
547
3
象形
霜雪山
临朐县白沙乡东北部
543.4
3
气象特点
西大岭
临朐县九山镇东南
535.6
5
地理位置
蟾螳崮
临朐县石家河乡西部
521.7
5
象形
聚粮崮
临朐县白沙乡北部
587
11
因事
石牛崮
临朐县九山镇西南
586
5
象形
边崮
临朐县杨家河乡南部
578
3
地理位置
北羊亮子
临朐县寺头镇西北
518
0.3
因事
太平山
临朐县大关乡东南
518
3.2
嘉言
番崮山
临朐县九山镇东南
515.8
5
传说
大崮
临朐县石家河乡西南
513
4
山势
金葫芦山
临朐县寺头镇西北
509.1
0.5
矿产
油篓顶
临朐县五井镇南部
507
2
象形
轿顶山
临朐县沂山乡东南
500.3
2
象形
[5]
歪头崮
玉皇顶

地质地貌

播报
编辑
山地东侧为沂沭断裂带,向东延伸与沂沭断裂带中部之新生代横向隆起的低山带相连接,西界为北西向及北北东向断裂所控制。沂山中山区以太古代混合岩为主的变质岩为基础,主峰区由元古代桃科期似斑状花岗岩构成。虽海拔仅千余米,但山势之峻拔不亚于泰山。山谷下切深度在200米以上。主峰玉皇顶与狮子崮、歪头崮三峰鼎立,顶略平而山脊陡直,状如城堡。玉皇顶东侧之百丈崖瀑布,落差达65米,极为壮观。[1]

地质

沂山为泰鲁沂山地东端主峰,其地貌发育过程与泰山、鲁山一致。因其东与沂沭断裂带毗连,受其牵制,上新世以来隆起量略小。[1]中、新生代鲁西地块差异升隆运动强烈,产生了大规模的构造断裂,使鲁西地块破裂,形成许多断块凸起和断陷盆地。新生代第三纪断裂活动尤为剧烈,形成了泰山、鲁山、沂山等山脉,奠定了鲁西地区的山岳面貌。[6]
太古代泰山期侵入岩。沂山以花岗岩类片麻岩居多,岩石为暗绿色,不等粒鳞片花岗-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更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组成。还有各种脉岩,如伟晶岩脉、细晶岩脉、花岗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角闪岩脉等。[7]
地质构造。沂山断凸,属于鲁西断块隆起,以葛沟断裂与沂沭断裂构造带分界。其基底由泰山群构成,构造复杂,以紧密倒转褶皱为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盖层由土门群、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构成。构造简单,以单斜为主,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发育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4组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该区断凸和断陷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8]

地貌

沂山山地地形概貌
沂山,位于鲁山中低山区的东侧,由上五井断裂、韩旺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分别构成西、南、东三面边界,北面则以昌乐玄武岩丘陵山麓带与泰鲁沂山北平原区相邻。沂山中山位于区内中南部,由玉皇顶(海拔1031米)、歪头崮(971米)、狮子崮(950米)组成峰顶区。剪刀峡为沂山较大峡谷,为潍河支流汶河的发源地。沂山东西两侧为低山区,西侧以海拔735米的摩天岭为代表;东侧有海拔516米的太平顶,为山东第二玄武岩熔岩方山。[9]
沂山山顶多呈锯齿状或连锁马鞍型。沟谷发育呈"V"字型,切割深度300~600米。低山由各种石灰岩、页岩、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嵩山一带由二长斑岩、闪长岩组成。山峰到山腰多属重力剥蚀堆积带;山腰至山脚多为侵蚀堆积带或侵蚀带;山间沟谷为低山侵蚀堆积带;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影响的山间河流两侧,则为山中冲积堆积带,多有小型山间盆地出现。该区裸露岩石的风化深度一般2~14米。[4]
主峰玉皇顶,海拔1031米,代表三级峰顶面;海拔800米处,出现山凹、山间集水盆,坡积物和泉水出露,为二级平坦面;由此高度而下,有深切峡谷、急流、瀑流、悬崖,气势恢弘,至海拔400米处,山势转缓,始出峡谷,组成一级平坦面。其山势阶梯、肩坡及三级夷平面,与泰山类似,故有"东泰山"之称。泰山为全国五岳之尊,而沂山为全国五镇之首。东侧穆陵关,西侧铜陵关,皆为齐国长城险隘。以沂山为中心,向四面伸延,较有名气的有松树崮、蒋良墓、大顶子、太平山、掉花崖等30余座。[4][10]

土壤植被

播报
编辑
沂山山地土壤为棕壤为主。沂山山地西部,分布有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及其他黄土状沉积。产安氏鸵鸟(蛋)、纳玛象、梅氏四不象鹿、野马(未定种)等化石。沂源、新泰一带上更新统洞穴堆积中产哺乳类披毛犀、野猪(未定种)、斑鹿(未定种)及智人化石。全新统。成因类型复杂,有冲积、洪种、残坡积、风积、湖积及海积等。分布较普遍。沂山山地北麓的黄土状沉积中,常见1~2层灰黑色埋藏古土壤层。[11]
丘陵粗骨土、普通褐土,分布于沂山北侧的低山丘陵区,主要为石灰岩组成的丘陵与低山。区内土壤侵蚀严重,年侵蚀模数为1178吨/平方公里,平均侵蚀深度为1.0毫米,广大岭坡分布为钙质粗骨土、石质土。坡麓及洪积扇形地发育有普通褐土,河谷平原有带状分布的石灰性潮土及潮褐土。种植的作物以小麦、玉米、甘薯等为主,烤烟在省内占重要地位,尤以益都、临朐褐土上所产黄烟著称。果树中以核桃、柿、山楂居多,益都山楂颇有盛名。[12]
沂山山区的松林植被
沂山千龙沟中的灌丛植被群落
沂山属鲁中山地丘陵植被小区,山多逾千米以上,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千米以下以侧柏、麻栎林为主,麻栎林在600米以下显著增多;千米之上为油松纯林所代替;1400米以上有山地灌丛草甸分布。区内广大山丘岭坡的山地植被,主要有森林与灌丛及灌草丛。在棕壤上生长的针叶林以油松为主,一般植被稀疏,林形不整。阔叶林以麻栎面积最大,其次为栓皮栎与刺槐。泰山普照寺的栓皮栎林、徂徕山的刺槐林都长势良好。石灰岩山区褐土上,针叶林以侧柏疏林为主,落叶阔叶杂木林以榆科居多,如榆、朴、小叶朴、黑榆等。分布面积较大的为森林破坏后次生的灌丛及灌草丛。落叶灌木常见种有山槐、黄檀、黄栌、荆条、酸枣、二色胡枝子、绣线菊属、锦鸡儿等。山地海拔较低处以荆条为主,海拔较高处二色胡枝子占优势,泰山分异尤为明显。草本植物随土壤水分的递增相继可见白羊草、黄背草、橘草、野古草、荻、芒等。中山顶部的山地草甸中多中生喜湿双子叶植物,如长蕊石头花(霞草)、地榆、苔草等。荒草坡多分布着以荆条、酸枣、黄背草、白羊草为主的灌草丛。沟谷内分布有枫杨林、赤杨林等。散生阔叶树种有白腊树、糠、毛白杨、臭椿、榆、槐、旱柳、五角枫、黄连木等,有的地方构成优势种不明显的落叶阔叶杂木林。该植被小区水土流失严重。[13]

气候特征

播报
编辑
沂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日照短,降水较多,旱、涝、霜冻、冰雹等灾害多。该区作物生长期干燥度1.0~1.5,属半湿润气候性质。年降水量680~860毫米,年降水日数80~90天,气温≥10℃期间降水量500~650毫米,暴雨1.4~3.4天,一日最大降水可达100~300毫米,局部可达300毫米以上。全区年平均气温12~14℃,≥0℃积温不足4800℃,≥10℃积温4200~4400℃,西部比东部低,山区比平原低,海拔每升高100米,≥0℃积温约减少100~150℃。无霜期190~210天。区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成为影响热量分布的决定因素,致使各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14-15]

生物资源

播报
编辑
沂山生态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良好,为全省罕见,被称为“北方的西双版纳”。据调查,沂山植物有8门、193科、102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37科、480属,915种。这些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水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银杏、胡桃、杜仲、鹅耳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3种(黄连、野大豆、胡桃楸)。沂山有20多种动物,主要有狼、狐、獾、兔、黄鼬、蛇等。沂山的鸟类资源丰富,有30多种,以猛禽类最著名,属国家保护猛禽类共有28种,其中一级猛禽2种:游隼和白尾海雕,均为偶见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猛禽有18种:红隼、鸢、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大、普通、金雕、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秃鹫、兀鹫、普。其中除秃鹫和兀鹫为偶见种外,其余均为稀有种,而且除红隼和雕为留鸟外,其余均为冬旅鸟或夏旅鸟。
198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沂山自然保护区(沂山森林生态及金雕等猛禽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临朐县城南5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最长7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16-18]
沂山南侧,分布在王庄、下位、院东头、隶庄、姚店子等沂河以西部分地区盛产烟叶“沂水绺子”。期种植历史悠久。据道光七年(1827年)《沂水县志》载:“西南惟烟,西北惟山榆,西山一带惟药材居多”,论及烟草在当地农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时说:“其收入占十分之七”。当地农民有“陈烟如存粮、如存款”的说法。[19]

河流水文

播报
编辑
沂山地区是山东省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为700~90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一般为100~350毫米。径流深分布趋势,沂山以南较大,大部分地区在300毫米以上。该区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4~85%,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倍比在6~8之间。
该区是山东省暴雨洪水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大洪水多发生在7、8两月。大洪水多由台风登陆形成的暴雨产生。该区河流上游地形陡峻,洪水迅猛,一泄而下,给河流的中下游造成巨大灾害。[20]
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0~14.0℃。月平均水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4.7~27.5℃;月平均水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4~1.7℃,一般每年12月21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冻,2月11~16日解冻开河。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40~50天,最大冰厚0.15~0.30米。
区内地表水水质较好,大部分河流多年平均矿化度200~300毫克/升。但1980年代以后,部分河段亦遭受到较重污染。该区各河上游比降大、水流急,植被覆盖较差,再加暴雨量多、强度大,因此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沂山山区,年侵蚀模数为1200~1800吨/平方公里,最大达2600吨/平方公里。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1.0~2.0公斤/立方米,河流上游地区含沙量普遍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1~4.6公斤/立方米。[20]
沂河相关水系示意图
沂山地区发源及流经的河流有:
沂河,古称沂水,古代为泗水支流,黄河夺淮、泗入海后,沂水成为黄河支流。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开河运河航道成,沂水又为新开运河所截,不得入黄河,因而改道南流,汇入骆马湖。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为保运河河道和宿迁城,开拦马河(后名六塘河),引骆马湖水东注黄海。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东至灌河口入海。以后虽多次治理,直至建国后1951年开挖新沂河,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势。沂河位于泰鲁沂山地的南侧,流域坡度大,集流迅速,洪水迅猛,往往超过下游河道的排洪能力,易漫溢成灾。根据临沂水文站实测资料,建国以来以1957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15400立方米/秒。[21]
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水县北部沂山南坡石槽峪北太婆顶,流经沂水、莒县、莒南、临沂,至临沭大官庄分成东西两支。东支名新沭河,东流入江苏省石梁河水库,出流后由临洪口入黄海;西南为干流,即老沭河,经郯城老庄子入江苏省境,又南流泄入新沂河。山东境内沭河长273公里,其中干流长253公里,新沭河20公里。沭河在山东境内总流域面积5747平方公里。干流河道平均比降为2.16/1000,流域河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
沭河古称沭水,为泗水支流。北魏正光中(520~525年),为避免沂、沭相会,在今郯城县东的禹王台修堰,遏沭水西流,开新渠引沭水东南流,至沭阳与古游水即涟水合流入黄海,从此开始独流入海。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因取石筑城拆毁禹王台,此后,每逢沭水西决无所阻挡,河水直趋骆马湖,下游深受其患。直到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在禹王台旧址重建了竹簏坝,障沭水西出,沭水演变为蔷薇河由临洪口入黄海。建国后,对沭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为分泄沭河洪水,经过艰苦努力,于1952年终于成功地开挖了新沭河,使沭河汛期洪水东调新沭河直接入海。沭河干流经治理改经新沂河入海。[22]
弥河,古称巨洋水,发源于临朐沂山西麓天齐湾,顺坡蜿蜒西流,至临朐九山附近折向东北流,经过冶源水库,又经益都,于寿光广陵乡南半截河村,分为3股入渤海。其中东北流的一股,河槽较为宽广,为弥河主河道,在寿光北宋岭东,纳丹河,至潍坊市寒亭区央子港入海。其余两股为弥河入海岔流,均由南半截河村北流入海。河长206公里,流域面积3847.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2/1000,流域河网密度0.3公里/平方公里。[23]
汶河,是潍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东流经大吴水库,折而北流,至临朐蒋峪转向东北,经高崖水库,流经昌乐南部、安丘北部,于安丘东北角夹河套由左岸注入潍河。河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51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81/1000。据1956~1979年同步观测系列统计,潍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47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226.4毫米,折合年径流量为14.7亿立方米。[24]
白浪河水系该河发源于今昌乐县鄌郚镇的大鼓山(即大姑山,属沂山东北支脉)南麓,流经昌乐、潍城,贯穿本县埠头、郭家官庄、里疃、固堤、泊子、央子等乡镇,由央子渔港以北汇入渤海莱州湾,主河道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境内长57公里,流域面积633.25平方公里,区境内长42.5公里,流域面积397平方公里,主河槽底宽50~100米,堤距200~1700米。[25]

文物胜迹

播报
编辑
沂山又名东泰山、小泰山,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称号。[3]沂山历史悠久,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亲临其下设祠祭祀。至清末2000多年间,历代朝廷对沂山有望秩之典,沿袭致祭,修建庙殿。[26]
沂山游览导图
东镇庙(重建)
东镇碑林
沂山东镇庙碑林,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九龙口处,自西汉太初三年(前102),武帝亲临其下设祠祭祀,由此至清末的二千多年间,历代朝廷诏令加封,修建庙殿,春秋二祭,凡遇大典,如新皇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还亲自或派重臣赴东镇致祭。由于历代朝廷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慕名而至,观光揽胜,其间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故有“东镇碑林”之称。据光绪三十年(1904)不完全统计,有碑360余幢。民国时期又有增建。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许。时代最早者汉,晚者民国。其中有御碑12幢。其他碑刻,除御遣钦差和地方官员祭祀东镇所留者外,余碑也尽是高士名流、骚人墨客游览沂山题咏,包括宋范仲淹、苏轼诗碑。由于碑置露天,日久年深,任风雨剥蚀,一些碑文漫漶不清,个别断裂倾倒。特别是近百年来,战乱频繁,遭兵燹之祸,加之旧时遗物,不被人们重视,用于筑桥铺路、兴修水利,破坏甚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遭到破坏。为保护管理好文物古迹,临朐县政府于1985年秋动工复立,已复立古碑90余幢。[27]
玉皇阁
沂山主峰为玉皇顶,因旧有玉皇庙而得名,海拔1031.7米。在旧庙东极顶有一巨石探出绝壁,谓“探海石”,晴日凌晨,登石可观东海日出。
法云寺(重建)
主峰东侧凹处,有法云寺,相传建于东汉。周围十余里多松柏,构成林海,蔚为壮观。法云寺古遗址处,1987年建林场管理处和游客接待室。
古寺遗址北约500米处,两崖壁如石门,中间峪谷深峭,名曰“黑风口”,传说即当年黑旋风李逵“沂岭杀四虎”之处。古寺东2公里许,至百丈崖。山崖陡如劈,上下高差约65米,一股清流飞溅而下,遥望若白练悬挂,近视如细雨濛濛。崖下积雪常至四、五月不消,骄阳盛暑之季,这里亦寒气袭骨,谓之“百丈瀑布六月寒”。悬崖半腰中,原有“迎仙亭”,明隐士雪蓑题刻已被水流冲激坠毁崖下。崖北侧有吕祖洞,洞旁石缝中有古松,曰万年松。对面石壁镌“海”两个大字,方逾径丈,十分壮观。百丈瀑布之下,便是玉带河,即汶河上游。[26]
百丈崖瀑布
双崮
探海石
沂山诸峰,唯“双崮”最为奇险。“双崮”,是“狮子崮”和“歪头崮”的合称,位于玉皇顶西北,各因形而名。二崮东西对峙,中间峭峪万丈,白云翻滚。“歪头崮”三面悬崖,唯南侧一小径可盘旋而上。至峰顶有一石门,门呈拱形,内有石庙,曰“碧霞宫”,是祭祀泰山老母处。碧霞宫旁有一石穴,名曰“天池”,相传是碧霞元君净面处。[26]
穆棱关齐长城遗址
齐长城遗址,穿越沂水县境的一段,西起沂山太坡顶,经于沟、马站、杨庄、官庄入莒,长50余公里。起伏蜿蜒。可显见的城墙有4处,共约10余公里,均为沙土混合夯筑,基宽3至5米。以穆陵关东段保存较好,仍高2.5米。[28]临朐段位于境南部。西接淄博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去入安丘县,长75公里。城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凡高崖陡壁处,仅用石块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墙。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一般地段为土石结构,其基础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宽8~10米,高3米,上为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20~30厘米,夯窝均匀,清晰可辨。[29]
齐长城关隘,以穆陵关最为著名。位于临朐县东南与沂水交界的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遗址2600平方米,残墙高3~5米。其南面下临深谷,陡不可攀;北侧较平缓,以平顶山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平顶山巅平如砥,面积5平方公里,相传为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关与山之间,成一布袋状狭口,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尾,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关东、西200米处各有一高台,北面与长城平齐,南面凸出约2米,为关隘的军事附属设施。关北还有双重城墙并列,证明齐国在通往都城的咽喉处设重关以防。穆陵关踞高临下,气势巍峨,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台下有战国时期碎瓦片,有明重修碑1块。[29]

社会经济

播报
编辑

建置

沂山所在行政区域概览图
沂山北麓为临朐县,西周为纪国邑(亦称骈邑)。春秋时为齐国之邑、东阳邑。战国为齐之朐邑。西汉置临朐县,治临朐镇,东有朐山,因以为名,属齐郡;又别置朱虚县,治在临朐镇东南25公里城头,属琅邪郡。后行政区划历有变更,[30]1983年改置地区级潍坊市,临朐县均隶属之。[30]
沂山南麓沂水县,西周时南有根牟、阳等小国,北有浮来邑。春秋初为郓、鄢陵、密、泉4邑地,分属莒、鲁2国,后皆入鲁。战国属齐。后建置屡变,至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十六年(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因城濒沂水而得名;又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大业二年(606年)莒州废,2县属琅邪郡。隋末废东安县入沂水县。[31]

林业

1947年,设沂山林场,场址在临朐县大关区东镇庙,隶属于省领导,任务除护林、造林、育苗外,兼管淄川、博山、蒙阴、沂水、临朐、安丘等县林业业务,林场面积14500亩,林地500亩,苗圃30亩。[32]1949年经营面积32000(市亩),其中林地28564亩,宜林地3436亩,蓄积量54577立方米。至1958年,经营面积9146(市亩),其中林地8541亩,宜林地352亩,蓄积量23000立方米。[33]

佛教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川人王净至青州说经,寄东镇沂山泰山祠。山东兴立佛教寺院始于东汉。东汉永平十年(67),原寄居沂山的王净因王莽篡汉,刀兵大起,隐匿不出。东汉章帝元和年间(84~87),王净弟子规法于沂山中心的玉皇顶下、圣水泉畔设立发云寺(“发”后改为“法”)。[34]
魏晋时期,战争连年不断,人民身在水火,生命时处威胁,因而易于接受佛教的彼岸世界的宣传,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据史料记载:东晋初年,沂山法云寺僧众四十,乡曲皈依万计,慕名求拜者日增,遂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在沂山东麓法云寺下、瀑布界东口汶水之源兴建大寺,题额“明道寺”。[34]
南北朝时期,沂山以明道寺为核心,相继建有白玉庵、柳泉寺、朝阳寺等,并在其周围山中建立寺院多处,较著名者有石门山石门寺、仰天山白云寺、嵩山白茅寺、玲珑山凌云寺、孤山悬泉寺、盘阳洪福寺等。[35]
唐龙朔年间(661-663),禅宗北派创始人神秀到沂山说经,信奉者骤增。当时沂山寺院大小十余处,明道寺为全国重要大寺之一。沂山及其周围计有寺庙150处,僧尼达千余人。
唐朝前期的倡佛护僧,全国兴建大批佛寺,进一步扩大了寺院庄园的规模,侵占了许多耕地,因而加重了国家负担,影响了财政收入。僧侣猛增,扩大了寄生群体,僧伽腐败,对僧众管理不善,成为社会问题。至唐武宗时酿成了大规模毁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毁寺。这次毁佛运动中,沂山除保留古刹法云寺外,皆摧毁荡平,荣成赤山法华院等许多寺院均遭毁坏。“[36]

道教

东镇庙祭仪表演
沂山自汉代以后历朝帝王多立祠祭祀。据传“虞夏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祀加车乘驻朐,汉公玉带请于武帝,封为东泰山,设祠于山卑,称为‘泰山祠’以祭”。泰山祠建于西汉太初三年(前102)。[37]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化现象严重。新天师道在山东影响很大,寇谦之曾寄居沂山泰山祠传经布道。[38]
隋朝统治者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道教宫观和道士数量都有所增加。沂山泰山祠庙宇简陋,久无道士居住,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诏东镇沂山,并就山立祠,同时迁庙于山半法云寺侧,称“东镇沂山神庙”,委近巫一人主管洒扫、春秋二祭。大业年间,沂水县建端云宫。贞观十年(636)封沂山为东安公,到此沂山神始有正式封号。唐文宗开成年间(834-840)东镇沂山发生佛道之争,泰山祠道士被驱逐出祠。“会昌法难”中,沂山明道寺被彻底毁坏,僧众被勒令还俗。[39]
北宋时,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与后周大将韩通大战穆陵关(沂山脚下),连战皆败,人困马乏,无奈乞求沂山神保佑,有此精神支柱,一鼓攻克穆陵关,擒韩通扫平前进道路。在其攻关之时,也得到沂山道士的鼎力相助,所以赵匡胤建宋后,于建隆三年(962)诏修东镇庙,将庙址选在东面山下,大兴土木。自此,沂山道士系受皇封,倍受尊崇,形成“东崂山,西沂山”的道家活动中心,其附近相继建观60余处,其中较著名者除县城紫云观,尚有将军庙、灵泽庙等。[40]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诏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并御制封碑一通,至今存于东镇庙遗址。明代,增添了新的道派,出现了“武道士”。沂山东镇庙,就有庙左是文道士(全真道)道观,庙右是武道士(武当派)道观。[41]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
1987年,临朐县设立沂山风景名胜区。[42]1992年,临朐县沂山林场设立沂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6466.67公顷,1993年,沂水县沂山林场设立沂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609.73公顷。[43]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44]